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341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docx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

禅悟的直指 《信心铭》浅讲

《信心铭》浅讲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整理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信心铭》,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僧璨大师所著作的。

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呢?

因为这一篇《信心铭》是指导我们修行用功,怎么样才能开悟?

怎么样才能成道的整个口诀的内容都在这里面,所以我们要去体会《信心铭》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名为“信心铭”呢?

就是说修道的人信很重要。

要相信三宝,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相信正法能够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成就,还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见性成佛,或者说一定能够往生净土,得到花开见佛的成就。

那么这个信心从何而来呢?

就是通过听闻佛法,通过观察,通过用功,通过自己的悟性来体会的。

信心是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提高的。

信心很重要,能使自己在用功当中觉得很亲切,很相应,觉得自己的体悟很真实,不是虚假的,或者说不是别人那边听来的,是有自己的体悟,是自己里边证出来的。

由于正确而真实的信心是证出来的,没有证出来的信心是不足够的。

那么这篇《信心铭》,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证这个信心,怎么去证我们的佛性,怎么去而我们的大道。

这样的一个由信至悟一直到证的方法。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我们都要要寻求道.但是道是什么呢?

谁都见不到,见到的不是道。

道没有名称,道没有相貌,道没有方所,“道”在哪里?

“道”不是一个东西,说是一个东西就不是道,道是说不出来的东西。

那么道呢,真实存在,我们就在道里边。

我们说话,走路,我们修行用功,都要在道里面。

所以说到道,我们只能勉强地形容,“十方圆明”,十方世界都要是道,处处是道,什么地方不是道呢?

有的祖师讲,道在大小便的地方,道在一切地方。

道没有选择的,一切都是道的显现。

那么这样的道,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圆满的佛道,一切圣人走过的道,成就的道,我们去修证这个道有没有难处呢?

如果你去分别、选择,到外面去找,那么的确是找不到,很难。

如果你能够明白,你的自性,你自己,你的当下就是道!

那么讲这个道的时候,不是道的概念和想法,你要悟到,自己体会到。

当你体悟到的时候,这个道就不难了,不困难,因为道就在你的目前,你的当下,就在你的六根当中放光,因为你就是道,你不是身体,身体不是你的;那么你的感觉呢,也不是你的。

那么在身体、感觉、思想的背后,那个“东西’呢,它永远存在。

因为人往往被外界所影响,找不到它,迷惑了,覆盖了,就象牧牛图所讲的,牛走丢了。

找不到了。

那么修道呢,要找到牛,牛是你自己家的。

很多人骑着牛找牛,他找不到,原来每个众生本来就是,本来就是佛,所以说当你悟到这个道的时候,这个道就不难。

你没有悟的时候,很难,要学很多东西,要拜很多师父,要修很多的法。

修到后来,也许你修得正确,修得相应,你就悟道了。

如果你修得不对,执着感觉,执着境界,那么你的道就悟不到,你就成不了道,所以说当悟道的时候,道是不难,因为道是当下,没有悟道的时候,道非常的难,干山万水,十万亿佛土隔得非常遥远。

那么为什么说“至道无难”,而大家却不能成道呢?

因为大家有拣择心,“唯嫌拣择”。

一天到晚都在取舍分别,都在向外追求。

都在产生种种的感觉,种种的心态,这样妄想那样分别,这个东西好吃好吃,天气好不好,人舒服不舒服,一天到晚在这个上面,别人对你好不好,别人讲的话,对你有利没有利,年龄大了,年龄轻了。

等等一切都在分别拣择当中,一天到晚,一刹那一刹那之间,心呢,一直被你的妄想和境界所漂流,心在动荡当中。

所以说你如果没有拣择动荡,没有取舍,没有分别,那么你的心是什么呢?

心找不到。

过去心没有了,现在心没有了,未来心没有了,你的心找不到。

你的身体也找不到,境界也找不到。

古人云:

“无境界是真境界”。

没有身心,没有世界,我们叫‘根尘脱落”。

叫“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一切都要了不可得。

在这了不可得当中灵知了了,圆明湛寂,那么这个不是道之体吗?

道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出现的,所以说“唯嫌拣择”,你不要去拣择。

今天是什么境界,昨天又是什么状态,今天打坐舒服不舒服,坐了多长时间。

我悟了没有?

我见了佛见了光没有?

