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绪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000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育》绪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论教育》绪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教育》绪言.docx

《《论教育》绪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育》绪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教育》绪言.docx

《论教育》绪言

《论教育》——绪言

论教育

何谓教育?

《说文解字》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上施故从文,下效故从孝”。

“育,养子使作善也。

不从子而从倒子者,可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

“教”:

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孝字,右边是个文字,此字意味深长的告诫世人:

人不能不孝,人不能不学文化,孝离不开文,文离不开孝,孝子学文是谓受教。

“上”:

教者(父母、老师、长辈、领导、宗教家等),上所施,是指教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教被教者;“下”:

被教者(子女、学生、晚辈、员工等),下所效,是说被教者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学习、模仿父母、或老师、或长辈、或领导等教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所以,父母、老师、长辈、领导等教者的一切言行举动在子女、或学生、或晚辈、或员工等这些被教者的面前能不纯善幺?

是故上行善,则下学善;上行恶,则下作恶。

此上行下效之哲理,世人不可不知!

“育”:

上下结构,育字上面的字是一个倒写的子字,故说“不从子而倒子者,可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

”善的反义的是恶,“不善者”就是恶人。

“育”,就是把颠倒了的东西再倒过来放在原来的地方,以此义理来形容教育的力量是能够使人转恶为善的。

“人之初,性本善”,现在善颠倒了变成恶,如是再把恶颠倒过来就是本来面目的善了,这就是“育”的哲理,世人不可不知!

教育二字的意义,完全是依汉字之结构而阐析,既发人深省,又妙不可言。

故汉字不仅仅是智能的符号,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明。

一教育应回归本质

教育二字的本义来自于自然,人,也是自然生物,故教育应回归自然,回归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其本质有四。

一是童蒙养正;二是依人之本性;三是有教无类;四是慈悲为怀方便为门。

(一)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是教育的基本点,也是教育的根本点。

故教育回归本质,必从童蒙养正始。

《易传•彖上》说:

“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

还未启蒙、发蒙的儿童。

养:

教养、教育。

正:

天真纯正的品性。

圣功:

圣,不是指圣人,此借喻是教养蒙童的教育者(泛指父母、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艺术家、作家等等);圣功,此借喻是指教养蒙童的教育者真正将蒙童养育成为品性端正的人格,其功德就如同圣人之功德。

这句话的现代意义就在:

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懂得,培养品性纯正、人格端庄的人才,一定要在还未发蒙的儿童时,就应以圣贤之教向童蒙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使之潜移默化,这才是与圣人所做的事情无二无别。

所以,真正培养能为国为民为众生服务的人才,是要在其童蒙时就要为其奠定好圣贤教育的品行根基,此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

童蒙养正的受教时期,就是现代教育的幼儿园、学前班的教育阶段,这个时期就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时机。

例如,毛泽东一生“为人民服务”和“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伟大品德,就是在童蒙时养育的,毛泽东曾说,“我小时候读过六年孔夫子的书”。

所以,培养真正的品德端庄的人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不污染童蒙,只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机会让童蒙学习到圣贤之教,则品德端庄的真正人才自然成就。

故教育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培养人才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不污染儿童们就成功。

(二)依人之本性

教育,应遵循人之本性而教育之,则事半功倍。

人之本性是什么?

“教子以幼”和“愤启悱发”。

“教子以幼”,是针对少儿的教育方法;“愤启悱发”,无论儿童、大人都适用的教育方法。

1.教子以幼

《颜氏家训•教子篇》说:

“孔子云: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为什么要“教儿婴孩”呢?

