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474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docx

高考化学真题分项解析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

专题10电化学及其应用

1.【2015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答案】A

【解析】首先根据原电池反应判断出厌氧反应为负极侧,有氧反应为正极侧。

A、根据厌氧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

葡萄糖分子中碳元素平均为0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氧化反应,所以在负极生成。

错误;B、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

原电池能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故可以说微生物促进了电子的转移。

正确;C、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正确;D、电池的总反应实质是葡萄糖的氧化反应。

正确。

【考点定位】原电池原理;难度为一般等级

【名师点晴】本题是关于能量转化的题目,电化学包括原电池和电解池。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组成有正负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活动性强的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活动性弱的电极为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与外加电源正极连接的为阳极,与电源负极连接的为阴极。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若阳极是活性电极,则是电极本身失去电子,若电极是惰性电极,则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阴离子发生还原反应。

掌握好阴离子、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清楚在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是本题的关键。

2.【2015浙江理综化学】在固态金属氧化物电解池中,高温共电解H2O—CO2混合气体制备H2和CO是一种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基本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是电源的负极

B.阴极的反应式是:

H2O+2eˉ=H2+O2ˉ

CO2+2eˉ=CO+O2ˉ

C.总反应可表示为:

H2O+CO2

H2+CO+O2

D.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答案】D

【解析】A、从图示可看出,与X相连的电极发生H2O→H2、CO2→CO的转化,均得电子,应为电解池的阴极,则X为电源的负极,A正确;B、阴极H2O→H2、CO2→CO均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分别为:

H2O+2eˉ=H2+O2ˉ、CO2+2eˉ=CO+O2ˉ,B正确;C、从图示可知,阳极生成H2和CO的同时,阴极有O2生成,所以总反应可表示为:

H2O+CO2

H2+CO+O2,C正确;D、从总反应方程式可知,阴极生成2mol气体(H2、CO各1mol)、阳极生成1mol气体(氧气),所以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物质的量之比2∶1,D不正确。

答案选D。

3.【2015天津理综化学】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SO42-)减小

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

D.阴阳离子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向负极和正极移动,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

【答案】C

【解析】由图像可知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Cu2+=Zn2++Cu,故Zn电极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电极为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项错误;该装置中为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故两池中c(SO42-)不变,故B项错误;电解过程中溶液中Zn2+由甲池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乙池中Cu2++2e—=Cu,故乙池中为Cu2+~Zn2+,摩尔质量M(Zn2+)>M(Cu2+)故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C项正确;该装置中为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电解过程中溶液中Zn2+由甲池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阴离子并不通过交换膜,故D项错误;本题选C。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涉及反应类型、离子浓度的变化、电极的判断、离子的移动方向的判断等

【名师点睛】电化学反应原理是选修4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之一。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的应用,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正负极的判断、正负极反应类型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溶液中离子的流向、电极是否参加反应、电子的转移、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溶液质量的变化、离子交换膜的判断、溶液的pH的计算或变化、溶液颜色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综合性较强,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剖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原电池的反应中所涉及的知识。

4.【2015四川理综化学】用右图所示装置除去含CN-、Cl-废水中的CN-时,控制溶液PH为9~10,阳极产生的ClO-将CN-氧化为两种无污染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石墨作阳极,铁作阴极

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l-+2OH--2e-=ClO-+H2O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O+2e-=H2↑+2OH-

D.除去CN-的反应:

2CN-+5ClO-+2H+=N2↑+2CO2↑+5Cl-+H2O

【答案】D

【解析】A、阳极要产生ClO-,则铁只能作阴极,不能作阳极,否则就是铁失电子,A正确;B、阳极是Cl-失电子产生ClO-,电极反应式为:

Cl-+2OH--2e-=ClO-+H2O,B正确;C、阴极是H+产生H2,碱性溶液,故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O+2e-=H2↑+2OH-,C正确;D、溶液为碱性,方程式应为2CN-+5ClO-+H2O=N2↑+2CO2↑+5Cl-+2OH-。

选D。

【考点定位】电化学基础知识

【名师点睛】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都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和电解质溶液基础上,借助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是高考命题重点,题目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围绕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的书写与判断、新型电池的开发与应用等进行命题。