如果这样去分别去拣择,就永远悟不了道。

所以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不要憎,不要爱。

什么叫憎爱,世俗人有男女,有怨家,有亲人,他有欲,有爱,有憎爱的关系,人就会烦恼,就会造业。

那么我们修道的人,如果心理上存在着顺和违。

就是说舒服不舒服,你的感觉上,产生了这种分别,喜欢和不喜欢。

我喜欢这样的境界,我喜欢这个时候的感觉,打坐很舒服,如果说你执着打坐舒服,那么你就是爱,如果今天坐不好,妄想特别多,我对妄想很讨厌,不喜欢它,那么就是憎,对妄想、境界、人事、违逆的感觉不喜欢,都是憎。

做心地功夫的人,他都在念念中作用,返照心源,转变妄执,开朗心智,叫心地法门,在心上用。

首先要做到境界与你不相干,所有的境界与你不相干,然后做到与你不相干,身体是你的用,是工具。

外境与身化空后,再进一步就是在心上用。

由心的照察,再进一步你悟到了,心上的念头,种种的妄想,和你不相干,不要管他,不要理他,不要觉得这个念头好,这个念头不好,有的人做了梦?

梦到了好的梦,好的念头,他开心,梦到了不好的梦,他觉得不舒服,今天怎么做这样的梦,那么这都是妄念,在妄念当中,你不要生起憎爱,不要去取舍,要平等对待。

他们都是空花幻影,他没有实体,没有真实性的,你不要去管他,不要理他,不要憎爱。

“洞然明白”,如果你能够做到第一境界上没有憎爱,第二对撼觉上没有憎爱,第三对心念上没有憎爱,然后你就洞然明白了。

什么叫洞然明白?

这个门打开了,你在房子里走出来了,原来的地方太小,小我、自私、执着、现在这些都没有了,你到了虚空里边,你的世界很大,在无念,空灵、无住的自性光明里显现。

空灵、无住、你自己就悟到了。

啊——洞然明白,洞然——你当时的心打开很广大,明白——明白自性,明白空的体,明白自性的圆明的用。

空、明、觉。

空是我们法身的体,他什么也没有,明呢,可以明显一切,我们能够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很明显,这个明,我们说不但是见到光明——明的世界,也能够见到暗的世界,暗也是明,我们为什么能够知道暗呢?

知道暗,也是自性的光明。

自性的光明不属明暗,自性的光明能够分明,能够了知,能够显现,这叫自性光明。

大家注意,不是说你见到了光,叫见性,这个和光、暗没有关系,是自性的一种分明。

那么还有觉,就是灵知的觉性,能够觉了,能够觉醒,能够觉照,能够产生觉的力量,转化境界的觉力。

能够以这个觉而能够显现功德,能够成道,这是觉。

所以说,这个都是我们自性的明白,这个明白和别人没有关系,是自己明白。

古人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说自己知道。

自己知道以后要印证,就是把自己的一种明白,通过一种方法,告诉师父,告诉有成就的人,我是这样明白的,这样的明白对不对?

如果师父不在旁边,就和佛祖留下的经论印证,和佛祖开示对照一下,我这样对不对?

是不是这样子的真实的境界,所以说明白很重要的,而且明白不止一次,要经常的明白,通过打坐觉照,在境界上练心,看佛祖的开示,都是一次次地明白,噢——原来是这样!

非常相应。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毫厘有差”,差一点点,一毫一厘就天地悬隔了。

用功的人,有的人会住在快乐里面,就是法喜充满,很快乐,很舒服,坐下不想起来,有的人住在无念里面,我一个念头也没有,很清挣,我就住在清净里面,这个地方都是无明妄想,都是住。

你一住的话,恐怕就是很多年,不能悟道,不能证道,你要无所住,不住在欢喜,法喜当中,不住在光明当中,这个打坐的时候,一片光明,不住在这里面,也不要住在无念当中,也不要住在神通境界当中,一切境界都不能住,一住,就是毫匣有差。

不住在别人的语言上面,不住在自己的思想或者理论上面,一种道理上,一种理上去对照,理也不可得。

道理不可得,境界不可得,感觉不可得,一切要超越,一切都不住,这样的话,才能和我们的真实本性相应。

所以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有很多人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产生了一个执着,结果他就走错路了,走错路了之后,就形成了一些理论,或者一些宗派,结果呢带下来的人呢,也只能到了这里,但不是真正的开悟,也不是真正的成就,不能成道,就是因为他住在这个地方。

我们的法身,我们的本性是一无所住,任何境界都不停留,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不能有任何作意和观念。

所以说“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什么现前?

