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5718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docx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写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吧。

二、学生听音频朗读课文

下面同学们边听音频朗读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

2、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三、内容赏析

1、提问: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

(东坡,世号曰:

“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遗世”:

脱离人世。

)现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⑴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提问: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你能不能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明确:

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

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

3、提问: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

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赤壁的心情?

明确:

乐──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诵”、“歌”,表现出泛舟赤壁赏美景的愉悦;“纵”、“凌”,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真的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4、请同学们放声朗诵第2、3段,看看客人为何而悲?

悲的内容是什么?

(1)、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2)、英雄的古今对比。

(3)、个人境遇。

(4)、人的渺小和人生短暂。

5、学生自读课文第四段,思考: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明确:

“苏子”的回答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变不变

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6、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也赞成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把问题绝对化,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由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一句评价苏轼的话: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四、本文有何艺术特色

①、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②、“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写法上:

“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形式上:

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

(一是韵脚多变。

二是骈散结合。

)③、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赤壁赋》,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2、背诵全文。

3、预习《游褒禅山记》。

附:

板书设计

景:

秋江月夜泛舟图(清风、明月、水)情:

乐―――喜―――乐

理:

“变”与“不变”的哲理。

多角度看问题。

 

听听那冷雨

一、导语:

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找同学来说说。

备参:

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诗人,浪漫的人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图片)[幻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幻灯]

二、听听雨声,初步体验

1.闭上眼睛,听听“雨”声,说说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让一列学生说下去。

自由说。

余光中先生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

1、找一找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

集中在哪几段?

围绕“听雨”,品读第5—10段,具体体验作者对听雨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

2、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或几句话,投入地读。

学生自由读。

配乐,大家每人大声读自己喜欢的那段文字。

个别读。

推荐读。

范读。

等等。

3、大家认为自己对哪几句最有感触,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触这么深。

读着这些文字时,你有什么联想和体验?

用一二个形容词概括感受

学生读第5段。

(凄迷,沧桑。

学生读第6段。

(雅趣,惆怅)

学生读第7段。

(柔美,惆怅)

学生读第9段。

(狂野,惊悸)

学生读第10段。

(回忆,感伤)

4、在学生讲述体验时,插入第五段和第七段的解读。

第五段:

1.作者写到了在哪两处听雨?

古大陆和台湾岛。

2.在古大陆和台湾岛上,听雨有怎样的不同感受呢?

你来说一下。

古大陆上是凄凉凄清凄楚。

岛上的话则笼上一层凄迷。

3.为什么到了岛上除了凄楚之外更笼上了一层凄迷了呢?

因为大陆是他的根,离开大陆使他有一种人在旅途,漂泊不定,命若浮萍之感,所以说凄迷,迷便是迷茫,便是失去了方向。

4.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5.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

谁在喊呢?

明确:

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第七段:

赏析最后一句

最后一句,把雨声比作钢琴演奏,把演奏者比作美人。

为什么是“灰”美人呢,这和满天烟雨有关,灰蒙蒙的,让人想到灰姑娘,定语“温柔的”是在形容美人,但更和绵绵细雨相沟通,美人的纤手为何是冰冷的,写出了冷雨的冰冻感。

三、结合全文,体验文化的乡愁

1.在这里余光中听绵绵的春雨,听潇潇的秋雨,也听狂野的夏雨,听大陆的雨,也听台北的雨。

余光中为何一概要用“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

参考:

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故乡的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作者借冷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怅凄迷的意境,表达了乡愁。

(幻灯)

板书:

雨的凄冷

情的凄凉

2.体味文中不同层次的乡愁

作为一个诗人作家,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就更为丰富。

余光中先生自己曾说过:

大概最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幻灯)

结合全文的其他段落,如第1—4段和最后2段,去体会余光中先生在雨中品出的还有什么。

同桌一起学习,大家找其中一段重点体会,填空造句:

“那冷雨里有……”。

同桌交流一下,确定用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

参考:

那冷雨里有:

料峭之节的寒冷,故园之思的绵长,归期无望的无奈,等待无着的苦痛,对文化现状的担忧。

四、朗读抒情式结尾

他那望穿秋水的期盼与厦门街的雨巷等长。

二十五年的深沉思念在这里沉淀,二十年未归的憾恨在须臾之间凝结成白霜。

也许二十五年的乡愁已经成了余光中永远的心结。

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乡愁》。

作者曾经发下过这样的誓言,他说: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后事难料,前尘隔海,古屋已不再,作者只好向他那一座无瓦的公寓走去,去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一、导语:

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找同学来说说。

备参:

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诗人,浪漫的人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图片)[幻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幻灯]

二、听听雨声,初步体验

1.闭上眼睛,听听“雨”声,说说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让一列学生说下去。

自由说。

余光中先生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

1、找一找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

集中在哪几段?

