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0914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精神疾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疾病.docx

《精神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疾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神疾病.docx

精神疾病

什么是失眠?

      失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犹如水、食物一样对人不可少,绝大多数人的一生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

一个人只喝水不进食可以活七天,而不睡眠只能活四天。

因此,睡眠对我们的存活是必不可少的,莎士比亚说过:

“人类第一道美餐就是睡眠”。

可偏偏有许多人无法享受这道美餐,他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在与睡眠作斗争,花很长的时间试图入睡,好容易睡着了,很快又醒来,再入睡就更困难了。

也有一些人,虽然整晚都睡着了,但早上醒来后总觉头很沉,疲乏无力,没有睡够,这就是睡眠的质量没有“达标”,都属于睡眠障碍;其中以失眠症对人的健康生活危害最重。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阶级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引起患者白天不同程度地感觉身体困乏,精神萎靡,头昏心慌、瞌睡、记忆力下降,思考困难,反映迟钝等症状。

失眠及瞌睡困难是神经科门诊就诊病人常见的主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以及晨起诉说不适等。

失眠的临床表现

     失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入睡困难:

辗转难眠,入睡时间比以往推后1—3个小时,患者说本来也很困,也想睡觉,可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翻来覆去的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心静不下来,睡眠时间明显减少。

  2.有的病人是白天发困,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夜间却兴奋不眠,学习,开会,上课打盹,看电视靠在沙发上就睡着,可往床上一躺就又精神了,说什么也睡不着。

  3.睡眠感觉障碍:

缺乏睡眠的真实感,许多病人虽然能酣然入睡,但醒后坚信自己没睡着,而同房间的人或配偶却说他一直在打呼噜。

 

  4.睡眠浅易做梦:

病人自感睡不实,一夜都是似睡非睡的,一闭眼就是梦,一有动静就醒,有的是早醒,不管几时入睡,早上三点钟准醒,醒后再入睡更难,只好瞪眼到天亮,失眠病人都知道,在睡不着觉的时候是最痛苦的。

还有的病人经常做恶梦,从恐怖惊险的梦境中惊醒,出一身冷汗,紧张心悸,面色苍白,再也不敢入睡了。

  5.睡眠质量差:

许多患者虽然能够入睡,可感到睡眠不能解乏,醒后仍有疲劳感。

失眠的危害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使失眠患者越来越多,而长期失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请看:

 

  1.失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减退:

其奥妙在于睡眠对人体会产生一种称为胞壁酸的睡眠因子,此因子可促使白细胞增多,巨噬细胞活跃,使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从而有效预防细菌和病毒入侵。

  2.长期失眠会使人体加速衰老,缩短寿命:

经研究发现,深度睡眠的下降会引发生长激素分泌量的明显减少,而生长激素分泌量的多少决定人的衰老程度和速度。

晚上 10 点至凌晨 2点,是体内细胞坏死与新生最活跃的时间,此时缺乏睡眠,细胞新陈代谢就会受影响,人就会加速衰老。

 

  3.人须通过睡眠获得休息和能量:

晚上睡不好,大脑容易缺血缺氧,加速脑细胞的死亡,造成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可导致神经官能症等。

  4.影响工作和学习生活:

失眠往往导致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紧张易怒,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抑郁,烦闷,严重的还可导致悲观厌世。

 

  5.青少年因睡眠质量下降会直接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

 

  6.中老年人长期失眠会引发高血压,心梗、脑梗等病的暴发比平时要高25%。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疾病。

我国的调查研究显示:

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率为0.76%。

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生活负担较重,面临应激事件(如怀孕生产等)较多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中青年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更应引起注意。

  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但现在对它的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人体的生化变化及神经内分泌等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很重要,研究表明:

家族中有患病者的人群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

  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

这种障碍可能从情绪的轻度不佳到严重的抑郁,它有别于正常的情绪低落。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从其症状入手,是认识抑郁症的最好办法。

  抑郁症是因大脑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调所致的心理障碍,以情绪低落、兴趣或乐趣缺乏、持续性疲劳、生活原动力低下为主要特征,常伴随紧张不安、失眠、早醒、体重下降,周身不适等心身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情绪症状:

情绪症状是抑郁症的最显著、最普遍的症状。

抑郁症病人的情绪症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抑郁心情和兴趣的消失。

抑郁症病人的生活中,似乎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如果让抑郁症患者描述他的心情,他往往会说:

“悲哀、无助、绝望、孤单、不幸、垂头丧气、无价值、丢脸、惭愧、闷闷不乐、羞愧…”虽然抑郁症患者的基本情绪是抑郁,但他们的心情,或者说他们的抑郁情绪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即使是在一天的时间里也会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抑郁症状在早晨最明显,患者往往觉得几乎没有力量从床上起来,随着一天的推移,情绪会慢慢好转一些,晚上的心情相对最好。

几乎和抑郁一样普遍的另外一个情绪症状是兴趣的消失:

抑郁症患者往往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

过去感兴趣的事物,喜欢参加的活动,现在一点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丧失往往是从某一些活动开始的,比如工作。

但是,随着抑郁症状的发展,慢慢病人对几乎所有东西都失去了兴趣。

  2、认知症状:

认知症状是抑郁症的另外一大症状。

主要体现在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表现了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

这种消极的思维,为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

一旦有挫折发生,抑郁症患者就会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

某些极度抑郁的患者,甚至相信他们应该为世上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负责,他们应该为自己的“罪恶”而受到惩罚。

  3、动机症状:

抑郁症病人的动机症状体现在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

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水平。

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早晨按时起床,按时去工作或上学,能够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我们自己以及他人。

但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不要说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自己,他们要开始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需要作巨大自我斗争。

严重的抑郁症病人,每天会披头散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终日茶饭不思,眉间紧锁,寡言少语,甚至以泪洗面。

即使他们有所动作,动作也明显缓慢。

  4、躯体症状:

隐藏得最深的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

随着抑郁症状的发展,一切生物的、心理的快感都遗失殆尽。

抑郁症病人的胃口常常不佳,即使是平时爱吃的人,美酒佳肴也勾不起他的食欲。

抑郁症病人常常会变得消瘦。

睡眠也出现各种问题,晚上难入睡、早上又早早就醒了,即使睡着了,睡眠的质量也很差。

胃口不佳,睡眠不好,渐渐病人就会变得虚弱、疲劳。

抑郁症病人的性生活也会受到影响,男性的勃起障碍和女性的性冷淡都是常见的现象。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

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采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

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

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

所谓妄想,即毫无事实根据的想象,如认为有人要谋害他,或者以为自已是伟大的发明家或盖世英雄等。

幻觉可以有视幻觉、听幻觉、味幻觉等,如看到“鬼魅”,听到别人在议论他,觉得食物都有苦味等。

疑有精神病时,应及时到精神科诊治。

如确定为精神分裂症,应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氯丙嗪(冬眠灵)、三氟拉嗪等,剂量应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

病情基本好转时,应加强心理治疗,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应鼓励他们参加集体劳动,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等。

当病情缓解以后,还需坚持服药一个阶段过早停药极易复发。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都有个性上的缺陷,如敏感多疑、孤僻、固执等。

故精神病缓解以后,应该加强精神情操的修养。

病人的家庭、工作单位等,也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帮助他们克服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避免刺激病人。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治愈后,可以参加工作,但不宜担任需要做出紧急反应的工作,如驾驶员等。

也不宜担任需做出重大决断的工作。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治愈后,可以结婚、生育,但夫妇双方都患精神分裂症,或家族中有数人患精神分裂症的,则不宜生育,以免将精神分裂症遗传给后代。

    精神分裂症和心脏病、肝脏病等一样,也是一种疾病。

病人应该正确对待,不应自卑,只要认真治疗,注意修养,是可以治好的。

病人的家属和同事也应该尊重和体谅病人。

嘲笑、歧视和戏弄病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坚决制止。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及危害

    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狂燥不安、偏执、抑郁、恐惧焦虑、幻听幻觉、敏感多疑、强迫急躁、思维紊乱、胡言乱语、乱摔东西、冲动伤人、不能控制自己等。

