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381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docx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贺新宇王志杰熊金银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的各类建设人才,培养少数民族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各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作为未来的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开展民族自治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

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一、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本民族的杰出代表,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将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因此,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索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二)有利于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方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猖獗,而作为思想传播主阵地的高校,也就成为了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愈发重要。

高校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四)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任务的提出,对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成为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带领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向前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性

(一)民族心理特征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都有着一定的民族意识。

他们遵循着本民族共有的价值形态,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热爱本民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对民族问题敏感。

民族意识较强烈,他们大多只同本民族的学生接触,活动范围狭窄,小团体意识较浓厚。

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产生民族抵触情绪和狭隘的民族思想意识,容易同其他学生发生冲突。

(二)传统习俗特征

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传统节日的差异,而且表现在饮食习惯上。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在重要的节日里都会载歌载舞进行庆祝,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乐于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

同时,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习惯上和汉族学生差别很大。

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在浓厚的宗教氛围里长大,族群及家人的宗教信仰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语言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从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接触和学习汉语时间较短,致使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薄弱。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内地高校都是以汉语教育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师生沟通,也降低了他们对知识、文化的吸收、理解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中的困难。

这些都为内地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四)学习基础特征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有自己的母语,汉语底子不好。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又住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教育资源的限制,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英语不好。

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的时候,政府有很多教育倾斜扶持政策,在进入大学以后,少数民族学生跟汉族学生一起学习,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这就容易使一些学生逃课、挂科,甚至有些学生会因此产生自卑、不满、抵触情绪。

(五)生活环境特征

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欠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又不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家庭人口多,经济来源有限,很多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

面对较高的学费和较高的生活消费水平,一些家庭无力承担,很多学生主要靠借款或选择申请助学贷款。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外独行、内抱团

这一点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于各高校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性等各方面。

民族意识,亦称民族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认知的外在表现,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意识。

这种民族感对其成长有促进作用,但在高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如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

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保护性过强,民族融合意识欠缺。

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同学交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尤其在大一新生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

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

究其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源于共同地域、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本民族同学之间更容易交流、沟通与理解;而对汉族学生,双方在语言、作息、饮食、宗教信仰、生长环境以及文化方面有较大差异,导致其思想、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一致,因而对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形成障碍,产生民族内部抱团现象。

(二)民族自尊心强、心理素质弱

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卫心理,因而,在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交往时,表现出敏感与多疑,如若对方言辞不当,易刺伤其自尊心,引发纠纷。

其中不少人是本民族的佼佼者,在群体内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但进入高校,面对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应对方式现实环境要求有较大差距,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极易产生自卑感。

被批评和指责时,少数民族学生更易归因为其民族身份,因而造成思想波动甚至产生抵触思想。

(三)心理调适周期长

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前,少数民族学生都具有学习知识、体验新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强烈动机,可惜入学之初,虽然具有新鲜感,但他们交往的圈子多是本民族同学,与汉族学生交往时常有顾虑,因此融入集体生活的时间较长,随着了解的深入和交往能力的提高,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才建立了熟悉感与自信心,呈现出“乐观――冲突――平衡”的特点。

同时出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业倾向等因素,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都会回到本民族地区工作。

(四)学习压力大

客观上,由于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环境与质量不甚乐观,这种现实状态,一定程度上造成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的“先天”认知能力与知识存储不足的想法。

客观上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困扰。

起初学生抱有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听讲,但因知识储备及语言基础薄弱,他们不易理解课程内容,会产生烦闷情绪,甚者逐步缺乏学习斗志,丧失学习兴趣。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不佳,成绩较低,挂科现象严重。

因学习问题,部分消极认同的少数民族学生甚至产生自卑,从而引起心理问题。

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均享受国家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入学,而汉族学生均经过高考的激烈角逐步入大学,造成其在入学起步阶段就与汉族学生存在差距。

并且课程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根据汉族学生制定的,而少数民族学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普通高校的学习节奏。

笔者认为除客观因素外,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仍有其主观原因,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二是学习意识强,但努力后若没有回报,会打消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四、高校教育管理方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重视不够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较少的高校未设立相关工作部门或专门的民族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人员,但不具备必须的业务水平,一些工作往往落不到实处;学校及各学院少有设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协会、团委及学工部门。

少数民族学生反映,有困难不知向哪里反映,有意见不知找谁沟通等。

(二)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制度不健全

高校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需不断完善,从体制上看,基本形成了学校-学院(系部)-辅导员教师的三级管理模式。

但随着社会转型期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在体制和机制上仍存在管理机制不灵活,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三)教育方法僵化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得出结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单方面接受教育者的灌输。

但是在高校中“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且,高校教师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学生的行为,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他们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时代保持同步。

因此,常常会出现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投入但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滞后的方法、落后的思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服务低效

当前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方面,诸多用人单位在高校招聘人才时,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执行的,致使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充分享受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

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限定条件方面,高校与用人单位缺乏专门沟通。

部分企业以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薄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理由,以及企业内外对传播出的一些有少数民族人士参加负面事件活动的恐慌、排斥、拒绝等心理,间接拒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规避引进他们的各种风险,导致对高校民族学生就业歧视。

