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829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docx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

 

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2015年12月

一、调研目的

根据福建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和省教育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闽人函〔2013〕368号)要求,完成本校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调查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招生就业渠道,客观反映我校目前的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及时发现化学专业在专业设置、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院系领导的指导下,我专业积极开展就业市场的调研工作,对2015届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调研,我们获得了2015届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我院的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2015届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

学生总人数60人,发出问卷60份,收回60份;其中男生人数19人,占31.7%;女生人数41人,占68.3%

三、调研内容

1、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3、毕业生对材料化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建议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具体有以下三种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直接将问卷调查表分发给2015届化学专业部分毕业生(35%以上)填写,回收问卷(份数需达到发放问卷总数的85%以上)。

2、用人单位调查,通过发放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具体表现。

3、电话访问法。

调查者通过电话,对问卷调查表中的问题向部分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访问,并由调查者填写问卷调查表。

化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第一章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本专业毕业生生源地分析

化生学院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共60人,其生源地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其中泉州20人,漳州10人,龙岩2人,福州8人,宁德2人,南平3人,三明3人,莆田6人,厦门6人。

图1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率

化生学院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总数60人,9月1日初次签约率为55%,就业率为87%。

其中已签约人数33人,升学人数3人,签订劳动合同15人,专业签约数为51人,签约率为85%。

接收函人数为25人,接收函比例为42%。

专业就业数为52,专业已就业率87%。

截止到10月25日,化生学院化学专业就业人数57人,其中师范类57人,非师范类0人。

图2初次就业情况

三、就业结构

1、就业地区分布

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内就业,在福建工作的有57人,有3人分别选择到北京、上海、广东工作。

其余均在本省就业,特别是闽南地区人数最多,其次是厦门、福州。

具体如下:

泉州27人,厦门8人,福州5人,漳州4人,上海1人,龙岩1人,南平1人,三明2人,广东1人,北京1人。

图3就业地区分布

而泉州生源20人,在泉州就业17人,福州1人,厦门就业1人,北京1人。

图4泉州生源就业分布

2、就业流向

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60人,其首先选择的用人单位是教育单位,其次是民营和私营企业,而进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还有升学的则相对比较少,这与泉州私营企业比较发达、国营企业较少的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其具体分布如图5所示:

就业人数52人,其中私营企业17人,占32%;教育单位26人,50%;民营企业1人,占2%;考研3人,占6%;国有企业2人,占4%;事业单位3人,占6%。

图5就业单位分布

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分布如下:

专业技术岗位19人,占32%;其他占32人,占53%;业务岗位7人,占12%;管理岗位2人,3%。

图6工作岗位分布

第二章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学院通过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毕业生开展多层次的就业指导和相关政策辅导,引导毕业生参加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服务社区计划”、全省教师招考及各类基层单位企业的招聘等,目前化学专业毕业生90%以上面向基层就业,效果好。

2.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推动下,对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鼓励大三学生选修该课程,推荐意向创业的学生参加YBC培训班,组织毕业生参加创业宣讲会等,有小部分毕业生兼职创业。

3.完善双困生就业帮扶机制

学校、院重视双困生就业,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辅导员对双困生进行不定期的谈话,及时了解情况,建立相应的对策,通过帮助推荐工作单位,发放困难补助金等形式,指导双困生树立自强的信心。

4.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学院成立了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各辅导员定期向学生发布或通知相关的就业信息,各班班干组成就业工作小组,通过班会、班级QQ群、微信、飞信、易班平台等形式及时的将相关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向每位毕业生传达,做到全覆盖。

5.完善校园招聘活动制度

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每个学期联合省、市公务员局集中举办1-2场全校大型人才招聘会,学院每学期也结合各专业实际,定期举办1场院级人才招聘会,不定期举办用人单位的专场招聘会,如面向材化专业的晋江百宏集团、诚长鞋材有限公司的专场招聘会等。

6.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开展“每月一企”活动,加强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与企业开展共建活动,努力为毕业拓宽就业渠道,每年带毕业生到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同时还与企业开展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学长带师弟、实习等形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二、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情况

1.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

学校统一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同时还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

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化学专业辅导员已任《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四年,并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2.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

学院不定期聘请创业典型人物来院讲授经验,邀请专家来院讲座,组织宣讲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就业创业政策;配合学校就业中心开展创业培训班,帮助毕业生申请创业扶持基金,辅导员开展一对一辅导等。

3.毕业生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评价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回访,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达80%以上。

第三章就业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趋势特点

1、就业现状满意度情况

化学专业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满意程度(图7):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满意程度:

