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354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docx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

《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

识记部分:

一、荷马《伊利亚特》(1-19)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共24卷,15693行。

公元前九世纪行吟诗人,成文于-6世纪,记载-12世纪的事,-3世纪定稿)

1、史诗分为《伊里亚特》《奥德塞》两部分

2、两个主要英雄人物:

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强烈、但过于自尊,盛怒之下不免残忍)赫克托尔(遇事冷静,比较内向,性格稳重,有人情味)

3、人神双线推进,多用善用比喻

4、基本精神是歌颂英雄是歌颂英雄的行为和他们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从本章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

1、史诗一方面把战争看成英雄们大显身手、为部落建功的时机,这是主旋律,歌颂英雄和他们的表现;2、另一方面,又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渲染了战争的悲剧色彩(命运决定胜负;众神的偏袒使英雄们蒙受不公平的待遇;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忧虑和灾难)。

因为在当时,战争不完全为了部落集体的利益,已经变成贵族们乘机获取财物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5、史诗特点:

1、现实与神话因素结合。

2、善用比喻。

3、客观叙述。

6、《伊利亚特》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可概括分成两点来说明1、一个片断。

围绕的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来描写这51天的战争,这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人神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

在描写这场战争时,人与人在互相斗争,同时也穿插着神之间的斗争。

如在斗争中描写"天父取出那把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

7、分析《伊利亚特》这首史诗比喻方面的特点。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史诗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

这些比喻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日常生活,对于刻画人物、加强诗句的形象性、丰富诗篇的色彩,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比喻赫克托尔"如一条长蛇在洞穴等待路人……眼睛露出凶光";如比喻二者之间的斗争是"游隼"与"野鸽"的争斗等等。

8、文章中"饰词"的运用

如:

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捷足的(阿基琉斯);集云之神(宙斯);驯马的(赫克托尔)等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公元前5世纪)(22-35)

1、俄狄蒲斯形象分析:

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走奔走,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其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遵循高尚的道德准则,敢于反抗神喻

2、作者的命运观:

肯定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但命运使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

但作者没有否定命运,主人公也未能逃出命运的劫数,存在历史局限性。

3、结构和艺术手法:

歌队的穿插;临近高潮落笔的"回顾式"结构;不断"发现""突变"推动剧情。

4、古希腊最杰出的悲剧诗人,130个剧本,7个流传至今。

5、俄狄浦斯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俄狄浦斯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处奔走,力图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他具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他为遵循高尚的道德原则,敢于反抗神谕。

这些都是可贵的,值得赞扬的。

  2、在追查杀害老王的凶手一事中,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对国家对臣民高度的负责的精神,尽管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命运的罗网,却仍然一查到底,决不逃避罪责。

  3、俄狄浦斯的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那么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

这样的思想在古代是相当可贵的。

6、《俄狄浦斯王》戏剧结构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全剧有一系列的戏剧场面和歌队合唱这样两部分组成,歌队的上场下场和歌队的合唱,实际上起到了分幕分场的作用。

  2、"回顾式"的布局结构是本剧本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所谓"回顾式"的结构特点是:

剧本不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从头到尾地组织剧情,而是在事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临近高潮的那一刻落笔,事件的起因和前情则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用回顾和倒叙的方法交代出来。

三、但丁《神曲·地狱篇》(13-14世纪)(38-50)

1、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意大利诗人)

2、神曲的三部分篇名:

《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

拦路的三头野兽:

豹、狮、虎。

3、两个形象:

维吉尔――理性的指引,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涤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贝雅特里奇――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理想的境界。

4、神曲的两重性:

虚构的情节与场景源自中世纪宗教思想。

运用宗教文学中常用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前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素材取自现实生活,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表示态度,富有现实感,使虚幻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塑造出有立体感的人物,主观抒情色彩强烈。

用意大利文写成;兼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5、象征意像:

  黑暗的森林---意大利现实

  三头猛兽---阻碍人类达到光明世界的邪恶力量

  但丁在森林中迷路---人类的迷惘

  但丁游历---追随理性与信仰

6、第五歌、第十九歌的内容:

  第五歌:

地狱第二圈。

凡生前淫荡的亡魂之所在。

弗兰采斯加与保禄的故事。

  第十九歌:

第八圈第三层。

惩罚神职人员。

教皇尼古拉三世,菩尼腓斯八世。

7、神曲表现手法:

  A、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新文学特征。

(梦幻故事,但取材于现实,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

  B、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取自现实的比喻。

  C、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

  D、不是纯客观描写,爱憎分明、感情充沛、直抒胸臆,有鲜明的抒情性。

8、如何认识但丁《神曲·地狱篇》第5歌在思想上所表现的两重性?

  这表现为他两个方面的两重性:

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

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

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

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2、艺术形式上的两重性。

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也是这篇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

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因此并不让人感到虚幻玄秘。

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2)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

(3)诗人鲜明的爱憎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4)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四、薄伽丘《十日谈》(14世纪)(52-60)

1、作者乔万尼·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

早年致力于《神曲》研究。

是欧洲最早第一个掌握古希腊文的学者。

写过叙事诗、抒情诗、十四行诗、史诗、长篇小说,最重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2、人文主义:

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提倡以人为中心,针锋相对地肯定人,赞美人;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认为人有享受爱情和财富的权利,幸福不在来世而在人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去争取个性的解放和现世的幸福。

人文主义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3、十日谈以一个故事开端,引出100个故事,套装在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之中,期间用文字串联。

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为"框式结构"

4、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

5、绮斯梦达形象:

性格刚强,思想开明,眼光敏锐,能言善辩,行动果敢。

积极争取自己的幸福,私情暴露后,不否认,不求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

勇敢地面对父亲的狠毒行为,殉情而死。

体现了新时代新女性的面貌。

唐克烈并不是坏父亲,但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和旧观念的维护者,他又残忍、狠毒的一面。

女儿面临情、理、势三重力量的考验。

6、形象刻画的三步骤:

1、私恋2、辩辞3、殉情。

从行动到思想,再到行动,逐步升级地刻画形象。

从行动到思想,再到行动,逐步升级到刻画女儿的形象,使之极为丰满。

最后达到高潮,服毒殉情。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7世纪)(63-80)

1、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37个剧本,两部长诗和一部154首十四行诗集,人们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2、莎翁作品:

  历史剧:

《亨利四世》

  喜剧:

《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

  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奥塞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

3、主要人物:

克劳狄斯、奥菲利娅

4、反映的16世纪末英国现实:

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

――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人文主义者。

复杂的性格。

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6、悲剧原因:

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7、形象塑造手法:

首先,塑造一个性格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形象。

其次,在发展中,内外双重矛盾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

8、克劳狄斯形象:

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首先,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10、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1、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六、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十七世纪)(83-95)

1、作者系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最重要作家,主要作品:

悲剧《努曼西亚》,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警世典范小说集》,贯穿着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者精神。

2、主要人物:

堂吉诃德(吉哈诺)桑丘·潘沙

3、作品反映的16-17世纪西班牙现实:

涉及政权、经济、宗教、道德、风俗等方面,写出了封建政权、天主教会的黑暗和广大人民备受剥削压迫的现实,揭露了西放牙王国表面强大的背后,已开趋于衰落的本质。

贯穿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美好理想遭到嘲弄和践踏的悲剧。

4、堂吉诃德形象:

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5、潘沙形象:

普通农民,他的穷困反映了西班牙农民的现状。

具有农民的智慧和求实的优点,也有目光短浅、狭隘的弱点。

后期其懂得了堂吉诃德,逐渐接受了他无私无畏的品格。

6、两人对比:

一个高瘦,一个矮胖;一个骑高马,一个骑矮驴;一个沉溺主观,耽于幻想,一个头脑清醒,讲求实际;一个行动鲁莽,奋不顾身,一个谨慎小心,胆小怕事;

7、艺术手法:

  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用夸张、讽刺手法,在重复中加强喜剧效果;着重写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矛盾,在喜剧性情节中展现悲剧内涵;大量使用对比手法

8、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

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

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

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

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

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9、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手法。

  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

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

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

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七、莫里哀《达尔杜弗》(97-)

1、作者系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

主要作品《太太学堂》《吝啬鬼》《贵人迷》《堂璜》《愤世嫉俗》

2、戏剧人物关系:

  白尔奈耳太太:

奥尔贡的母亲

  艾耳密尔:

奥尔贡的妻子

  大密斯:

奥尔贡的儿子

  玛丽雅娜:

奥尔贡的女儿

  克莱昂特:

奥尔贡的大舅子

  道丽娜:

奥尔贡家的女仆

  福莉波特:

白尔奈耳太太的女仆

  法赖尔:

玛丽雅娜的恋人

3、达尔杜弗形象现实针对性:

把讽刺的矛头指入宗教人士。

揭露教会活动伪善的本质。

同时伪善也是上层社会中流行的恶习。

4、构思特点:

主人公迟迟不上场(第三幕第二场);不写伪善者的成功,写他的失败。

5、达尔杜弗的形象:

利用宗教手段,进行罪恶活动以牟取私利的伪君子,本性卑劣,心狠手辣,却能言善辩,相于应付。

用伪善的手段骗取信任,以达到其罪恶的目的。

能曲解教义,把卑鄙行为打扮得冠冕堂皇。

6、主人以形象构思艺术:

  1、间接介绍,精中笔力,设置悬念。

2、自我暴露3、自我表演,设置一系列戏剧性场景。

八、歌德《浮士德》(18-19世纪)(116-130)

1、歌德是18-19世纪德国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脑》诗剧《浮士德》长篇小说《维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2、《浮士德》中的两个主要陪衬人物:

瓦格纳、靡非斯陀。

3、浮士德一生经历的五个阶段:

知识追求,爱情生活,政治生涯,艺术追求、事业追求

4、《浮士德》的思想意义:

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他上天入地,不断追求的过程,包含了从文艺复兴到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精神探索的全过程。

而且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

《浮士德》是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是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上升期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5、浮士德精神:

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

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浮士德精神。

6、浮士德的性格矛盾:

在拥有浮士德精神的同时,他又有贪图安逸,安于现状的一面。

积极向上是前进的动力,靡非斯陀利用他的弱点,诱使其堕落,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又他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在辩证发展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7、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直抒胸襟、对比烘托(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事物,瓦格纳的平庸委琐等)

8、背诵部分:

  A、城门前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

  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

  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的有精灵,

  上天入地纵横飞行,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不错,但愿有魔衣一领,

  载我到奇邦异国去远征!

  它将是我的无上珍品,

  这些珠玑黼黻对我不值一文。

  B、宫中的广大前庭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和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所以在这儿不断出现危险,

  使少壮老都过着有为之年。

  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

  将历千百载而不致湮没无闻。

  现在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这对高无上的瞬间。

九、华兹华斯《咏水仙》(18-19世纪)(133-134)

1、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诗风的开创者。

主要作品有:

《丁登寺》《孤独的收割者》《序曲》。

2、浪漫主义:

18末-19世纪初前30年欧洲文学的主流。

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崇拜大自然,,将大自然和资本主义城市文对立;重视民间文学;艺术上喜欢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3、"湖畔派":

湖区多塞特郡乡间生活的一批诗人,寄情湖区山光水色,歌颂大自然,用自然美否定城市文明的丑。

代表为:

柯勒律治、骚塞、华兹华斯。

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在序文中提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流流露。

"

4、《咏水仙》的思想内容:

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寻找安慰,寻找人性归宿的情怀;人的本性与自然精神本性上相一致的观点。

以水仙花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欢快、美好、淡泊和充实,恰恰是丑恶社会所不具有的,从而暗喻了他对城市文明所带来的丑恶现实的否定。

5、《咏水仙》的艺术特点:

体现了浪漫主义注意主观抒情的特点。

不受古典主意格律的束缚,语言朴素、淡雅、平实。

6、华兹华斯开创的诗风特点:

注重主观抒情,形式和格律自由舒展,不须受古典主义诗歌戒律的束缚,语言清淡、朴素、平实。

7、华兹华斯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重视人与大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注意自然可感而着意捕捉细节的同时,又注意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挖掘情感变化;

  再次,既有宁静的沉思,又有丰富的想力力,包含着浓郁的哲理;

  第四、诗作形式和格律自由舒展。

8、背诵全文: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荡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象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向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一眼望去就有千朵万朵,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旁欢跳,

  却不知这水仙舞得欢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伙伴,

  又怎能不感到欣喜雀跃;

  我久久凝视――却未能领悟,

  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色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十、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十九世纪)(136-152)

1、拜伦,英国诗人。

(1788-1824),生于破落贵族家庭,从小形成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

2、诗集《懒散的时刻》、《英国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新娘》、《海盗》)(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为:

拜伦式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卢德分子之歌》《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堂璜》(未完成)曼弗雷德(哲理诗)

3、主要人物:

恰尔德·哈洛尔德;贝拉乔;奥古斯丁娜

4、鲁迅对拜伦的评价:

"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于荡涤,……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5、"拜伦式的英雄"――孤傲的反抗者,蔑视"文明"社会的宗教与道德,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但又脱离群众,带有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

6、奥古斯丁娜形象:

萨拉哥撒保卫战的女英雄,反抗暴政,对自由充满坚定信念。

7、大海的意象: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矛盾。

大海是一种自由的力量,具有反抗暴政,反抗邪恶的象征意义,但同时也表现出人在大海为代表的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8、主题:

反对侵略,反抗暴政,追求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

9、艺术特点:

1、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2、抒情与叙事有机结合,抒情为主,叙事为副。

3、语言生动流畅,极富感情色彩。

10、背诵两段诗句

A、(五四――四行)

是否因此激动了那西班牙的女郎,

她把放松弦线的琴挂在柳树上,

而和短剑结了好,不再象女性,

勇敢地走向战场,把战歌来高唱?

B、五六――七行

爱人战死后,她没有流无用的眼泪,

首领牺牲后,她站上她危险的岗位,

伙伴逃奔啦,她阻止这卑贱的行动,

敌人退了,她率领人马去追踪,

谁能给死去的爱人更大的安慰?

谁能象她似的为殉难的首领复仇?

男儿伤心失望时一个女郎却把残局挽回!

C、九六――四行

莫非暴君都非由暴君来征服不可,

而自由之神却连一个卫士或儿女都没有,

不能象哥伦比亚那样拥有这类人物,

在她象武装的处女神巴拉斯似的跳出来后?

十一、维克多·雨果《希腊孩子》《四日晚上的回忆》(十九世纪)(154-158)

1、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

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

2、雨果作品:

诗集:

《东方吟》、《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

小说: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九三年》

《希腊孩子》出自《东方吟》;《四日晚上的回忆》出自《惩罚集》

3、写作背景:

《希》――1822年西奥岛上的希腊人发动反抗土耳其压迫的独立斗争,被镇压。

《四》――1851年12月2日。

路易·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背叛共和制。

12月4日,一个七岁男孩在上街购物时被枪杀。

4、《"克伦威尔"宣言》:

提出"浪漫主义的真正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反对古典悲剧的形式法则,主张戏剧师法莎翁,争取更大的自由与真实。

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5、"《爱尔那尼》大战":

1830年上演的颂扬反抗社会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剧本。

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以浪漫主义取得胜利而告终。

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6、《希腊孩子》的三重恐怖,四重主题:

三重恐怖:

本该美丽的西奥岛却因为土耳其的铁蹄变成一片焦土

     本该欢乐歌唱的孩子却让泪水充满了蓝色的眼睛

     本该索要鲜花飞鸟的孩子却只要子弹和火药

四层恐怖:

人类不同民族之间的征伐对美丽大自然的摧残是令人憎恶的

     侵略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