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5545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6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docx

《保险学教程》教学提纲

《保险学教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第一节风险的含义、特征和要素

第二节风险的分类

第三节风险管理概述

第四节风险处理方法

第二章保险发展简史

第一节古代后备思想

第二节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保险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第一节保险的本质

第二节保险的职能

第三节保险的作用

第四节保险的分类

第四章保险合同

第一节保险合同的特征

第二节保险合同的主体

第三节保险合同的客体

第四节保险合同的内容

第五节保险合同的订立

第六节保险合同的变更、中止与复效

第七节保险合同的终止

第五章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最大诚信原则

第二节保险利益原则

第三节近因原则

第四节损失补偿原则

第五节代位原则

第六节分摊原则

第六章保险业务经营

第一节保险业务经营概述

第二节保险展业

第三节保险承保

第四节保险理赔

第五节再保险

第六节保险投资

第七章财产保险

第一节财产保险概述

第二节财产保险的种类

第三节机动车辆保险

第四节责任保险

第五节涉外货物运输保险

第六节出口信用保险

第八章人身保险

第一节人身保险概述

第二节传统人寿保险

第三节新型人寿保险

第四节寿险保单条款

第五节意外伤害保险

第六节健康保险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内容提要:

风险是保险的逻辑起点。

保险理论中的风险,通常是指损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风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害构成。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测、风险处理方式的选择、风险管理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处理风险的方法可以分成两大类,即风险控制型处理方法和风险融资型处理方法。

第一节风险的含义、特征和要素

风险的存在是保险业产生的基础。

没有风险也就不可能产生保险。

因此,研究保险需从风险开始。

一、风险的含义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只要某一事件的发生结果与预期的不同,就存在着风险。

风险的不确定性体现为某一事件的发生可能导致三种结果:

损害、无损害或收益。

如果未来结果低于预期情况就称为损失或伤害;如果未来结果高于预期价值就称为收益。

二、风险的特征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地震、台风、洪水,人类社会中的瘟疫、意外事故等风险,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

风险的发生具有普遍性,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通过对偶发事件的大量观测分析,可以揭示出风险潜在的规律性,使风险具有可测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既可能使新的风险产生,也可能使原有的风险发生变化。

风险具有社会属性,而不具有自然属性。

风险的偶然性主要表现为:

某一风险事故是否发生是偶然的,何时、何地发生是偶然的,发生的后果如何是偶然的,等等。

三、风险的要素

风险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风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

一般认为,风险的组成因素包括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害。

风险因素又称风险条件,是指那些隐藏在损害事件后面,增加损害可能性和损失程度的条件。

1.物质风险因素

物质风险因素是指增大某一标的风险事故发生机率或加重损失程度的物质条件。

2.道德风险因素

道德风险因素是与人的道德修养及品行有关的无形的因素。

3.心理风险因素

心理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因素。

(二)风险事故

风险事故是指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害的直接的、外在的原因,是损害的媒介物。

(三)损害

风险是指损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因而风险的存在,意味着损害发生的可能。

(四)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的关系

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

第二节风险的分类

一、按风险的性质分类

按风险的性质分类,可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一)纯粹风险

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害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

(二)投机风险

投机风险指既有损害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

二、按风险对象分类

按风险对象分类,可将风险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一)财产风险

财产风险是指导致一切有形财产发生毁损、灭失和贬值的风险。

(二)责任风险

责任风险是指个人或团体因疏忽、过失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应负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在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因一方违约或违法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四)人身风险

人身风险是指由于人的生理生长规律及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导致的人的生、老、病、死、残的风险。

三、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

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将风险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

(一)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引起的种种现象,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及人身伤害的风险。

(二)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不当行为等所致的损害风险。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在对外投资和经济贸易过程中,因政治因素或其他订约双方所不能控制的原因所致的债权人损失的风险。

(四)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个人或团体的经营行为或者经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的风险。

(五)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风险。

四、按风险的影响程度分类

按风险的影响程度分类,可将风险分为基本风险与特定风险

(一)基本风险

基本风险是指非个人行为引起的风险。

(二)特定风险

特定风险是指风险的产生及其后果,只会影响特定的个人或组织。

第三节风险管理概述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是各经济单位在对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后果,以期达到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安全保障的目标的过程。

(一)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经济单位

这里所指的经济单位可以是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乃至政府。

(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

关于风险管理的对象历史上有纯粹风险说和全部风险说两种观点。

前者强调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纯粹风险,后者强调风险管理应以全部风险为管理对象。

(三)风险管理目标要清晰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安全保障,进而确保经济单位业务活动的稳定、持续和发展,实现经济单位价值的最大化。

(四)风险管理决策要科学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是基础,而选择合理的风险处理方法并进行科学的决策是关键。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较小的经济成本获得较大的安全保障效益。

