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626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

摘要: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的结束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

而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要远远超越日本,而由于当时的腐败的政治体系与统治者的无能,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了深渊…首先简要概述甲午战争的经过,特别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战役和战败后的赔偿经过及影响等,分析了当时中、日的各方面实力,给出了具体的经济及军事实力数据。

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经过几十年的明治维新,实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而中国更是通过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求强”,“求富”,拥有号称当时远东第一舰队,中国海军北洋舰队不可谓“兵不强,马不壮”,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不可谓作战不英勇。

但不幸的是,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却初受挫于丰岛、再遭创于黄海、最终全军覆灭于威海卫军港,从而彻底铸成中国的败局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政治体系;军事实力;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战争前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战败原因:

 

一:

政治方面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

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

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

这种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二:

经济方面

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

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

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

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因为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

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

三:

军事方面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

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

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比日本逊色。

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原因就出在,他们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

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

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

“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为什么有了舰队却不训练呢?

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

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

再加上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

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有军队,有在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舰队,却忽视训练,无疑,这样散漫的军队和管理成为了中国想要在战争中获胜的一大阻力。

四:

文化方面

我们在介绍了战争全貌,分析了中国战败的各种原因之后,感觉到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一般来说,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关头,社会的主要矛盾会由阶级矛盾、内部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统治集团也会把反侵略战争作为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但清末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不是封建统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释的。

还有其更深层次的特定原因,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买办化了。

封建性加买办化决定了对待资本主义侵略的妥协性。

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这个因素是过去历朝历代,包括清朝初期不曾有过的。

封建政权买办化源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半殖民地化。

”5这样一个朝廷,这样一批官僚,这样一支军队,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战胜外敌侵略吗?

清朝统治集团在甲午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都可从其买办立场找到答案。

甲午战后短短17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一个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政权,没有理由长期存在下去。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已经历了明治维新,重视教育,积极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

而中国,虽说也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却从不能敞开心怀,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譬如说,魏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撰写的介绍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

19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到上海考察,发现该竟然绝版!

如此学习的态度,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如何会有起色呢?

中国又如何能日本所相比呢?

甲午海战的启示: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进,甲午战争至今118年了。

祖国走上了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道路。

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方针,但正如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

“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

”当今世界很不平静,霸权主义及其追随者坚持与我为敌的立场,利用台湾、人权、西藏、钓鱼岛等问题不断发难,最近某超级大国还在叫嚣“武力协防台湾”。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甲午战争日本侵略者霸占台湾,50年里台湾人民的反抗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清末思想家黄遵宪赋诗言志: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如其偷生为降虏,不如战死为义民。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霸占台湾的悲愤心和反抗精神。

胡锦涛同志指出: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粉碎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

”在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不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与牺牲,中国人民也决不会让步,更不会屈服。

综观中国历史,没有什么灾难和压力可以征服中华民族,而只会使我们愈挫愈奋、众志成城,到头来头破血流的只会是我们的敌人。

参考文献:

1:

《清国征讨策略》,作者:

小川又次。

2:

《讲孟余话》,作者:

吉田松阳子。

3:

《李文忠公全集》,作者:

李鸿章。

4: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宁夏日报》。

5: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宁夏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