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076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来源于现实.docx

艺术来源于现实

艺术来源于现实,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了自然界,但它又超越了自然界本身所表现的。

以绘画为例,很多艺术创作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有我们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这里边是包含着情感的,某一时间人们认为肥硕的马是最美的,这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相关的。

其实在人的本性中就有对美本身的追求,而艺术总是以美为标准和目标的,艺术的基本品格也是审美。

艺术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艺术的创作也不是那么随意的。

基于这点,在欣赏了《破铜烂铁变奏曲》之后,我有了更深的感触。

该艺术创作是以我们生活中最平常的生活用品创造出了不平凡的节奏和动感,她以那高低起伏的旋律,淋漓尽显世界各国不同的艺术文化,这种大胆的想法和结合是完美的,给人情感上的一种享受,使人感到震撼。

当然,我承认并佩服创作者那奇特的创意,我不得不说这种创造是人类更加文明化的体现。

这种将自然之声与噪音在合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竟将艺术的美感表现的如此尽然。

她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感是不能用单调的语言来阐释的。

我想对艺术的审美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情感的投入的。

艺术是属于人文的,这种艺术审美能力是作为每一个现代潮流下的人更应该学习并具备的。

我想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一个文科类的学生,先前对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总是很肤浅、欠缺的。

在所选的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秀的艺术创作,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于我这样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同时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的。

一方面我了解并学到一些基本的与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欣赏,即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这种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展现的魅力,让我对艺术有了一些好奇和喜欢。

她带来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能狗培养一种艺术精神,能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更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

艺术学习对我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总是很重要的,对我们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知道好的艺术作品的欣赏总是能够提起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我们愉快地从中受到教育。

这也正与现代社会注重大学生人文气息的培养相吻合的。

时代在变迁,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感知、领会美,提高审美素质也就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吸纳我们人类那些先进文化成果,抵制不良文化影响,提高其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这才有助于我们获得全面发展,这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大学生艺术审美的学习和培养对造就高素质、完美的人格有很大影响。

我们深知:

高雅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是高雅文化的集中体现,他们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因此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快速提高。

艺术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审美认识深化到观念、再到美感的知觉是逐渐的,而艺术学习与我们的文化修养的密切程度也不可估量的。

大多情况下,人的艺术修养程度越高,审美能力越强,就越容易接受进步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观念,就越能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力量。

每一件艺术创作都有其表现自己的目的,都隐含着某种思想的感染。

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其感情上的喜、怒、哀、乐与荣、辱、美、丑都伴随着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发生。

我们感官到的一方面是创作者的情感寄托与思维,另一方面是表演者的真情演绎。

在欣赏了汤显祖《牡丹亭》之后,那种情感上的赏心悦目,那种心灵上隐隐约约的含蓄美的感受总是让我有所联想,同时也会引发人的一些新的思考。

艺术给我最初的感受总是高深,难以捉摸的,而通过对一些艺术作品的赏析总归让我对生活有了一些新的感触和思考。

我很清楚,单单凭借几个艺术作品的赏析是不可能像专业艺术学生那样有很深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欣赏一些高尚的艺术作品总归对专业的学习是利大于弊的。

在大学学习中,不仅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审美的塑造与培养也是必须的。

毕竟以后针对就业,从事这种工作是要求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一个好的文案或是创意只有是美的,才会让人心动,引起人的注意,进而产生兴趣。

这样的互动才会有好的反馈,所以对美的创作的欣赏是很有必要的。

试想一个缺乏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差的广告创作者,为广告主提供毫无艺术性更谈不上外观美感的产品及包装的好创意、那么势必是很难在竞争中获胜的。

我们不能不说---艺术应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修养说到底便是一种人生修养。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不难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自己的审美趋向和精神认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对自己人生和生命的欣赏有一种遥远的距离。

对艺术创作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总是能调动我们的情感共鸣,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思索。

我想艺术教育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艺术是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激发我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及发展的。

这种培养是需要更多的投入的,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她,去接近她,这样我们才会在人格上提升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艺术概论课程学习心得

