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664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状况;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对于本课涉及的“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难以理解。

这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的思路。

如:

经济变革引起了政治变革,要结合上一节课中“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材料研读法、辩论学习法、问题讨论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阅读本课前言导入新课。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

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一、战国七雄

教师:

我们讲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时提到“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实现了局部统一”。

到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你能在地图上指出七雄的位置吗?

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七雄的位置。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教师: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势力在晋、齐两国取得胜利,也表明战国七雄并存局面的形成。

2.七雄争战的特点

比较《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①找出两幅图的不同。

②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战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有哪些新的特点?

④著名战役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不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主要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教师讲解: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过程不同,而且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体现在战争中,就是以逼迫对方在政治上臣服于自己为主(也曾把若干小国吞并)。

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全国的政治。

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为主,战国政治是“兼并”为主。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3.七雄争战的发展趋势

教师: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从中你发现七雄争战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由学生看书后回答。

教师过渡:

由七雄的此消彼长和秦国的崛起,引导学生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导入下一个主题——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司马迁评商鞅: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商鞅是不是“刻薄”的人呢?

他在秦国遭受恶名是不是应该呢?

让我们进入商鞅变法的学习。

首先,商鞅变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呢?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它们反映了什么?

生:

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

师: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刚才说过,秦国处于最西边,在七个大国中,相对落后,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连会盟都很少让它参加。

总结一下商鞅变法的背景,分别是牛耕的推广、铁器的普遍使用、秦国国力相对较弱。

当时,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社会进行变革,较弱的国力也迫使秦国必须变法图强。

于是,秦国国君秦孝公广发求贤令,商鞅到了秦国。

商鞅是谁?

他姓公孙,卫国人,也叫卫鞅,后封为商君,故称为商鞅。

师: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个秦孝公时期的奴隶主老李,请大家帮助他解决烦恼。

烦恼一:

老李的私田面积越来越大,日夜担心私田会被国家没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师:

如何解决老李的私田问题?

生:

直接给老李。

师:

但是这样做国家有什么好处呢?

生:

国家可以收税。

师:

反过来说,如果国家向私田征了税,是否意味着国家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这样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老李的私田又保住了,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总结起来,就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烦恼二:

老李到了魏国,魏国人一听说他是秦国人,纷纷表示出鄙视和不屑,都说秦人是野蛮人,秦国是落后、边远的地区,没资格与东方六国为伍。

老李有种深深的挫败感,真希望秦国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国家。

师:

这里涉及“国富”和“兵强”两个问题。

如何让秦国富起来?

生: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师:

如何让秦国军队强起来?

生:

奖励军功,有军功者可获得田宅和爵位。

师:

但是当时秦国还有一部分人不需要生产和军功一样能继承爵位,这样很不公平,怎么办?

师:

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烦恼三:

老李要到秦国边远地区看望亲戚,到了当地想买两尺布作为礼物送给亲戚,可是买回来却发现短了许多,老板却很真诚地说绝对没有短斤缺两,老李很纳闷。

回程时遭遇一群恶霸,钱被抢光了,老李气不过,报了官,可是官员不得力。

据说边远地区经常发生类似事件,老李吃了回哑巴亏,甚是郁闷。

师:

烦恼三老李遭遇了哪几个问题呢?

生:

买的布短了许多,路上遇到恶霸,官员不得力。

师:

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生:

统一度量衡,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实行户籍制度,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师:

请大家将教材第35页商鞅变法的内容齐读一遍。

(学生齐声朗读)

师:

大家思考,新法实行后,秦国社会各阶层会有何反应?

新法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

又能得到哪些人的支持?

生:

会得到地主、商人、农民、军人的支持,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师:

由此可知,变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请观看一段视频,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播放视频《大秦帝国》片段)

师:

视频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生:

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个人才能。

师: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原因?

生:

人民的支持,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师:

变法成功了,对秦国的影响在哪里呢?

大家通过两段材料进行概括。

生:

使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师:

现在大家对商鞅是不是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呢?

再来看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你们同意吗?

为什么?

生:

略。

师:

每位同学的观点都很不错,这也说明我们一定要从两方面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片面。

师: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为了解决四川成都附近的防洪、灌溉问题,修建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多媒体课件展示《都江堰示意图》,播放视频,展示都江堰的工程原理,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修建都江堰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2)都江堰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主持修建者是谁?

(3)你认为李冰治水的思路是什么?

(4)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么解决的?

(5)都江堰的结构是怎样的?

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

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水运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经受了2008年的大地震。

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

教师提问:

为什么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都江堰建成以后,一直造福成都平原,使这里成了沃野千里的人间天堂。

因此,人们把成都平原称作“天府之国”。

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使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板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个国家在战国时期不存在了?

(   )

A. 楚国                                     B. 齐国                                     C. 晋国                                     D. 燕国

2.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3.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

4.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

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5.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D.铁器与牛耕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7.下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②消除了岷江水患 ③修建于春秋时期 ④灌溉了大片田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它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年奇观,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这句话中的“它”是指(   )

A. 长城                                  

B. 灵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二、非选择题

9、《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想一想,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10.阅读材料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选择题:

1.C2.A3.D4.C5.D6.B7.B8.C

二、非选择题

9、1).变法是成功的。

2).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变法是成功的。

3).启示: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然经历曲折、斗争。

言之有理即可。

10.

(1)

信息: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

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

商鞅变法。

措施:

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

作用:

“倾邻国而雄诸侯”。

(4)原因:

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政治支柱。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准确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是()

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2.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3.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

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

A.诸

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

5.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

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C.推进大一统D.推行汉化政策

6.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 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 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 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可能全部是事实

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

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9.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

A.战国时期赵国B.战国时期齐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二、材料题

10.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

为什么?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3)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1.D2.A3.C4.D5.B6.A7.B8.A9.C

10.

(1)支持。

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注:

持不同看法,但言之有理也可)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