围绕“听雨”,品读第5—10段,具体体验作者对听雨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

2、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或几句话,投入地读。

学生自由读。

配乐,大家每人大声读自己喜欢的那段文字。

个别读。

推荐读。

范读。

等等。

3、大家认为自己对哪几句最有感触,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触这么深。

读着这些文字时,你有什么联想和体验?

用一二个形容词概括感受

学生读第5段。

(凄迷,沧桑。

学生读第6段。

(雅趣,惆怅)

学生读第7段。

(柔美,惆怅)

学生读第9段。

(狂野,惊悸)

学生读第10段。

(回忆,感伤)

4、在学生讲述体验时,插入第五段和第七段的解读。

第五段:

1.作者写到了在哪两处听雨?

古大陆和台湾岛。

2.在古大陆和台湾岛上,听雨有怎样的不同感受呢?

你来说一下。

古大陆上是凄凉凄清凄楚。

岛上的话则笼上一层凄迷。

3.为什么到了岛上除了凄楚之外更笼上了一层凄迷了呢?

因为大陆是他的根,离开大陆使他有一种人在旅途,漂泊不定,命若浮萍之感,所以说凄迷,迷便是迷茫,便是失去了方向。

4.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5.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

谁在喊呢?

明确:

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第七段:

赏析最后一句

最后一句,把雨声比作钢琴演奏,把演奏者比作美人。

为什么是“灰”美人呢,这和满天烟雨有关,灰蒙蒙的,让人想到灰姑娘,定语“温柔的”是在形容美人,但更和绵绵细雨相沟通,美人的纤手为何是冰冷的,写出了冷雨的冰冻感。

三、结合全文,体验文化的乡愁

1.在这里余光中听绵绵的春雨,听潇潇的秋雨,也听狂野的夏雨,听大陆的雨,也听台北的雨。

余光中为何一概要用“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

参考:

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故乡的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作者借冷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怅凄迷的意境,表达了乡愁。

(幻灯)

板书:

雨的凄冷

情的凄凉

2.体味文中不同层次的乡愁

作为一个诗人作家,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就更为丰富。

余光中先生自己曾说过:

大概最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幻灯)

结合全文的其他段落,如第1—4段和最后2段,去体会余光中先生在雨中品出的还有什么。

同桌一起学习,大家找其中一段重点体会,填空造句:

“那冷雨里有……”。

同桌交流一下,确定用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

参考:

那冷雨里有:

料峭之节的寒冷,故园之思的绵长,归期无望的无奈,等待无着的苦痛,对文化现状的担忧。

四、朗读抒情式结尾

他那望穿秋水的期盼与厦门街的雨巷等长。

二十五年的深沉思念在这里沉淀,二十年未归的憾恨在须臾之间凝结成白霜。

也许二十五年的乡愁已经成了余光中永远的心结。

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乡愁》。

作者曾经发下过这样的誓言,他说: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后事难料,前尘隔海,古屋已不再,作者只好向他那一座无瓦的公寓走去,去听听那冷雨。

 

《张衡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四书五经六艺,文中各官职)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

2、指导学生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2分钟)

2000年前,一位先辈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这就是“浑天说”。

这位先辈通过此学说设计制作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

后来,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这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郭沫若先生说: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南朝历史学家范晔《后汉书》走进张衡,了解他的贡献,体会他的为人,品味他的处世情怀。

二:

了解《后汉书》(5分钟)

《后汉书》:

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

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三国志》:

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

初读课文(25分钟)

1、学生集体朗读(6分钟)

2、提示注音(2分钟)

属文(zhǔ)璇机(xuán)算罔论(wǎnɡ)蟾蜍(chánchú)

逾侈(chǐ)邓骘(zhì)中有都(dū)柱乞骸(hái)骨疾恶(wù)

3、疏通字句(10分钟)

(1)虽才高于世,而无娇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俗人结交。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善于机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最用心。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朝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也得不到提升。

(4)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

(5)时政事减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情。

4、疏通词语(7分钟)

善:

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友善 交好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张衡传》)——擅长

征:

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出征,远行挟天子以征四方。

(《赤壁之战》)——征伐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征召,特指君召臣

精: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本义是纯洁的上等米

以精铜制成。

(《张衡传》)——物的纯质瑜得精兵五万。

(《赤壁之战》)——军中精锐

精思傅会。

(《张衡传》)——精心,专诚

施: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实施,施行己所不为,勿施于人。

(《论语》)——加,施加

施关发机。

(《张衡传》)——设置

机:

衡善机巧;牙机巧制。

(《张衡传》)——器械,机械不闻机杼声。

(《木兰诗》)——织布机

施关发机。

(《张衡传》)——枢纽,关键

四:

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

 

1、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张衡的高尚品德?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不慕当世”

2、他在文学上、科学上的成就是什么?

文学成就:

“善属文”,作《二京赋》,《思玄赋》

科学成就:

(科学发明)“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

(科学著作)“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3、政治上的作为怎么样?

善政理:

迁侍中,在帷幄。

为河间相,收禽奸党。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艺术特点

材料处理上裁剪得当、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关于人物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

传记的基本特点:

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五:

课堂小结(3分钟)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本文在讲述这三方面成绩的时候,重点放在了科学成就上,尤其是详细介绍了候风地动仪。

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写人叙事不一定非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我认为,张衡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源于他具有高尚的品格。

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品格,才能不为外界所惑,潜心钻研。

也希望大家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做一个德才兼备、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六:

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候风地动仪的构造。

第二课时:

一:

品味张衡的成就及其为人(20分钟)

师:

本文全面地记叙张衡各方面的成就,又重点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老师想问大家,张衡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他的性情对于他的科学成就有怎样的影响呢?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张衡的高尚品德?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3)品格文才,不慕名利“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不慕当世”

从容淡静:

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过十年苦思而写成《二京赋》以讽谏当世,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对奸党“一时收禽”,这些都反映了他“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何谓从容?

从容,是一种理性,一种坚忍,一种气度,一种风范。

只有从容,才能临危不乱;只有从容,才能举止若定;只有从容,才能化险为夷;只有从容,才能宠辱不惊;只有从容;才能风云在握……

何谓淡静?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要想“明志”——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需要一种淡泊;要想“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需要一种宁静。

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需要“从容淡静”的心境。

唯有从容淡静,才能活出潇洒,活出自由,活出旷达。

无娇尚之情:

年少时“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这些都反映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格,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获得候风地动仪那样大的成果。

不慕名利:

不追求名利。

一个人,只有真正的把名利放在一边,从容淡静,潜心做事,明确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才会从容不迫做一个成功人。

张衡这样做了,所以他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万祀千龄,令人景仰,他发明的地动仪,在今天依然造福于人类。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云: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隐居隆中的十年里,躬耕读书,心怀大志,广交士林,终能成就一代伟业。

《资治通鉴》的编写者司马光。

为了编写《资治通鉴》这一理想,司马光十九年如一日,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

他怕睡过头,耽误了工作,特地制作了一个“警枕”,好让自己及时醒来。

对于文稿,他严格要求,不断修饰,润色,力求完美。

皇皇数百卷的巨著,都是他用工楷书写而成。

司马光完成编写工作,下的是实实在在的工夫。

古往今来,能够做到从容淡静、不慕名利而终成就伟业的人有很多,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看看自己的周围,随着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节奏,造就了一批批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话,丰富了多彩的外面世界,却也如现代广告般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推波助澜似的激起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

人们更愿意享受马背上驰骋的快感,而不去体验真实生活的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工作历程。

心浮气躁,见异思迁,投机取巧,随之而来,也成了一些人心目中推崇的目标与做法。

他们成天挖空心思,就是想做所谓的大事,却因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屑做,结果成了无所事事,怨气一肚子的“专业人才”。

此时浮躁便慢慢成了我们工作学习的大敌,它让我们骄傲自满,不求甚解,毫无深度,满足现状,停滞不前。

中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自省的,同学们正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大家能够拭去心底的浮躁,把心静下来,潜心做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必会成为有用之人。

但凡有大志者,必先拭去浮躁。

有大作为之人,必潜心做事!

 

论无性造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无性造人的知识及作者的态度,学习本文推理严密、层次清晰的论证特点,品味课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克隆”的知识;根据文章内容尝试给“克隆”下定义;评价文章内容,就“克隆”现象发表个人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科学世界的认识,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作者的态度及推理过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