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70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读书笔记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说:

“就是要学会像君子那样的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处在联系之中的,每个人都与世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君子就会保护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状态,保持谦和稳定,但不会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闪光点和态度。

就像每个班级里各种各样的人虽然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学习着同样的知识,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运用都努力着出不一样的彩,才会有五彩缤纷的情感和感动。

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辉,这样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光芒,又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这样的道吧,和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人与人也好人与自然也好,和而不同。

几千年的话语,我们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却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答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是啊是啊,语文课上老师才讲过关于‘恕’的故事,原来在今天也可以是改变一生的道啊”。

  语文课上老师分享过一个关于饶恕“敌人”的故事,女主的经历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怀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话:

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可是感觉并不够解释“宽恕”,再想想,翻翻书,问问老师……噢,还有另外一种角度:

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时候也要想想别人帮助别人达到他所想的。

再看回来,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终原谅了曾经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个“永远都不会原谅”的人……过程很艰难,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换来的也是自己心灵上的宽慰与宁静,多么伟大的一场“抗争”啊。

孔子教会我们,有时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种处理方法,就看这个人愿不愿意追寻并实践。

  它还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君子对于天下事,不会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远近,没有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

  这就又使我想起,当长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纷扰世俗的时候,孔子却怀抱不灭的理想,面朝着相反的方向踏入这人间。

有人问长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处吗?

回答当然。

但那只是一味地逃离,囿于自我。

而孔子理想主义的衣袂飘扬在乱世的风里,无论多少风雪,无论多少冷眼,也要遵从内心道义的指引,正是这心中的义,让他成为历史暗渠中一束惊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义的坚守,才给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与独到的眼界。

也正应了庄子的话:

“井鱼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没错,君子有了义便更加坚定了通往仁的脚步,才会有其独立的思考和感悟,这也是道啊。

  落到实处的体验才能是真理的发源地。

  然而历史所铭记的,永远不会是光线夺目的外在才华,而难以窥伺的道德与人格,方才似玲珑剔透的琥珀,在人类精神的长空中熠熠生辉。

  端视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如一片波浪汹涌的汪洋,而我们不过是一鳍鳍小鱼,想要乘风破浪谈何容易。

万幸,孔子智慧的光辉在远方指引着我们,他启示我们:

以仁义作尾,以谦逊作鳍,以平等为鳞,定能搏向那裂海飓风,沐浴蔚蓝的光明!

《论语》读书笔记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而后时不时的实习,不一样是很令人自得其乐吗?

有同道从远方来,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一样是很令人拍手称快吗?

别人因为不了解我,而我能够做到不怨恨、不恼怒,不一样是一个谦谦君子吗?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__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

抱着学习的心态则不顽固。

信奉忠信宣扬忠信。

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__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重威严、好好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全科5班胡徐静13810531

《论语》读书笔记4

  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

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

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

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

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

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应对,在什么情况下是向老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

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

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

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

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情忐忑了。

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

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

后来,当我问起老师他是怎么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

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

我明白了·

·

此时,我仿佛从老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

”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总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

“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

当我犯错时,老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

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谢谢你与我同行。

《论语》读书笔记5

  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

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

《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

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

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

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读书笔记6

  本书讲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这告诉我们现在的老师应该学习孔子这一点。

  对于学习,我们要做到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到的知识,按时去温习它,不也是很开心吗?

因为在温习的同时,我们把学过的知识不断的巩固,也许还能获得新的东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复习完所学过的知识,就再也不用惧怕考试了,更别提说挂科了。

  从《论语》中,我还知道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好比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并不是看学历,也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他的言谈举止与品质修养。

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没有学习过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传统伦理,这也不能说他没有文化知识,没有道德修养。

殊不知她所拥有的这些道德修养结石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论语》共20篇,其言语精练,内容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我感受到了《论语》拥有强大的文化底蕴。

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

  感悟及求索。

书中有着丰富的知识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有爱心,要以贤德的人为榜样。

把这些作为人的立身原则。

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论语》读书笔记7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

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

孔子说:

“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

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

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

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

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读书笔记8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

《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

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

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

《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

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

“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

”还有:

“(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

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

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

  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

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论语》读书笔记9

  为政篇虽“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为政也,凡管理、修身、识人、行孝、为学等亦可于其中见道,学者宜合自身以明窥圣人之理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范氏曰:

‘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

”--《四书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谓正人之不正。

“正”字上面的“一”意为持中守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

“政”右边是反文,其象形是执条鞭。

所以为政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转到正道上去。

怎么做到这点呢?

用冷冰冰的刑法,还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显然是后者。

那什么是德呢?

德者,得也,谓心之所得。

“德”字左边为双人,意为行走,右边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为,这样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极星,有以下几点根据。

一是在于北极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样,对人民具有导向教化之用;

二是北极星是众星的核心所在,是他们的中心,德亦是为政之核心;

三是北极星终年泰然不动,而众星动之,德也要保持静安,治国具体的政策、方案等围绕着德可随机应变,但不能超乎德之边际。

再把“为政以德”这件事或这个人比作北辰,那众星就是群众了,“为政以德”必然光辉照见群星,他们也因此拥戴你(共之)。

所以有范氏曰:

“‘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

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事无所守矣。

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固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

“--《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先师孔子对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则当顺时而次进之,能至何即为何,盖其相上远,非我等凡俗易参悟体会也。

  “志”金文上为“之”下为“心”,“之”是“足”的变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

十五志于学,即心向于学(觉),学有见道,是为觉悟。

  “志”字金文

  见道后当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为固守正道,非今之肤浅意也。

不惑则心上无或,明万物当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

事物之理皆天赋之,天命,是天赋万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则有天道固万物之理,又胜于不惑矣。

“听”繁体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边是德的右边,是为正直之心。

  “听”字繁体

  耳顺即听之也顺,知天命后还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地德,孔子就是五十才周游列国去实践,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顺。

欲而当于理,天理也;

欲而不当理,人欲也。

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为上,心已通天理,岂会逾矩乎?

圣人的境界是愈来愈超凡开阔的,欲穷其道,则既不可骄恃自满,亦不能妄自菲薄,当潜心虔意体悟修炼之,至于何般地界,皆为己之福也,岂非圣人之恩德乎?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以,为也。

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

由,从也。

事虽为善,有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

安,所乐也。

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此,则亦伪耳,岂能久不变哉?

”——《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圣人辨识人之三层根据,一层胜于一层也。

“视”甲骨文写法上为“示”下为“目”,意为眼睛看见天地日月星,这是较为概括的象,故而视人之所为善恶较为容易。

  “视”字甲骨文

  “视”外之善恶还不足,还要“观”内心之所由。

“观”的象形是猫头鹰,猫头鹰在晚上视力特别好,观比视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为细致,或许是观人心太难,需要从更多更细致的地方去观。

如表面虽行善事,然内心本源非善(如为私欲所累),此伪善也。

  “观”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盖未能融会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

“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对列祖列宗之灵位,需要虔诚静安去与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觉,“察”就比“观”更深入,沉静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

心安泰则善不能移,身安乐则善充其体。

由此可见,识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难,学者当见善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以求尽善。

《论语》读书笔记10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

但不知大家注意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

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

公治长第五)。

“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

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

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

  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

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

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

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__。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一处是“原壤夷俟。

子曰: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

‘益者与?

’子曰:

‘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

‘于我殡’。

”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

仅看《论语》,似乎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