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062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有人说:

“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

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3、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

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

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

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4、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

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5、 明太祖朱元璋说: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同时据《明史稿》记载,明成祖继位后,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

”两则材料说明

   A.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B.明朝放弃了中央集权制

   C.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D.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6、“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

”是古代官吏办理疑难案件时采用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从根本上受下列那一观念的影响

A.重义轻利观念   B.三纲五常观念     

C.宗法观念    D.仁政观念

7、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8、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9、材料一: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

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已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材料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已之私”。

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

A.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B.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代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C.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D.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10、学者黄仁宇认为: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中央集权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1、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

“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

”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

A.皇帝和丞相的权力分配上           

B.中央机构的运作方式上

C.地方的管理方式上                  

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1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从根本上

A.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始终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与西周分封制异曲同工,只是管理体制上有差异

D.始终制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

13、《旧唐书》记载:

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要破格提拔前代理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扑卿,给事中(门下省属官)韦弘最、薛存庆封还诏书。

穆宗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之所以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刘士泾的制书才得以颁布执行。

这段材料说明庸代门下省

 ①具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   

②对皇帝诏书具有否决权

 ③意见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  

 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

“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该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C.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D.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

15、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1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7、据《文献通考》记载: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18、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

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

这最能说明

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19、明太祖说: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由此,你可以得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            

B.废丞相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

C.丞相制度废除意味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阶段

D.明朝由于君主不理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20、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1、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

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A.政权发生更替    B.国力对比变化   

C.社会形态转变    D.文化途径迥异

2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3、史载: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2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

“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2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下列能说明该材料的是

 ①秦朝时相权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 ②秦朝时期监察机构趋向完善 ③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残酷性 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暴政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2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

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

27、“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

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

“陛下”称为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28、“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

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

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

这表明(   )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29、史载:

“贞观十四年……尝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

帝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

就太宗手中相竞。

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

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

当死,请付法。

太宗笑曰:

‘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竟不加罪。

”这件事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唐太宗爱惜人才虚怀若谷            

B.封建皇权的绝对权威

  C.皇家礼仪的繁文冗节                

D.贞观年间激烈的宫廷斗争

30、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

“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两大类。

从研究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

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32、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完成: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三段材料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33、(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

指出其渊源。

(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

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5、材料一 唐代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多种。

学馆生徒可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者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考取者曰“及第”。

考试内容初为经义和时务,后虽有变化,但其基本上是进士重时务策和诗赋,明经重经义。

时务策和诗赋需要分析能力和文学修养,得第最难,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不过,唐代进士只是取得了任职资格,还需吏部官员对身(体貌)、言(口才)、书(书法)、判四种能力的测试。

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

考中者,是官吏可立即升迁,非官者由吏部授予官职,此外,唐代还设有童于举,由10岁以下儿童应试。

武则天时还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劝学文》

材料三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 律、数学和政治时事等。

不过,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井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孙中山指出:

“自世卿贵族门闽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译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 胡适认为:

“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孝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

……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上。

经过这种制度的长期训练,中国人心中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政府应掌握在最能胜任管治工作的人的手中;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莱一特殊阶级,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

”   

                                      ——2005年第8期《新华文摘》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读书风气浓厚的原因。

(3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简要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程(3分),并全面评价古代科举制(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

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

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

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

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A。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

很明显,A项齐婴由“侯”升“王”,构成对周显王权威的挑战,不具有“合法性”。

B、C、D三项是诸侯在自己领地内的合法权利。

【变式备选】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

A.等级             B.血缘

C.嫡长子继承       D.世袭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