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4590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docx

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8课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学案浙科版

第8课时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学考要求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a

a

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a

a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御措施

a

a

课时要求

(1)以过敏反应为例,说出免疫功能的异常反应。

(2)概述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讨论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措施。

一、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和功能减退

1.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1)过敏反应

①过敏反应过程

致敏原:

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青霉素、蜂毒等

↓引起

过敏反应:

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免疫应答的现象

②过敏反应的类型:

速发型和迟发型。

③特点:

速发型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甚至导致死亡(如青霉素等)。

(2)自身免疫病:

某种情况下,病人的抗体和淋巴细胞攻击自身的组织,这便是自身免疫病。

思考

 

(1)致敏原与抗原相同吗?

答案 不相同。

(2)你在花丛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可能有的人会在花丛中晕倒,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是由于此人的免疫功能过于弱小造成的吗?

答案 这可能是一种过敏反应,是对花粉过敏引起的过敏反应。

这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

类型

特点

成因

表现

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

与生俱来

婴儿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

对异物缺乏免疫应答能力,很容易因感染病原体而致病,甚至死亡

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

后天获得

人体感染HIV

探究——比较异同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致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第二次接触致敏原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中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例1

 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

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对致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导致的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致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答案 C

解析 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为效应B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最终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例2

 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B.过敏反应分迟发型和速发型两类

C.T淋巴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速发型过敏反应一般反应较强烈

答案 C

解析 B淋巴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C项错误。

二、艾滋病

1.病原体

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

3.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4.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1)危害:

免疫功能严重衰退;易被感染且无法控制;往往身体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从症状出现起,预期寿命只有1~3年。

(2)预防措施:

洁身自爱;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远离毒品;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探究1——比较异同

免疫缺乏病与过敏反应的不同点

(1)免疫缺乏病: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当再次接触相同的致敏原时所发生的强烈的免疫应答。

探究2——实例分析

(1)依图示填空

①a过程表示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

②b表示病毒的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DNA中。

③长时间潜伏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激活,前病毒经过c转录和d翻译过程,复制出新的HIV,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④患者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由于严重感染而死亡。

⑤HIV还可以感染其他类型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

(2)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3)以下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的是②⑤。

①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 ②与艾滋病人共用纹身、纹眉器械 ③与艾滋病人热情拥抱 ④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 ⑤与艾滋病人共用注射器

例3

 (2015·浙江10月学考)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

B.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

C.艾滋病患者晚期免疫功能增强

D.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

答案 C

解析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因此,艾滋病患者晚期几乎丧失了一切免疫能力。

例4

 (2017·台州质量评估)下列有关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的特异性受体只存在于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

B.HIV的遗传物质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C.HIV感染者细胞免疫下降,但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昆虫等途径传播

答案 B

解析 HIV的遗传物质RNA通过逆转录形成DNA,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1.(2017·宁波三中期末)一些人对某种物质,如花粉、灰尘、化妆品等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这种现象属于(  )

A.过敏反应

B.非特异性免疫

C.先天性免疫缺陷

D.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

答案 A

解析 一些人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属于过敏反应,为特异性免疫,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所致。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会感染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使人体(  )

A.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B.短期内发病死亡

C.免疫功能严重衰退

D.丧失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答案 C

解析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得免疫功能严重衰退。

3.艾滋病患者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

A.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B.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

C.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D.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答案 B

解析 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可能会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A项错误;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B项正确;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可能会通过血液传播感染艾滋病,C项错误;性接触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不安全的性行为可能会感染艾滋病,D项错误。

4.下列哪一种疾病不是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  )

A.过敏性鼻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

C.糖尿病D.艾滋病

答案 C

解析 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异常,A项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功能异常,B项错误;糖尿病属于激素异常病,不属于免疫功能异常病,C项正确;艾滋病属于免疫缺乏病,属于免疫功能异常,D项错误。

5.每次注射青霉素之前,都要先给病人做“皮试”,其目的是(  )

A.观察病人的体质以决定用药剂量

B.观察病人是否患有自身免疫病

C.观察青霉素的杀菌效果

D.观察病人是否会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 D

解析 自然人群中,有些人对青霉素会产生过敏反应,因此每次注射青霉素之前,都要给病人做“皮试”。

题组一 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免疫功能过强时,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

B.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是致敏原

C.若婴儿缺乏B淋巴细胞,则其不能进行体液免疫

D.艾滋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所以患者一定是出生后一段时间才出现

答案 D

解析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通过体液传播,若孕妇是艾滋病患者,则可能因妊娠、分娩、哺乳等过程将病毒传给婴儿,婴儿一出生就有可能是患者。

2.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致敏原消失后,症状消退较快

B.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C.T淋巴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答案 A

解析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损伤组织;B淋巴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过敏反应可以发生在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等。

3.先天性免疫缺乏病是由于婴儿先天缺乏(  )

A.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

B.抗体

C.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答案 A

解析 先天性免疫缺乏病是与生俱来的。

婴儿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对异物缺乏免疫应答能力。

4.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

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

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 D

解析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是对外来器官排异,属于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A项错误;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功能过强中的过敏反应,B项错误;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引起的免疫缺乏病,C项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D项正确。

题组二 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5.下列有关HIV及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B.艾滋病是一种通过体液和空气传播的疾病

