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8219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限时训练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江苏扬州期末)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

“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

”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D.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

解析 根据材料“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可知,列宁认识到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这是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故选D项;“落后”的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国家阶段,但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存在着农奴制残余,排除A项;根据材料“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排除C项。

答案 D

2.(2019·皖江名校联考)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  )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

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

C.首创了暴力革命的先例

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

解析 题干主要论述了“一战”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这是十月革命胜利的主客观条件,故选D项;题干没有述及社会主义民主的任何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十月革命的工农联盟问题,排除B项;十月革命不是最早的暴力革命,排除C项。

答案 D

3.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

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

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

苏汉诺夫旨在(  )

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

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解析 根据“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可得出此讲话一定发生在十月革命前,但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部分力量,和二月革命后的情形符合,列宁希望由资产阶级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由此可以得出与《四月提纲》相关,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结束之后的政策,故B项错误;“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没有对国外形势进行分析,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保卫苏维埃政权,而不是建立苏维埃政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9·湖南怀化一模)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

“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解析 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时苏俄采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

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反映,故排除。

答案 D

5.(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威尔·杜兰特指出:

“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之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曲。

”“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

不久,两者就要碰头。

”能够说明以上材料观点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戈尔巴乔夫改革D.斯大林模式

解析 材料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相互竞争,同时也相互学习,使得双方都能吸收人类的优秀成果,从而不断进步。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向西方借鉴市场经济的经验),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体现借鉴西方,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虽然学习西方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体现不出相互竞争,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没有体现学习西方优秀成果,排除D项。

答案 B

6.(2019·河北保定期末)有学者说,列宁以外的苏联重要领导人长期把资本主义看作是异己的存在物,一厢情愿地期待“资本主义一天天烂下去,社会主义一天天好起来”,好像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圣物”。

该学者认为苏联领导人(  )

A.缺乏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动力

B.看到了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C.注意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过于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根据题干的叙述可知,苏联领导人将社会主义奉为“圣物”,极力贬低资本主义的存在,认为社会主义天生优于资本主义,故选D项;题干未涉及社会主义探索问题,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苏联领导人对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的认识,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和平演变对苏联造成冲击,排除C项。

答案 D

7.(2019·湖南株洲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

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

‘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材料主要表明苏联(  )

A.工厂管理僵化未调动生产积极性

B.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

C.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

D.工人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位

解析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及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采用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这样势必使得民众缺乏获得感,故选C项;题干没有提及工厂管理僵化问题,排除A项;通过题干“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可知没有涉及工业与农业的失衡问题,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工人工资长期处于低位,排除D项。

答案 C

8.(2019·广东汕头质监)1929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

这一模式(  )

A.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解析 据材料“1929年……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是建立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选D项;国内战争是1918-1921年,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压制了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1929年,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排除C项。

答案 D

9.(2019·山东日照检测)20世纪20年代,“先享受,后付款”几乎成了美国所有广告的通用口号。

1925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48.75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直至货物的15%都以分期付款方式售出。

新型消费理论(  )

A.奠定了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

B.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促进企业大力革新生产技术

D.给经济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

解析 过度的分期付款消费带来经济的虚假繁荣,给经济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故选D项,排除A项;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与过度的分期付款消费无关,排除B项;过度的分期付款消费带来企业盲目扩大生产,与大力革新生产技术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答案 D

10.(2019·江苏盐城期中)下列是胡佛任职美国总统期间的部分做法。

这些做法(  )

A.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C.实现了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D.赢得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解析 胡佛的做法是国家干预,但他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措施对罗斯福新政有借鉴作用,故B项正确;实现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是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胡佛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措施是有限的,没有缓解经济危机,因此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9·湖北黄冈调研)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然而,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

这一现象说明(  )