即风险管理就是要以较少的费用支出达到较大限度地分散、转移、消除风险,以实现保障人们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目的。

三、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测、风险处理方式的选择、风险管理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一)风险的识别

在确定了风险管理目标的条件下,应该根据某种科学方法全面系统地认识并区别种种风险,这就产生了风险的识别。

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技术条件等,选择以下方法进行风险识别。

1.流程图分析法

从企业原材料投入开始,经过生产、运输、储存到销售整个过程支撑流程图,以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这样便于管理者对各环节、各阶段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潜在风险因素。

2.财务报表分析法

按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资料,对企业的各种资产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识别风险所在。

财务报表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生产经营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发现。

3.保险事故分析法

保险人通过对已经处理的大量保险赔案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产生事故的普遍性原因。

(二)风险的估测

风险的估测,又称为风险的衡量。

也就是说,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需要对该经济单位的风险发生情况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估计及测算。

(三)风险处理方式的选择

在风险识别与估测的基础上,根据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方式,是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四)风险管理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在选择风险管理方式的基础上,需要实施风险管理的决策及评价风险管理的效果。

实施风险管理的决策就是将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贯彻落实。

第四节风险处理方法

一、风险控制型处理方法

风险控制型处理方法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单位所存在的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措施,以消除、减少风险因素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险性的风险处理方法。

常用的风险控制型处理方法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隔离。

(一)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放弃某项具有风险的活动或拒绝承担某种风险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处理方法。

如有人为了避免因飞机意外坠毁而丧生,从来不乘坐飞机。

(二)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通过降低损失频率或损失程度来控制风险的风险处理方法

(三)风险隔离

风险隔离是指把风险单位进行分割或复制,尽量减少经济单位对某种特殊资产、设备或个人的依赖性,以此来减少因个别设备或个别人员遭受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总体上的损失。

二、风险融资型处理方法

风险融资型处理方法是指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或合同安排来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的风险处理方法。

根据资金来源不同,风险融资型处理方法分为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两类。

(一)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由面临风险的经济单位自己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一种风险处理方法,通过内部资金的融通来弥补损失。

(二)合同转移

合同转移指将自己面临的损失风险借助合同,将损失的法律责任或财务后果转移给其他个人或组织(非保险公司)承担,包括出售、租赁、分包、签订免除责任协议等。

(三)保险

保险是处理纯粹风险的风险融资工具。

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通过缴纳保险费,可以将自身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即以小额的成本支出,转移不确定性损失。

第二章保险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

从上古社会开始,就出现了后备与互助的思想和各种原始形态的保险。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保险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第一节古代后备思想

人类为了弥补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使生产能够持续不断,生活有所保障,无论是国外还是我国从上古社会开始,就出现了后备与互助的古代保险思想和各种原始形态的保险。

一、国外古代后备思想

国外最早产生保险思想的并不是现代保险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倒是处在东西方贸易要道上的文明古国,如古代的巴比伦、埃及和欧洲的希腊和罗马。

二、我国古代后备思想

我国古代就有朴素的互助共济思想。

如:

孟子在《腾文公》中主张:

“出入相友,守望相互,疾病相扶持。

”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的社会互助保险的思想。

在夏秋战国时候,其他的一些社会思想家也提出过类似的主张,这些著述体现了后备与互助的保险思想。

第二节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一、海上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海上保险是一种最古老的保险,近代保险也首先是从海上保险发展而来的。

(一)海上保险的萌芽——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是指在海上,凡为共同利益而遭受的损失,应由得益方共同分摊,它是航海遇难所采取的一种救难措施,也是海上常见的一种损失事故。

(二)海上保险的雏形——船舶抵押借款

海上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船舶抵押借款。

船舶抵押借款契约又称冒险借贷,它是指船主把船舶作为抵押品向放款人取得航海资金的借款。

如果船舶安全完成航行,船主归还贷款,并支付较高的利息。

如果船舶中途沉没,债权即告结束,船主不必偿还本金和利息。

(三)近代海上保险的发源地——意大利

在十一世纪后期,十字军东侵以后,意大利商人曾控制了东西方的中介贸易,并在他们所到之处推行海上保险。

在十四世纪中期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北部出现了类似现代形式的海上保险。

起初海上保险是由口头缔约,后来出现了书面合同。

(四)英国海上保险的发展

在美洲新大陆发现之后,英国的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保险的中心逐渐转移到英国。

(五)其他国家海上保险的发展

在十四世纪中期,海上保险已是每个海运国家的一个商业特征。

在美洲新大陆发现之后,西班牙、法国也进入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二、火灾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在十五世纪,德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专门承保火灾损失的相互保险组织(火灾基尔特)。