(五)大学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影响力不足

高校的教育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软环境”指意识形态,包括校训、校徽、校史、报刊、网络、主题活动、规章制度和文化娱乐等舆论氛围、学术氛围和生活氛围;而“硬环境”指校园地理位置、建筑、园林绿化等自然人文环境。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中,通过大学文化的建设,大学学术氛围的营造,从人文的潜环境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辐射、影响、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这种再创造作用还很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

1.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聘请专家在党委中心组、分党委书记及学生辅导员等层面进行民族宗教理论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工作者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来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引导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对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工作培训,帮助他们丰富民族知识,使他们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学生心理等,使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引导问题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2.以活动为载体,加强思想引领

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可以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讲座,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通过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来宣传民族团结的优秀事迹;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让各族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俗、民族文化和传统礼仪;通过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古迹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凝聚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骨干和积极分子良好的示范作用,用他们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少数民族同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机构

高校要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发展的大局高度来认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党委领导下,由“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统战部、学工部、辅导员班主任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小组、统战委员和民族联成员构成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管理格局,来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

4.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教师的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懂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与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做好团结引导工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团结中的表率作用。

5.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带动作用

党建的导向功能,团学组织的载体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要通过党团组织的工作,积极吸纳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入党。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骨干的作用,让他们与生活学习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同学开展“一对一”学习帮扶活动,开展义工服务,让他们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提升自我,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

 

(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

  1.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落后,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专业等课程水平不高的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帮助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具体可以采取专职老师负责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管理,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开设考前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聘请优秀老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通过考试;专门设立少数民族奖学金,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刻苦学习。

2.适当降低达标标准

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教育扶持制度,帮助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顺利通过学业。

例如,学校可以对部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50分及格制和二次补考制,使更多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互助交流

学校可以在开学初召开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

加强优秀民族学生同新生的交流,鼓励新生珍惜大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向他们传授好的学习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

4.帮扶指导

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民族学生,辅导员应加以重视。

加强同这些学生的交流,找出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于个别“差生”,辅导员可以通过指定优秀学生对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克服自卑心理。

安排成绩好的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以“一帮一”的形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学习帮扶,解决其具体困难。

(三)日常生活

1.做好学生资助,帮扶完成学业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为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助学金、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等各种渠道做好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

高校可以在每年的寒假期间为经过申请的学生发放回家路费补贴;在寒暑假期间,为留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保证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够拿到助学金;通过地区民族联、地方慈善基金会等机构为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助学金;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的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对家庭有突然变故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和资助等等,用爱心助力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

2.尊重学生习俗、关怀学生活动

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最佳载体。

高校首先要加强师生对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的认识,并且要重视重要的民族节日等工作。

在一些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学校为民族学生组织联欢会、准备节日餐、发放民族节日生活费等,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领导与民族学生一起欢度节日,积极营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了他们认真学习、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回报社会的精神动力。

(四)心理健康

 1.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高校要不断丰富沟通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有各种畅通的渠道充分表达自身的意愿,让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关爱与温暖。

高校应当通过学生辅导员,信息员,心理健康监报员等,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恳谈会,听取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借助网络手段,如校园网互动、QQ群,建立微信群等沟通渠道,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在思想意识、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校正自卑、敏感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2.建立民族学生组织

学校或二级学院系部可以批准成立相关的民族学生组织,鼓励民族学生踊跃参加。

学生们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加强民族团结,而且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们之间互帮互助,形成各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民族学生有问题、意见反应等都可以通过民族学生组织,也可以在民族学生组织中得到锻炼。

3.设置心理咨询室

要实行积极心理辅导服务。

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要定期通过团体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各类问题,发掘自身优势,树立参与合作竞争的信心。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民族学生,辅导员和民族学生干部要多加留意,及时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参加学生活动,防止其产生自卑心理,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

(五)就业指导

1.高度重视民族学生就业工作

高校应积极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资讯。

管理者应帮助他们客观的分析自我,全面辩证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从而引导他们明确自身定位,并制定符合自身的择业方向与求职目标,为企业输送“进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

企业应打破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刻板印象,全方位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其与汉族学生同等的就业机会。

2.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要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其良好的择业心态,让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力倡导创业教育,给少数民族学生播下未来创业的种子。

特别是引导教育其服务当地,服务家乡所需的知识、技能、意识。

3.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应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灵活性、应变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培养机制。

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有意识地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增设交叉学科的课程、地方语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前沿探索性内容的课程,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

学工部门、团委还应该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服务,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研究和实践中去,让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自立合作、竞争创新的良好习惯。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应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让他们清醒地认知自身条件和优势,明确职业发展定位。

(六)成才成长

注重培养和选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鼓励他们追求上进,引导他们自觉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对于他们当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分子,积极做好发展工作。

高校已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选拔部分品学兼优、有威信、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进行重点培养。

六、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民族自治地区,发展自治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祖国边疆的巩固和民族团结的特殊使命。

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将会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各高校面临的情况不一样,这就要求各高校教育管理者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