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10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生物作业答案.docx

古生物作业答案

绪论

1、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2)地史学:

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的意义?

(一)地史学意义

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

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二)生物学意义

1)生物层序律2)植物界演化3)动物界演化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1)化石的形成条件:

a.硬体部分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c.石化作用。

2)化石的保存类型:

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

3、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碳化作用)

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5、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

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

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第四章古植物

1、1)叠层石定义:

具有叠状层类的藻类沉积结构物。

叠层石不仅包括在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2)叠层石意义:

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

第六章遗迹化石

1、遗迹化石定义: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地史时期生物活动的痕迹并包括他们留下的遗物,不同于遗体化石,也不同于沉积构造(如波痕、干裂、雨痕和象形印模等)。

2、针管形迹相:

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

3、克鲁斯迹相:

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在潮下带的浅海环境中,潜穴不仅没有边缘环境那样深,而且一般总是倾斜或接近水平的,以此作为“摄食坑”。

此外,浅海环境的另一些特征是具有各种特殊生物的栖息痕迹,上述两种浅海环境的生物遗迹构造被称为“克鲁斯”迹相。

4、似砂蚕迹相:

在极其稳定的深海环境中,生物不再需要保护型的潜穴了,而是移动的摄食,因此产生了弯曲状,网状,螺旋状的爬痕,这类遗迹化石称为“似沙蚕”迹相。

第二篇历史地质学

第一章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学

1、地层定义?

(P96)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

2、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生物地层学方法(P97)

生物地层学方法又称古生物学方法,建立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

一般说来,愈古老的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其生物化石便愈先进,愈高级。

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任何一种生物在地球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出现,这是生物地层学方法能够准确的划分,对比地层时代的理论依据。

具体方法:

2.1标准化石法

根据标准化石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标准化石的要求:

a.在底层的垂直方向上分布短

b.应有广泛的水平分布,最理想的是全球性的分布

2.2生物群(生物组合)分析

a.生物界发展的阶段性(绪论:

发展特性:

方向性、不可逆性、阶段性)有的生物适应性强;另一些生物是适应狭隘环境的种;第三类生物当环境巨大改变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个体。

b.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绝对地质年代只能用同位素法)

3、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岩石地层学方法(P101)

3.1岩性法

3.2标志层法:

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全球都有此特征)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3.3沉积旋廻法:

沉积旋回是指一套岩石按着一定得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左右规律的重负,沉积物从粗到细,再由细到粗,构成一完整的沉积旋回(超覆:

地壳上升,海浸,粗到细;退覆:

地壳下降,海退,细到粗

图一

风化面

整合地壳上升地壳下降

地壳的垂直运动

图二

角度不整合:

包括地壳水平(主要)和垂直运动(次要)

4、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有哪些?

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古地磁学方法

5、沉积旋回、标准化石、标志层

5.1沉积旋回(P101):

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是地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现(1.磁场变化与构造旋回、岩浆旋回、沉积旋回?

加里东运动结束了早古生代(寒武纪、O、S)的地质历史2.构造—岩浆旋回法是前寒武系时代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3.新生代构造旋回:

喜马拉雅)

5.2标准化石(P97):

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之上,下岩层中基本没有,这些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在地层的垂直方向分布短,有广泛的水平分布,最理想的是全球性分布。

便于远距离的甚至世界性的地层对比。

5.3标志层(P101):

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被称为标志层。

答疑扩展:

1.生物地层单位:

组合带(以几类生物或某类生物的几个属种的特殊自然组合为特征),沿限带(以几个化石种的总组合中突出的任一成员出现的总延续时限为标志),顶峰带(以某类化石的富集为特征,既不考虑共生组合,也不考虑延续时限)

6、记住P107页表。

(重点中的重点)

第二章沉积岩相和古地理

1、什么是相、相变?

1)相(P109):

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

相的概念中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2)相变(P109):

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叫做相,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相在空间上的变化叫做相变。

2、地史上三次大的冰期?