因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氏家训•勉学篇》又进一步举例解释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

”这段1500年前的祖训,非常科学的告知了世人:

人在幼小的时候,思想非常纯洁没有受到污染,故精神集中,注意力专一而记忆力惊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从儿童开始,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良机;人成大以后,思想就复杂起来,行为自然松散,贪图安逸生活,故精神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不能专一而记忆力恍恍惚惚,似有似无,如果是到了这一个情景之下才去教育孩子的话,则教育的质量也就大大的降低了。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事实正是如此。

例如:

人类的听觉神经在0——3岁就发展成熟60%——80%;人类一生所需要的脑细胞在0——3岁就几乎定型了;人类的听觉神经在4——6岁就发展成熟70%——90%;7——13岁,人类的听觉神经完全发展成熟。

也就是说,人类的记忆力,在人生中的0——13岁时就完全发育成熟,13岁以后,人类的记忆力不再增长,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而不断衰退。

13岁以后,人类的记忆力虽然不再增长,但是人类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故孔老夫子说: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教子以幼”应以人之自然本性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0——13岁的儿童,只能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和语言会话能力。

孩子们的本性是天真,是无邪,是好玩,是好奇。

所以0——13岁的儿童,让孩子们天天感觉到读书好玩,读书快乐,没有压力,十分轻松。

其教育方法就是要让孩子们读诵儒家经典《弟子现》、《三字经》、《四书五经》,使之滚瓜烂熟,这样不但将孩子们的记忆力培养得根深蒂固,而且使孩子们与人沟通的语言能力也自然养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被培养起来了,而使得在学校的学习教材内容自然也变得更加容易懂得,此一举三得之功,利自利他利民利国。

在此阶段中,教育者必须注意五点。

其一,不要教孩子们认字,因为读书多了,自然会认字,故认字不教就会。

其二,不要教孩子们写字,因为会认字就自然会写字,故写字不教就会,但可以教书法。

其三,不要教孩子们作作文,因为写文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从读书之中熏陶而得的灵感灵知,所以背书多、读书多的孩子,其文章也自然写得很好,故作文不教就会。

其四,不要教孩子们理解所读课文的意思,朱熹说:

“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苏东坡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朱熹和苏东坡两位大师所说,就是孔夫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所谓功到自然成,故课文之意不教自明。

其五,不要教孩子们考试竞争,这样做法不但影响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和情绪,而且增加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觉得读书太苦而厌倦读书,使之摧残孩子们的天才、本性。

例如,近代中国几十年以来再也没有培育出一位如毛泽东、鲁迅、钱中书、章太炎、钱学森等一样的大师级的人物出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2005年4月22日节目报导)。

以上五点,一至四点就是顺应人之本性而教的自然结果,自利(老师教学简单化了)利他(学生读书轻松愉快,又学到了真正学问);第五点是违背人之本性而教的结果,此恶性循环害自害他。

真正人才的培养,不是靠考试竞争而得,而是靠环境的熏陶、气氛的的渲染,教育者的耳提面命,学习者的潜移默化而成就的。

如孟母三迁,孟子直接拜读孔子之书而成为亚圣之史实,学者不可不知!

不可不觉!

第二步:

13岁以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人类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为什么要到13岁之后才能够去培养?

是什么原因?

一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是从13岁开始才慢慢形成并缓慢成熟,所以人类在13岁之前所有学到的、所记忆到的学问,在13岁之后的几十年之中,才有能力去思维,才有能力去理解,才有能力去实践,才有能力去证实;二是因为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完全是靠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才能够学成的,故人类要到13岁之后才能承受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科目的学习压力,此是人之本性,决定不可违背,否则文理两科的教育都遭失败,现在的教育结果正是如此,故家长们、老师们应当猛醒了!

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

不懂就要教,教多了就自然懂,等到懂了时再教就来不及了。

为什么?

人长大了就不听话了。

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

不懂不能教,越教越胡涂,越教越失败;所以数学、物理、化学是要懂了才教,教多了就更加懂。

只有这样,就才能够培养出孩子们学习科学理论的兴趣和爱好,就才能够培养出孩子们为科学技术创新、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

由此可知:

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靠把握时机,是靠耳渲目染,是靠潜移默化;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靠把握时机,要根据靠个人兴趣和个人爱好,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勉强,学者不可不知!

