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3240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docx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总22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

认真学习教材第二章《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回答下列问题: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书·艺文志》对西汉乐府诗的评价。

原文为: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意谓乐府诗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

作为一种现实主义诗学精神,它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相通,并对后世中国古代诗歌形成关注现实的文学传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乐府诗的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

如:

  1、揭示社会不公,这是汉乐府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妇病行》、《东门行》等。

  2、表现战争的罪恶。

例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等。

  3、展示个人的情感世界。

例如《上邪》、《有所思》写爱情,《蒿里》、《薤露》写死亡的恐惧,《郊祀歌》写长生,等等。

  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

(1)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一个片断或几个片断,精心剪裁,巧妙布局,通过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

如《东门行》选取主人公拔剑出门的镜头,《上山采蘼芜》选取故妇路遇故夫的片断。

(2)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

如《艳歌行》的细节描写,《妇病行》的对话描写,《陌上桑》的烘托描写,《孔雀东南飞》将人物置于矛盾漩涡中的描写等等。

  2、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感情流露自然平实,不事雕琢。

(2)语言浅近。

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孔雀东南飞》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思想内容层面:

  1、人物形象体现了民间价值观。

刘兰芝是多才多艺的理想化女性。

  2、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婚姻观。

  其次,艺术表现上具有民间文学的处理方式:

  1、以民间传说为祖本。

如《古艳歌》可看做《孔雀东南飞》的祖本之一。

  2、铺排渲染的手法,极具浪漫色彩。

如写刘兰芝的美丽,衣着的华丽得体,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等等。

  3、诗歌的结尾,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学中常见的。

三、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在题材内容上,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反映面相对狭窄。

它多以女性的口吻,热烈讴歌人类美好的爱情,描写爱情生活的种种场面。

比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写对爱情的渴望,“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

常叹负情人,欢今果成诈”(《懊侬歌》)写对负心男子的怨恨与谴责等,此外还有写相思的痛苦,欢会的愉快,离别的忧伤,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

而北朝民歌反映社会生活较为广泛,涉及战争、羁旅、豪侠、风物,以及爱情等,如《企喻歌》、《陇头歌辞》、《琅琊王歌辞》、《敕勒歌》、《捉搦歌》等。

  在情感表达上,南朝民歌婉转缠绵,柔媚清丽,多用双关隐语;北朝民歌则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

四、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题乐府是如何“讽兴当时之事”的。

  杜甫新题乐府“讽兴当时之事”,首先表现在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现实。

如: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例如《兵车行》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将矛头直指好大喜功的唐玄宗。

  2、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

例如《丽人行》批判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杨氏兄妹。

  3、揭露安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

例如“三吏”、“三别”以实录的笔法对战争的惨状以及百姓的痛苦进行了描述。

  其次,杜甫的新题乐府艺术上采取“即事名篇”的方法,深得乐府精髓,从而更为有效地“讽兴当时之事”。

如:

  1、通过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

  2、利用歌行体的赋化特征和容量大的长处,以及富有跳跃性和抒情性的特点,增加了叙事的多面性。

  3、取法汉乐府却不重形似,而是化用汉乐府的神理,极大地创新了乐府诗的表现手法。

五、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杂言体诗自由灵活,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东门行》、《孤儿行》等。

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行止自如。

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如曹操的《气出唱》、曹丕的《陌上桑》、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都是杂言,而鲍照、李白更是发挥了这种形式的长处。

  五言体诗句式整齐,如《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五言体诗对后世诗歌影响更大,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形成了篇制短小、长于抒情的新诗体--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

它们的出现,对于近体诗(尤其是绝句)产生很大影响。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作业二参考答案

 

  一、律诗是在篇章、句式、对偶、音律上都有严密限定的一种诗体,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杜甫是诗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律的诗人,《咏怀古迹》五首、《登高》等都是杜甫的七律代表作。

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四章《格律诗》,并仔细研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完成下列任务。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一)平仄是律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请学习律诗的平仄规定,完成下列任务。

  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五的平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杜甫的这首七律用的是“仄起仄收”式,通用的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某些位置上的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

