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660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

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

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

“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

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

,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

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

孔子慨叹: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

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

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

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

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

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

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

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

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

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

B.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

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

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

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

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

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

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

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

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

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

“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

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

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

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

“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

”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

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

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

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

”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

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

“你的,良民大大的!

”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

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

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

“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

”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

”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5.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6.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第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第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9.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

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

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

宁陈计曰:

“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①,终为篡盗。

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

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

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

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

祖今年老昏耄已

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至尊今往,其破可必。

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权深纳之。

张昭时在坐,难曰:

“吴下业业②,若军果行,恐必致乱。

”宁谓昭曰:

“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

”权举酒属宁曰:

“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

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

”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遂授宁兵,屯当口。

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

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

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

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

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

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

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

宁厨儿曾有过,走投吕蒙。

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

宁许蒙不杀。

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

毕,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

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宁闻之,故卧不起。

蒙母徒跣出谏蒙曰:

“至尊待汝

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

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

”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

“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

”宁涕泣欺欷曰:

“负卿。

”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节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注】①憍:

同“骄”。

②业业:

畏惧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B.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C.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D.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有名有字。

古人幼年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

B.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之意。

在文中指汉皇帝的地位。

C.建安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只能有一个。

D.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宁年少时就善于交往,有侠义。

他常聚合一伙言行不庄重的少年,成为他们的首领;投靠刘表不受重用,投奔东吴后,孙权非常器重甘宁。

B.甘宁开朗豪爽,足智多谋。

在给孙权的建言中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把握,提

出了先取黄祖的战略,孙权对他的分析非常赞赏。

C.甘宁言而无信,杀性很重。

部下有过,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了有过的部下,没有将其归还。

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但等部下放回,还是杀了他。

D.甘宁作战勇猛,身先士卒。

建安二十年,甘宁跟随孙权攻打合肥,赶上军中瘟疫流行,曹操乘机发动袭击。

甘宁奋力拉开弓箭射向敌人,与凌统展开殊死搏斗。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遂授宁兵,屯当口。

②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

宁许蒙不杀。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

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2)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予人以鲜明的画面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8年7月下旬,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

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

它不仅是一个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

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

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我国与沿

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瞻远瞩摩拳擦掌初露雏形雨后春笋

B.远见卓识大展拳脚初露雏形星罗棋布

C.高瞻远瞩大展拳脚崭露头角雨后春笋

D.远见卓识摩拳擦掌崭露头角星罗棋布

20.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至今敬谢不敏。

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

事如意。

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定当鼎力相助!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6分)

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请不要用手随意折毁它,在你苦闷烦恼时,它会为你递上一束醉人的温馨。

材料:

小草小溪同学

用口随意吐唾用心随意猜忌用脚随意践踏

迷茫无助满目枯黄

口干舌燥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猎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

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珍惜它。

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

“你稍微有些笨重!

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

——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

”他思忖:

“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

”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

”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

”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

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史书”扩大范围,“都”表述绝对化;C“不是……而是”错,原文为“不仅是……也是”;D“有意避开情感”错,原文为“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