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529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王羲之草书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羲之草书帖.docx

《王羲之草书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草书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羲之草书帖.docx

王羲之草书帖

王羲之草书帖

王羲之草书帖王羲之草书《想弟帖》《谢生多在帖>

王羲之草书《想弟帖》(释文版)

 

王羲之草书《想弟帖》材官本

 

南京大学藏翁方纲宋拓本

 

王羲之草书《想弟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草书《想弟帖》四种

此帖亦收刻于《大观帖》、《澄清堂帖》、《玉烟堂帖》中。

三十五字,草书。

帖文中有二处历来有争议:

即第二行的“复期”二字。

“复”字有释为“后”、“役”两说;“期”字有释为“斯”者。

当作“后期”为是。

帖文大意是:

料想弟一定会经过彼地,暂且抒怀念之意。

如误了如此时机,以后约会恐难以希求。

临书多有叹息!

我已经衰弱得胜任不了任何事情,写完此信,便感到极端的困顿。

于此,王羲之写此信时身体状况格外糟糕,几乎是气息奄奄,他自己也感到生命行将走到尽头。

当是晚年所写。

释文:

想弟必有過理,得蹔寫懷。

若此不果,復期欲難冀。

臨書多歎。

吾不復堪事,比成此書,便大頓。

 

王羲之《谢生多在帖》(释文版)

 

王羲之草书《谢生帖》故宫博物院藏杨氏海源阁宋拓本

 

王羲之草书《谢生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草书《谢生帖》(出处不详)

 

王羲之草书《谢生帖》翻墨本

王羲之草书《谢生帖》四种 

此帖重見于《淳化阁帖》卷八,3行,29字,草书,写法基本相同,唯此处首行“山”字下比卷八少一“下”字。

《大观帖》亦重见于七、八两卷,而第八卷与前《丘令帖》后《东旋帖》合为一帖(见下图例)。

《大观帖》、《宝晋斋法帖》、《澄清堂帖》、《宝晋斋帖》、《玉烟堂帖》、《淳化阁帖》、《宝贤堂》均收刻。

释文:

謝生多在山不?

復見且得書,疾惡冷,耿耿。

想數知問,雖能還,不能數,可歎。

 

王羲之草书《知远帖》此帖亦收刻于《大观帖》、《绛帖》、《鼎帖》、《二王帖》、《宝晋斋帖》。

三行,23字,草书。

《宣和书谱》卷第十五土羲之草书著录《知远帖》帖目。

对于此帖的评价,米芾视为伪迹,邢侗认为是王著集王书而成。

第一行“知远”,前人有作“弘远”者,“顷”字有释作“须”,亦有释为“次”。

释文:

(知)(弘)遠比當造,(頃)(须)(次)遲見此子,真以日為歲。

足下得審問,旨令吾。

王羲之《不审帖》

3行,20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

不审比出,日集聚不?

一尔缅然。

恐东旋未期,诸情罔。

王羲之草书《吾怪帖》

《吾怪帖》又名《参朝帖》,王羲之书。

拓本。

4行,38字,草书。

被米芾、黄伯思、王澍三家辨为伪帖。

山谷以为此帖与《初月帖》、《時事帖》、《前從落帖》皆語不類晉人,或是集書。

時貴人戲作,行布其间,以待後之别者耳。

此帖收刻于《大观帖》、《淳化阁帖》。

释文:

吾怪足下參朝少晚,不審有何事,情致使如然也。

王羲之再拜。

 

王羲之《执手帖》

王羲之《阔转久帖》

王羲之《力东帖》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

琅邪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

他承续钟繇、张芝,变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母亲姓氏不可考(据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王氏宗谱》(现藏北京图书馆),羲之母亲系河东安邑卫氏,因系孤证,暂不从。

)。

琅邪王氏自西汉时由琅邪皋虞迁至临沂,至西晋羲之伯曾祖王祥、曾祖王览始成为'士族’。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大伤,政局岌岌可危。

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邪王司马睿移镇江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与羲之从伯王敦、王导(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

“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父兄子。

”今从《晋书·王羲之传》。

)辅佐司马睿渡江。

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下落不明。

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

但此后,王敦起兵反叛,王导晚年昏聩,琅邪王氏势力日渐衰落。

王羲之五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乌衣巷。

不久父亲失踪。

年幼的他虽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

特殊的环境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之东床坦腹,满不在乎,郗鉴大为欣赏,以女妻之。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至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有晋一代,玄学兴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淫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

王羲之从'事君行道’出发,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无论是在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

在护军将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

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

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

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将帅人选有着清醒的认识。

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为与桓温对抗,上疏请求北伐。

羲之以为此举必败,便致书竭诚劝阻,殷浩不听,终致大败。

羲之怅惋不已。

永和十一年,骨鲠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上司扬州刺史王述的百般刁难,率子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

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关注朝臣进退,深以国事为念。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

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邪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艺术。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父王廙等,都有书名。

