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774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docx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测试内容及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模式”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

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

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图解识记] 图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概念阐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评价

(1)功绩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③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概念阐释]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它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思维点拨] 

1.“斯大林模式”又称苏联模式,其经济上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的突出特征就是极权主义、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

2.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

(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主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王斯德

[史料解读]

从划线部分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

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思考]

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请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方法:

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

积极:

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

材料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史料解读]

材料中划线句子说明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提示 前提:

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含义:

后退一步: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

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史论总结]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特点

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经验教训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相同点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

1.特点

材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①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②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史料解读]

注意①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

材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2.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③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

[史料解读]

①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②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③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

[问题思考]

材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史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

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

斯大林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建成工业强国。

④历史原因:

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⑤重视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1.(2016·江苏学业水平)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

“(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答案 C

解析 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于1918年,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不会出现“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故B项错误;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C项正确;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此后,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镇江学业水平模拟)“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  )

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

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俄国农民此时已获取了苏维埃政府许可的自由贸易权,很显然这是战后的新经济政策而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而非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只执行七年左右的时间而非长期执行,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苏联经济并修复和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正确。

3.斯大林曾强调: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

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

答案 A

解析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

4.(2017·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27到1933年”“技术学院”可知,斯大林执政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5.(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可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D项正确。

6.(2017·江苏高考模拟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

“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中“挺身起来斗争”指的是什么?

据材料一概括其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租让制”的含义,据材料归纳苏俄这一举措的目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答案 

(1)斗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意义:

增强了工农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文明。

(2)含义:

租让或租赁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

目的:

改善工人生活;学习外国技术。

(3)条件:

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保证;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

(4)启示: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改革完善;需要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引进别国的先进技术;必须处理好民生问题,让经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基础达标]

1.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全盘集体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

2.(2016·江苏苏锡常镇一模)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

“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作者认为(  )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

3.(2017·江苏宿迁学测模拟)1921年,列宁说到:

“我们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已经实行了多么急遽的转变,采取了一种被叫作‘新的’经济政策,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

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有着更多的旧东西。

”材料中的“旧东西”实质是指(  )

A.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民经济退回到私有制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1年”得知,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题目中问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而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只是措施和表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只是前提,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镇江一模)“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是(  )

A.允许部分企业私有化B.全面恢复私有制

C.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D.禁止私人贸易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私营企业出现,全面恢复私有制、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和禁止私人贸易都不符合史实,选择A项符合题意。

5.(2016·江苏连云港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

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为此,苏俄实施(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削减农业税

答案 B

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时间1921年不符,故A项错误;1921年采取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生产积极性的办法是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采取的措施,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削减农业税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江苏苏北四市期中)1932年12月27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制度,惟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

“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

”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

B.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

C.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

D.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不给农民发放身份证是为“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故A项错误;1929年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限制农民自由流动,为工业化提供保障,故B项正确;不发给农民身份证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C项错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收购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成果的剥夺,以支持工业发展,导致了工农业比重失衡,故D项错误。

7.(2017·徐州学业水平测试)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该表反映了苏联(  )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10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1040

592

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

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答案 A

解析 与1928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8.(2016·江苏单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

[能力提升]

9.(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村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解决措施,而非“引发”,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建立生产合作社,与材料中“俄国的某项政策”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模)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

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需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据此判断,列宁(  )

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

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

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A

解析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相符,故A项正确;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重新审查和修正”不等于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据此分析(  )

A.斯大林模式形成

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答案 C

解析 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1929年,故D项错误。

12.(2017·江苏扬州三模)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

“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