A.“新政”因遭到激烈反对而不断趋向保守、稳健

B.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

C.传统理念可改造成为改革服务的精神动力

D.“新政”未改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

解析 材料“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说明罗斯福赋予自由新的含义,故选C项,排除D项;“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没有提到不断趋向保守,也没有提到罗斯福试图让步,排除A、B两项。

答案 C

12.(2019·山东济宁一模)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

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

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

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

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解析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之下,罗斯福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手段,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困境,说明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使得政府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使得政府的行政职能有所加强,而不是严重削弱,排除B项;通过题干可知,罗斯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指的是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不再采用“自由放任”政策,并没有涉及美国三权“分权制衡”问题,排除C项;美国权力运作采用的是“分权制衡”,总统不是政策的决定者,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

13.(2019·四川成都摸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

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

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

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

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时间。

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

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

——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

时间

住房政策

1933年6月13日

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

1933年6月16日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住房和生存房基地

1934年6月27日

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

根据该法建立了联邦存款和贷款保险公司

1935年4月8日

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公共工程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

1937年9月1日

通过第一个合众国住房法,建立美国住房署,规定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长远计划,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工程和清理贫民窟工程提供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

(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苏联,据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

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并结合所学——斯大林模式,得出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

美国,据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得出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

第二小问“共同点”,首先我们通过审题设问——两国解决住房问题,可以得出基本的思路:

解决主体是谁?

如何解决?

房子谁住?

之后结合材料一、二,具体进行概括。

解决主体:

据材料一“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和材料二中的出处“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及表格中的四个“通过”和两个“授权”等信息,得出国家高度重视;如何解决:

据材料一“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和材料二“房主贷款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国民住宅法”等等法令,得出立法保障;据材料一“……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和材料二“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建立了联邦存款和贷款保险公司……为公共工程工人提供……建立美国住房署”,得出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房子谁住:

据材料一“为民众分配住房外”和材料二“国民住宅法……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长远计划,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工程和清理贫民窟工程提供贷款”,得出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2)第一小问“差异”:

苏联,据材料一“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得出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据材料二“……为公共工程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规定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长远计划,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工程和清理贫民窟工程提供贷款”,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得出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从苏联、美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目的、经济体制、措施方面来思考。

苏联,社会发展水平:

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目的:

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经济体制:

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

美国,社会发展水平:

经济基础雄厚;措施:

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经济体制:

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将短期救济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具有可持续性。

答案 

(1)背景:

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

(2分)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

(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

共同点:

国家高度重视;立法保障;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差异:

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1分)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分)

原因:

苏联:

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

(每点2分,共6分)

美国:

经济基础雄厚;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将短期救济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具有可持续性。

(每点2分,共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

美国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出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货物都须英国船只载运

1789年,通过第一部贸易保护法令《关税和吨位法令》

1700-1722年,逐步废除本国制造品出口关税,提高外国商品进口税

1828年,提高进口税;1890和1897年,将平均关税水平提升至50%和57%

1815年,通过《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

1830年,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

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60年,取消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

1932-1939年,先后与22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大幅度降低关税

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英帝国内降低关税,对外一致提高关税;次年,通过《保护关税法》,放弃自由贸易原则

1947年,倡导达成了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关贸总协定

1971年,尼克松宣布对进口物品一律征收附加税,表明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

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

贸易自由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其次,根据论题并依据图表中的时间及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开展贸易保护,工业革命实行自由贸易,经济危机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论题:

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工具;国际经济分工中利己化严重)。

(2分)

阐述:

近代以来,英、美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经济霸权,不断改变贸易政策。

工业革命前,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与荷兰等国竞争;工业革命后,利用世界工厂的地位抢占国际市场;30年代经济危机到来后,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放弃自由政策。

美国在经济大危机前,极力实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市场;罗斯福逐渐开放贸易,力图克服危机;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大力推进贸易自由;70年代后,经济滞胀,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8分)因此,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工具。

各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各自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利己主义贸易政策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大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充分暴露了自由贸易的虚伪性)。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