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5098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docx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

语文:

《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

语文:

《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本单元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  2.运用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建议关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  文学离不开语言,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但用语言表达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文学。

  一、词汇与文学,主要讲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问题。

王力先生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但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也是语言问题。

文章引经据典说明了词汇的使用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密切关系。

  二、语言与文学,主要讲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

诗人们常常运用语言中的节奏来造成诗中的抑扬美,直到今天,不少的民歌,不少的地方戏曲,仍旧保存着这一具有民族特点的、具有抑扬美的诗歌节奏。

大致说就是重复或再现。

当我们听人家朗诵一首有韵的诗的时候,每句或每行的末尾总是有相同的元音,我们不但不觉单调反而有种欣赏托赛利小夜曲之感,觉得非常和谐,这就是回环美。

本文重点说明文学作品中平反相间的抑扬美,同时也简要说明了押韵带来的回环美。

  三、语法与文学,主要讲整齐的美和凝炼的美。

整齐的美是对仗的特殊形式造成的语言表达效果。

凝炼的美,指的是语法中的不完全句和使动用法产生的言简意赅、简洁凝炼的效果。

《语言与文学》的学法建议  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做到三个“要”。

首先,要整体感知抓要点。

  要求通过自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作品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一,通过填表,用提要的方法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

其次,要仔细揣摩作分析。

  单单记住几个要点不行,要学以致用就应仔细揣摩作者对实例的分析。

例如要分析文学语言的整齐美,就要仔细揣摩王力先生是怎样分析对仗的;要分析文学语言的抑扬美,就要仔细揣摩王力先生是怎样分析音步、平仄的;要分析文学语言的回环美,就要仔细揣摩王力先生是怎样分析押韵的。

只有从实例中分析,才能举一反三。

第三,要联系实际学迁移。

  阅读中的“迁移”是双向的,将先前所读的与现在所读的互相联系起来,从已知迁移到未知;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的读物;从现在所读的迁移到先前读过的,可以温故而知新。

例如,《语言与文学》的第一部分里有一段文字说到学习人民的语言,联系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关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话。

毛泽东说:

“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相互迁移,可以知晓,人民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源泉,毛泽东的论述,不但适用于一切宣传工作者,而且给文学工作者指出了一条学习语言之路。

  由此可见,迁移跟融会贯通是分不开的。

没有迁移,就不能融会贯通。

学习本课一定要充分认识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性。

  另外,还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语文能力,也就要学会应用。

比如学习本文,学生在懂得了文学语言在词汇、语音、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后,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时,在需要运用文学语言时,可以自觉地在词汇或者语音、语法上运用学到的知识。

《语言的演变》的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条分缕析,层次井然。

  作者依据语言特点,以“演变”为中心,从古今语言演变的概貌,与语言本身的要素(语音、语汇、语法)分两个方面说明语言演变的基本情况,揭示语言既发展变化又相对稳定的规律。

由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先主要后次要,既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脉络分明,顺序井然。

  2.把握重点,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语汇的变化最快、最显著,在语文的学习中应注意之点最多,作者把它作为重点,详加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列为其次,但也不可轻视,因为语文课有文言教材,想学好文言、古今语言文学的语法、语音差异就必须知其梗概。

  3.围绕中心,综合说明,恰到好处。

  本文紧紧围绕语言演变的中心,综合运用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化难为易,言之成理,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4.驾驭语言,轻车熟路,如话家常。

  作者是学贯中西的语言学家,面对性质近于天书、内容复杂、知识深奥的大题目,他能以明白晓畅、平易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写出来,就是小学生也不难读懂,真是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极至。

《语言的演变》的学法建议  在教授本课时,要让学生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一、突破重点――语汇的变化,应坚持三要原则:

  1.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代作品要实事求是(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

