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0952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docx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

第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2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1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玄秘而又玄秘啊!

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4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

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1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1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3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1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2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

3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1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2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

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3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第六章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3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1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

2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

3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第七章

1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译文

1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2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

3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第八章

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1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4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第九章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4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5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1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

2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3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

4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5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第十章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4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7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1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

2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

3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

4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5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

6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7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

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第十一章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1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2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3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4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第十二章

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1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2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

据此而取舍。

第十三章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3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4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1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2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

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3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

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

4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第十四章

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2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

3其上不 ,其下不昧。

4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5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7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1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

2“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

3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

4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

5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

6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

7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第十五章

1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2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4保此道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1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

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

2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3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

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4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

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第十六章

1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2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3归根曰静。

4静曰复命。

5复命曰常5,

6知常曰明。

7不知常,妄作,凶。

8知常容,容乃公,

9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10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1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

2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

3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

4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

5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

6认识永恒便是光明。

7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

知常曰明。

8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

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

9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

完全人,则与天同。

与天同,就归入道了。

10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第十七章

1太上,下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1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

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

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

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

2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3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

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第十八章

1大道废,有仁义。

2智慧出,有大伪。

3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1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

2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

3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

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第十九章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3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1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

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

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

2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

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

3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

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第二十章

1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3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兮若无所归。

4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6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7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1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

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

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2荒野啊,广漠无际!

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3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4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

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5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

6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

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

7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

第二十一章

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3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4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5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译文

1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

2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

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

3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

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4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

5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

就是由他而来。

第二十二章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6。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

1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2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

3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

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

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

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4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

5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

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1希言,自然。

2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3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4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5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1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

2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兴起风雨的是谁呢?

是天地。

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

3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

4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

5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第二十四章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1翘著脚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

2自以为能看见的是瞎子,自以为聪明的是傻子。

3自我夸耀的徒劳无功,自高自大的不能为首。

4从道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的事,只会让人厌恶。

有道的人不会这样的。

第二十五章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可以为天地母。

4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5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1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

2寂静啊,空虚啊!

独立自在,永不改变。

普天运行,永不疲倦。

3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4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

5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

6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

宇宙中四个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

7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

第二十六章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3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1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

2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

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

3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

4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

第二十七章

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2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3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4是谓袭明。

5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6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1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的没有暇疵,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

2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3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

4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

5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

6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

第二十八章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2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3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4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6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7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8故大智不割。

译文

1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

2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

3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

4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

5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

6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

7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

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

8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

第二十九章

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3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4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1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

2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著的。

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

3世间是这样:

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

4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

第三十章

1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4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1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

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

2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

3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

4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

5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

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第三十一章

1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1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

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

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

以杀人为乐的人,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2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

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

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

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第三十二章

1道常无名。

2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1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

2存在的本原 即道的本体 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

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3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4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

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

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5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第三十三章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知足者富。

4强行者有志。

5不失其所者久。

6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1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2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3知足的人富有。

4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5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6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第三十四章

1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2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3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4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1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

2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

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

3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

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

4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1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2乐与饵,过客止。

3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1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

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2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

3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

1将欲歙之,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2柔弱胜刚强。

3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1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

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

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

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

这是微妙的亮光。

2柔弱的胜于刚强的。

3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第三十七章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3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4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1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

2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

3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

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

4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第三十八章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