病时患者可能出现一种毫无根据的错误想法,怀疑有人要加害于他,坚信配偶有外遇,听到有人议论他,指责他,威胁他,看见奇怪的影像,闻到不愉快的气味,尝到食物中有特殊的气味等一些虚幻的知觉,以至最终悲观绝望而自杀,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

中国三大独特的自杀特征

面对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压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

然而中国几个独特的自杀特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

1998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显示,在15~44岁青壮年中,我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的自杀率分别为20.51/10万和6.22/10万。

而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更高,城乡老年人自杀率的差异高达5倍。

据专家分析,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家中存放着烈性杀虫剂,因此服用农药自杀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这种方式致死性强,并且农村地区缺乏受过良好培训、能有效抢救农药中毒的医务人员,致使许多冲动服毒的人自杀成功。

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

中国是报告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极少数国家之一。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每年有15.7万妇女死于自杀,另有150万妇女自杀未遂。

自杀已成为我国农村女青年的首要死因,约占总死亡的30%多。

全国妇联妇女权益保护部主任徐维华指出,包办婚姻和低下的社会地位,常常使农村妇女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而走上绝路。

妇女自杀往往使儿童成为受害者,每年我国因自杀成为单亲家庭而因此受影响的儿童达1.35万。

中国1/3的自杀死亡者和2/3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时没有精神障碍。

而相比之下,几乎其他所有国家的90%以上的自杀者是有精神疾病的。

我国一项自杀未遂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仅有38%的自杀未遂者有精神障碍,在我国,急性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应激更易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

加拿大学者费立鹏认为,由于中国没有强大的反对自杀的法律禁令,因此当人们长期存在不良生活刺激时,可能会将自杀视为解脱痛苦、减轻家庭负担的一种可接受的方法。

在这种“宽容”的大环境下,那些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群体,在急性应激状态下就会出现冲动性的自杀行为。

中国人的八大自杀危险因素

自杀的危险性随着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数目增多而显著增加,暴露6个以上危险因素的自杀率竟高达96%。

在2005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成立大会上,我国首度公布中国人的八大自杀危险因素。

该中心为我国成立的第一家专门研究自杀的专业机构。

据这份最新调查的报告显示,我国自杀的八大危险因素为抑郁程度重、有自杀未遂史、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生命质量低、慢性心理压力大、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

自杀的危险性随着暴露危险因素的数目增多而显著增加,暴露上述1个危险因素或不暴露危险因素的265例中没有一个死于自杀,而暴露上述2至3个危险因素者中30%、暴露上述6个或更多危险因素者中,有96%死于自杀。

据悉,我国的自杀特征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

该中心主任曹连元表示,中心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自杀和自杀未遂的发生,并在随后的8年内将全国总自杀率降低20%。

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将会平均挽救5万至6万人的生命,预防40万人自杀未遂。

八大心理问题困扰中国大学生

社会压力已攒到了临界边缘,几乎每个领域都发生了精神变异事件,影视剧近几年频频涉足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反映,心理危机波及普通大众,已无可避免地成了社会热门话题。

可以说,继农民、破产者、下岗工人、明星等自杀高危群体之后,大学生也加入了这个群体的行列。

大学生工作部总结出了大学生们普遍关心的这8个热点问题,即:

考试焦虑、不善于人际交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梦境解析、网络成瘾、个人情感问题和强迫症八大问题,正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

同时给出了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的建议。

考试焦虑:

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

专家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学习的辛苦。

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的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易趋固执。

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一种宽松与自由的环境。

但部分学生由于很少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

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或过程中便出现了各种“交往不适症”或“交往综合征”。

对此,专家建议要善于发现对方优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调整对他人的期望水平。

就业焦虑问题:

专家建议大学生要正确了解自己,了解所学专业和未来工作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对所做决 定做出承诺,或许是化解就业压力的最好办法。

社交恐惧问题:

专家给出的建议是,社交恐惧症的治疗过程也是重塑患者健全人格的过程。

自信、热情和真诚,就能找回属于自己的明媚天空。

网络成瘾问题:

专家认为提高他们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瘾症”的治本之途。

情感问题:

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

对此,专家指出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形成正确的人格观念,精心呵护爱情的成长,才会开出绚丽的爱情花朵。

强迫症:

与家族因素、智商水平、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及发病前心理刺激等因素有关。

专家给出的“药方”是:

控制自己的强迫思维,同时社会要给强迫症患者更多的同情和关怀,才能促进病情好转。

自杀预防机制有待完善——与陈华博士一席谈

 

   

   来源:

南方农村报作者:

冯善书

   记者:

人为什么会想到自杀呢?