C.艾滋病患者出现痴呆的可能原因是HIV攻击了其脑细胞

D.HIV的遗传物质可直接整合到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DNA中

答案 C

6.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

C.艾滋病可通过血液传播

D.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答案 A

解析 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是一种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

7.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和乳汁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B.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C.人体感染HIV后即表现症状,免疫功能立即严重衰退

D.至今艾滋病仍然无法治愈

答案 C

解析 感染HIV以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才发病。

题组三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御措施

8.(2015·浙江9月学考调研)下列可传播艾滋病的是(  )

A.食物B.握手

C.性接触D.空气

答案 C

解析 食物和空气不属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A、D项错误;与艾滋病病人握手属于正常交往,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B项错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C项正确。

9.(2017·余姚校级期中)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通过体液传播的免疫缺乏病

B.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MHC,进入细胞

C.HIV的遗传物质逆转录形成DNA后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

D.为预防艾滋病,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

答案 B

解析 艾滋病是一种通过体液传播的免疫缺乏病,A项正确;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入细胞,B项错误;HIV的遗传物质逆转录形成DNA后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C项正确;为预防艾滋病,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D项正确。

10.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HIV)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HIV只能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

B.HIV可以经蚊虫叮咬而传播

C.人体感染HIV后,一般短时间内就会发病

D.志愿者在接种HIV试验疫苗后,体内出现相应抗体

答案 D

解析 HIV主要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还可以感染其他类型细胞如脑细胞等,A项错误;HIV的传播途径包括:

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B项错误;人感染HIV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才发病,C项错误;志愿者接种HIV疫苗后,可激发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D项正确。

 

题组四 综合应用

11.(2017·浙江诸暨中学高二期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巨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 B

解析 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故A项正确;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被巨噬细胞清除,故B项错误;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故C项正确;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故D项正确。

1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

PM2.5进入人体后,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

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细胞的途径:

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

D.巨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和“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可知,PM2.5进入人体细胞的途径:

呼吸道→血浆→巨噬细胞,A项错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不会导致血浆呈酸性,B项错误;PM2.5可能成为致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过强,C项正确;巨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D项错误。

13.(2017·宁波九校高二联考)Graves氏病发病原因如图所示,是由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与Y激素受体结合,使甲状腺细胞持续激发,产生高水平X激素所致。

研究发现寡核苷酸UDP能够减弱Graves氏病症状。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激素是甲状腺激素,Y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

B.抗体与Y激素受体结合后,能起到与Y激素相似的功能

C.患者血液中Y激素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水平

D.UDP能减弱Graves病症状可能与UDP抑制效应B细胞分泌该种抗体有关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Y激素是垂体分泌的、作用于甲状腺上的激素,故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X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因此是甲状腺激素,A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患者的抗体与Y激素受体结合使甲状腺细胞持续激发,产生高水平X激素,则抗体与Y激素结合后,起到与Y激素相似的功能,B项正确;Graves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较多,通过反馈作用,Y激素含量低于正常水平,C项错误;结合题干信息,UDP能减弱Graves病症状可能与UDP抑制效应B细胞分泌该种抗体有关,D项正确。

14.如图为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过程示意图。

HIV具有一个球形的衣壳,其内有两条RNA,没有DNA。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HIV侵染人体__________淋巴细胞时,侵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这说明HIV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

(2)图中的④过程和⑤过程,分别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中心法则的________和________过程。

(3)HIV的衣壳是在人体淋巴细胞内的________上合成的。

(4)免疫缺乏病包括两类,一类是________免疫缺乏病;另一类是________免疫缺乏病。

艾滋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病。

(5)在研究中指出HIV有100多种形态,众多变异类型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也是目前研制HIV疫苗的主要障碍。

这种变化特点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辅助性T RNA RNA 

(2)逆转录 转录 (3)核糖体 (4)先天性 获得性 获得性免疫缺乏 (5)基因突变 突变的多方向性和突变率高

解析 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当其侵入淋巴细胞后,其RNA进行逆转录形成DNA,再由DNA经转录形成信使RNA,继而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

15.下图是过敏反应产生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A物质是抗体,它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

(2)如果A吸附在皮肤上,则过敏反应出现的症状是:

皮肤出现红肿、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这时局部区域的组织液会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3)从上图可以看出,人体第________次接触致敏原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4)过敏反应分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

答案 

(1)效应B细胞 

(2)增多 (3)一 (4)迟发型 速发型

解析 过敏反应产生的机理是受致敏原的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结合在特定部位如毛细血管、呼吸道、消化道,当再次接受致敏原时,使相应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自助加餐】

16.(2017·余姚期末)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HIV侵入人体后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C.HIV的遗传物质RNA能自我复制

D.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致使人体无法抵抗一般的感染

答案 C

解析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A项正确;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B项正确;HIV的遗传物质是RNA,HIV属于逆转录病毒,逆转录过程是RNA→DNA,不存在RNA自我复制,C项错误;HIV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着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致使人体无法抵抗一般的感染,D项正确。

17.(2017·浙江名校联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答案 D

解析 HIV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对甲型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项正确;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消灭HIV,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项正确;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C项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辅助性T淋巴细胞,机体仍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应答,故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