  《艺术概论》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阐明其性质、特征及基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具体地讲,它涉及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等。

它是艺术理论家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诸如艺术本质、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考结晶。

其目的是指导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促进艺术的良性演进。

《艺术概论》属于艺术学的范畴。

所谓艺术学是指有系统性地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

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方面。

它是近世新兴的一门学科。

《艺术概论》既是一门具有系统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艺术理论课程,又是准备踏入神圣艺术殿堂的人和高等学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共同的艺术基础理论的必修课。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受益匪浅

艺术概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这里需要明确两点:

一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二是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

第一,艺术理论并不具体地描述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也不具体地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因为那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任务。

艺术理论在论述或论证中,也会借用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研究成果,涉及一些个案如具体的艺术家、作品或流派,但都是作为论据而提出的。

艺术理论要阐明的是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可以说,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普追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各门类的艺术现象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与戏曲、电影与电视等,都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

但艺术理论并不专门研究某一部门艺术,而是研究各个部门艺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它虽然也要研究各部门艺术本身的特点,却并不把某一种艺术现象如诗歌的节律、雕塑的材质、音乐的表演等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这个任务要靠部门艺术理论来解决,加文学理论、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等。

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艺术理论是各个部门艺术共同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不能脱离各个具体的部门艺术。

离开对部门艺术的研究,艺术理论就会是抽象的、空洞的;反过来,各个部门艺术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

所以,这二者的研究是统一的,必须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一学期“艺术概论”的学习,张老师对艺术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艺术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文化角度带领我们学员对五大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中外古今许多著名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内容丰富、例证详实,熔“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有助于提高我们学员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相信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1、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

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

艺术是一个十分繁复的领域,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工艺、戏剧、影视等,甚至包括今天刚兴起的网络艺术、游戏艺术。

3、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

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

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才真正对艺术有所了解。

我选修艺术概论这门课主要是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结合所学专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什么是艺术,恐怕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真理的答案。

我想艺术大底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精神创作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具备了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社会意识形态这四大特征。

能够称为艺术的物品必须是高超技艺的人造物,能够真实深刻的反映社会生活,有较高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审美性质,它还必须参与社会生活。

而艺术概论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除了学习了解有关艺术的理论知识外,我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提升我们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概论是一门全面、系统、准确的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艺术观和方法论的课程,是对多种艺术门类的共同本质及普遍性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可以用理论知识为后盾,更好地欣赏分析艺术作品,提升艺术欣赏水平才会成为可能。

我们学习艺术概论,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艺术观,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指导我们的欣赏、评论实践,也可指导我们对其它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结晶,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

《诗纬》云:

“诗者天地之心。

”美的愉悦感来自人类文化意识。

优美所评价的是表现和形式,而深刻和崇高,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

这如黑格尔《美学》中所言,“在艺术里,精神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家们无不把体现着“历史理性”的“真实”视为艺术的生命,表达的真实是作品成为杰作的前提,艺术作品美不美就看真实于否,而艺术的真实性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

下面我就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谈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

在顾长卫导演的电影《孔雀》中有镜头很让我难忘。

全家人挤在一张小方桌上吃饭,分糖时姐弟都盯着糖生怕分少了。

在我看来,当人的生存状态降低到本能的时候,一切美好的、高尚的东西将不负存在。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舒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

在小说中陈佑千不断的娶妻,他的纵欲把生殖作为历史的根源和动力,儿子飞浦却是同性恋者,由于生殖的紊乱,家族乃至历史衰败的命运不可逃脱。

舒童运用西方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小说中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同性恋儿子飞浦,他怕女人,不娶妻生子,香火中断,这象征了封建制度的衰败。

