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981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docx

国学读本第二册排版

导言

柯成生

何谓“国学”?

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中,最早提出“国学”一说,又称国故。

其所指的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基础,包含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

由此看来,国学,概念很广,内涵丰富。

可简要的说,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即“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

它包括历史,文学,思想,政治,经济以及音乐,书画,医学等多方面。

国学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闪烁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绚丽光影,更是指引我们人生之舟到达理想彼岸的明亮灯塔……。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升温,令人欣慰。

更可贵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开始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通过深入省察,透视其深层原因,我们发现,这可能是一个国家全面振兴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以此来重塑国家尊严。

国学就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铺展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它细数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人世的变迁。

“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片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

”(刘白羽语)阅读它,就像和一位智者,一位长者,一位挚友在交谈,在它那洞悉人世沧桑阅尽繁华浮沉的一双慧眼中,在它那带着一股暖意而又沉甸甸的警策中,在它那抑或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抑或是晓风残月的婉约变幻中,你必将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国学思想是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每一位国人的精神纽带。

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的持久繁荣需要博大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

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它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到智慧,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和立身之术,树立修身,正心的原则,形成强大的内心力量,为人生的旅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学子的我们,正处于身心具长的关键时期。

不久的将来我们有可能走上讲台,为人师表,有可能博弈商海,谈经论道,也有可能就做一名普通的员工,服务社会…..国学的内容融汇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仁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它会告诉我们,做人要含蓄浑厚,要有宽广深厚的胸襟,懂得如何和人相处,知道该怎么样去学习,如何陶冶情操,洗却心灵的尘埃,如何增强我们的洞察力,不断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谓“培育”?

是因为它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还像一株茁壮长大的小苗,也像一个美好理想的彼岸。

我们要想使它变成一种现实的存在,同样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丰富的养分获得无穷的动力。

国学著作种类繁多,浩如烟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领略到国学经典的核心要义,减少在茫茫书海中的苦心寻觅的的辛苦?

本书主要从古人论学习的角度精选了一些经典著作,包括荀子的《劝学》,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礼运》《学记》等篇目,还有各个时期古人关于学习方面的著名论断,相信大家通过认真的学习和研读,必将有所裨益。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知道点中国文化》的序文中说“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卑琐的生理存在。

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

谨以此言与大家共勉。

本书由张志良,汪国霞,柯成生,马德青,王玉贵几位老师编注。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是为导言。

2016.7.22

 

学记

郑玄《礼记目录》云:

“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本篇所谓的“学”,意涵相当丰富,有教导、学习、学校和教育等不同意义。

郑玄认为此篇内容乃记载人们学习与教育的意义;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更具体指出,本篇是谈古代学校教人、传道、授业的顺序以及教育得失与兴废的原由,因此称为“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本篇论述的时代背景虽然距今久远,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1.发虑宪①,求善良,足以謏闻②,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

①宪:

法。

②謏:

(xiǎo),音义皆同“小”。

闻:

(wèn)声誉,名声。

【译文】:

考虑问题符合法度,招求贤能的人,足以取得小名声,不足以感动民众。

亲近贤人,体恤远方的臣民,足以感动民众,不足以教化民众。

君子想要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风俗,就必须从办学兴教着手吧!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①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兑命》:

“兑”(yuè)是“说”字之误;《兑命》,《尚书》佚篇名,《伪古文尚书》有《说命》上中下三篇,不可信。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①。

”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教;后一个“学”字音(xué),学习;意思是教与学各获益一半。

4.古之教者,家有塾①,党②有庠,术③有序,国有学。

比年④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蛾(“蚁”)子时术之⑤。

”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塾:

与下文中的“庠”、“序”、“学”皆古代学校名。

据《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常受教于塾。

②党:

据《周礼》,五百家为党,党属于乡。

③术:

(suì)是“遂”字之误,据《周礼》,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遂在远郊。

④比(bì)年:

