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0872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docx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

 

高三复习免疫调节练习题

课后限时练(二十八) 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成熟的抗体最先出现于浆细胞的内质网分泌的小泡中

B.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与免疫有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

抗体先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成熟,故成熟的抗体最先出现于浆细胞的高尔基体分泌小泡中;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相应的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答案 B

2.(2014·皖南重点中学联考)据统计,我国有10%的人口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肝病毒侵入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B细胞经乙肝病毒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与抗原结合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乙肝病毒侵入后,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不能与病毒结合;B细胞受到病毒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 D

3.(2014·西城区期末)我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自行生产的乙肝疫苗,其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衣壳蛋白,并非完整病毒,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

注射这种疫苗后,人体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肝疫苗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因此无致病性

B.疫苗中病毒的衣壳蛋白属于抗原物质

C.注射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D.此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会使人体产生记忆细胞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注射的乙肝疫苗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因疫苗中没有遗传物质,不能繁殖,故不能致病。

答案 C

4.(2014·沈阳质量检测)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 ②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③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④吞噬细胞也是免疫细胞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a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红细胞为抗原,即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 C

5.如图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

B.吞噬细胞中的酶能将抗原分解成碎片

C.T细胞的抗原受体能识别抗原碎片,并与之结合

D.T细胞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碎片后,直接分泌抗体等淋巴因子

解析 由图可知,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吞噬细胞中的酶将抗原分解成碎片,将其暴露在细胞膜的表面,并能够与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

抗体由浆细胞分泌,不属于淋巴因子。

答案 D

6.下图是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⑩发生排斥反应

B.若发生感染,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图中的细胞B

C.⑨、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D.人体内的细胞C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细胞E,这个过程与细胞B没关系

解析 图示为特异性免疫过程,⑨和⑩分别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产生的,故A项错误;图中的细胞B是在胸腺内成熟的T细胞,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染T细胞,使其大量死亡,故B项正确;⑨、⑩两种免疫方式都是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故C项错误;由图判断细胞C是B细胞,细胞G是效应T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故D项错误。

答案 B

7.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⑥内产生的CO2,从生成场所到达④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

B.如果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饥饿时A端比B端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但葡萄糖浓度低

C.②通透性大于③,②从⑤回收的大分子蛋白到达④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D.①④存在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不会透过②③,所以抗体的运输不会是由⑤到达④,有些情况下可以由④到达⑤

解析 毛细血管③和毛细淋巴管②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所以CO2从线粒体产生到达血浆④至少穿过5层膜,共10层磷脂分子。

饥饿状态下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上升,流经肝脏时,胰高血糖素和肝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被分解而减少,肝糖原水解成C6H12O6从而使血糖上升。

淋巴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又隶属于免疫系统,淋巴回收组织液中细胞死亡后遗留下的大分子物质,连同淋巴结的免疫细胞生成的抗体一同通过总淋巴管与血管相通的接口一同导入进血浆④,并没有穿膜。

由于淋巴细胞存在于①和④,所以抗体产生后最后汇总于血浆④,并不是由组织液⑤进入血浆④的,即使存在于⑤中的抗体,也是由血浆④进入到组织液⑤的。

答案 C

8.科学研究表明:

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由图示信息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有几项(  )

①某些激素经血液运输到图示部位时需要载体蛋白协助进入细胞,激素和载体蛋白发挥作用后均将失去生物活性 ②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均可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③所有免疫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都会缩短 ④浆细胞作为一种免疫细胞,其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发达,细胞中发生核DNA复制、转录和翻译

A.一项B.两项

C.三项D.全错

解析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免疫调节、中心法则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激素发挥作用后即失去生物活性,但载体蛋白不会失去生物活性;题图显示,激素和神经递质都会作为信号分子影响或改变免疫细胞的生理活动,说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可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故浆细胞中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发达,但浆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细胞中没有发生核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答案 A

9.(2014·南京模拟)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

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D.c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解析 本题考查二次免疫的相关知识。

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甲、乙两种抗体存留时间各不相同,且若a、d时间所注射的疫苗相同,则在d时间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的速度较初次注射应该更快,抗体含量也应更多,故两次注射的应该是不同疫苗,这两种抗体应是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A、C项正确。