25人一般,占41%;28人满意,占47%;5人非常满意,占9%;2人不满意,占3%;0人非常不满意。

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图8):

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4人,占6%;满意29人,占49%;一般27人,占45%;不满意0人;非常不满意0人。

以上数据可看出化学专业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现状满意的占50%左右,40-45%对自己的工件状况感觉一般。

对工作不满意的低于5%。

目前工作满意原因(图9):

薪酬合理16人,占27%;工作环境良好23人,占38%;提升空间大21人,占35%;锻炼机会多40人,占67%;与自身兴趣一致21人,占38%;其他7人,占12%。

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除了薪酬合理(27%)外,更加注重工作环境(38%)、锻炼机会(占67%)及提升空间(35%)也有的毕业生(12%)更加看重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紧密结合。

2,3%

图7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满意程度

图8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

图9目前工作满意原因

2、专业对口率情况分析

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非常对口有8人,占14%;专业基本对口24人,占39.5%;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21人占35%;

以上三种情况加之和53人专业对口率88%;专业完全不对口7人,占12%。

对口者及基本对口者占53.4%,相关联单位占35%;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占12%,这主要是毕业生个人兴趣偏离专业方向引起。

图10专业对口率情况

3、薪资水平及分析

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毕业时第一份工作薪酬绝大部分不高于3000元/月,个别人月薪高达4000-5000元。

具体如下(图11):

第一份工作薪酬水平:

2000元以下7人,占12%;2000-3000元38人,占63%;3000-4000元12人,占20%;4000-5000元1人,占2%;5000元以上2人,占3%。

第一份工作的薪资与学生急于就业的心情是相关联的。

图11第一份工作薪酬

毕业半年后,工作收入普遍都提高了,基本都达到2000元以上。

其中毕业半年后的薪酬水平:

2000元以下5人,占8%;2000-3000元27人,占45%;3000-4000元20人,占33%;4000-5000元3人,占5%;5000元以上5人,占8%。

图12毕业半年后的薪酬

4、离职率及分析

正常的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毕业后三五年之内,工作的变换是不可避免的,但本专业毕业生工作相对稳定,88%的同学至今未换过工作,变过1次以上的仅为12%,变过2次0人;变过3次以上0人。

目前无跳槽想法,占69%;有跳槽想法占31%

图12毕业后变更工作单位的情况

毕业生变换工作的原因不尽相同,从高到低分别为:

争取更多的晋升机会,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为了满足自己兴趣和爱好;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增加工作体验和阅历;对原单位的工作难以适应;原单位的人际关系难以处理。

5、毕业生择业前的准备工作

毕业生择业准备情况如下:

寻求实习机会,弥补经验不足34人占57%;没有特别的准备16人占26%;参加职业培训,取得技能证书7人占12%;筹备自主创业3人占5%。

可看出,相当部分学生没有做择业的准备,以后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图13毕业后择业前准备情况

6、毕业生是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徐径

毕业生找第一份工作的途径主要通过媒体招聘(29%)和亲戚朋友介绍占(25%);其次是人才市场(14%)和其他徐径(20%);自主创业(5%)和学校推荐(占8%)相对较少。

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4毕业找第一份工作的徐径

7、毕业生找第一份工作花费的时间

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3个月后基本找到了工作。

具体如下:

毕业生毕业前找到工作26人,占44%;毕业后一到三个月32人,占53%;毕业后三到六个月1人,占1.5%;毕业后半年到一年1人,占1.5%。

图15毕业找第一份工作的时间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评价

针对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听取了用人单位对所聘用毕业生的反馈:

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工作态度与责任心、适应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各方面表现基本是100%满意或很满意,有极个别的单位对学生的素质、技能水平及创新能力评价为基本满意。

总体上说来,用人单位整体评价满意度为100%,相对于我院其他专业、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较高。

就业单位对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精神;知识面宽,上手快,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图16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18人)

 

第四章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就业率趋势

1.就业率总体变化趋势

化生学院近五年来,总体的就业率保持在98%,签协率每年稳步提升3-5个百分点,今年签协率为40%,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下一步将重点抓签协率提升。

2.化学专业就业率变化趋势

化学专业就业率近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签协率在学院的各专业中相对较高,每年保持在60-70%左右,原因是化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动意识和签协意识较强。

二、月收入变化趋势

3.月收入总体变化趋势

化生学院大部分毕业生刚毕业前两年月收入均在2000-4000元,小部分月薪超过5000元。

毕业生月收入随着社会总体经济变化的影响相关性不显著。

4.化学专业月收入变化趋势

化学专业毕业生月收入整体情况与学院各专业大致相同。

三、专业相关度变化趋势

5、化学专业的专业相关变化趋势

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相关性较大,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对口者及基本对口者占53%,相关联单位占32%;总体的专业对口率约在85%。

四、就业现状满意度变化趋势

6、就业现状满意度总体变化趋势

化生学院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满意程度:

172人一般,占46%;141人满意,占38%;29人不满意,占8%;22人不满意,占6%;7人非常不满意,2%

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26人,占7%;满意147人,占40%;一般172人,占47%;不满意19人,5%;非常不满意4人,1%.