每一年。

⑤蛾(yǐ)子时术之:

蛾,蚂蚁。

术,是“衔”字之误。

意思是蚂蚁不停的衔土,最终垒成了土丘。

5.大学始教,皮弁祭菜①,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②,官其始也③。

入学鼓箧④,孙⑤其业也。

夏、楚⑥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⑦不视学⑧,游其志⑨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⑩(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皮弁祭菜:

皮弁(biàn),即皮弁服,一种礼服名。

祭菜,谓行释菜礼祭先圣、先师。

②《宵雅》肄三:

宵,通“小”。

肄(yì),习。

学习《小雅》中的三篇诗歌。

郑注说是《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

③官其始:

劝诱初学学生立志任官事上。

郑注认为,安排学生学习《小雅》这三篇诗歌,都属于君臣宴乐、犒劳辛苦的内容,可以劝诱学生为事上的意愿。

④鼓箧:

一种入学仪式。

开学时,学官击鼓以召集学生,到齐后,打开书箱,发给书籍。

⑤孙(xùn):

通“逊”,敬顺。

⑥夏、楚:

两种教鞭,夏是用稻木制作的,楚是用荆条制作的。

⑦禘(dì):

古代一种祭祀。

⑧视学:

考校评判优劣。

⑨游其志:

优游学者之志,不欲急切其成。

⑩躐(liè):

超越。

6.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①,退息必有居学②。

不学操缦③,不能安弦;不学博依④,不能安诗;不学杂服⑤,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⑥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⑦而不反。

《兑命》曰: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⑧。

”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时教:

因时施教。

朱熹认为春夏读礼乐,秋冬读诗书。

正业:

先王正典,而非诸子百家。

②居学:

指居家休息时的辅助性学习。

以下“安弦”“博依”“杂服”“兴艺”等,都是“居学”的内容。

③操缦:

操弄琴弦。

缦:

琴弦。

④博依:

广博的譬喻。

《诗》善用比兴的写作手法,读者必须博学多闻,知道天地万物草木、鸟兽、虫鱼之事,才能理解诗的内涵。

⑤杂服:

谓洒扫应对投壶沃盥等琐碎之事。

服:

事。

⑥藏:

谓怀抱之。

⑦辅:

指朋友。

⑧厥修乃来:

谓其所修之业乃来,即所学得成。

厥:

其。

修:

修业的成果。

7.今之教者,呻其占毕①,多其讯言②,及于数进③,而不顾其安④,使人⑤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⑥()。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⑦,其此之由乎!

【注释】:

①呻其占毕:

指教师不懂经义,只会照本宣科吟读简册,而无法为学生诠释义理。

呻,吟。

占(shān),视。

毕,简。

②讯:

问难。

③及于数进:

汲汲于求速进。

,通“汲”,汲汲。

数:

因同“速”。

④安:

通晓。

⑤使人:

教人。

⑥佛:

通“拂”,乖戾。

⑦刑:

成功。

8.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①,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②而施之谓“孙”③,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注释】:

①豫:

预备,预防。

②陵节:

超越阶段。

③孙(xùn),通“逊”,顺也。

9.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②朋逆其师;燕辟③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注释】:

①扞(hàn)格:

抵触。

②燕:

轻慢。

③燕辟:

燕游邪僻。

10.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dǎo)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注释】:

①道(dǎo):

导引。

②强(qiǎng):

劝勉。

1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

学生易犯四种过失,老师必须了解。

学生的学习,有的失于贪婪求多,有的失于孤陋寡闻,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

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心理各不相同。

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

从事教育的人,就是发扬人的长处而挽救人的过失的。

1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①,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注释】:

①臧(zàng):

善。

13.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

“三王四代①唯其师。

”此之谓乎!