到了1676年,由46个相互保险组织合并成立了汉堡火灾保险社。

三、其他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

海上保险与火灾保险是两个传统的财产保险业务,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其承保的标的和风险范围不断得到扩展,已发展成为两个综合险的财产保险险种。

在此基础上,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后,除海上保险和火灾保险外,各种财产保险新险种陆续出现。

如汽车保险、航空保险、机械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盗窃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

四、人身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从原始的萌芽形态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人身保险,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演变。

在这个时期,对人身保险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事件和人物主要有:

(一)“蒙丹期”公债储金办法。

发生于12世纪威尼斯共和国。

当时为了应付战时财政困难,发行了强制认购的公债。

其办法内容为:

政府每年给予认购者一定的酬金直到地认购者死亡,本金一律不退还。

这种给付形式接近于同代的终身年金保险。

它对后来年金保险的产生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冬蒂”方案。

这是1656年意大利银行家洛伦佐·冬蒂所设计的一套联合养老保险方案,于1689年由路易十四颁布实施。

该方案规定:

每人认购300法郎,发行总数为140万的国债,每年由国库付10%利息,本金不退还。

支付利息的办法:

把所有认购者按年龄分为14个集体,利息只付给集体的生存者,生存者可随集体死亡人数的增加而领取逐年增加的利息,集体成员全部死亡,就停业发放利息。

这个办法相当于现在的联合生存者终身年金。

(三)死亡表的研究和编制。

为使人身保险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则,不少学者开始了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并编制死亡表。

其中主要的死亡表有:

①1662年英国的格朗脱编制的以一百个同时出生的人为基数的世界上第一张死亡表。

此表简单也不够精确,但给后来的研究以很大的启发。

②1671年荷兰数学家威特编制的死亡表。

③1693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编制的第一张最完全的死亡表。

此表计算出了各年龄的死亡率和生存率。

④1783年诺爽姆登的死亡表以1815年弥尔斯的死亡表等。

这些死亡表的编制为人身保险科学计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四)均衡保费理论的产生。

1756年詹姆斯·道德逊根据哈雷死亡表计算出了各年龄的人投保死亡保险应缴的保费。

这种保费称为“自然保费”。

由于自然保费难以解决老年人投保时费用负担的问题。

詹姆斯。

道德逊又提出了“均衡保险费”的理论。

五、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一)保费收入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保险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对保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总体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保险业也越发达。

但从保费收人增长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

(二)险种现状

保险业务的范围是以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被保险人规避风险的需要为拓展基础的,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工艺、新工业的产生,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例如,电气革命带来了电器设备的广泛运用也带来了机器损坏的风险,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带来了计算机犯罪的风险等。

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又使过去被认为是不可保的风险成为可保风险,这为新险种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三)巨灾风险增加,巨灾证券化形成

随着投保财产价值的增大,保险金额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各种意外事故频发,索赔案件经常发生并且索赔数额尤为巨大。

面对日益频繁的巨灾风险,发达国家的保险业除继续采用补足资本金,提足准备金和扩大再保险等传统的分散风险损失的手段外,开始采用金融工程技术,开发动态风险管理产品来转移巨灾风险,如发行“巨灾债券”,将巨灾风险直接转移到资本市场。

(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高、知识面广

保险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从险种开发到承保、理赔、防灾防损无不需要专业化人才。

因此,保险机构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并把专业化人才看做事关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内部员工,保险人经常对其进行各种专业培训,这种培训尤以承保、理赔和财务人员为重点。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保险机构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必须要有相应的的学历和资历。

在保险营销过程中,专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要经过专业考试并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开展业务。

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提高了保险机构的经营水平,有利于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六、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保险市场全球化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的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决定了市场开放的必要性,而通信、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又为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技术条件。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经济政治生活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

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

保险全球化是指保险业务的国际化和保险机构的国际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保险业国际化的趋势将不断加强。

(二)保险规模大型化和保险机构的联合与兼并的趋势

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体现在保险标的的价值越来越大,巨额保险增多;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从事保险的机构越来越多。

保险标的价值的增大与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新技术的运用使各种机器设备越来越复杂、精细,价值也越来越高,同时风险的影响面由于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密也越来越大,因此,巨额保险的数量不断增加。

(三)保险经营转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并且更加注重事先的预防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保险业面临的价格压力越来越大,长期的亏损使许多公司破产倒闭,严重地影响了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的利益。

