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066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docx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散文阅读题

现代散文阅读练习

2013北京高考题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7-20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之记起了一些片段:

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

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年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

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

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

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

他是最严格的,有事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

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

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儿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

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

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时一条长长的洗的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

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

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的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

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列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

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

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

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

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于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18.文中说:

“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多一点了解了。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3分)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那些了解?

(4分)

 

19.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

(4分)

 

20.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惊醒具体阐述。

(不少于200字)(12分)

2013海淀一模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

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

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

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

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

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

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

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

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

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

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

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

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

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

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

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

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

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

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

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u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

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

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

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

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

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

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

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

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

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

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

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

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

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

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

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

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取材于熊召政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奔的古典悄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广大运河诗怠的消失。

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

D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

E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18.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19.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

(6分)

 

20.作者说:

“每--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牛:

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

”请根据文意概括“优哉游哉”是指怎样的生活,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人再也无福消受这种生活的休会和思考。

(不少于200字)(12分)

 

2014北京高考题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

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

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

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

“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

“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

“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

”美学家朱光潜说:

“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

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

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

“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

”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

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

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

“长城在这里呢!

”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

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误理解。

B.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19.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3分)

 

20.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6分)

 

21.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

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5分)

2014海淀一模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

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便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

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就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

微风起来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

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

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

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

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

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似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

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

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下了树枝。

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

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

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结实、可摸可触的爱。

于是我思索柿子树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

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来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

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来到这里。

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

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

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与辉煌?

⑤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

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

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⑥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

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

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

“我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

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

”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

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来。

⑦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鲜艳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主旨,意蕴悠长。

E.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20.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

①第三段中,作者感受到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

 

②作者为什么能刹那间明白自己总要到柿子树旁边来了?

21.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哪些用意?

(5分)

2014西城一模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另一个敕勒川

⑴伴着窗外的绵绵秋雨,我读起了《北齐书》。

⑵北齐是一个短暂的、不怎么被称道的王朝,然而,这个时期却诞生了许多英姿荦确、深沉不羁的人物;他们是如此的鲜亮、不凡,我经常想:

在过度的汉魏礼乐文明之后,北朝的粗豪雄迈实在是一种幸运的历史拯救。

  ⑶我要说的是高欢。

这个北齐王朝的缔造者,有着传奇般的经历。

当他在草原重镇怀朔的土城下眺望苍凉的北方大漠时,当他因为穷得没有马而无法争取最卑微的军官职务时,他那与生俱来的英雄怀抱,究竟弥漫着怎样的梦想?

作为成功者,他曾吞咽下怎样的痛苦、自责和沮丧?

又曾承担起多少遭人唾骂的背叛、阴谋和凶残?

这一切的一切,在《北齐书》的粗线条描述下都已无从寻觅了。

  ⑷幸亏,史书还给我们保留了一丝机会。

机会出现在他的英雄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

  ⑸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秋,高欢最后一次率领大军,攻击西魏在黄河边的重要据点玉壁城。

黄军服的东魏大军,在玉壁城下,遭到黑军服的西魏守军的顽强抵抗。

战事拖了将近两个月,在东魏首都邺城,人们从地上蚂蚁打架中预测出战事结果:

黄蚂蚁被黑蚂蚁围斗,全军覆没。

这种不祥的预感也辐射到玉壁城下的高欢指挥部里。

战事拖了将近两个月,东魏军队死亡七万人,七万人埋进了同一个巨大的土坑,军营上空笼罩着绝望、悲伤和精疲力竭的气氛。

⑹英雄高欢面临他的末路了。

当年,一起从怀朔出来的老弟兄,要么战死,要么衰老,已经不再能奋骑前驱了。

天意也越来越明白了:

一颗流星坠落在高欢的军营中,所有的驴都一齐长鸣,悲凉的驴鸣使黄河两岸都震动起来。

  ⑺在十一月的寒风中,高欢回到晋阳(太原),勉力支撑着与重要的军政权贵会面。

他让追随他多年的老将军斛律金唱歌。

斛律金,这个敕勒老兵,唱的是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⑻高欢当时的表现,据史书说,是“自和之,哀感流涕”。

史书中高欢还多次有过公开哭鼻子的记录,但除了最后一次,我看全都是出于阴谋的需要。

只有这最后一次,是在全无政治需要的情况下,自然地、发自肺腑地流出了英雄泪。

⑼这场景仿佛近在眼前。

走到生命终端的他,被这首歌带回到他的生长之地,带回到他生命中最朴素、最卑微的起点。

从少年时起,他就渴望离开怀朔,离开只有牛羊和战争的草原,到南方去,到麦粟遍野的中原,到繁盛如同天堂的洛阳。

而今,一切都已实现,他甚至成了实际上的皇帝。

可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目光,投向了塞外,投向他情感和梦想的源泉。

他的慷慨奇崛的生命传奇,以《敕勒歌》的悠远长调,清清淡淡地终结了。

  ⑽敕勒川,就是后代的土默特平原。

明代以前,这里是茂盛的草原和河谷森林,许多古代的游牧民族都曾经深受敕勒川的滋育。

我曾多次到土默特平原,在很多地方仍然能寻找到北朝城址遗迹。

天空湛蓝,大地葱绿,黛色的大青山巍然崛起于北方。

然而我知道,这并不是那个令高欢流泪的敕勒川,而只是全面农业化以后的土默特平原了。

我所看见的,是河渠纵横,稻田青青,村村相望。

这里不再能纵马奔驰了,也不再有白色的毡包和成群的牛羊了。

⑾高欢年轻时从低级军官转为“函使”,长年往返奔走于怀朔与洛阳之间。

每一次他都要翻越大青山,取道敕勒川,再经平城南行。

可能这是他熟悉敕勒川的原因。

  ⑿我站在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渡口上,向南眺望。

黄昏时刻,落日在黄河上拖出一条长长的金色光柱,对岸收割向日葵的马车孤独地隐去。

我想,依托这些景观,我是不能在心中复原高欢的敕勒川的。

⒀那是另一个敕勒川,远离了我和我的时代。

(取材于罗新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关注到了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的沉浮,书写了另一种“历史”,另一种“心灵史”。

B.第5段中,作者写人们从蚂蚁打架中预测战事结果,是为了说明高欢及部下将士都很迷信。

C.第6段中,“悲凉的驴鸣使黄河两岸都震动起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军营悲凉的气氛。

D.第12段中,“我是不能在心中复原高欢的敕勒川的”说明千百年来无人能理解高欢。

E.本文作者对有着传奇般经历的、北齐王朝的缔造者高欢充满敬重、缅怀与歌颂。

18.文中第8段高欢“哀感流涕”的原因是什么?

(4分)

 

19.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理解的“另一个敕勒川”有哪些内涵?

(6分)

2015北京高考题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