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388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docx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

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

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

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板书设计:

  2.谁轻谁重

          预测

          掂量

          称量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一、内容概述

经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各种不同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物体的某种特征开展分类活动:

以生活中的分类作为引入,提出给物体分类的课堂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给物体分类,并在实际操作中选定分类标准,完成物体的分类。

本课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巩固,也是对物体特征认识的深化。

二、教学准备

1.下载美丽科学资源《水果超市》和《垃圾分类》教学素材。

2.教师需参考教材结合实际,自行准备用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实物或图片。

三、教学建议

1.课堂引入,展示《水果超市》VR素材(大约5分钟)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水果店或者超市的水果区,还记得那里的水果是怎么摆放的吗,以此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展示《水果超市》VR素材,通过移动全景图片的视角,观察水果的摆放,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水果摆放在一起,即水果是分类摆放的。

再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水果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接着可以发散提问学生,除了水果是分类摆放的,还见过哪些物体分类?

是如何分的?

分类有什么好处?

2.怎样给物体分类?

(大约5分钟)

经过1的引入问答,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分类,分类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于是提出本节课的实践探索任务——给物体分类。

出示要研究的物体实物或照片,带领学生认识或回顾物体名称,思考讨论:

如何给这些物体分类?

在讨论中,教师逐渐将分类方法引向前面课程中已经学过的物体的特征上,记录展示学生提到的分类方法。

3.课堂活动:

给物体分类(大约20分钟)

首先给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编号,学生进行分类练习时以编号代替物体。

实践探索时,可以先让每个学生独立选择分类标准,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教师可以征求志愿学生向全班讲述其分类结果和依据。

如果有学生在相同分类标准下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或在某分类标准下得到了错误的分类结果,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

接着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分类结果和依据。

交流结束后,小组内讨论出一种组内成员没有使用过的新的分类方法,重新对研究物体进行分类。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征求志愿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和依据,也可以让志愿组展示结果,其他学生来猜他们的分类依据。

4.总结及拓展,展示《垃圾分类》动画素材(大约10分钟)

总结回顾3课堂活动运用的分类方法,对学生完成分类任务进行赞赏和肯定。

课堂最后,拓展已有认知,介绍除了对物体进行分类,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

如果在1引入环节,即有学生提出垃圾分类,这里可以再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垃圾是如何分类的。

展示《垃圾分类》动画,思考讨论哪些是可回收垃圾,鼓励学生课后发现更多物体的分类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

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

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

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

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

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

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

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

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

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

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

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

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

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

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