比如古代“去”审“离开”意,不是现在的“往”;“是”常当“这”讲,偶尔表示判断;当然“叶公好龙”的“叶”也不一定非要依古音读“”。

  2.语汇变化是自然趋势,面对新出现的语汇、新的表达方法,我们要以“约定俗成”为标准判断其存在的合法性。

我们既不应生造新词语,也不该硬着头皮不承认诸如“恢复疲劳”“打扫卫生”之类已经约定俗成的词语。

  3.语言虽然在变,但就某一阶段说,不变是绝对的,因此某些词义、某些说法、某些句式,还要认认真真地掌握和使用,不要含含糊糊或任意为之。

二、巧迁移,重运用。

  课文介绍的知识对于学生了解古今语法的主要变化,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很大用处,教学时,一定要指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文言文中的一些语法和语音方面的典型例句,弄清古今汉语的主要变化。

比如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等。

三、认真读、用心想。

  读好的文章,指导学生要从两方面学:

一方面是内容,另一方面是表达,而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写法的吸收都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深入领会、细心品味。

四、会整理、善积累。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那些复杂的或重要的东西,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

比如本文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就可以通过列表整理来促进理解。

当学习新课文或迁移运用时遇到生僻的字、古今异义的词等自己拿不准的语言现象时,不可望文生义,要勤查工具书,弄懂弄通并积累起来。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自读指导  对于高中生来说,修辞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和理解者寥寥无几,因此,自读本文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自学本文与已有知识相结合  在自读本文之前,大家可以先谈谈各自对修辞的认识,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把握修饰选择的标准(一是要求准确,富有表现力,二要有时代性、社会性)领会修辞选择的条件(丰富自己的语言,使自己头脑里有一个丰富的语言宝库)。

二、自学本文与高考要求相结合  本文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修辞的理解,“高考说明”将句式的选择、语言表达的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也都列入考点,其中有不少内容是相同的,基本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学习本文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比如:

语言表达要简明(简洁而不赘余,明确而无歧义,清晰而不费解)、连贯(句与句之间要上下衔接,前后照应、语气贯通,文气畅通,和谐上口,逻辑性强)、得体(语言表达要符合语境要求和语体要求)],把本文与高考相关考点巧妙地结合起来,真正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三、自学本文与迁移运用相结合  本文观点对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很有指导意义。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在把握观点的基础上,把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语言实践。

  这里的迁移运用,可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用之于阅读。

  用之于阅读,可以用作者提出的修辞标准判断语言的优劣。

看语言准确不准确,得体不得体,明确不明确,简洁不简洁,表现力如何。

语言好,知道好在哪里;语言差,懂得差在何处。

  另一方面是用之于表达。

  用之于表达,就是指在说话和写文章时,能用之于遣词造句,用之于推敲斟酌,特别是修改文章,可以从容选择。

修饰要养成习惯,力求把语句表达得更好一些。

还要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读指导  自读本文可采用四步读书法:

  第一步:

初读感知  通过自读课文,要初步感知语言和说话的关系、大概了解“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的意思、肤浅认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内涵。

  第二步:

精读领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篇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语言通俗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学论文,我们要在用心精读的过程中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仔细品味语言的特色,从而为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第三步:

选读鉴赏  文章从头到尾,美点不断闪烁,我们要把自己在精读中感触较深的美点选择出一些,以供鉴赏交流。

比如开头一段以牛顿、瓦特、马克思等人的发明创造为例进行类比论证,效果颇佳,再如第三部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中将种种交际工具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论证,也是很值得分析鉴赏一番的。

  第四步:

迁移运用  要把本文所学的相关语言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交往实践中,运用到解决其他相关问题中。

扩展资料王力简介  王力先生首先是一位语言学家。

他曾先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后转入上海国民大学。

1926年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格。

1927年留学法国,主攻实验语音学。

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王力先生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精深。

他撰写了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40多种,论文近200篇。

他所撰写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汉语音韵学》以及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著作,大都具有开创的性质,在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力先生还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