尤其是王廙,多才多艺,“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南朝王僧虔《论书》)。

王羲之受家学熏陶,得自卫夫人、王廙等名家指点,一经启蒙便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习书天赋。

他苦苦临习王导赠予的钟繇《宣示表》,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为日后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形式的妍美。

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

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

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

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取式,端庄匀整。

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草书则改章草的作书缓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

至此,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

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堪称备精诸体。

唐张怀瓘《书断》列其隶书(即楷书)、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

行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

王羲之妍美流便、飘逸洒脱的书风,千余年来令无数书家心驰神往。

梁武帝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

以临摹他的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睢⑾视谑唷⒖戮潘迹髯T拭鳌⑽尼缑鳌⒍洳⒒频乐堋⑼躅欤辶踯取G逯幸逗螅莱肌⒖涤形岢北皇北北咸购庥谑馈5氨咭嘧鸪缤豸酥ㄍ跸字谀诘摹岸王”法书。

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

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

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

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窃出,终致散佚。

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

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亦或摹本为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

由宋至清,丛帖更多。

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书法精品,多在其中。

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晋穆帝升平五年(三六一年),王羲之因长年服散致疾,辞世而去,终年五十九岁,葬金庭(今属浙江嵊州)。

诸子遵其遗嘱,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赠官。

王羲之有文集十卷,唐代散佚。

明张溥、清严可均各有辑本,均不全。

相关资料

书圣书迹目录:

小楷刻本和临本

乐毅论①越州石氏本,拓本。

高23厘米,宽13.5厘米×4。

存29行,354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②安思远本,拓本。

高28.6厘米,宽16.2厘米×4。

存29行,353字。

美国安思远藏。

黄庭经①唐人临本,墨迹。

60行,1181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②越州石氏本,拓本。

高23厘米,宽13.5厘米×4。

存23行,167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③安思远本,拓本。

高28.5厘米,宽15厘米×6。

计83行,1189字。

美国安思远藏。

东方朔画赞①唐人临本,墨迹。

存31行,529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越州石氏本,拓本。

高23厘米,宽13.5厘米×3。

存30行,516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曹娥碑①墨迹本。

高32.9厘米,宽54.2厘米。

计27行,420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②安思远本。

高28.6厘米,宽16.2厘米×6。

美国安思远藏。

临钟繇《宣示表》计18行,298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临钟繇《力命表》计8行,135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临钟繇《还示表》计6行,74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临钟繇《墓田丙舍帖》计5行,65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草墨本

兰亭序①神龙本(冯承素摹本),白纸本。

行书。

高24.5厘米,长69.9厘米。

28行,324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②黄绢本(褚遂良摹本)。

高32.2厘米,宽711厘米(含题跋)。

行数、字数与神龙本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姨母帖

摹本,硬黄纸本。

行书。

高26.3厘米。

6行,42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NE5DC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

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寒切帖

摹本,纸本。

草书。

高26厘米,横21.5厘米。

5行,51字。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

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

忧劳,久悬情。

吾食至少,劣劣。

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羲之报。

初月帖

摹本,硬黄纸本。

草书。

纵26.3厘米,横32厘米。

8行,61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

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之报。

平安帖

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4行,27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

此粗平安。

修载来十余日。

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

无由同,增慨。

何如帖

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3行,27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不审尊体帖》。

此帖与《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

羲之白:

不审尊体比复何如?

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

羲之白。

奉橘帖

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2行,12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快雪时晴帖

摹本,麻纸本。

纵23厘米,横14.8厘米。

4行,28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游目帖

摹本,纸本。

11行,102字。

草书。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释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

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

迟此期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旃胡桃帖

敦煌石室临本,纸本。

纵25.2厘米,横20.6厘米。

5行。

草书。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此帖全文见《右军书记》: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

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

释文

……回近之,未许□□□。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

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瞻近帖

敦煌石室临本(附赵孟NFDA2临本),纸本。

纵25厘米。

8行。

草书。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此帖与《龙保帖》共一纸,横37厘米。

全文见《右军书记》: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

亦度卿当不居京。

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示问。

’现存此帖已残,仅存34字。

且'告’字书为'苦’字。

释文

□□□□□苦,但有悲□。

□□□□□平安也。

□□□□□此,喜迟,□□□。

想必果言苦□□□。

亦度卿当不□□。

□既避,又节气□,□□欣卿来也,此信旨□

□示问。

龙保帖

敦煌石室临本,纸本。

纵25厘米。

2行。

草书。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此帖与《瞻近帖》共一纸,横37厘米。

全文见《右军书记》: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

舅可耳。

至为简隔也。

’而此帖只临存11字。

释文

龙保等平安也。

谢之。

甚迟见

频有哀祸帖

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行书。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此帖与《孔侍中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

省慰增感。

孔侍中帖

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6行,42字。

行书。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此帖与《频有哀祸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

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丧乱帖

摹本,纸本。

纵28.7厘米。

8行,62字。

行草书。

日本皇室藏。

此帖与《二谢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

羲之顿首:

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二谢帖

摹本,纸本。

纵28.7厘米。

5行,36字。

行草书。

日本皇室藏。

此帖与《丧乱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得示帖

摹本,纸本。

纵28.7厘米。

4行,32字。

行草书。

日本皇室藏。

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

吾亦劣劣。

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

迟散。

王羲之顿首。

袁生帖

摹本,纸本。

纵27厘米,横10.3厘米。

3行,26字。

行草书。

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全文见《右军书记》:

'产妇儿万留之,月尽遣,甚慰心。

得袁、二谢书,具为慰。

袁生暂至都,已还未?