你现在看到茶杯是什么现前?

欲得现前,你要时时刻刻体会到“现前”。

不是茶杯现前,是你的自性现前。

道在现前,茶杯就是道,一切万法就是道。

你见到的东西不是东西,你见到的世界也不是世界,但是他能够显现世界。

古人云: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后来呢,“山又是山,水又是水”。

金刚经讲: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诸相:

茶杯、水瓶这些叫诸相。

若见诸相非相,你见到相,不作相见,不作内外见,不作一切见而见,一切见不生,一切见不灭,能够了知,能够知道他是杯子,但是不作杯子见,不作杯子想,不落在他的上面,即使杯子被人拿走了,也不会有一点感觉,不会去分别.自己的肉体走了扔掉,没有什么依恋的感觉,因为不作相见,佛来了,不开心,佛走了,不烦恼,魔来了,不恐惧,魔走了,不会说胜利,庆幸自己胜利了。

魔和佛是一如的。

一如平等一体的,生和死也是一如的,众生和你是一个整体,就是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没有分别,没有区别,所以说“欲得现前”,你想得到悟的大道,大道现前,那么你就“莫存顺逆”。

你的心里边,不要存着顺和逆。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切万法都是道,那么你不要觉得这个法对我有利,这个事情对我没有利,我一定要这样生活,一定不能那样生活,一定要住在这里,不能住在那里。

我一定要活多长的寿命,我一定要怎么样,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所以都没有定法。

心中没有定法,染污的事物你不住在上面就不染污,好境界你住在了上面就变成了执着,变成了业,变成了自性的染污了,善事也会成为染污,但是你心中没有善没有恶,如果你心中有善于有恶,那就有业。

你的心中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在这世界上,你没有一种顺和逆的分别心,顺或者逆,你的心里边没有。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违和顺相争。

一天到晚,自己和自己在那里商量,在那里斗争,通过境界的反应,老是会想,这个事情好不好,这个事情是染污是清净。

对我有利没有利,老是在心里边思考、矛盾、执着,始终在心里面在争论,在斗争。

结果呢,成了心病,心里边有一块东西,这块东西一直在那里,有一块心病在那里.修道的人呢,心里边丝毫不留东西,无论过去怎么样,无论现在怎么样,未来怎么样。

过去的不属于你自己的,过去的全部都要没了,没有什么罪,没有什么福报,也没有什么根基不根基的,根基好坏,过去了都没有了,现在的是空的,现在是什么?

现在什么都没有。

现在除了能够说话,能够听话,能够做事的,什么都不是你的,现在什么都不执着,什么都不分别,现在就是现在,就在这个当下,什么也没有。

那么未来怎么样?

未来不是你能够预谋、能够考虑的,不是你能够计划的。

未来是开放的,让未来放开,你未来怎么样——放开!

明天你要是往生了,明天就走,明天要发生什么样事情,让他发生,对未来,不忧虑,不执着,让他放开,怎么样都行,明天怎么样都行,不要为未来担忧,所以说,心里面就没有病,心没有病就是解脱,就是清净。

所谓的解脱不是身体的解脱,是心念的解脱。

所以禅宗四祖初见三祖僧璨时问:

“愿和尚慈悲,乞予解脱法门。

”即我想求个解脱法门,那时三祖反问他:

“谁束缚你呢”?

谁把你束缚住了?

他说无人束缚我啊,那么“何更求解脱?

”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这时道信言下大悟,就悟到了无缚无脱的自性本空的境界。

谁束缚你啊?

你要知道,所有的束缚都是自己的执着,自己不执着了,谁都束缚不了你,别人打击你只是打击你的名声,剥夺你的财产,或者影响你的亲人,或者摧残你的肉体,但是你的心灵,它能够打击吗?

能够影响吗?