电化学的命题除在继续加强基本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试题题材的生活化、实用化、情景化,同时也加强了不同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与探究、创新、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为相符,相信今后的电化学命题将会有更新颖的形式与题材出现。

5.【2015四川理综化学】用右图所示装置除去含CN-、Cl-废水中的CN-时,控制溶液PH为9~10,阳极产生的ClO-将CN-氧化为两种无污染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石墨作阳极,铁作阴极

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l-+2OH--2e-=ClO-+H2O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O+2e-=H2↑+2OH-

D.除去CN-的反应:

2CN-+5ClO-+2H+=N2↑+2CO2↑+5Cl-+H2O

【答案】D

【解析】A、阳极要产生ClO-,则铁只能作阴极,不能作阳极,否则就是铁失电子,A正确;B、阳极是Cl-失电子产生ClO-,电极反应式为:

Cl-+2OH--2e-=ClO-+H2O,B正确;C、阴极是H+产生H2,碱性溶液,故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O+2e-=H2↑+2OH-,C正确;D、溶液为碱性,方程式应为2CN-+5ClO-+H2O=N2↑+2CO2↑+5Cl-+2OH-。

选D。

【考点定位】电化学基础知识

【名师点睛】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都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和电解质溶液基础上,借助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是高考命题重点,题目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围绕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的书写与判断、新型电池的开发与应用等进行命题。

电化学的命题除在继续加强基本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试题题材的生活化、实用化、情景化,同时也加强了不同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与探究、创新、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为相符,相信今后的电化学命题将会有更新颖的形式与题材出现。

6.【2015福建理综化学】某模拟"人工树叶”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该装置能将H2O和CO2转化为O2和燃料(C3H8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电能

B.该装置工作时,H+从b极区向a极区迁移

C.每生成1molO2,有44gCO2被还原

D.a电极的反应为:

3CO2+16H+-18e-=C3H8O+4H2O

【答案】B

【解析】A.根据图示可知,该装置将电能和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错误。

B.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该装置工作时,H+从正电荷较多的阳极b极区向负电荷较多的阴极a极区迁移,正确。

C.该反应的总方程式是:

6CO2+8H2O=2C3H8O+9O2。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olO2,有2/3molCO2被还原,其质量是88/3g,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与电源负极连接的a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的反应式为:

3CO2+18H++18e-=C3H8O+5H2O,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电解池反应原理的应用的知识。

供的信息,是本题解决的关键。

7.【2015江苏化学】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如图。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CH4+H2O

3H2+CO,每消耗1molCH4转移12mol电子

B.电极A上H2参与的电极反应为:

H2+2OH--2e-=2H2O

C.电池工作时,CO32-向电极B移动

D.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O2+2CO2+4e-=2CO32-

【答案】D

【解析】A、1molCH4→CO,化合价由-4价→+2上升6价,1molCH4参加反应共转移6mol电子,故错误;B、环境不是碱性,否则不会产生CO2,其电极反应式:

CO+H2+2CO32--4e-=3CO2+H2O,故B错误;C、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电极A是负极,电极B是正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C错误;D、根据电池原理,O2、CO2共同参加反应,其电极反应式:

O2+2CO2+4e-=2CO32-,故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书写。

【名师点睛】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负极上失电子,正极上得电子,阴离子一般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电极反应式书写,先写化合价变化的物质以及得失电子数,然后根据所给条件配平其他,也可以用总电极反应式减去简单的电极反应式,但要注意还原剂不出现在正极上,氧化剂不出现在负极上,培养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书写。

8.【2015上海化学】研究电化学腐蚀及防护的装置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d为石墨,铁片腐蚀加快

B.d为石墨,石墨上电极反应为:

O2+2H2O+4e→4OH–

C.d为锌块,铁片不易被腐蚀

D.d为锌块,铁片上电极反应为:

2H++2e→H2↑

【答案】D

【解析】由于活动性:

Fe>石墨,所以铁、石墨及海水构成原电池,Fe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变为Fe2+进入溶液,溶解在海水中的氧气在正极石墨上得到电子被还原,比没有形成原电池时的速率快,正确。

B.d为石墨,由于是中性电解质,所以发生的是吸氧腐蚀,石墨上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