震旦纪(Z),石炭纪(C),第四纪(Q)

 

3、简述湖泊相,三角洲相,浅海相生油层、盖层、储油层(图)

(用图解答):

3.1

1.水上平原沉积

2.水下平原沉积

3.前缘斜坡沉积

4.前三角洲沉积

盖层生油顶积层

物质组成岩相、生物相

前积层(大的砂体)

存油

+

底积层(富含有基层)

三角洲砂体孔隙度高是很好的储油、储水层;前三角洲和滨外陆棚粘土(底积层),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而水上三角洲粘土是良好的盖层

3.2记住P111页图

3.3浅海相、沉积相如何储油?

浅海相:

浅水区粗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为良好的储油、储水层;低能带泥质、灰泥质沉积孔隙度低,为主要的隔水层或盖层。

深水区(特别是静水盆地)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

沉积相:

湖泊中由于养料丰富、阳光充足、水流运动不太强烈,适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含有淡水动物化石是湖泊沉积很重要的特征,所以湖相沉积(主要深水相)常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油层,另一方面滨湖带的砂岩体,孔隙度高,是重要的储油、储水层。

第三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分区

5、沉积旋回、构造旋回、岩浆活动旋回

1)沉积旋回(P101):

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

2)构造旋回(P120):

地槽由下降接受沉积至上升为遭受剥蚀的褶皱山系之间的一段时间被称为褶皱旋回或构造旋回。

3)岩浆活动旋回(P121):

由峰谷到峰尖再到峰谷,表示岩浆活动由微弱到广泛再到微弱构成一个大规模的岩浆旋回。

6、为什么太平洋正在缩小、封闭,大西洋和印度洋正在扩大?

(P127—128)(大题!

太平洋边缘处于不同板块互相结合的构造活动带。

洋壳沿大洋中脊增生,沿深海沟(陆壳消亡的地带)向下俯冲而消减。

构成环太平洋岛屿和大陆边缘的中、新生代褶皱系,正是这两个太平洋板块和四周大陆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随着褶皱带的形成,大陆板块因镶边而增大;太平洋板块因不断被两侧大陆板块跨越而缩小。

因此,太平洋是一个古老的,并且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导致最后封闭的海洋。

大西洋的边缘没有被构造活动带环绕,并不构成板块的接合带,大洋和大陆地壳块体连结在一起,形成复合板块。

大西洋和印度洋是新产生的正在裂开的海洋它们产生开始于中生代中后期,也就是卫根那的泛大陆分裂的时期。

由于大洋中脊洋壳的增生,海底向两侧扩张,大西洋和印度洋不断的扩张(消亡型;增生(背离—印度洋、大西洋)型)

第四章前寒武纪

8亿年之前;阜平、五台、吕梁、晋宁运动;五大板块

1、前寒武纪划分和对比方法(P129—130)

1)构造—岩浆旋廻法2)同位素年龄测定

3)沉积建造(19—20亿年的吕梁运动)和变质作用(构造越老变质作用越深):

“鞍山式铁矿”是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典型的沉积建造4)生物地层法

2、什么是埃迪卡拉动物群,南沱冰碛层?

1)埃迪卡拉动物群(P131):

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见于震旦系上统(冰碛层之上的海相地层),是一些不具硬体部分的无脊椎动物软体的印模化石,即所谓的“裸露动物”,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最为典型,称为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现于冰碛层之上的庞德石英岩中。

2)南沱冰碛层(P139):

前寒武纪晚期,大致在6.5—7亿年左右发育的冰碛层,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在我国南方称为“南沱冰碛层”。

附:

埃迪卡拉动物群,无壳,裸露动物

南沱冰碛层—5.8亿年小壳动物出现—澄江动物群

3、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是怎么形成的?

(P135,P138)

吕梁运动导致一些早元古代褶皱带的形成。

早元古代褶皱带镶嵌在太古界陆核之间或边缘,在中国的北方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稳定地块——华北地台。

晋宁运动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代褶皱带。

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一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地台。

4、麻粒岩相、绿片岩相(P134)

1)麻粒岩相(原始的):

厚度巨大的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经历以片、麻岩和麻粒岩为主的深变质作用。

以阜平群、集宁群和乌拉山群、迁西群、泰山群、大别山群、登峰群和鞍山群的下部为代表。

2)绿片岩相(相当于优地槽的沉积):

厚度巨大的沉积—火山岩系,由中低级变质的中基性、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层位一般靠上,以五台群、吕梁群、二道洼群、鞍山群的中上部、绛县群为代表。

