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40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9 大小:1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9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9页
亲,该文档总共1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1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

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

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

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

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为什么?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

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

思考:

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

分几层?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

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

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

祖国的草原这么美。

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

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

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

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洒脱”是什么意思?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

后来呢?

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

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

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

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

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

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

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

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

手是怎么握的?

怎么笑的?

怎么说的?

这些表现什么?

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

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第1句怎么讲?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2、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

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3、白杨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课文。

  教学重点:

  1、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2、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释题。

  二、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四、课文的朗读。

  五、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六、范读课文。

  七、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八、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九、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十一、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

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二、学习新课。

1、情导入:

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

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2、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3、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

为什么?

  4、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5、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6、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7、板书小结。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

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

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

内容―――中心思想

  四、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指名回答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出示问题,学习《读写例话》。

三、什么是中心思想?

1、《白杨》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我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况。

三、阅读短文《以身作则的老校长》,学习概况中心思想。

四、作业:

阅读《邓小平同志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习概况中心思想。

  附全文板书:

     内容 ―――――  中心思想

     枝干挺直      服从需要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 ――建设者 扎根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指名谈拉萨印象。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

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

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

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

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

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七、总结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之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过程与方法:

1、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2、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

说说自己的向往:

最想去哪里?

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

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

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

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

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

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

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

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

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

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

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

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

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

  ②出示。

  

(2)出示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出示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③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

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2.出示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出示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

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

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

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过程与方法:

积累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

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

(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

(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可见积累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

“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

“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

“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

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

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

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

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

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

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

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欣然签字。

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

“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

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

”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