不可不觉!

 

2.愤启悱发

《论语•述而第七》说: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教诲的意思是:

孔子说:

读书没有激愤的心情,就不能启发思维;心里没有对学问产生疑问,就不能发现新的学问。

面对只有四个角的物品,已经告知了一个角而不知道有其它三个角的人,则不要再讲新的内容了。

“不愤不启”。

中国字是智慧的符号,愤是竖心傍的字,故愤字,表示激动的心情。

“不愤”,就是没有激动的心情,寓意不爱好读书、不想读书、对读书不感兴趣等等心态,这样的人当然就“不启”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心里没有读书的激情,他就不想动脑子,而一个不动脑子的人,他会启发出自己的思维吗?

当然不会。

所以“不愤不启”这四字真言,就是孔子教导我们自己、或孩子、或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一定首先要把自己、或孩子、或学生的对读书的兴趣、爱好激发、培养出来,因为只有想读书、想学习的人,就才会动脑筋,人的脑筋一动,思维自然也就启发出来了。

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然而一个人的创造力却来自己的心。

如果自己的心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则自己的心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发愤的学习而成才,这样的实例在历史上很多很多。

例如,《三字经》说:

“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苏明允”就是苏东坡的父亲,他在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结果他和两个儿一起成就为唐宋八大家,历史上一家人出了三位大师级的人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若梁灏”就是五代时后宋的梁灏老先生,他在八十二岁的时候还能考上进士,而且在殿试的时候对答如流,结果一举夺魁成为状元。

由此可知,只要是一个人读书有了兴趣和激情,他就才会发愤向上,则他的思维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启动起来,则一定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了,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年龄阶段的人,一律是可以成才、成就的。

此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不懂!

“不悱不发”。

悱:

这个字很怪,《说文解字》没有记载此字,《康熙字典》和《辞海》均没有单一悱字之义的解释,而且都是以宋朝朱熹所注《论语•述而》“不悱不发”为结论。

朱熹说: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辞海》将朱熹所注翻译为:

“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

”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例如:

凡是代表口说的语言文字,哪一个字没有带口傍、或带口字的呢?

又如:

凡是代表心想的语言文字,哪一个字没有带心傍、或带竖心傍的呢?

再如:

凡是代表植物的语言文字,哪一个字没有带木字傍、或草字头、或竹字头的呢……所以这个“悱”字有奥妙!

朱熹将竖心傍当成口傍来解,这是完全违背汉字的原理原则的,谬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一个观念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个教育的失败。

悱:

竖心傍加一个非字,非者:

不是、不、不对、反对。

所以,一个人把书读好了,就要开始研究学问,而学问并不一定都是真理,因为一种事物就只有一个真理,因此,我们在研究学问的时候,不能一味的不假思维而照单全收,而是要用心思考学问,善于提出疑问,善于否定、善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去旧迎新。

这一个问题上,孔子为我们子孙后代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如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注《易经》,编《春秋》,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不悱不发”,就是孔子教育我们子孙后代要敢于对事物提出疑问,或敢于否定谬误,或敢于修正不足,只有这样,就才能发现新生事物,就才能发现真理、肯定真理、落实真理。

例如,孟子学习孔子,他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想;提出了“学问之无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的思想。

这就是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的“悱”。

所以,“不悱不发”,有悱就有发,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不明白!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面对只有四个角的物品,已经告知了一个角而不知道有其它三个角的人,这种人为什么不要对他再讲解新的内容了呢?

比如:

有一个人天天坐在桌子边吃饭,则告诉此人这张饭桌的一个角(这就是“举一隅”),问此人这张饭桌一共有几个角?