首联的“诸、大、遗”,尾联的“福(入声字)、军”是合律的。

  2、粘对是律诗平仄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

如:

  上联对句:

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联出句:

三分割据纡筹策

       平平仄仄平平仄

  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

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

如:

  出句:

三分割据纡筹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

万古云霄一羽毛

     仄仄平平仄仄平

  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

  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如:

“伯仲之间见伊吕”一句,按律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作者在第五字应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见”,于是在本该用仄声字的第六字处用了平声字“伊”。

第五字“拗”,第六字“救”。

  

(二)除了严格的平仄要求外,律诗在押韵和对仗上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1、押韵规则

  律诗的押韵规则为,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

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本诗首句不押韵。

二、四、六、八句的“高”、“毛”、“曹”、“劳”押韵,押的是“平水韵”的“下平四豪”韵部。

  2、对仗规则

  律诗中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

通常要求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等。

  本诗颔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颈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对仗大致整齐,属宽对。

  颔联:

“三”对“万”,“分”借“分秒”之意与“古”对。

“割据”是动词,“云霄”是名词,语法结构不同,然而从字类上讲却都是同义连用字相对。

“策”与“毛”是实字对。

  颈联:

全句语法结构明显不同,然论逐字对类,只有“之间”与“若定”失对。

其余不失对:

伯仲,指挥,同义连用字相对;见,失,活字相对;伊、吕,萧、曹,姓氏工对。

可以说这一联是浑括对,字面上虽不甚工整,但整联看,意思却铢两悉称,对意不对字面。

  二、请认真研读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所讲李白七古《将进酒》,完成下列任务。

并从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对比,进一步加深对七律格律要求的理解。

  1、从原诗中节选八句抄录于下,并标出其平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 平平平平仄平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平平仄仄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平平仄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  

  2、写出其韵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来回押韵)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发雪月押韵)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来杯押韵)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生停听醒名押韵)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谑酌押韵)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裘愁押韵)

  此诗频繁换韵,而且平声韵与仄声韵互换着押。

这些都是古体诗区别于近体格律诗的特点。

  3、指明其中对仗的句子。

  “五花马,千金裘”。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这里勉强可算的短小对仗作为诗歌节奏情绪的点缀。

  三、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请各位尝试写作。

  发一试作,寄开放教育诸学员,见笑。

    红尘近岁意蹒跚,碌碌躯形未有闲。

    曾祈杏坛听古韵,今从屏间访名山。

    三千学友凭谁问,一脉清风携梦还。

    敢望相逢道珍重,青春又过几关山。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作业三参考答案

  请于唐宋词人温庭筠、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苏轼、李清照中选取一家,以其令词作品为研究对象,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

 

  “令词”也称小令,是词体的一种,一般调短字少,与“慢词”的概念相对。

令词草创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前中期达到辉煌。

有些词家的创作,以小令为主,如温庭筠、晏殊、欧阳修等,有些词家则小令与慢词参半,如苏轼、李清照等。

  题目中列有九家词人,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家,在把握其小令创作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作品进行讨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理解,讲说自己的体会感受。

  九家词人的小令创作特点:

  温庭筠:

(1)完成了词体的定型。

其词调有定句、字有定数、韵有定声,从而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确立了统一的规范。

(2)建立了花间范式。

即以女性情感为题材,以柔情感伤为基调,以语言的香艳绮丽和意境的精致小巧为审美追求。

(阅读参考《从温庭筠的小令〈梦江南〉说起》)

  李煜:

(1)前期词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体现出风流蕴藉、堂皇富艳的特点。

后期词多抒写亡国的深悲巨痛,以个人的不幸写出了人类普遍的悲苦,“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不假雕饰,以纵情任性、自然真率见长。

(阅读参考《生命的醉和酒神式的艺术形式——对李煜三首亡国词的再解读》

p=488)

  冯延巳:

(1)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但能在“花间”题材中灌注进新的思想意蕴--忧患感和生命意识。