舒童这样写有很强的改革意识,在作品中结构了男权文化。

在《香草天空》这部影片中,男主角大卫(汤姆·克鲁斯饰)是一位花花公子,大卫英俊富有,风度翩翩,能业善道,几乎具有了所有让女人意乱情迷的吸引力。

他两次对着镜子拔白头发,朱丽叫他“大帅哥”他就高兴,正体现出了大卫的自恋心理。

在大卫家中有一张父亲的巨照,在他家公司里有七个小矮人总限制他掌管公司的权力,都体现出反叛父权的权威和威胁。

以上就是我对艺术作品的一点浅见,也是我对这几部作品的个人的艺术欣赏。

作为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我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追求,语言的价值.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对影视文学课程的学习也大有帮助。

将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互为补充,可以更好提高我的专业课水平,提升对作品的欣赏鉴赏能力。

通过不断的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要提高艺术欣赏能力除了要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外,也要多听、多看、多思。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学用结合才可以更好的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这就是我学习艺术概论课程的几点想法和收获。

谈谈音乐作品中的艺术

一.

(1)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

情感不是音乐所专有的,而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但是音乐却特别专注与表现情感。

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音乐的本质是写感情,直接作用与感情的。

(2)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当然也来源与现实生活。

但是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像美术、戏剧和小说那样,显示出具体的生活图景和人物、事件,而是仅仅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比较具有描述性的,在乐曲中甚至可以听出鸟鸣和流水声等。

但是作曲家自己说:

“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

”器乐曲中也有称为“音画”的样式,这样的乐曲能够在听者的想象中唤起某种图景或境界,但是这种图景或境界仍然十分飘渺,远不如诗歌所描写的那样清晰,更不如绘画所描绘的那样确定而直观。

在这类乐曲中,也仍然如贝多芬在谈到他的《田园交响曲》时所说的那样:

“感受多于音画。

”《月光曲》《二泉映月》都是感情的抒发。

《黄河大合唱》不是描写黄河,而是借黄河的风,黄河的水来象征自己的感情形态,感情像黄河那样澎湃,汹涌。

借现实中的黄河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

(1)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因为是从作为生活依据的具体情景事件中提升出来的,它就不再是具体的感受,不再是与具体人和事直接联系起来的喜怒哀乐和爱怨等等,而是更加具体概括性和一般性。

也可以说,音乐中表现的某种情感不是个别的、特定的,而是这种情感本身。

例如表现战争胜利的欢乐,就不只是某一次战争胜利的欢乐,而是比较抽象的、宽泛的,它可以代表一般胜利的欢快情绪。

也因为如此,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

如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所说: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在这里感情是“坦率无间的、及其完整的倾诉”。

音乐中如果要表现对于具体对象的爱或憎,对于具体情景的感受或具体历史事件所怀有的情感意愿等等,只有同其他某些艺术类型结合起来才有可能。

例如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感情就比较具体化了。

但是之所以形成这种效果,是由于歌词对于作为内容的情景、事件等所做的确定性的描述,而歌词是属于文学范畴的。

再如音乐在戏剧、电影中的使用,也使音乐表达的感情同场面人物和情节密切联系起来,而变得具体化。

音乐中也有以具体事件或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例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反映俄国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殊死的胜利的斗争,但是乐曲除了借助文学性的标题和其他注释对内容做了一定的具体规定之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氛围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

这首交响曲中,虽然使用特定的音乐语言(例如让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片段出现,象征拿破仑军队入侵,用俄罗斯风格的曲调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性格等),但是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只是已存于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并没有像文学那样表现出在这个背景之下的具体事件、场景、人物、情节和行为所引发的具体情感和其他心理活动。

(2)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当代波兰音乐理论家说:

“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逻辑因素让位于感情因素,居于次要地位。

这就是说,在音乐欣赏中,感情因素多于理性因素。

音乐对于欣赏者心灵的感染是直接的,无需借助于推理,也无需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音乐的听众往往不是像戏剧和电影的观众那样,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对待其中的人和事,而是把乐曲中的感情当作自己的感情来体验,仿佛乐曲转移到了自己心中,成为自己的”心声“。

这种情感体验带有更为直接的、个人的性质。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特点,与音乐相结合的歌词常常以第一人称来表述,不仅演唱者而且欣赏者都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