O2+2H2O+4e→4OH–,正确。

C.若d为锌块,则由于金属活动性:

Zn>Fe,Zn为原电池的负极,Fe为正极,首先被腐蚀的是Zn,铁得到保护,铁片不易被腐蚀,正确。

D.d为锌块,由于电解质为中性环境,发生的是吸氧腐蚀,在铁片上电极反应为:

O2+2H2O+4e→4OH–,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防护的知识。

【名师点睛】电化学理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理论,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人均能耗不断增加,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了解电化学理论,实现能量的转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保护,都是非常必要的。

电化学知识包括原电池和电解池,首先要确定装置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确定方法是观察图示是否有电源,若有就是电解池,否则就是原电池。

电解池工作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结合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书写电极反应式、总反应方程式,并根据电性作用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确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原电池工作时,活动性强的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活动性弱的电极为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要掌握电化学反应原理,结合电极及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利用好图示及题干提供的信息,是本题解决的关键。

9.【2015上海化学】(本题共12分)氯碱工业以电解精制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氢气、烧碱和氯的含氧酸盐等系列化工产品。

下图是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示意图,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

(2)离子交换膜的作用为:

、。

(3)精制饱和食盐水从图中位置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从图中位置流出。

(选填“a”、“b”、“c”或“d”)

(4)KClO3可以和草酸(H2C2O4)、硫酸反应生成高效的消毒杀菌剂ClO2,还生成CO2和KHSO4等物质。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室温下,0.1mol/LNaClO溶液的pH0.1mol/LNa2SO3溶液的pH。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浓度均为0.1mol/L的Na2SO3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SO32–、CO32–、HSO3–、HCO3–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已知:

H2SO3Ki1=1.54×10-2Ki2=1.02×10-7

HClOKi1=2.95×10-8

H2CO3Ki1=4.3×10-7Ki2=5.6×10-11

【答案】

(1)2Cl-+2H2O

Cl2↑+H2↑+2OH-。

(2)阻止OH-进入阳极室,与Cl2发生副反应:

2NaOH+Cl2=NaCl+NaClO+H2O;阻止阳极产生的Cl2和阴极产生的H2混合发生爆炸。

(3)a;d;

(4)2KClO3+H2C2O4+2H2SO4=2ClO2+2CO2+2KHSO4+2H2O.

(5)大于;SO32–>CO32–>HCO3–>HSO3–。

【解析】

(1)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阳离子H+在阴极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使附近的水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阴离子Cl-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产生Cl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Cl-+2H2O

Cl2↑+H2↑+2OH-。

(2)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是阳离子交换膜,可以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阴离子通过,这样就可以阻止阴极溶液中的OH-进入阳极室,与氯气发生反应,阻止Cl-进入阴极室,使在阴极区产生的NaOH纯度更高。

同时可以阻止阳极产生的Cl2和阴极产生的H2混合发生爆炸。

(3)随着电解的进行,溶质NaCl不断消耗,所以应该及时补充。

精制饱和食盐水从与阳极连接的图中a位置补充,由于阴极H+不断放电,附近的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从图中d位置流出;水不断消耗,所以从b口不断加入蒸馏水,从c位置流出的是稀的NaCl溶液。

(4)KClO3有氧化性,H2C2O4有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KClO3可以和草酸(H2C2O4)生成高效的消毒杀菌剂ClO2,还生成CO2和KHSO4等物质。

则根据电子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H2C2O4+2H2SO4=2ClO2+2CO2+2KHSO4+2H2O.

(5)NaClO、Na2SO3都是强碱弱酸盐,弱酸根离子发生水解反应,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当最终达到平衡时,溶液中c(OH-)>c(H+),所以溶液显碱性。

形成盐的酸越弱,盐水解程度就越大。

消耗的离子浓度越大,当溶液达到平衡时,剩余的离子浓度就越小。

由于H2SO3的Ki2=1.02×10-7;HClO的Ki1=2.95×10-8,所以酸性:

HSO3->HClO,因此溶液的pH:

NaClO>Na2SO3。

由于电离程度:

H2SO3>H2CO3>HSO3->HCO3-,浓度均为0.1mol/L的Na2SO3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水解程度:

CO32–>SO32–,所以离子浓度:

SO32–>CO32–;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

HCO3->HSO3-。

但是盐水解程度总的来说很小,主要以盐电离产生的离子存在。

所以在该溶液中SO32–、CO32–、HSO3–、HCO3–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O32–>CO32–>HCO3–>HSO3–。

【考点定位】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离平衡常数在比较离子浓度大小的应用的知识。

【名师点睛】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论、盐的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和理论,要掌握其反应原理、规律、方法、比较依据,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得到相应的答案。

【注】本题分类于专题4、10

10.【2015北京理综化学】(14分)

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

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

(2)在海洋循环中,通过右图所示的途径固碳。

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

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只来自于H2O,用18O标记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CH2O)x+x18O2+xH2O

(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

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还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

滴定。

将吸收液洗后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mol/L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

(4)利用右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

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

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b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

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

【答案】 

(1)CO2+H2O

H2CO3,H2CO3

HCO3-+H+ 

(2)①Ca2++ 2HCO3-=== CaCO3↓+ CO2+H2O 

②xCO2 2x H218O 

(3)①

 ②xy/z  

(4)①a室:

2H2O-4e-= O2↑+4H+,H+通过阳离子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

HCO3-+H+= CO2↑+H2O。

 ②c室的反应:

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接近装置入口海水的pH 

【解析】 

(1)CO2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微弱电离生成碳酸氢根和氢离子:

CO2+H2O

H2CO3

HCO3-+H+ 

(2)①根据反应物是HCO3-,生成物是CaCO3和CO2,易知本题的反应方程式为:

Ca2++ 2HCO3-=== CaCO3↓+ CO2+H2O 。

 

②根据元素守恒法,及示踪原子的标记可知方程式中的填空为:

xCO2 , 2x H218O 

(3)①注意酸化的试剂要用硫酸,一定不能用盐酸,因为HCl会挥发出来影响后续的滴定。

 

②该滴定过程转化的关系式为:

CO2  ~  HCO3-~  HCl                                 

1                  1

n(CO2) x mol/L×y×10-3L 

解得:

n(CO2)=xy×10-3mol 所以:

c(CO2)=xy/z mol/L

(4)①海水pH>8,显碱性,需要H+中和降低海水的碱性,a室发生阳极反应:

2H2O-4e-= O2↑+4H+,c(OH-)下降,H2O

OH-+H+平衡右移,c(H+)增大,H+从a室进入b室,发生反应:

HCO3-+H+== CO2+H2O。

 ②c室的反应:

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接近装置入口海水的pH 。

【考点定位】考查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化学实验、化学平衡移动、电解、化学计算等。

【名师点晴】本题以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为素材,考查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知识,难度不大,要求学生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利用守恒观点配平方程式,第(3)小问责考查学生化学实验设计与计算能力,第(4)问利用电化学利用理论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体现了化学与环境保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注】本题分类与专题14、10

11.【2015北京理综化学】(15分)

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

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实验如下:

(1)待实验

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

,目的是使实验

的反应达到。

(2)

的对比试验,目的是排除有

中造成的影响。

(3)

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

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

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滴加0.01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

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转化原因是。

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6)实验

中,还原性:

I->Fe2+;而实验

中,还原性:

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化学平衡状态

(2)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

(3)加入Ag+发生反应:

Ag++I-=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

(4)①正 ②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5)①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 ,使Fe2+还原性强于I-

②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1mol/L FeSO4溶液。

 

(6)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平衡、电化学、以及化学实验设计等知识

【名师点晴】本题以“2Fe3++2I-

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为基本素材,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的移动、原电池原理、化学实验设计等内容,要求学生在解答本题时能充分接受、吸收、整合所给信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同时本题第

(2)(5)等小问也体现了对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题目难度不是很大。

解答本题时还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注】本题分类与专题10、11

12.【2015海南化学】(9分)银是一种贵金属,古代常用于制造钱币及装饰器皿,现代在电池和照明器材等领域亦有广泛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

(1)久存的银制器皿表面会变黑,失去银白色的光泽,原因是。

(2)已知Ksp(AgCl)=1.8×10-10,若向50mL0.018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50mL0.020mol·L-1的盐酸,混合后溶液中的Ag+的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