【注释】:

①三王:

夏商周三代之王。

四代:

三代再加上虞。

14.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②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注释】:

①严:

尊敬。

②诏:

教。

【译文】:

凡从师学习的原则,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

老师被尊敬然后道术才会被尊重,道术被尊重然后人们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习。

因此国君不敢把臣当作是自己的臣来对待的情况有两种:

一是当臣充当祭祀的尸时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另一种是当臣做自己老师的时候不敢把他看作是臣。

按照大学的礼,即使向天子讲授,老师也不面朝北,就是为了体现尊敬老师。

15.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②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

①庸:

功劳。

②说(tuō):

通“脱”,解脱。

【译文】:

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省力而事半功倍,又从而归功于老师。

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辛苦而事倍功半,又从而怨恨老师。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解劈坚硬的木材,先从较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对付树节坚硬处,时间长了,各部分就相互脱离分解开了。

不善于提问的人正好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如同撞钟,用小槌叩击就发出小的鸣声,用大槌叩击就发出大的鸣声,等到钟声从容鸣响而后散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正好与此相反。

这些都是增进学识的道理。

16.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听语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7.良冶①之子必学为裘②。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③。

始驾马者反之④,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注释】:

①冶:

冶铸。

②为裘:

以兽皮缝缀裘衣,把一片片的兽皮拼合成皮衣。

③为箕:

畚箕必须弯曲柳条编制。

本节前两句,李调元《礼记补注》认为,虽然冶铸和缝制裘衣、制弓与编制簸箕,表面上不相关,但方法与道理却是可以借鉴学习的,作者借此说明“学者贵于善悟也”,也就是举一反三的学习之道。

④始驾马:

初学驾马车的幼马。

反之:

指由大马驾车在前,而习驾的小马系在车后,一反大马驾车的常态,主要是为了让未曾驾车的小马免于因惊恐而奔驰。

18.古之学者,比物丑类①。

鼓无当于五声②,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③,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④,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⑤,五服弗得不亲。

【注释】:

①丑:

比。

②五声:

宫、商、角、徵、羽。

③五色:

青、赤、黄、白、黑。

④五官:

泛指政府的各级官吏。

⑤五服: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

19.君子曰: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20.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①也,或委②也,此之谓务本。

【注释】:

①源:

指河。

②委:

指海。

【译文】:

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河川,都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海的水源,海是河的汇聚,这就叫做致力于根本。

(编注者:

王玉贵)

 

劝学

荀子

{题解}

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文中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和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荀子极为重视学习的道德实践意义,以“礼”作为学习的最高目标,以“亲师”和“隆礼”作为学习的最好途径,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文章语言精练,善用譬喻,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句法骈俪,铿锵优美,警句连篇,不仅具有启迪意义,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学色彩,为后世广为传诵。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②,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⑤,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⑥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释】

蓝:

蓼(liǎo)蓝草,其叶可以做蓝色染料。

(róu):

通“煣”,使直木弯曲。

槁(gǎo):

通“熇”,烤。

暴(pù):

晒。

参:

通“三”。

省(xǐng):

察。

干、越:

犹言春秋时吴、越两国。

夷、貉(mò):

分别指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和东北部的少数名族。

“《诗》曰”句:

见《诗经·小雅·小明》。

靖,安。

共(gōng),通“供”。

听,察。

介,助。

景,大。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

君子生非异也④,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⑤,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⑥,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⑦,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⑧;兰槐之根是为芷⑨,其渐之滫⑩,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注释】

跂(qǐ):

踮起脚跟。

假:

借。

楫(jí):

船桨。

绝:

渡。

生:

本性。

蒙鸠:

即鹪鹩(jiāoliáo),又名“巧妇鸟”。

苇苕(tiáo):

芦苇的嫩条。

射(yè)干:

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可入药。

此句下当脱“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字(王念孙说)。

兰槐:

一种香草,又名“白芷”(zhǐ),开白花,味香。

古人称其苗为“兰”,根为“芷”。

渐:

渍。

滫(xiǔ):

溺,尿。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①。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②,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③,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④;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⑤。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注释】

蠹(dù):

蛀虫。

柱:

通“祝”,折断。

畴:

通“俦”,类。

质:

箭靶。

的(dì):

箭靶的中心。

醯(xī):

醋。

蜹(ruì)同“蚋”,一种蚊虫。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①,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②,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③,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④,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⑤,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⑥,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⑦,无昭昭之明⑧;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⑨,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⑩,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注释】

跬(kuǐ):

半步。

骐骥:

骏马。

驽(nú):

劣马。

驾:

一天的行程。

螾(yǐn):

蚯蚓。

后作“蚓”。

六:

疑当作“八”(卢文弨说)。

跪:

脚。

螯:

螃蟹身前如同钳形的大爪。

蟺(shàn):

通“鳝”。

冥冥:

昏暗不明。

这里形容专心致志。

下文“惛惛”(hūn)意同。

昭昭:

显著。

衢(qú)道:

歧路。

螣(téng)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蛇。

梧鼠:

当作“鼫(shí)鼠”(杨倞说)。

五技:

能飞但不能上屋,能爬树但不能爬上树顶,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跑但不能追上人。

“《诗》曰”句:

见《诗经·曹风·尸鸠》。

尸鸠,布谷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①;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②。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③,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④。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⑤。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注释】

瓠(hù)巴:

古代善于弹瑟的人。

流:

疑当作“沈”字(卢文弨说),即“沉”。

伯牙:

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六马:

古代天子驾车要用六马。

此泛指拉车之马。

秣(mò):

饲料。

数:

学习的顺序。

没:

通“殁”,死。

类:

与法相类似的条例。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①,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②,蝡而动③,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④。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⑤,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⑥。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⑦。

【注释】

箸:

同“著”,明。

端:

通“喘”,微言。

蝡:

同“蠕”。

禽犊:

家禽和小牛,古时用来做馈赠礼物。

傲:

急躁。

囋(zàn):

唠叨,啰嗦。

向:

通“响”,回声。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①,则尊以遍矣②,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③,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④,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⑤。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⑥,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⑦,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⑧;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⑨此之谓也。

【注释】

方:

通“仿”,效仿。

以:

而。

经:

通“径”。

安:

犹“则”。

特:

只。

识:

当作衍文(王引之说)。

蹊径:

小路。

诎(qū):

弯曲。

顿:

引。

飡:

同“餐”。

壶:

古人盛食物的器具。

楛(kǔ):

粗劣,指不合礼法。

“《诗》曰”句:

见《诗经·小雅·采菽》。

匪,同“非”,不。

交,通“绞”,急迫。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①;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②。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③,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④,地见其光⑤,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

涂:

同“途”。

桀、纣:

分别是夏朝和商朝最后的君主,皆因暴政而亡国。

跖(zhí):

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个大盗。

之:

相当于“于”。

以下三“之”皆同。

见:

同“现”,显现。

光:

通“广”。

(编注者:

柯成生)

 

曲礼上

[题解]

曲礼指的是礼的各类仪式礼节。

本篇主要是日常言谈举止、进退应对等生活礼仪,内容丰富,教人识礼,懂礼,守礼。

(一)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敖(ào):

通“傲”,骄傲,傲慢。

从:

通“纵”,不加约束,纵容。

(二)

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①,冠②。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③,服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⑥。

八十、九十曰耄⑦,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颐。

[注释]

1弱:

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②冠:

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加冠之礼,意味着男子长大成人。

③艾:

形容人年纪大了,白头发就好像艾草一样。

④服:

担任,掌管。

⑤耆(qí):

年老的意思。

⑥传:

分配家产,交代后事

⑦耄(mào):

指人因年老而试听能力下降,活动能力明显衰弱的状态。

⑧颐:

赡养老人的意思。

(三)

凡为人子之礼:

冬温而夏凊①,昏定②而晨省,在丑夷③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④不及车马。

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⑤也,执友⑥称其仁也,交游⑦称其信也。

见父之执⑧,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