你的心灵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但是它是存在的它是活的,它具备一切。

所以说,解脱就是心灵的解脱,是自己解脱,没有别人能够使你解脱,自己解脱了就是道,就是出离这个世界了.就是能够成就清净功德的地方,所以说违顺相争,就是心病。

离开违顺,没有违,没有顺,没有好天气、坏天气,没有这个人对你好,那个人对你不好,没有这回事,如果你还有这个在,你肯定内心会矛盾、会斗争。

会烦恼,会痛苦,就有心病了。

不识玄智,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不识玄智,如果你不开悟,不悟到我们的本性,没有悟到法界的真理。

圆理没有悟到,那么就是徒劳念静。

你整天在打坐,想让自己静下来,定下来,那个没有用。

这种定的功夫,这种止的境界,即使你象水一样清,但是你只是水,不是虚空。

你的水一点波纹都没有,你的水能清到看到底也没有用,是死水一潭,死水不藏龙,死水是没有用的。

你要象虚空一样,而且是有灵知的虚空,活泼泼的虚空,能够显现一切的才有用。

所以说“不识玄智,徒劳念头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当你真正悟到玄智的时候,玄,很玄妙的,不是思想概念能够领悟的,是自己亲自悟到的地方。

那么,你证到了以后,你的心智就‘圆同太虚”,你的本性的“圆”,就象太虚一样。

灵知妙性能够包括十方世界,能够具足一切功德,他是广大而圆明的。

圆觉经里面讲,“圆明了知,不以心念”。

圆明,在家里面是圆的,出门在外也是圆的;吃饭也是圆,睡觉也是圆。

无论在哪个地方作用,你的心都是圆的,因为你的心是空的。

你的空,能够圆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你的显现,像镜子一样,镜子是圆的,他能够照东西,照这里也是圆的,照那里也是圆的,到这里是空的,到那里也是空的。

是他所显现的,我们的心是这样的现出来,显现张三,显现李四,这个镜子都能够显现。

我们的心灵是这样的显现,不在大小。

极大无外,极小无内。

也就是说没有大小,这个圆明的自性是没有大小的,不能用大小来比量他。

所以说“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

没有欠什么,没有缺少什么,他里面都有,他就是道,就是法,就是佛。

一切功德都在里面,没有什么欠缺,也没有什么多出来。

除了这个以外,没有更高的道,更高的法,一切万法全体是道,他都在里面。

这就是“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

为什么证不到这个佛性?

为什么?

因为“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因为我们一直有这个习惯,一直有取舍,这个好,那个不好。

这种感觉对,那个感觉不对。

这个人是我的亲人,这个人是我的怨家。

一天到晚都在取舍,取舍境界,取舍身体、感觉、取舍自己的心念。

在自己的心念里面取舍,因为“良由取舍”,喜欢不喜欢,要这个不要那个,“所以不如”如就是空,如就是一如就是平等,如就是不动。

你有取舍就不空,你有取舍就不能一。

就不能做到一。

一就是平等一致。

因为有取舍,所以你就不能做到不动心。

心一动就是业,就是缘起了。

我们凡夫,他一直动,所以流浪生死当中,如果你能够做到不动的话,生死就没有了。

生死就歇下来,自性的圆光妙用就能出现。

所以说“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不要随逐有缘,就是说那个地方有缘,那个人对你好,你不要跟他跑,不要喜欢这个境界,喜欢这个人。

不要追逐有缘的境界,没有缘不缘的。

缘是空的,缘是外在的因缘,条件。

如果你执着外界的对你有利的,对你好的人,对你感觉舒服的境界,好象说,这张床我喜欢睡,这个东西我特别喜欢吃,有的人形成了习气。

这件衣服我最喜欢穿等等,你就执着于你的有缘,这个缘你就住在上面,就会种下生死的因,最后你就离不开。

临终的时候,你会放不下,死了以后,你还会去找这个缘,还会到那个地方来。

人就是这样,为什么有的人会住三恶道,他平时的缘,就是缘于三恶道的境界。

有的人为什么到天道去,他平时的缘是福报的事业,善德善事,他到天上去。

有的人死了以后,再做自己子女的子女,再投胎,为什么?