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

弟预须遇之。

大事得其书,无已已。

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

万羸,不知必俱不?

知弟往别停几日,决其共为乐也。

寻分旦与江、姚女和别,殊当不可言也。

’此帖只是《产妇帖》中的一小段,即:

'得袁、二谢书,具为慰。

袁生暂至都,已还未?

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

’此帖末句少刻一'尽’字。

上虞帖

摹本,纸本。

纵23厘米,横26厘米。

7行,58字。

草书。

上海市博物馆藏。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

释文

得书知问。

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

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

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

不知安所在。

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远宦帖

摹本,纸本。

纵24.8厘米,横21.3厘米。

6行,53字。

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远宦帖》又称《省别帖》。

释文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

多分张,念足下,悬情。

武昌诸子亦多远宦。

足下兼怀,并数问不?

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

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七月帖

摹本,麻纸本。

纵27.7厘米,横25.8厘米。

6行,50字。

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七月帖》又称《秋月帖》,与《都下帖》装为一卷。

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

忽然秋月,但有感叹。

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

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

吾故羸乏,力不具。

王羲之白。

都下帖

摹本,麻纸本。

纵27.7厘米。

5行,45字。

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都下帖》又称《桓公当阳帖》。

与《右军书记》相校,此帖'仁’字下裁去27字。

释文

得都下九日书。

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

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

蔡公遂危笃,又加NFDA1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

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

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

三月帖

再临本,纸本。

5行,42字。

草书。

《右军书记》有著录:

'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

近反亦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

更寒外,足下何如?

吾劣劣,力遣知问。

王羲之顿首。

’著文与此帖文字稍异。

释文

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

近返□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

更寒外回,足下如何?

吾劣劣,遣问知。

王羲之顿首。

行穰帖

再临本,纸本。

纵24.4厘米。

2行,15字。

草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右军书记》:

'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

立俟。

王羲之白。

’此帖仅是著文片段。

释文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

大都当任

大道帖

临本,纸本。

纵27.7厘米,横7.9厘米。

2行,10字。

行草书。

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

妹至帖

摹本,纸本。

2行,17字。

草书。

日本个人藏。

释文

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常视之。

其书帖

临本,纸本。

3行,24字。

草书。

此帖为近代罗振玉收录于《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为敦煌文书中所见'晋人尺牍’中的一件。

释文

其书,遂不得付使人,想知之。

然其有书,数载何以如此断绝耶。

长风帖

临摹本,纸本。

纵27.5厘米,横40.9厘米。

11行,102字。

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长风帖》又分称《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

释文

每念长风,不可居忍。

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温,深可忧。

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

知得廿四日书,得(叔)虎廿二日书,云新年乃得发。

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

足下以语张令未?

前所经由,足下近如似欲见。

今送致此四纸飞白,以为何似?

能学不?

此事帖

摹本,纸本。

3行,20字。

草书。

铜山张伯英藏。

释文

昨□有此事。

以与卿共事,每念不以法。

然欲不可长。

雨后帖

纸本。

5行,44字。

草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今日雨后,未果,奉此,想□□能于言话可定便。

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父转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

羲之。

行草刻本

郗司马帖3行,26字。

草书。

此帖《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逸民帖4行,39字。

草书。

此帖《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丝布帖2行,12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6行,64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

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3行,30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

惆怅。

(《右军书记》'可可’作'可耳’)

知足下帖3行,19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

迟知问。

天鼠帖2行,16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

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帖3行,26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著此帖目。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朱处仁今所在?

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七十帖9行,82字。

草书。

《宣和书谱》有此帖目。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

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耳顺,推

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

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

足下

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

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邛竹杖帖4行,31字。

草书。

此帖又名《邛竹帖》。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

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

至。

盐井帖2行,20字。

草书。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彼盐井。

火井皆有不?

足下目见不?

为欲广异闻,具示。

旦夕帖2行,52字。

草书。

又名《都邑帖》。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

七帖》等。

释文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一一。

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

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

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帖2行,14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

(《右军书记》'不’为'否’)

胡母帖5行,42字。

草书。

又名《永兴帖》。

《宣和书谱》录有帖目。

入刻

《十七帖》等。

释文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

吾在官,诸理极差。

顷比复勿勿。

来示云与其婢问。

来信□不得也。

儿女帖5行,50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录有帖目。

刻《十七帖》等。

《儿女帖》又称《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