7化学专业就业现状满意度变化趋势

通过问卷调查,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满意程度:

25人一般,占41%;28人满意,占47%;5人非常满意,占9%;2人不满意,占3%;0人非常不满意。

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4人,占6%;满意29人,占49%;一般27人,占45%;不满意0人;非常不满意0人.

目前工作满意原因:

薪酬合理16人,占27%;工作环境良好23人,占38%;提升空间大21人,占35%;锻炼机会多40人,占67%;与自身兴趣一致21人,占38%;其他7人,占12%。

五、离职率变化趋势

9.离职率总体变化趋势

10.化学专业离职率变化趋势

目前,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离职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总体对自已选择的就业单位相对满意,大部分从事工作是与所学专业相关,因此学生对跳槽或换岗位相对显得比较谨慎

第五章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与反馈

1、对学校满意度评价

毕业生对泉州师范学院的总体满意度:

非常满意13人占21%;满意39人,占65%;一般,还有不到位的地方8人,占14%。

不满意0人。

2、

图17毕业生对泉州师院的满意度

201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对二级学院的总体满意度:

常满意11人占18%;满意37人,占62%;一般,还有不到位的地方12人,占20%。

不满意0人。

图18毕业生对化生学院的满意度

图18是对本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所在专业的总体满意度:

非常满意13人占22%;满意29人,占48%;一般,还有不到位的地方18人,占30%。

不满意0人。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对学校、对本专业办学质量、对就业情况等方面综合衡量反馈,对本专业满意度较高。

图18对本专业的满意度

3、对教学的满意度与反馈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总体满意度:

非常满意9人占15%;满意37人,占62%;一般,还有不到位的地方14人,占23%。

不满意0人。

图19对学校教学工件的满意度

从学生反馈意见来看,本专业教学工作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从高到低)如下:

实习实践环节不够50人占76%;学生课堂,参与不够23人占35%;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32人占48%;课程数量和类型不合理14人占21%;教学方式18人占27%;教师队伍的素质13人占20%;课程内容不适用或者陈旧17人占26%;其他4人占6%。

图20对本专业教学工件的应改进方面

2015届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加强的方面有(从高到低):

暑期社会实践10人占15%;学校安排的企业实训36人占55%;企业参观7人占11%;校内实践8人占12%;其他5人占8%

图21本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加强的方面

二、对本专业的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我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高,就业质量较好。

但是针对本专业的学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提供各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化学专业将以“师范为本、特色突出”为办学宗旨,坚持以教学为本、科研及教学科研并举,以科研促教学、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素质及生存能力为本,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一流的化学教学及教学科研人才服务。

不断探索新的中学化学师资培养模式,建设适合福建省及泉州地区实际、既可用于本校学生培养、又可共享于其他院校化学教师培养、在岗教师培训的多形式、立体化的中学化学教学资源库,促进本地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能力的培养仍需加强。

毕业生强调,大学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某项技能,而应重在“树人”。

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启社会和知识大门的钥匙。

3、本专业将在一定要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的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对不同的学生分类培养,对欲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对意向为当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生加强了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化学新课改教学案例研究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训练等涉及新课标课程的教学,并针对化学新课程中不提倡开设易燃、易爆等危险实验及有关大型仪器的实验不易开设等缺陷,在新教学计划中加强了仿真实验设计的课程学习(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设计),为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创设了培养的平台;对意欲到企事业单位任职的同学,加强了对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三、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综合毕业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工作。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对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培养方案,改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向为:

教育教学方向、学术提高方向和应用技术方向。

对欲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对意向为当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生加强了化学教师的技能训练,加强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设计的课程;对意欲到企事业单位任职的同学,加强了对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强化基础教育,注重大学与高中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化学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的联系与交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注重案例教学和教学资源建设。

2、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争取学院的支持,加强校内教学基地投入建设,进一步扩大对社会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完善和强化教学实习、实验基地的各项功能,建立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

加强校外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密切联系,在原有基地基础上力争建成2-5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同时,注重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保证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