他对他自己的子女特别执着,因他的所缘,做他的孙子去了。

做他的家里人去了,这就是轮回之因。

你喜欢养狗的,可能转世就做了狗,因为随着你的所缘,就跟着这个缘跑了。

那么净土宗呢,也要有缘,缘在佛上面缘在净土上面,缘得越多越好,你临终一口气不来,他就到那里去了。

其他我都不想了,就是想西方,想到阿弥陀佛,好,一口气不来就到西方了,因为你的缘在那里。

那么禅宗不主张这样的缘,他要你把缘都歇下来都空掉,化空以后随缘显现;你不住,不住在任何一物上面。

那么这就是法身全体.就是道,一切净土功德与化显妙用,一齐显现。

“莫逐有缘,”以后,还要进一步“勿住空忍”,不要住在空忍上,不要落在空上。

落在这个无生忍上,空忍也可以说定,无生无念空的定上,什么也不能说,我什么都不想,我什么都不管,我住在空里面。

住在定里面,什么都不动,那么这又是死了。

又落到这个空忍上,又不对。

这个两头都不住,就是大中道。

不住有,不住空,两头都不住,又能够显现有,又能够显现空,这两个之间没有缝,没有两个东西,不但是没有两个东西,说是一个都不是,连一个也没有。

所以说禅宗在这里不许你开口,无法可说,说不出来,说出来的都不是。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一种平怀,一种,只有一种没有二种,这个一种,自己体会,就是自己当下的一种,除了这个,没有其他东西。

说话的是它,走路的是它,吃饭的是它,一切一切的时候都是它。

就是一种,都是它。

那么就像洞山祖师讲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显现,是梦幻的境界。

没有什么可以说。

当你有一天真的能体会到什么都没有说的时候,当你做了什么事,而什么也没有做的时候,你的心很平常,时间、空间都不作意分别,肚子饿了就吃饭,也不会在里面嘀咕:

啊呀,我肚子饿了,怎么还没有吃饭啊!

不会想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这样一想,你就有事了,事情就来了。

如果你吃的东西特别喜欢吃,多吃一点,吃得太饱了,那就又有东西在了,你的心里边没有东西,很平常很自然,如果你累了,想睡就睡,不要故意很精进。

故意执着于用功,也不要故意太多的想……生死无常,我要抓紧。

你的心里面没有这些,这很自然,该打坐就打坐,该做事就做事,该睡觉就睡觉,别人来了,你随缘应付,说说话。

心里面没有东西,没有话,这些话都是因为别人需要,别人需要听什么,你就给他讲什么,但是所有的话都不是你自己的,也不会说这是我的真心话,我的话一定要这样对你讲,没有话。

你知道这些话都是梦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做梦一样。

在这个梦当中,我们是一个醒的人,醒过来了,但是众生还在做梦,我们要给他说梦话。

你不给他说梦话,别人对你有看法,别人对你不理解。

反而把你当成一个不正常的人,你要随顺他们说梦话,但是你不攀缘,你不执着。

好象是雾一样,是烟一样,飘过去就没有了。

它不停留,留不住的。

所以说,“一种平怀,”非常平常的胸怀。

“泯然自尽,”泯然,就是灭,消亡。

什么执着、烦恼,什么业,果报,任何事情到了你这里,都没有了,到了你这里都消融了,都空化了,都不留痕迹了。

什么叫生死?

就是你留下的痕迹,你吃过的东西,你碰过的人在一起,然后,你执着了,留在你的心里面,这就是留了生死。

以后出现的时候,你会受到自心所造的业报的影响,当你一种平怀的时候,任何事物,任何心念,到了这里,就像水都流到大海里面一样,无论是河里的水,阴沟的水,流到大海里面都变成大海的水了。

都消融了,你没有自己了,所以说“泯然自尽”了。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二边,宁知一种。

有的人说,我妄想很多,拼命的念咒,把妄想压下来。

把妄想止下来,把妄想当作敌人。

那么这样的修行就不了义。

他不知道妄想和真心是不二的,妄即是真,真即是妄。

他们是一体的,只有你不执着于妄,不要想到是妄,不要怕他,也不要跟他走,也不要想到什么内容,不管他,不要去止他,不要用一个方法去对抗他。

例如念咒来对抗他,那么自己心就是没有对象了,妄想自然会歇下来。

因为你能够知道妄想的,就是妄想的源头,如果不去知,妄想就没有了,他就歇下来了。

你要“止动归止”,想定下来,止下来,想自己化空,偏偏不空.所以说“止更弥动”你越止它,它动得越厉害,妄想就更多。

所以说你不要有意去止他。

应了妄即真,直入心源。

“唯滞二边,宁知一种。

”因为你滞在二边,滞,就是停留。

粘着在二边,空和有,静和乱,好和坏……你滞留在二边的话,你永远也不能悟到一种,这个一种是代表我们的本性。

你的心里面一天到晚,如果你没有二边的话,你去体会,你念咒,这个咒你认为是什么呢?

