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361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docx

BBG版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5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

题点训练一 诗歌情感

诗歌情感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例】(2015·全国卷Ⅰ)第9题,(2015·重庆卷)第11

(1)题,(2015·江苏卷)第10(3)题。

②该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例】(2015·山东卷)第14

(2)题,(2015·全国卷Ⅱ)第9题,(2015·四川卷)第13

(2)题。

③请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过程。

【例】(2014·江苏卷)第10

(1)题。

④从这首诗中,有人读出了××,有人读出了××,请谈谈你的理解。

【例】(2014·辽宁卷)第9题。

审题要点

①审清所给材料是局部的(某词、某句、某联、某片)还是全诗的。

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把握;如是全诗的,则要分成几个局部看。

②审清是要概括还是分析。

这两种问法同中有异,“分析”题不仅要概括出,还要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要素

情感概括题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这里的“感情基调”多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惆怅、孤独、悲愤、闲适等。

情感分析题

①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②具体+概括(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的依据和来由,再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真题例示

(2014·四川,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该题为全诗情感分析题,采用的是“概括+具体”模式。

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015·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考生答案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问题诊断

情感概括大而化之,缺乏精准把握;没作简要分析。

剖析矫正

该答案答得似是而非,只是答出表面的情感:

怀才不遇。

而对所给词句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起舞闻鸡”出自什么典故?

作者为何昼夜买醉?

“潮落秋江冷”一句描画的是怎样的景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如果这样多思考一下,答案就会准确全面多了。

满分答案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

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是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

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

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

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

它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

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译文: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译文: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译文: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译文:

 

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蕴含的感情。

(1)(2015·全国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答:

 

 

(2)(2014·湖北)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答:

 

 

(3)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注]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李好古:

南宋词人。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作简要分析。

答:

 

 

如何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方法点拨

会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分析出包含的感情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基本功、内家功。

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演练体悟

1.(2015·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周 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

答:

 

 

方法点拨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

要把握古诗“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

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

演练体悟

3.(2014·重庆,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花口:

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

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梅花

蒲宗孟

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

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

青帝只应怜洁白,不使雷同众卉。

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

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

残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旖旎。

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方法点拨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分析典故中的情感,主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次要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

答题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演练体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

见樱桃花悉已披谢

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注]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著子:

结子,这里指果实。

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勤政楼①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②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①勤政楼:

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

②承露丝囊:

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

”③金铺:

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对点规范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①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①此词作于作者因触犯当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职后。

②《荆州记》:

“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

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后 游

杜 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从全诗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试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注]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佳人:

知心朋友。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

李之仪②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①写作背景:

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此诗。

②李之仪:

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

③毵毵(sānsān):

毛发纷披散乱状。

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赵令畤①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②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③瑶池,人间第一枝。

 ①作者与苏东坡极友善,东坡爱其才,曾荐其于朝。

东坡因政争遭贬谪时,作者亦受牵累。

②頩(pīnɡ):

光润美好的样子。

③燕:

同“宴”。

词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精析

第5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诗歌情感

问题例析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词句,借以理解作者的情感。

“起舞闻鸡”说的是晋代祖逖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的典故。

这里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描绘了一幅“中夜微醺,伴着浪潮声和清冷的江风闻鸡舞剑”的画面。

“潮落秋江冷”这一景色描写,营造了秋夜清冷萧索的氛围,“秋江冷”暗示着内心的凄凉,“潮落”暗示着国家的衰败,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挽回颓势的悲愤愁苦与无奈之情。

演练体悟

1.

(1)愁 

(2)独 (3)冷、凉(暗含冷寂) (4)孤、独(暗含孤傲)

2.

(1)①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家乡之情。

②尾联中说“勤王”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作者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即使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也会以国事为重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③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

(2)“背”,背离,相反。

深秋时节,自己独自朝北方大漠前行,而大雁正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故曰:

背行。

诗人朝寒冷辽阔的朔北艰难前行,大雁朝温暖的南方轻快飞跃,形成强烈对比,写出了自己旅程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

(3)“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

“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

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3.作者说如果东风能把敌人吹走,那就把东风封为万户侯。

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

演练体悟

1.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本题是高考常考的“炼字”题。

首先,应该明确“荒”“瘦”这两个形容词的意思,品味这两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之处。

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最后,点出“荒”“瘦”二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惊”以及题目等信息把握诗歌情感。

2.①诗歌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②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

③“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3.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要去修补画栋上面斑驳的花朵,目的是来表现雕梁画栋的破落,从而表现一种昔盛今衰的景况,进而抒发一种惜花伤春、感伤衰败的思想情感。

4.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5.作者舍弃了李商隐面对“夕阳”的无奈和伤感,表达了赏景的喜悦之情。

6.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

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

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对点规范练

1.词的上阕描写了凋零殆尽的荷花、昏暗迷蒙的天空湖水和劳燕分飞的双燕,给人一种孤寂凄清的感觉。

面对孤寂凄寒的景象,作者独自一人,孤单寂寞,充分表达了词人被撤职后的孤寂惆怅之感。

解析 本词上阕写日暮登楼所见。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

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

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

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

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

“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①诗人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③诗人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诗人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先读懂诗句意思,同时结合诗题和注释加以理解。

本诗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

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

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

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蕴意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据此分析即可。

3.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

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

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③归隐情怀。

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

答题的思路如下: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借助……意象(或画面),表达了……感情。

如本诗颔联属于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景物的总体特征是明朗、明净的,说明诗人的心情也是愉悦的。

4.由悲伤转为欣喜,又由喜悦回归悲伤。

首联作者为东坡先生遭遇党争打击、需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而悲伤;颔联、颈联为老师能够等来皇帝的赦免,重新返京而无限欣喜,自己想早日见到他,内心充满渴望;尾联作者想到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师生都已老迈,而感慨万千。

5.作者通过描写梅花先春而开的冷艳幽姿,表现出对梅花的高洁品质的喜爱之情;也借赞美梅花,表达了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要保持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品质的襟怀。

6.用典。

最后一句借用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绝意仕途、归隐田园、醉酒消忧的激愤之情。

解析 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自免去职,开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最后一句说学习陶渊明,表示了作者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