   陈华:

从人类学的观点看,自杀者可能在适应性方面有问题。

   记者:

什么叫适应性?

   陈华:

适应性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

从机制上,适应可以分为心理的适应,生理的适应,遗传的适应等等。

由于我国目前处在快速现代化时期,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有一部分人群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记者:

农村的自杀群体,此前一直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他们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不适应吗?

   陈华:

我国现在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共存,不同的阶层在相互影响。

农村的自杀者可能是由于文化变迁引起的。

现在农村变化也很快,原来传统的东西或者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东西在消失,新的事物出现了,经济上差距拉大了,就可能出现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记者:

据我们调查,农村的老人选择自杀多出于儿女不孝顺,而某些妇女、青少年自杀,却因为家庭暴力,或者遭到亲人的歧视和侮辱。

   陈华: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

在社会原因方面,社会的整合与调节有很多不同的机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是有差别的。

比如,在比较原始的社会,主要靠道德,宗教,舆论等机制来调节社会。

但是,在现代社会,还必须有法律等机制来进行调节。

比如,不孝的问题,以前是靠邻居的议论,村中长老的压力,或者宗教来进行调节。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调节机制的作用已经削弱,而新的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

   刚才说到,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

你提到的老人、青少年、妇女等,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这些人在受到家庭暴力或者歧视时,没有能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说明他们的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社会中,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的意识。

从制度上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导致一些老人自杀的原因。

   记者:

农村是熟人社会,近十年来,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加快,这一发展趋势会否对他们的意识产生影响?

   陈华: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会打破传统熟人社会的格局,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距离。

   记者:

在陌生人社会,除了不适应,自杀群体的心理压力,还来自于哪些方面?

   陈华: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可能没有人生目标,这些人在生活中如果受到挫折,有可能会自杀;有些人是由于患了抑郁症而自杀;有些人是由于不能忍受病痛的折磨而自杀。

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代都市,公司、企业不像以前的工厂,专门有人做思想工作,职工家的的鸡毛蒜皮的事都管。

   记者:

近两年,“关爱生命万里行”一直在推动国家有关立法,希望对自杀现象进行干预和预防。

您如何看待此问题?

所谓的心理干预和预防机制,到底是怎样的?

   陈华:

预防自杀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的机制,比如,自杀求救热线,救助自杀者的机构,防止自杀的教育等,立法也是必要的。

心理干预和预防主要是对可能自杀的人群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一些实践问题,走出自杀的阴影。

   记者:

立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有人说,自杀,是一个人的自我毁灭,这跟公共无关。

总不能让别人为这种人行为承担责任吧?

   陈华:

我觉得,关于预防自杀的立法的目的不单是针对自杀者本身,而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尽量减少自杀的发生,特别是青少年自杀的发生。

   一个社会如果太多的人寻求自我毁灭,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记者:

有人说,神棍、仙婆在农村一直充当着农民的心理医生。

一些迷信活动,对于缓解农村人的心理压力和减少社会冲突是有积极作用的。

   陈华:

从人类学的观点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这些活动只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对社会调节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

   记者:

农村的迷信活动能算是宗教活动吗?

   陈华: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许多所谓“迷信活动”是一种民间信仰或者原始宗教活动,这些活动如果没有违反法律,应该允许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我们在人类学调查中了解到,在贵州这样的边远地区,有些村民患病到医院治疗没有效果时,会请当地的巫医“作法”治疗。

巫医治疗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安慰作用。

   记者:

立法是否要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

譬如在农村,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组织来参与这种干预和预防。

   陈华:

在农村要注重发挥民间的力量,如长老,热心人,志愿者等。

   记者:

既然依靠在民间,法律又如何来使上劲儿呢?