如果你只认为咒是法,你是心,你针对心来念咒,那就有二边了。

如果你觉得我很舒服,我有一个心去感受舒服,这是二边。

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苦的,极乐世界是快乐的,就叫二边。

你要不落二边,不停留在二边,在家出家,好境界不好的境界,是亲人是怨家,你都不能落。

当然了,粗的境界去了以后,我们要去体会细的境界。

细的里面的变化,在细的里面,你再不住在二边上,你就能够悟到这个本性,根尘就能脱落了。

所以说“唯滞二边,宁知一种。

”怎么知道一种呢?

如果你没有留在二边上,一种就出现了。

所以说佛教导我们说“不二法门,”要体会到不二,你见到了东西,比如说你见到了杯子,这个杯子不是你见到的,你要知道,他也没有来,你也没有去见。

不去不来,不见而见,不来而来。

声音也一样,声音没有来,你也没有去听,如果你有心去听,你就有个能。

你听到的声音的境界就是所,有能所。

他没有来,你也没有去听,但是,你的当下分明了知,这个声音,这个声音里面的内容,虽然了知,又不分别好坏,不执着他,但是自性相应。

这样去听,这样去看,这样去走路,走路的时候,你身体没有走,心也没有动。

但是你毕竟在走,走里面你不见动相,不见烦恼相,不见内外相,不走而走,不行而行,你要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体会,才和大道相应。

在行住坐卧,或者语言,或者做事情当中,根尘相对一切时候,都要这样去体悟。

在这个种种的过程当中,没有动乱,没有内外,没有来去,你的心这个时候明白,这个明白是一个,没有两个,只有一个明白,然后以这个明白去用一切。

这个明白,也是空的,他什么东西也没有,但是就是明白。

这要去体会。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一种不通,”如果不能领悟到不二,不能体会到一心,不能证悟到本来面目的真心,那么你这个一种就不通了,你不能以一种来圆通一切,不能以一种来说话做事。

楞严经讲“唯一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六和合不分别以后,又回到一精明这个一灵的真性.那么如果一种不通的话就“两处失功”了,两边都失功。

执着善也失功,执着恶也失功,执着空也失功,执着有也失功。

失功就是失去他的功德,两头都没有功德,不是真正的用功,都用错了,无论你执着在哪一头,都是错的。

你这样去体会,执着这也错,那也错,无论执着在那一头都是错的。

如果你能体悟到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可得,都没有住,都没有停留,那么你的这个一种,他就圆通了,就能显现。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什么叫遣有?

你如果怕有,想把有遣除掉,那么你就沉没在有上。

有的人比如说,我不要钱,我讨厌钱,那么这个人偏偏对钱很计较。

有的人讨厌做官的,不喜欢做官的人,那么他里边就有做官的执着.有的人说,我很持戒,我吃素,怎么怎么样,好,那么你就执着上面不知道,无形当中已经执着上面了。

所以你怕有呢,偏偏住在有上。

你怕生死,偏偏生死对你影响最大。

你怕这个人,这个人往往离不开,你越怕他,越干扰你。

越影响你,为什么?

你有这个在!

禅宗讲,你有这个在,有一位禅师,一个比丘尼来见他,他把自打扮成女人相,那个比丘尼看见了说;“喂,你怎么有这个在?

”师父就说了,因为你有这个在,那么一见,你就动了,就执着了。

因为你有这个在,所以我呢示现这个来教育你。

不要有这个在,你不要觉得我是女的,女人相没有。

没有这个东西。

维摩诘经里面也说,十二年,天女坐在维摩诘上空,十二年当中,我见女人相都要了不可得,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说,遣有的时候,就没(mo)在有上,你要是“从空”就背向空,你要想空,随从于空,要观照空,越想空,越不空,就违背了空了。

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他连空都没有,妙有呢,连有都没有,妙有非有,能够体悟到真空妙有的话,大道就能体现。

所以说我们不要反对什么,不要讨厌,不要标榜,不要执着,不要认为自己是修行人,自己是吃素的人,自己是修法的人,修大法啊……等等,不要标榜这些,你有标榜,你就落在上面了。

而且你也不要追求这个空,也不要追求道。

道就在当下,就在目前,当你放弃一切不执着的时候,它就出现了。

当你执着的时候,他又远了,越走就越远了。

多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