抗体和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B项错误。

c时间段甲抗体的产生比b时间段更快、更多,为二次免疫反应的特征,D正确。

答案 B

10.按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成若干亚群,其中常见的有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具有杀伤靶细胞功能的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有人将上述两种T细胞暴露于HIV中,并测得细胞存活的情况(如图)。

则下列相关描述中不合理的是(  )

A.对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而言,机体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B.Tc细胞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细胞的正常凋亡

C.由于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容易发生变异

D.艾滋病患者体内的Tc细胞变化不大,特异性免疫能力基本不受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艾滋病与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是艾滋病患者,携带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使HIV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其体内能产生相应的抗体,A项正确;由图分析可知,HIV主要攻击Th细胞,所以Tc细胞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细胞的正常凋亡,但不排除被HIV攻击的可能性,B项正确;HIV遗传物质是单链RNA,极易发生基因突变,C项正确;艾滋病患者体内Th细胞明显减少,进而会影响特异性免疫能力,D项错误。

11.(2014·北京西城期末)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其放射性强度。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来标记胰岛素

B.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C.利用该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高

解析 胰岛素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可以用35S标记。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法检测时,由于体内胰岛素无35S标记,所以“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与标记胰岛素竞争越弱,即待测血糖中胰岛素含量越低。

答案 D

12.(2014·德强期末考试)“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雾霾天气现象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颗粒物如硅尘入肺可能会导致吞噬细胞的溶酶体破裂,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呈酸性

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PM2.5中的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pH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答案 C

13.(2014·泉州单科质量检测)直接注射抗破伤风芽孢杆菌抗体(途径a)或注射破伤风疫苗(途径b)都可以使人体获得抗破伤风免疫力。

则人体内途径a、b相应抗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分别是(  )

A.④①B.②①

C.②③D.④③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和推理能力。

抗体的化学本质为球蛋白,注射入机体后会被不断的代谢分解,抗体的含量会下降,破伤风疫苗为抗原,刺激机体后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正确选项为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5分)

14.(18分)我国参与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

下图所示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1)人体内首先通过________免疫过程阻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散播,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物质b的名称是________,D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甲型H1N1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正常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过程相比较,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________过程,而后者有。

(4)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可以被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活化,也可以因受到________刺激而活化。

(5)某研究生认为某植物的提取液对甲型H1Nl流感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他以猪为研究材料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证明。

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只健康的猪,让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

②在喂养猪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该植物提取液,观察猪是否出现患病症状。

该实验存在明显的不科学之处,请指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相关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设计修正能力。

(1)病毒感染人体时。

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阻止其散播。

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可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2)由图可知,X细胞为浆细胞,b为抗体。

D为效应T细胞,其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其中的病原体。

(3)甲型H1N1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正常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相比,缺少的是转录过程。

(4)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可以被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活化。

也可以因受到靶细胞(或抗原)刺激而活化。

(5)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植物的提取液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增殖是否有抑制作用,由此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提取液的有无,因此在原实验的基础上,需要补充无提取液的空白对照实验。

为减小实验的误差,应增加实验猪的数量。

答案 

(1)体液 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2)抗体 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其中的病原体(抗原)

(3)转录

(4)靶细胞(或抗原)

(5)没有对照实验 用于实验的猪数量太少

15.(17分)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

(2)图1中的③表示________过程,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________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

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________(填字母)能________________,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

将________________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

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____________。

第三步:

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解析 图1中,X表示抗原,能与抗原X形成复合物的物质Y应该是抗体,据此可依次推导出m是胸腺、n是骨髓、a是T细胞、b是吞噬细胞、c是B细胞、d是浆细胞、e是效应T细胞或记忆细胞、f是淋巴因子、k是记忆B细胞。

图2表示细胞免疫。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f(淋巴因子)和Y(抗体)。

(2)图1中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

(3)图2中A→B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是e(效应T细胞)。

(4)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内的记忆B细胞(k)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来消灭抗原。

(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在于疫苗的有无(自变量),其他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所以实验动物必须是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个体。

对照组是先注射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再接种病毒。

而实验组应先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④是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并迅速作出免疫应答的过程,对照组是第一次接触病毒,所以不会发生④过程。

答案 

(1)f、Y

(2)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

(3)e

(4)k 迅速增殖、分化,进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5)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