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548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下文言 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docx

八下文言诗歌复习docx不含答案

1.《马说》

1.韩愈,字------,唐代----,散文尤其著名,有“-------”的美誉,有《-------》。

被列为“-----”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世有伯乐

然后千里马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释义。

食马者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4.按要求默写: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伯乐”指;“食马者”。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17.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

18.分别概括

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

第二层(第2段);

第三层(第3段)。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2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2.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23.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岳飞《满江红。

咏怀》

2.《送东阳马生序》

一基础题

1.本文作者,字,号,浙江金华人。

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是指,内容多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2)无从致书以观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4)弗之怠()

(5)走送之()(6)不敢稍逾约()

(7)既加冠()(8)无硕师名人与游()

(9)尝趋百里外()(10)门人弟子填其室()

(11)未尝稍将辞色()(12)援疑质理()

(13)或遇其叱咄()(14)俟其欣悦()

(15)负箧曳屣()(16)持汤沃灌()

(17)以衾拥覆()(18)寓逆旅主人()

(19)腰白玉之环()(20)烨然若神人()

(21)緼袍敝衣()(22)略无慕艳意()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4.根据要求默写: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与“”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1.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13.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

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启示:

14.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

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刘基称他为“”。

他是明初“”之首;“”之一。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县官日有廩稍之供(指朝廷;国家供给的粮食)

(2)岁有裘葛之遗(夏衣;给予)

(3)无冻馁之患矣(饥饿;忧患)(4)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低下)

3.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概括回答。

5.“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而不是“”。

6.本文的主旨句(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

(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

7.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对比;

“岁有裘葛之遗”与“”相对比;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对比

“”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8.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我”与“同舍生”的对比;

对比。

作用:

9.“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10.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

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11.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12.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

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的含义是什么?

14.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

;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15对联(根据文章内容和下列所给的词语属对)

上联:

昔日宋景濂

下联:

今朝太学生

三阅读第下文段,回答问题。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称道,赞扬)

(2)乡人子谒余(拜见)

(3)撰长书以为贽(写;信;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4)言和而色夷(谦和;平和)(5)自谓(说)

(6)论辩(指谈论道理)(7)是可谓(是)

3,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

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6..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

7..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8..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9.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1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1.《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

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12.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

3.《小石潭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  佁(  )然  翕(  )忽

为坻(  )  幽邃(  )  俶()尔差()互

2.熟读课文,补全下列句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______。

(2)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3)近岸,卷石底以出,为______,为______,为_____,为____。

(4)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

(5)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青树翠蔓: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以其境过清:

(5)明灭可见:

(6)乃记之而去:

(7)如鸣佩环:

(8)水尤清冽:

(9)四面竹树环合:

(10)佁然不动:

(11)俶尔远逝:

(12)悄怆幽邃:

4.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斗折蛇行:

(4)犬牙差互:

(5)全石以为底: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6.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7.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8.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9.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A.。

B.

10.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11.第2、3、4段文字依次写出了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3、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4.《醉翁亭记》

1.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含“亭”即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琊()饮少辄()醉林霏()

岩穴()山肴()野蔌()弈()者胜阴翳()

翼()然酒洌()

3.根据拼音写汉字。

林hè_____wèi_____然水声chánchán_____

tuí_____然岩穴mínɡ_____huì_____明变化

yǔ_____lǚ_____提携ɡōnɡ_____chòu_____交错宴hān_____之乐

4.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4)名之者谁:

(5)饮少辄醉: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

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

8.第二段中,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色时各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9“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

请你根据这几句中“乐”字的各自含义,说说加点“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太守乐其乐:

鸟乐。

人乐。

从太守乐。

10.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是            ,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

(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填写)

(2)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

(3)临溪而渔,____________,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

(4)《醉翁亭记》中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体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

(7)当我们说某人做一件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在此的时候,常化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

(8)日出而林霏开,。

语段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加点的字。

已而:

去:

之:

谓:

2.用现代汉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同是写“乐”,《醉翁亭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抒发了作者政治理想,而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借题发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自己的。

(2)与欧阳修齐名的宋代文学家,你还知道谁?

写出两个(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语段二

环滁皆山也……庐陵欧阳修也。

1.作者欧阳修在本文中自号。

_______

2.第一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

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

下联: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第②段的段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②③段中各有一个错字,请将这两个错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第②段的错字是:

_________应改为:

__________

第③段的错字是:

_________应改为:

__________

10.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辄:

___________

(2)弈:

__________

11.第③段写了哪些人?

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四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D.往/来而不绝者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黑的词。

(1)悉如外人悉:

______

(2)杂然而前陈者陈:

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____________;乙段所选的原文中,有一千古名句表露了作者的情趣,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

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语段五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又作“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04年南京)

17.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8.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

①沿溯阻绝()绝:

A.断绝B.极、最C.缺乏D.穿过

②有时朝发白帝()发:

A.射出B.揭露C.启发D.出发

③水落而石出者()而:

A.如果B.表承接C.表转折D.通“尔”

1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日出而林霏开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

B.云归而岩穴暝云雾归去,山洞里就昏暗了

C.良多趣味实在有很多趣味

D.飞漱其间在那里飞流冲荡

20.两段选文都描写了四季佳景,请分别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甲]风霜高洁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只答“林寒涧肃;也可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

3、百废具兴()4、增()其旧制()5、属()6、然则(

7、气象万千()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9、前人之述备矣()10、迁客()11、淫雨()霏霏()12、连月不开()

13、山岳潜形()14、薄暮冥冥()15、去()国()怀乡

16、春和()景()17、沙鸥翔集()18、若夫霪雨霏霏()

19、宠辱偕忘()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1、不以物喜()或异二者之为()22、是进亦忧()

23、先天下之忧而忧()24、后天下之乐而乐()

25、其必曰()26、南极()潇湘

2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翻译。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微斯人,吾谁与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