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62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24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时作业提升练三十四

 探究世界的本质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最近,韩国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与微电子兼容的方法来生长石墨烯,成功合成了多层石墨烯,进而解决了石墨烯制造方法与微电子器件不兼容的难题。

这一研究成果的取得(  )

①与科研人员的主动探索密切相关

②因人类的行为而改变了事物的属性

③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重大进步

④建立在发挥人类思维潜能的基础上

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

【解析】选B。

采用新方法合成多层石墨烯,体现了科研水平的提高,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事物的属性是自身固有的,不能改变,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属性,②错误。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④错误。

2.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高度概括抽象出的最本质的东西,而“事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故①②正确。

3.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

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

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3种鱼类随之灭绝。

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

这说明(  )

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

【解析】选A。

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的说法则是错误的,B项不选。

D项中“不可捉摸”错误。

C项与题意不符。

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A项正确。

4.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

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解析】选A。

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说明世界的存在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A正确;其余选项材料未体现。

5.(2017·桂林模拟)震动是一种古老的感受模式,时至今日仍然在动物界被广泛应用。

从微小的昆虫到巨大的大象,都会用不同的方式以震动为手段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从繁衍后代到捕获猎物,再到解决领土纷争以及恐吓捕食者。

这表明(  )

A.不同类型动物对外界的反应都是相同的

B.动物能通过一定途径对事物作出反应

C.动物都能够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反应

D.动物之间可以通过实践进行信息传递

【解析】选B。

题干强调动物通过震动传递信息,B符合题意;不同类型动物对外界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A、C错误;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错误。

6.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

”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

“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

”欧布利德无话可说。

故事中这个叫欧布利德的人(  )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选B。

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承认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

题中欧布利德为了赖账,借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了“我”的相对静止。

故B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欧布利德

欧布利德是古希腊麦加拉派哲学家。

他提出了著名的诡辩论“谷堆论证”。

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一个谷堆?

当然不能。

再加一粒呢?

还是不能。

再加一粒,再加一粒……直到最后加上一粒终于形成了谷堆。

那么,多少粒谷子才算“谷堆”呢?

一粒粒谷子加上去,到哪一粒谷子加上去才形成“谷堆”呢?

假如断定300粒为一堆,那么299粒谷子是不是一堆呢?

所以,一粒谷子不成谷堆又成谷堆。

7.(2017·丹东模拟)唐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诵读唐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

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似的是(  )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④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选B。

①③均体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符合题意。

②体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体现发展的普遍性。

8.(2017·苏州模拟)苏轼《赤壁赋》中写道: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轼观点相近的是(  )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解析】选C。

苏轼的观点意为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与苏轼的观点都正确地说明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C项入选。

A、B两项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是错误的;D项意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题意不符。

9.(2017·成都模拟)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应对经济形势的以上做法体现了(  )

①坚持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②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坚持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解析】选C。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这体现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加固训练】

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

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

《暮春》一诗,揭示了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①③符合题意。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②错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故排除④。

B是正确答案。

10.荀子在《天论》中说: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注:

从,顺从,听命。

孰与,哪里比得上。

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规律是客观的,但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要遵循规律,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来为人们服务。

故选B。

A不符合题意。

C错在“改造客观规律”。

D错在“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知识拓展】荀子《天论》

《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主要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

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

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乱不堪,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

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11.(2017·武汉模拟)2016年是“十三五”起始之年。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我们保持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

面对一系列时代课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唤起改革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

这说明应对经济新常态必须(  )

①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认识、适应新常态

②发挥意识直接现实性的作用,改造世界

③尊重规律,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发挥革命精神,突破现实条件的制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选B。

保持忧患意识等说明必须发挥意识能动作用,①正确;唤起改革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说明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正确;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错误;④“突破现实条件的制约”观点错误。

12.(2017·南京模拟)为了减少发射同步轨道卫星的燃料消耗,从而提高火箭运载能力,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选择我国首个低纬度发射基地——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首飞任务。

这说明(  )

A.人们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实践的成败取决于认识的正误

C.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D.人们能有选择地尊重客观规律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了规律的客观性。

为实现节约燃料来提高运载能力,主动选择低纬度发射基地,这正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故A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B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说法错误;有选择地尊重规律,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说法错误。

【加固训练】

“天人合一”是太极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

①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③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

“天人合一”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④当选。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毕尔生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黑格尔

材料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材料三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运动、静止之间关系的理解。

回答时不仅要判断观点,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不同观点的实质。

答案:

(1)材料一中毕尔生和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承担者是物质,认为意识是物质的承担者,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材料二中赫拉克利特坚持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克拉底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材料三中恩格斯科学地表述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14.(26分)(2017·潍坊模拟)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会议决定,在前期已宣布失效489件国务院文件的基础上,经严格审核,再宣布失效并停止执行506件国务院文件。

宣布失效一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一致、不利于办事创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性文件;部署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降低企业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更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新经济、新动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是如何运用唯物论知识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知识。

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注意重点答好方法论要求。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熟练掌握唯物论的知识体系,具体包括: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其次要细审题干提取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所限定的知识。

最后,组织答案要注意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答案: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宣布失效不利于办事创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性文件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发挥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有目的、有选择地宣布失效文件,为推动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条件。

(3)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为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主动清理不规范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