他著有诗集《龙虫并雕斋诗集》,散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

他的《汉语诗律学》对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和语言特点进行了精深的研究。

他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和《略论语言形式美》,是诗歌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他的散文行文舒缓,用语谐趣、恬淡,以其机智的表现方法,用其丰富的智慧,启发读者自己于内心中静默的体验。

吕叔湘简介  吕叔湘(1904-1998年),江苏丹阳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

吕叔湘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等。

张志公简介  张志公(1918-1997年),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河北省南皮县人。

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志公先生一生从事语言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语言理论研究和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主要著作有:

《语法学习讲话》《修辞概要》《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论语文教育改革》《汉语辞章学论集》等。

“修辞”概述  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称为“修辞学”。

它和语法、逻辑的关系很密切。

简而言之,逻辑是语法的思维准则,语法是修辞的语言基础。

  准确、鲜明、生动,是修辞的基本要求。

  修辞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从用词、造句研究到文章的布局、谋篇。

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还研究各种修辞方法即修辞格。

  修辞技巧是人民群众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创造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作品是我们学习修辞的知识宝库,我们要注意从中吸取营养。

  现代中国修辞学的真正确立,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为标志。

试论辞格运用的优化辞格是人们长期的语言审美活动中逐渐创造、总结出来的结构定型的语辞优化格式,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作为积极修辞手段,辞格在文艺语体中使用频率最高,对文艺语体的生动性、具体形象性、情感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甚至成为累赘或消极歧格的现象随处可见。

如何使所用的辞格能尽善尽美,充分发挥其生动感人的魅力,引起人们较大的审美兴趣?

本文将对此作具体的探讨。

笔者认为,运用辞格,首先必须切合“内律”,方能成其为格,这是优化的基础;其次必须适合“外律”,即适合外部各种关系,方能尽其善;三须具有美感性,即所用的辞格若能形音义皆美,独具韵味,则能获得极大的审美效果,达到尽善尽美的最优境界。

此可称为高级辞格。

一、切“内律”  “切内律”,便是切合辞格内部的结构规律。

使用某种辞格时,首先必须注意各辞格的要素特点,注意选择搭配内部构件,使辞格准确地发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否则不成其为辞格,或若有所违背偏差,也会造成语病和歧格,更谈不上语辞的优化了。

比如“比喻格”,其主要“内律”有两条:

一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二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事物,倘缺一个,比喻便不成立,或有所偏差,便成歧格。

例如:

  (1)〔原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着军队,只见两头不见完,山一样的拥上来。

(陈登科《活人塘》甲版)〔改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着军队,多远一望,只见人动不见头尾,同潮水一般,拥上前去。

(陈登科《活人塘》,乙版)(2)〔原句〕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篦笄样的叶子立刻合拢,而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

〔改句〕:

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叶子立刻合起来,并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

(叶圣陶《含羞草》)例(1)原文被比喻的是人群夹杂“拥上来”的情景,是动态,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却是“山”、静景如何“拥”?

二者相矛盾,不切合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的规律,因而这里所用的比喻不仅达不到生动具体的效果,反而使表达不恰当。

为歧格,改文的喻体与本体较相似,避免了疵瑕。

例(2)原文用“篦笄”作比喻体比方含羞草的叶子,但“篦笄”齿密而细,改文用“破梳子”来作喻体,更相似更贴切,更切合“比喻”内律--“有一点极其相似”,因而改文的比喻较优。

再如:

  (3)他知道星儿怎样扬他们的美眼,月儿怎样独笑。

(叶圣陶《稻草心》,见《叶圣陶选集》)  (4)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

(《植树歌》)  例(3)作者用拟人格来描写自己对星星和月亮的印象,但使用时忽略了内部构件的搭配,动词“扬”与后面的宾语“美眼”搭配不当,则使句子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成为病句。

后来作者在《稻草人和其他童话》一书中作了修改,改为“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

消除了搭配不当的语病,比较贴切了。

例④为拈连格,后一分句中“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孤立地看,“种”的宾语应是具体有生命的东西,与抽象的“希望”不能搭配为动宾关系,但由于它是从前一分句“种树秧”的“种”拈来“希望”上的,合拈连格的内部规律:

(1)必须是甲、乙两项事物连说;(2)用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连出变句。

因此这个句子不仅没有语病,反而使表达巧妙含蓄,别具一格,故此处所用辞格达到预期效果,准确地发挥了其特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外律”  “适外律”,就是使用的辞格要适合外部各种关系,包括切合题旨、语境等,这样才能取得尽善尽美的艺术效果。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说过:

“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又说修辞“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故运用辞格必须注意辞格的外部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切合题旨:

  题旨,即说写者的中心思想或话题、意图,运用辞格一定要与题旨相适应,相切合,做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使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切之则为贵,传神则至佳。

例如:

  (4)各种各样的冰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东倒西歪,形状各异,有的像卧地的骆驼,伸着长长的脖子;有的像丛生的蘑菇,茂盛圆润;有的像一群水鸟,在海面上飘游嬉戏;……在“内拉顿”的冲撞下,它们动了起来,或左右旋转,或上下波动,加上浮冰块互相碰撞发出的冬冬响声作伴奏,简直就是一场其势无比的舞蹈表演。

(《董兆乾《我所见到的南极洋》》  (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例(4)作者意在介绍南极洋上冰块的各种情状,选用了多项比喻来描写,具体形象,生动传神,每项比喻都恰当无多余,故为瑜。

例(5)要表达“愁”绪,而愁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作者巧妙地只用了十六个字,却兼用了设问、夸张、比喻等辞格,把自己的离别故国、愁思不绝的感情突出而又具体地展现出来了,言简意赅,又使辞格有效地表达了主旨,成为千古绝句。

因此,若能做到修辞手段与信息内容的完美统一,言简意赅,便能产生极好的修辞效果。

反之,若不顾主旨,只求形式华美,则文不达意,或冗赘多余,表意不明确等,便不能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

例如:

  (6)我对于使别人痛苦,使别人悲哀的人,我也就恨得比以前更加深刻、更加执扭、更加普通。

(郭沫若《筑》甲版)  这里运用了排比,但排比的后二项表意不明确,因而显得生硬,作者在《沫若文集》里便将后二项删去,改为平语,更简洁明确。

再如: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8)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骄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乔吉《天净沙》)  上面两例都运用了叠字格,但李运用它的复叠声韵倾诉自己追寻难觅,凄恍抑郁的心情,恰切感人;而乔句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显得娇柔造作,失去应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应语境:

  语境大体可分为:

情境、景境、文境。

辞格选用若能切合它,便能情景交融,恰当严密,使辞格产生独有的魅力。

反之则以辞害义,出现形式主义的毛病。

  1、情境:

情境包括喜怒哀乐和爱憎之情,以及作者的情感、想象和感受。

陈望道先生说过,辞格运用应“侧重在应合情境”,尤其应“侧重在情感。

”〔①a〕刘勰亦言: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应文之本源也。

”〔②a〕主张“为情而造文”。

辞格运用离不开感情,若能注意与之相适应,便能有效达意并渲染情绪,相反,辞格若与“情”不合,读者便难于接受信息。

文不畅达,亦不能达到辞格的特定效果。

  (9)〔原文〕:

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

……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10)〔原文〕:

你看,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波浪滚滚,前呼后拥,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两丈高的浪花。

……  〔改文〕:

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

……(杨朔《雪浪花》)  例(9)原文用“鬼哭狼嚎”来描写朝鲜人民,带有贬义,不符合人们感情习惯。

改文为中性,较恰当。

  例(10)原文把波浪的翻滚比拟为“前呼后拥”,用于象征劳动人民的诗情画意,感情分寸不当,易使人想起前呼后拥的官僚老爷,改文删去它,便避免了疵瑕。

  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双关等辞格时,特别要注意切合人们的感情习惯与感情分寸。

  2、景境:

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包括辞格所取的景物特点,景物所处的时间、地点。

(1)所用的辞格若愈能景,效果愈佳,反之有损于主旨的表达。

比如贺敬之的诗《回延安》有一句: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它运用生动的拟人格,切合景物特点。

“红旗飘飘”如同招手,若是写“新建的楼房频频点头招手。

”便不切合景物特点,不可想象那将是怎样情景,使用的辞格便有暇。

对比以下两例:

  (11)毛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

(河北民歌)  (12)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袁鹰《井冈翠竹》)  例(11)中“嵋嵋举手”与峨嵋山的奇峰突起的特征很相符。

“黄河摇尾唱歌”与黄河上的曲折细长的特点很相似,而与河水汹涌似在唱歌相似,因而这里运用的比拟格能切合景物特点,又与人们欢乐的感情相协调,因而所用的辞格生动形象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旨,便为瑜。

而例(12)作者要歌颂井冈山军民的坚强不屈的品格,选用了井冈山特有的翠竹来象竹,并赋于毛竹于人的动作,作者这里也采用了比拟格,但没有注意到毛竹的特性,毛竹会折腰,李阳冰云:

“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

”这样,所用的辞格便有暇。

  

(2)辞格所选用的景物愈能接近彼时或彼地的特点,效果愈佳。

古人云:

“取譬不远”,即比喻最好就地取材。

其它辞格亦是如此。

  (13)东京也非是这样。

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鲁迅《藤野先生》  (14)上班路上,看到被风打下的青枝绿叶在街上发着抖,一株合抱粗的大榕树也被刮倒了,横在马路上,我觉得,我的生活也像遭了一场台风,被刮得乱七八槽了。

(孔捷生《姻缘》)  例(13)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所谓“留学”现象进行贬义色彩的描写,选用比喻格,并选用日本当地名山“富士山”作喻体,使描绘更真实、具体,取得较好的修辞效果。

例(14)以“台风”作喻体说明“我”的生活状况,切合当时的景况,所描写的景物若不切合彼时彼地的情况,便不当。

譬如西北地区没有台风,以“台风”作喻体,便不妥。

再如过去人们常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来形容时光飞逝,如今“梭、箭”已少见。

而且如今已有比“梭”、“箭”更快的事物,再用它来构成比喻,则失去生命力。

  (3)辞格的设置若能注意展现景物发展变化的态势,便能意境深远,使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效果尤佳。

朱彝尊认为“传神空际”③a为第一流奇妙作品。

例如:

  (15)〔原句〕: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

……      〔改句一〕: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改句二〕: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  原句与“改句一”没有运用辞格来写景,效果显然不如“改句二”,“改句二”运用了拟物格,把“黄昏”比拟作“溶化剂”,巧妙地描绘出落日黄昏的变化过程。

作者说:

“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

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地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地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象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

”这样的辞格言简意赅,回味无穷,表达效果极好。

  3、文境:

  “文境”这里指上下文及文体风格,包括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文章的对象。

无论是用词、造句或是选用辞格,总要受到一定的上下文和各种文体风格的制约,只有适应它们,才能收到预定效果。

比如比喻、夸张、比拟等辞格常用于文艺语体,却不适用于实用语体;同样,若文艺语体中的戏剧人物的对话,是满口的抽象道理,也得不到观众的欣赏好评的。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文辞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

”也就是说,再精当巧妙的辞格,若与文境不协调,亦有瑕。

例  (16)〔原文〕:

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被打翻了。

  〔改文〕……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7)〔原文〕:

(画眉)便走了出来,一飞飞到屋顶,看看四围的景物,真同仙境一般。

  〔改文〕:

它(画眉)四处看看,新奇、美丽。

(叶圣陶《飞出牢笼的画眉》)  (18)〔原文〕桂长林带着原来的一班警察就直扑草棚区域,像一阵狂风扫过,在每扇破竹门后留下了恐怖的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