5、五台运动、晋宁运动、吕梁运动

1)五台运动(P134):

太古界地层和上覆元古界之间普遍为角度不整合关系,标志着太古界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或鞍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得太古界地层褶皱、变质,从而形成一些稳定的基底地块----“陆核”。

2)吕梁运动(P134):

早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在华北称为“吕梁运动”,使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并伴有岩浆活动。

分为两期:

吕梁运动主幕(I)“磨拉石式”沉积(地槽山脚下堆积的沉积);吕梁运动次幕(II)。

吕梁运动结束了早元古代,形成了华北地台。

3)晋宁运动(P138):

元古代时,在桂北,板溪群中尚夹有细碧角斑岩,因此亦为地槽型沉积。

板溪群沉积之后,发生了晋宁运动,使得板溪群褶皱变质,并有花岗岩的侵入,不整合其上的震旦系已属典型的地台型覆盖层。

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代褶皱带。

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一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地台。

6、中国南方震旦系三种沉积类型(华南地槽区、扬子地台区)(P140—142)

扬子型江南型华南型

华南地槽区:

江南过渡区和华南活动带

扬子地台区:

扬子稳定区

7、读懂P135图Ⅱ4-5

~论述题:

关于大陆、大洋自太古代至新生代的发展史

第五章早古生代

1、壳相(P151):

在广阔的浅海区,生活着大量的底栖生物,以及漂浮(如笔石)或游泳(如鹦鹉螺)的生物,这些生物死后其遗体大量埋葬于沉积物中,构成地壳中大量底栖生物化石(或游泳和漂浮生物化石),这就是所谓的壳相。

2、笔石相(P151—152):

在静水海湾或较深的深水盆地中,海底水流不畅,造成“闭塞”环境,不适于底栖生物生活,只有漂浮的笔石,死后下沉,保存为化石,形成所谓的笔石(页岩或砂岩)相。

3、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自六亿一千五百万年前的寒武纪初至四亿年前的志留纪末,延续时间达二亿一千五百年左右。

4、早古生代以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显著繁盛和化石的大量保存为特点。

5、早古生代时,不仅地槽区,而且在一些地台区也遭受海侵而大部分(或部分)处于海洋环境。

因而早古生界主要是海相地层。

6、三叶虫是寒武纪的标准化石,笔石是奥陶纪、志留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

第六章晚古生代

1、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2、晚古生代除海生无脊椎动物外,也是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大发展的时期。

3、第一重要造煤期:

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第二造煤期:

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4、晚古生代是孢子植物发展的时代。

石炭-二叠纪是两栖类发展的时代。

第七章中生代

1、我国东部盆地群中生代东西分异有哪些表现

①处于北北东向的特殊构造格局——新华夏构造体系之中

②西部形成早东部形成较晚  

③西部稳定东部活跃

④西部较大东部较小

⑤火山岩喷发西弱东强

⑥西部有煤,东部有金属,中部有石油

第八章新生代

2、第四纪的冰期有哪五期

红崖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

3、我国的四大含油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一)前寒武纪地壳构造演化

1、太古代(距今37亿年至24——25亿年左右)

原始的太古代地壳大部分比较薄,没有稳定的地块,普遍处于活动状态。

大约在距今24——25亿年左右,发生了一次较为普遍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生的岩浆活动,如我国的五台运动。

这次运动使得太古界岩石褶皱、变质,从而形成一些稳定地块——太古界“陆核”。

2、元古代(距今24——25亿年至17亿年左右)

早元古代,大约在19——20亿年,世界一些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

在距今17亿年左右,早元古代地槽带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和岩浆侵入,如我国北方的吕梁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台),这是自距今24——25亿年开始的一个巨大构造——岩浆旋廻的结束,其结果是形成一些巨大的稳定地块——“原地台”。

晚元古代,在8—10亿年左右,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地壳运动发生,如在我国南方发生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地台。

其结果形成了一些巨型稳定地块——地台。

在元古代后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五个大陆板块——北美地台、欧洲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中国地台(包括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南半球的冈瓦纳联合地台(包括南美地台、非洲地台、印度地台、澳洲地台、南极洲地台)。