(2)表现出一种偏于幽冷哀惋的感伤情调,呈现出一种较为雍容雅丽的艺术品味。

(阅读参考《论冯延巳词》)

  晏殊:

(1)善于用敏锐善感的心灵,体会人类共有的无常的悲哀。

(2)风格上委婉含蓄、凝重平稳而又雍容华贵。

(阅读参考《北宋词初祖--晏殊》)

  欧阳修:

(1)内容主要是写相思恋情、离愁别恨,情感深刻真挚。

(2)风格多种多样。

有继承南唐词风情感深刻真挚的恋情词,也有与五代华丽词风迥异的疏朗明快之作。

(阅读参考《个性张扬的令词作家--欧阳修》)

  晏几道

(1)以小令的形式抒写恋情,主要内容是追忆往日恋情、感伤聚散离合。

(2)将牢骚不平之气溶解在悲欢离合的题材中,具有浓重的感伤情调。

(3)继承令词传统的表达技巧之外,又注意吸取慢词的精神气度,用做诗的方法来填词,从而形成清新豪壮、顿挫跌宕的独特美感。

(阅读参考《小令的最后一位专业作家--晏几道》)

  秦观:

(1)多写柔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2)在传统的风格模式中,注入新的情感内容,故能自出机杼。

如《鹊桥仙》通过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表现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升了恋情词的精神境界。

(阅读参考《“婉约之宗”--秦观》)

  苏轼:

开拓令词的题材内容,使词从“小道末技”上升为一种与诗等量齐观的抒情文体。

(1)用小令抒写豪情壮志。

(2)用小令描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

(3)在词中诉说亲情友情。

(4)用词来写咏史怀古、咏物时序、贺寿游仙、登临游赏等。

(阅读参考《词风的革新家苏轼》)

  李清照:

南渡前抒写少女生活和情怀的作品,流丽婉秀,明快活泼,有时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莫名惆怅。

(阅读参考《李清照的前期创作》)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作业四参考答案

  

  一、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和散体文截然不同的文体特征,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十三章第二节《骈文》,结合作品了解骈文的特征,并按照要求从教材所讲到的骈文中为下列特征找出例证。

(注:

请不要重复使用例句)

骈文特点

例句

1、语言讲究对偶。

1、两句相对的偶联。

“咨宏度之峻邈,壮大业之允昌。

”(陆机《吊魏武帝文》)

2、四句相对的长联。

“晨看旅雁,心赴江淮;昏望牵牛,情驰扬越。

”(徐陵《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

2、四六句式,尤其对偶句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1、四字句与四字句组成的对联。

“琵琶新曲,无待石崇;箜篌杂引,非关曹植。

”(徐陵《玉台新咏序》)

2、六字句与六字句组成的对联。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庾信《哀江南赋序》)

3、四字句与六字句混用组成的对联。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庾信《哀江南赋序》)

3、讲究平仄声律。

四字句的二四字、六字句的二四六字或者三六字为节奏点。

一句之内,节奏点平仄交替;一联之内,节奏点平仄相反。

抄录联句,并标明节奏点的平仄。

1、四字句与四字句组成的对联。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宋元思书》)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平 仄  仄 平

2、六字句与六字句组成的对联。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王勃《滕王阁序》)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平  仄   仄  平

3、四字句与六字句混用组成的对联。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平 仄  平 仄 平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仄 平  仄 平 仄

4、讲究用典。

抄录用典的句子,并说明其所用典故。

1、“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庾信《哀江南赋序》)

  此联所用二典。

一为春秋时楚国乐师钟仪被晋国囚于军府,仍冠楚帽、奏楚乐,被晋侯视为君子而礼遇之。

二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随鲁昭公参加平丘之盟,被晋侯扣押于西河。

2、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滕王阁序》)

  此联所用二典。

一为汉代孟尝(字伯周),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

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二为晋时阮籍(字嗣宗),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

 

  二、选取王勃骈体文《滕王阁序》和苏轼散体文《石钟山记》中各百余字的一段,挡录于下,并对比阅读,仔细体会骈体文与散体文的区别。

骈体文《滕王阁序》

散体文《石钟山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