因此保险人越来越注重非价格的竞争,努力在保险经营上积极创新,力求在保险技术和保险服务上吸引顾客。

(四)保险业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尤为重要

保险公司将使用新的方法来控制风险和管理资金。

对保险公司来说,资金的有效管理从未显得如此重要。

巨灾的频繁发生、恐怖袭击以及全球性市场低迷和银行低息政策的影响,对保险公司的资本金造成了巨大压力,保险公司的财力被日益削弱,偿付能力不断下降。

保险公司正在尝试使用各种新方法来分析风险,从而决定资金流向。

(五)养老保险将成为保险业发展的亮点

目前很多国家正在进行退休及养老制度改革,这类保险的需求正日益增大。

未来保险公司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在该领域的表现。

现有的保险公司将向客户提供更多的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并逐步向金融服务 公司转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近代保险业

(一)外商保险公司垄断时期

我国古代保险的雏形或萌芽并没有演变成现代商业保险。

近代中国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而传入的。

外商保险公司在我国的出现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产物,他们凭借不平等条款及其在华特权,挟其保险经营的技术和雄厚资金,利用买办在我国为所欲为地扩张业务领域,并用各种手段实行垄断经营,长期霸占我国保险市场,攫取了大量的高额利润。

到二十世纪前,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英商为主的外商保险公司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民族保险业的诞生和兴起

十九世纪中叶,外国保险在华势力急剧扩张的同时,民族保险业也脱颖而出。

1907年,上海有9家华商保险公司组成历史上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的保险同业公会组织——华商火险公会,用以抗衡洋商的“上海火险公会”这反映出民族保险业开始迈出联合团结的第一步,同时,清政府也注意到了保险这一事业,并草拟了《保险业章程草案》、《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这些保险法规虽未颁行实施,但对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保险业

1.民族保险事业的发展

在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公司剧烈竞争的形势下,一些规模较大的民族保险公司将保险业务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开拓保险市场,扩展国外保险业务。

1937年前后华商保险公司陆续在西贡、巴达维亚、澳门、新加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支公司。

中国保险公司并在大阪、伦敦、纽约等地设立代理处,由所在地中国银行代理保险业务。

2.外商保险公司进一步垄断中国保险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保险在华势力迅速扩大,形成了以英、美、日为主的多国势力控制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据1937年《中国保险年鉴》统计,当时外商保险公司及其代理机构设在上海的共有126家,而华资保险公司仅有24家。

这些外商保险公司垄断控制了我国的保险市场,攫取大量的超额利润。

据1937年资料,中国每年流出的保费外汇达235万英磅,占全国总保险费收入的7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沦陷区实行经济上的全面控制,对日本以外的保险公司进行重新登记,逐步步采取驱逐政策,独占保险市场。

3.官僚资本保险机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到重庆,经济中心逐渐西移,中国保险也随之西移重庆。

这促使了内地保险业的发展,大后方的保险机构大量增加。

至1945年8月,川、云、贵、陕、甘5省共有保险总分机构134处。

然而当时大后方的保险市场却是由国民党官僚资本和政府有关部门兴办的官办保险公司所操纵和控制,它们凭借资金雄厚和其政治后台,几乎包揽了当时大部分保险业务。

在重庆,四大家庭的官僚资本控制了占全国90%的保险业务,形成官僚资本对保险业的霸权地位。

4.我国近代商业保险发展受阻的原因

近代商业保险制度在我国先后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但却始终未能获得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

(1)近代商业保险是帝国主义列强用枪炮强制输入我国的,并长期统治垄断我国保险市场。

(2)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状况,实行的是闭关自守,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近代中国长期战乱,特别是抗战发生后,国统区货币贬值,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国民党的腐败使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状态,致使原本落后的保险市场难以维持,至解放前夕,整个保险事业几乎陷于崩溃。

二、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新中国保险事业的新篇章。

从那时至今的50多年间,中国保险事业几经波折,如今已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一)新中国保险事业的形成和发展(1949—1958)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

1.人民保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宣告了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从此揭开了中国保险事业崭新的一页。

2.人民政府对旧中国保险市场的整顿和改造

在创建和发展人民保险事业的同时,人民政府对旧中国的保险市场进行了整顿和改造。

首先,接管官僚资本的保险公司。

由于官僚保险机构大多集中在上海,所以接管工作以上海为重点。

其次,对民族资本的保险公司进行整顿和改造。

第三,对外商保险公司实行限制政策。

(二)中国保险事业的停顿(1958—1978)

1958—1978年这二十年间,我国经历了三年“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剧烈跌岩,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的保险市场因此偏离了正确轨道,而陷入崩溃的状态。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中国人民银行向国务院财贸办公室请示建议恢复保险公司建制获准。

保险建制改为局级,对外行文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名义。

1965年至1966年,随着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国内保险业务陆续恢复。

(三)中国保险事业的恢复(1979—1985)

从新中国保险事业的建立到80年代我国保险业的恢复这一期间,人民保险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却导致了对保险认识的偏差,致使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