结果此人回答不出来(此就是“不以三隅反”),这就证明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人,就是一个没有基础知识的人,就是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人。

所以,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基础、又不想学习、又不动脑筋的人,如果越是继续讲解新的内容,他就越来越不懂了,因此孔子才说“则不复也”。

因为你再讲解新的知识、新的内容,不是教育他,而是害他更加的不想学习、更加的厌烦学习,这就叫做教育上的恶性循环,现在这些不想学习、厌烦学习的孩子们,还有谁不是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呢?

所以,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再也不能走这一条教育上的恶性循环之老路了,当猛醒了!

《论语•雍也》说: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因此,面对没有基础,又不想学习、又不动脑筋的这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人,只能从基础教起,只有将其学习的兴趣、爱好、激情培养出来,就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教育我们子孙后代:

当自己学习和教育别人时,一定要从基础学起,学习一门知识,就要掌握一门知识,这一门知识还没有学习好,就不能学习新的一门知识。

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不清楚!

(三)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说:

“有教无类。

”这句圣人的教诲,给世人两个重要启示。

一是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无论贫富贵贱人人平等;二是教育人的方法不能千遍一律,而要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施教。

孔老夫子68岁开始教学到73岁仙逝,教学生三千,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贤人,此教书育人成果,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什么原因?

就是“有教无类”。

孔老夫子的教学活活泼泼,自自然然,实行彻底地开门办学方针,流动办学,以社会为课堂,以六艺为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施教;没有小学、中学、大学分别;没有考试,没有文凭;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年长老幼之别。

孔老夫子教而无教,无教而教的育人方法正是教育的本质。

所以教育回归到本质,就和教育的成果成正比例。

“有教无类”就是自自然然教与学;就是活活泼泼的教与学;就是轻轻松松的教与学;就是教喻于学,学喻于教,教学一体,学教合一。

简言之,教育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无定法可依,真是大道无道,“道法自然”。

(四)方便为门

“方便为门”既是佛陀教育的教学宗旨,也是佛陀教育的教学方法,它与“有教无类”无二无别,但境界高于“有教无类”。

因为“方便为门”的服务对像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而“有教无类”的服务对像只是限于人类。

“方便为门”,即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不舍一人”,就是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有情无情一切众生平等。

“方便为门”,就是指教学的方法要因人施教、因众生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族教,释迦牟尼佛慈悲到了极处,其教育众生的教学方法有八万四千种无量法门,可谓亘古未见。

法门,就是教育的方法。

因此,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成果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成正果,亘古未有!

佛陀教育不但自自然然、活活泼泼、轻轻松松,而且“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佛陀教育的本质:

教育众生认识真正的自我,帮助众生恢复真正的自性,启迪众生开发智慧。

所以接受佛陀教育,不但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而且是让人生享受到了最高境界的学问,让人生享受到了最简单、最至诚、最至善的教育方法,故佛陀教育就是至善圆满的本质教育。

二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有四大类:

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四是宗教教育。

此四种教育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是要接受四种教育的洗礼,而且四种教育都要学习合格。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之灵魂,是一切教育之根基。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胎教和五伦、五常、尊师。

1.胎教教育

家庭教育是从胎教教育开始的,这是祖先们真正的教育智慧。

《烈女传》记载了享国800余年的周朝王妃太任的“贤行胎教法”。

《烈女传》说:

“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

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圣智慈理的君王。

这则真实的历史记载,无疑是给现代家庭年轻夫妻的一剂清醒剂,一篇启示录。

《颜氏家训•教子》也说: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由此可知,胎教教育源于古代帝王推广而流传至今的。

此祖宗之德泽,滋今人之福田,润今人之心田,守德!

惜福!

胎教教育相当科学。

例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报导(2002年)了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研究结果:

将怀孕七个月左右的孕妇睡在床上,放当今流行的摇滚音乐,利用B超图像发现孕儿在母体中全身像抽筋一样颤抖,当音乐改成悠雅的古典音乐时,则发现孕儿在母体中全身舒展轻松自如。

这个研究表明了孕儿在母体中,就能对外界产生见闻知觉。

所以,年轻的夫妻如果想生育一个像周文王一样的旷世奇才,果然按祖训接受胎教教育,则肯定如愿以偿。

有哲人说,母亲是儿女的第一个老师。

此真理之言!