这就是在元古代后期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五个大陆板块。

(二)早古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早古生代,全球范围内一些巨大稳定的地块已经出现,稳定地块和活动区的对立以及活动区向稳定区转化是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早古生代发生了三次褶皱运动即寒武纪后期的萨拉伊尔运动、奥陶纪中后期的太康运动和志留纪后期至泥盆纪初的加里东运动(我国称广西运动、祁连运动),其结果是导致一些地槽区褶皱成山,构成早古生代褶皱带。

早古生代末,北美和欧洲板块的靠拢、碰撞,导致了加里东褶皱带的形成。

因此,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四个巨大的稳定地块,他们为活动带(地槽)所环绕,并为大洋盆地所分隔,造就了晚古生代初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格局。

(三)晚古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晚古生代初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格局是存在四大地块:

欧美地块、西伯利亚地块、中国地块、冈瓦纳地块。

晚古生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向,就是这些巨大稳定地块逐步靠拢、碰撞,地块边缘的一些活动带转化为褶皱带。

晚古生代后期,阿巴拉契亚—海西褶皱带和北非晚古生代褶皱带的形成,意味着属于冈瓦纳大陆一部分的非洲地块和欧洲地块逐步靠碰撞并连结在一起。

乌拉尔褶皱带的形成,导致欧亚大陆的连结。

最后导致一个巨型的“泛大陆”和一个“泛大洋”(即古太平洋)的出现

(四)中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中生代是“泛大陆”解体、新海洋形成的历史。

在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初,存在一个联合的“泛大陆”和一个“泛大洋”(即古太平洋)。

泛大陆包括北方大陆(劳亚大陆)和南方大陆(冈瓦纳联合大陆),两大陆之间为特提斯海槽(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两大陆东西两侧则为环太平洋海槽。

晚三叠纪时,北美、欧洲、非洲分离,出现原始的北大西洋并不断扩张。

侏罗纪时南美与非洲拉开,南大西洋开始产生,澳洲和南极洲也漂离非洲和印度,形成原始的印度洋。

特提斯海西段也随着大陆的分离而产生。

(五)新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新生代全球构造出现新的格局,澳洲漂离南极洲,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靠拢,古地中海收缩封闭,仅残留现今的地中海、黑海和里海,特提斯海封闭,太平洋不断缩小,大西洋继续扩张,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崛起,逐渐形成现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面貌。

1.华北(或扬子、华南)地台早、晚古生代地史演化及特征(包括矿产、生物气候、地壳运动等)

华北地台:

早古生代:

华北地台震旦纪是上升遭受剥蚀的时期,除边缘地区外一般缺失震旦纪沉积。

寒武纪至早奥陶世是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的时期,普遍发育了陆表——陆缘滨、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地层。

中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是普遍上升,缺失沉积物的时期。

因此,从地壳升降运动、海水进退、沉积物的特征上来看,华北地台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

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廻。

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盐类矿产”,如奥陶纪的石膏。

晚古生代: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地层厚度较小,且发育不全。

地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泥盆纪——早石炭世的大陆剥蚀时期;

(2)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的潮湿气候近海平原沼泽成煤期;(3)晚二叠世至三叠纪早期孤立内陆盆地逐步形成,干旱气候下大陆红色岩系发育的时期。

扬子地台:

早古生代:

扬子地台有所不同,是长期遭受海侵、接受沉积的地区。

但仍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①早震旦世上升时期,以陆相、冰川相地层发育,代表地势高峻、地形起伏条件下以碎屑为主的沉积。

②晚震旦世至奥陶纪地壳缓慢下降时期,普遍发育了以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代表地势低平,海侵广泛下的滨浅海相沉积。

③志留纪,地壳升降运动有所加强,碎屑沉积又较发育,中晚期逐步上升,缺失沉积或沉积了滨浅海至陆相地层。

本区下统下部的滞流闭塞海的笔石页岩相至中上部的正常浅海壳相;中统下部的滨浅海“红层”至中统上部的正常浅海相,分别代表了二个沉积旋迴。

上统的滨海至淡水红色碎屑岩系说明海退、地壳上升并形成古陆区。

华南地台:

早古生代:

志留纪时,地壳运动强烈,隆起区上升显著,凹陷区相应下降并为大量泥沙所堆积。

后期发生剧烈而广泛的广西运动,使得除皖浙区外地大部分地区下古生界发生褶皱、变质,并上升为褶皱山系,至此就结束了早古生代的地质历史。

晚古生代:

华南区(扬子地台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晚古生代基本为一相对稳定的地区,但地史经历远较华北区复杂。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使东南一带褶皱上升,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山系,其它地区也普遍上升为陆,晚古生代初又下降接受沉积,并遭受多次海侵。

泥盆纪至早石炭世,海水由西南方侵入,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海侵范围不广,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时地势逐渐低平,海侵范围愈来愈广,早二叠世末发生了“东吴运动”,广大区域内表现为地壳上升,海退和沉积间断,西部发生峨嵋山玄武岩的喷发,说明地壳运动已趋活跃。

晚二叠世初期大部分地区为一滨海平原,沉积了陆相、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龙潭煤系,是华南重要的含煤地层。

晚二叠世后期又发生海侵,范围较窄。

2、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澄江动物群、南陀冰碛层

埃迪卡拉动物群(P131):

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见于震旦系上统(冰碛层之上的海相地层),是一些不具硬体部分的无脊椎动物软体的印模化石,即所谓的“裸露动物”,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最为典型,称为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现于冰碛层之上的庞德石英岩中。

小壳动物(p147):

一些微小的无脊椎动物。

澄江动物群:

南沱冰碛层(P139):

前寒武纪晚期,大致在6.5—7亿年左右发育的冰碛层,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在我国南方称为“南沱冰碛层”。

3、中国第三系、第四系特征,新生代

中国的第三系分布广泛,发育较好,主要有陆相和海相两种。

陆相第三系在我国分布最广,构成许多大小不同的沉积盆地和大型的沉陷平原区沉积。

海相沉积则只限于台湾、雷州半岛、喜马拉雅山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等地。

第三系以炎热气候为主,气候分带现象较明显,第三系末期气候开始转凉。

第四系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故有人称为人类纪。

现在大陆上第四系以陆相为主,包括松散的土状堆积、河流冲击、冰川堆积、洞穴堆积、以及坡积、洪积和残积,海相仅限于沿海一带及一些岛屿地区。

第四系以寒冷气候为主气候变寒冷,冰川广布,遍及全球,冰期时气候寒冷,间冰期时较为温暖,这种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义。

1、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生物地层学方法(P97)

生物地层学方法又称古生物学方法,建立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

一般说来,愈古老的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其生物化石便愈先进,愈高级。

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任何一种生物在地球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出现,这是生物地层学方法能够准确的划分,对比地层时代的理论依据。

生物地层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标准化石法,生物群(生物组合)的总体面貌。

1)标准化石法是指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之上、下岩层中基本上没有,这些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根据标准化是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叫标准化石法。

作为标准化石者,要求其对代分布短、即在地层的垂直方向上分布短,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它来准确的、可靠的划分和对比地层;其次,作为标准化石应该有广泛的水平分布,如古生代的笔石,中生代的菊石。

2)生物组合(生物群)分析是指对地层中所有的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以了解生物各门类、各种书的共生组合及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层形成时期生物群的总体面貌。

以此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进行区域对比的方法,叫生物组合分析法。

包括生物界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岩石地层学方法(P101)

岩石的岩性(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层序和岩相等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依据,这是地层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它包括岩性法,标志层法,沉积旋廻法。

1)岩性法:

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反映其型城市的古地理环境,在一个剖面上,岩性的变化意味着古地理环境随着时间而改变,根据岩性特征来划分地层,这种划分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进行对比的,这就是岩性对比法。

2)标志层法:

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被称作标志层。

3)沉积旋廻法:

是指一套岩石按着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

发生海侵,地壳上升,在垂直剖面上就可看到沉积物有粗到细的变化,相反,发生海退的时候,地壳下降,在垂直剖面上可以看到沉积物由细到粗。

这样沉积物从开始粗到细,然后又由细到粗,构成一完整的沉积旋廻。

 

3、何谓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祁连运动)?

早古生代发生了三次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我国称广西运动、祁连运动)发生在志留纪后期至泥盆纪初。

是最为强烈,分布最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