   陈华: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不能什么事情都靠政府出面。

比如环保、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预防自杀等活动可以让民间的志愿者去做。

立法可以赋予民间组织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陈华中山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和谐社会需要人文关怀

作者:

陈华

感恩节刚刚过去。

感恩节是不同的族群和谐相处的节日。

当来自欧洲的白人到达美洲时,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帮助这些白人狩猎、捕鱼,种植玉米和南瓜,使这些白人在美洲这块新大陆生存下来。

感恩节就是这些白人在丰收之后,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让自己能够在新大陆生存下来所形成的节日。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各种竞争非常激烈,也容易出现各种矛盾。

我们要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更加需要的是组织和行动。

预防青少年自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

和谐社会需要有一种避风港制度。

我在02年到台湾参加一个研讨会,在跟台湾的同行交往中,我得到一个这样的信息,有几位台湾著名学者的妹妹都出嫁当了尼姑。

这件事当时很令人费解。

后来我意识到,这几位著名学者在青年时期,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当时各方面发展顺利,比较得志的青年人纷纷出国留学,而有些竞争的失意者就选择了从社会隐退,出家当尼姑。

我在03年在加拿大进修时认识一位华裔越南难民,当时,房东决定让他搬走,他一时找不到去处。

他告诉我,如果他实在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到教会去求助,到那里住一段时间。

这两件事情对我们的启示是,和谐社会除了鼓励强者在竞争中取胜,推动社会的前进之外,我们还要给那些竞争的失败者、暂时失意者,弱势人群一个生存空间。

和谐社会应该是既能够让强者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在竞争中取胜,又能够让弱者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得到安宁的社会。

和谐社会需要有一种避风港的制度设计。

根据调查研究,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病痛的折磨,性格的脆弱导致承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患有抑郁症或者精神病,不良行为导致心理不健康,经济困难等。

由此可见,容易出现自杀的青少年都是身体、精神、心理、经济上处于下风的弱势群体。

建立避风港制度的目的就是帮助社会中的弱者,让他们在失意时有喘息的机会,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经济上恢复自信,然后重新回到社会中去。

这种避风港制度不仅需要精神的帮助,也需要物质的帮助,不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民间力量的支持。

这种避风港制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观念上,我们要提倡强者不但要自己更强,还要帮助别人变强,富者要有兼善天下的气度,大力支持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在行动上,要让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宗教团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只有把整个社会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才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避风港制度。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本身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关爱,特别是那些不那么完美,身体上、精神上和心理上存在一些弱点的青少年更是如此。

家庭、社会如果能够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就能让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和身体上健康成长,就能减少青少年自杀现象。

经济需要发展,社会需要和谐,和谐的社会需要人文关怀。

我们要从中外优秀文化中寻找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中寻找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设计。

儒家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理论,国外的社会工作、民间慈善机构、宗教机构等制度设计为我们建立社会避风港提供了制度设计的启示。

“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将来有更多这样的志愿者组织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去,这样,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我们的祖国将会变得更加繁荣幸福。

最后,祝“第二届茉莉花论坛”圆满成功!

祝各位到会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注:

本文是“第二届茉莉花论坛”书面发言稿)

过圣诞节,谈宗教的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作者:

陈华

宗教能够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宗教帮助人们面对和解释死亡,减轻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焦虑。

人们在碰到危险的时候,例如遇到天灾人祸时,可以祈求超自然神灵的帮助,战胜困难,化险为夷。

宗教在人们经历诸如出生、结婚、重病和死亡等生命关头时,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

在有些社会中,诸如在出生、成年、结婚、宗教治疗、死亡等生命关头帮助人们调适感情转变的生命礼仪也具有宗教色彩。

人们也可以从“神赐的”道德中获得精神安慰。

宗教在艰难的处境中减轻人们做出决定时肩上所承担的压力,因为,宗教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知道怎么做而不用深思,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安慰。

在环境越恶劣的地区,宗教越发达,非洲、西藏、北极莫非如此。

在这些地区,人们需要来自超自然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生存下去。

宗教也能够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