就欣赏者来说,这种心理与对于文学或戏剧的形象所产生的同情、反感等是不同的。

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只有文学中的抒情诗接近于这种情况。

音乐欣赏的这种特点,使音乐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直接的强烈的影响。

当然,欣赏音乐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马克思所说要有“音乐的耳朵”。

特别是对于非通俗的交响乐等样式,更需要了解有关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等,以至有关的背景情况,而且能够懂得乐曲的行进过程,才能收到较好的欣赏效果。

举一部或几部作品为例分析艺术的形象性62、真实性70、典型性74、及其关系

一.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1)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艺术与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它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可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如读李白诗,观庐山画。

李白诗,庐山画都是艺术,而这些艺术是通过形象去反映认识庐山的。

有些理论文章,理论著作也有形象的成分,有丰富的形象语言,如《欧也妮。

葛朗台》是通过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家庭关系的。

来看看葛朗台临死时的表现: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了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

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他至死都在想着占有别人的财富。

总之,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失掉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的作品,也不能称作文艺作品。

(2)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奴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等,都是以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内容。

 (3),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罗中立运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的《父亲》,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完全客观的再现,非常注重细节的逼真。

但观众站在这幅画前被强烈地感染和震撼了,他们体会到,在这一客观地再现的艺术形象里面,恰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主观态度,以及他对现实的认识和理想。

  (4),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1.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成果,就存在着一个认识的正确与否或真实与否的问题。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2.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

艺术形象是虚构的,可它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艺术真实。

(1)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2)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例如:

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都是艺术的真实。

又如:

《安娜?

卡列尼娜》中男主人不会开枪自杀,女主人也不会卧轨自尽,而人物性格上来已形成,在那种情势下,都是合乎生活逻辑的。

3.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

  三,艺术典型

  1.艺术典型问题,是明确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形象的真实性之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

艺术典型问题涉及的理论面很广,它既关系到形象的真实性,有关系到形象的概括性,既关系到艺术认识本质,又关系到艺术审美本质,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2.

典型,在艺术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像。

典型性是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典型化是艺术家概括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

3.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艺术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表现。

在中外艺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家大都创造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艺术典型。

古希腊非迪亚斯的《雅典娜女神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等,都是文艺史家们常常提及的艺术典型。

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体普遍性规律。

阿Q独特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心理状态,贯穿在他生活和命运的全过程中,形成他十分独特的这一个。

阿Q这一形象,不仅是一个活生生的个性,而且具有极为深刻的性格内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并概括出全民族的国民性弱点。

阿Q是旧中国农村一个贫苦落后而又不觉悟的农民的艺术典型,在阿Q身上,既有农民的质朴憨厚一面,又有落后的,麻木的一面,体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和复杂性。

阿Q身上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明明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屈辱和不幸,但却匀惯于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奴性心态,这种精神胜利法可笑而又可悲,它是阿Q这个人物形象麻木、愚昧、落后精神状态的集中反映,也是他长期遭受无法摆脱的屈辱和压迫的结果。

一.所谓审美,即赏心悦目,赏心即为感情所动,悦目即为美之形态所致。

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欣赏,可以说,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艺术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性,审美性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二.艺术与美的关系

(1)艺术反映现实美。

从李可染的《漓江胜览》、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施什金的《松林之晨》等中外山水画、风景画中,我们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异国风光的秀丽;从《米洛斯的维纳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中,我们看到了男性与女性无与伦比的人体美;从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鹰》中,我们看到了形态各异的动物和植物的美;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的《带金盔的人》、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罗中立的《父亲》中,我们看到了各种人物的精神性格的美等中外历史画、风俗画中,我们又看到了各类社会事件的美和社会关系的美。

由此可见,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这同我们在前面反复说过的,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意思大致上是一样的。

(2)艺术创造艺术美。

比起现实美来,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比如郑板桥的《竹》,其作品的美虽根源于现实中竹子的美,却不是现实的机械反映,而是他对现实审美认识的表现。

他在一篇“题画”中写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