2.五伦教育

父子,夫妻,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自然关系合称五伦。

五伦是天地之大道,是人伦之纲纪。

五伦之序谓之道,五伦和谐是谓德。

五伦之道是自然之理!

五伦之道是:

父子有亲,夫妻有别,兄弟有序,君臣有礼,朋友有信。

五伦之德是将五伦之道具体落实在生活当中。

五伦之德是:

《三字经》云: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有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五伦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第二关,这一关十分十分重要。

为什么?

五伦教育不但是人类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而且是人类日常工作、日常生活、日常处世待人接物的最根本准则。

《三字经》说:

“养不教,父之过。

”若家庭教育没有五伦,若做人不知有五伦,则人和动物又有何区别?

做事必先做人。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商家鉅子,无一不是五伦之楷模。

故做人成功,其事业则必定成功,此就是种善因必得善果之哲理,人不可不知!

家庭五伦教育不是用来说教的,而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做到的,行胜于言。

也可以说,五伦教育就是无声的教育,就是让儿女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身教。

所以五伦教育非常简单,只要做父母的自己按照五伦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则子女们自然养成“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有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十义。

此举手之劳的最高境界、最高成就、最最简单的教育方法,为人父母者不可不知!

为人父母者不可不做!

3.五常教育

五常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

《三字经》说: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东西,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所谓五常,就是天、地、人、自然合一的、不变的规律,习惯上称为“天人合一理论”。

五常在天叫五季。

即:

春、夏、长夏、秋、冬;五常在地叫五方。

即:

东、南、中、西、北;五常自然叫五行。

即:

木、火、土、金、水;人之自性叫五常。

即:

仁、礼、信、义、智。

人从母体出生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自然受到天时、地理、人事、万物的制约,故人不能胜天,人只能顺天。

五常教育就是教导人要顺应天时,顺应地理,顺应人性,顺应万事万物,此和佛陀教育之礼敬诸佛,随喜功德,恒顺众生,善巧方便的教导无二无别。

五常教育就是教人顺应自然之理,教人回归到人自己的自性德能——仁、礼、信、义、智。

儒家五常教育与佛陀教育五戒是一不是二。

不杀生是仁,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偷盗是义,不饮酒是智。

仁礼信义智五常之义来源于木火土金水五行自然之理。

即:

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

五常教育,就是喻借自然界表法的教育。

木主仁。

木为什么等于仁?

木就是植物,植物在自然界中,只有奉献,没有毫分索取,故木主仁。

所以孔老夫子说:

“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

”的确,世上难见百年人,千年树木随处有,此就是“仁者寿”之真实写照。

火主礼。

火为什么等于礼?

火将自己的光和热照亮别人、温暖别人,而自己无欲无求,这不就是礼的本来面目么?

土主信。

土为什么等于信?

地大物博,地生万物,无论什么人只要合情、合理、合法的向大地求取矿物,求取动物,求取植物,求取食物等等,大地有求必应,这就是信!

金主义。

金为什么等于义?

义是正义,是正义气概。

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行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故秋收代表五谷丰登,用金器割下五谷枝杆收取五谷,使之颗粒归仓。

这种割收代表正义,而植物舍身成仁代表深明大义,这不正是人类所需要的么?

水主智。

水为什么等于智?

古时之水没有污染,使之清沏明净,一眼就能清沏见底,水中之物,一目了然,没有障碍,故水为智,名符其实。

水性奔腾不息,此寓意为见闻广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无止境。

所以孔老夫子说:

“知(智)者乐水,知者动,知者乐。

”此真理之论,意味深长。

五时、五方、五行、五常……多即是一,一即是多。

五常教育的方法自自然然,随处随时都可以借物施教,借事明理,使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