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587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docx

记叙文写作写出人物个性

第七讲写出人物个性

写人,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人的所作所为……无论写什么,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弘扬美好的人性。

因为文章写出来是要影响人的,要给别人好的、积极向上的影响。

所以,写美好的人性是永恒的主题。

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诸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克己奉公,勇于奉献,敢于斗争,不畏强暴,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富有爱心,同情弱者,为人谦和,朴实真诚,等等。

写美好人性,首先必须认识美好人性,感受美好人性。

[规律指要]

一、树立一个统一意识

一般情况下人物表现一般,呈现共性;特殊情况下人物表现特殊,显示个性。

符合共性才能使读者相信,引起同感;突出个性才能使读者动心,产生异趣。

共性中包含各种心理成分,不同的个性基于各成分不同的比例。

在符合共性前提下突出个性是塑造人物形象原则之一。

在当今文艺创作中个性色彩被模糊——至少是被淡化——源于社会生活太多的模仿,特别是青年群体,男的几乎都象奶油帅哥,长发遮脸;女的大多爱学野蛮小姐,盛气凌人。

这种固定模式和偶像标本,却以“张扬个性”为名,行扩大共性之实。

莫言的小说越来越成熟、大气,其人物形象也越发显得生动鲜活、姿态各异。

即使仅从长篇《酒国》(又作《酩酊国》)、《食草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红树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以及获茅盾文学奖的近作《蛙》来看,也能看出莫言对于自己每一部作品的人物塑造,都尽力做到复杂化、典型化、类型化的刻画。

《酒国》中特级侦查员丁钩儿的机警、成熟、老练;《天堂蒜薹之歌》中高羊、高马兄弟的倔强、执着甚至有时木讷;《丰乳肥臀》中“母亲”上官鲁氏的忍耐、顺从,因生育辛苦、操劳一生;《檀香刑》中女主角孙眉娘的无所顾忌、淫荡;其公爹刽子手赵甲的残忍、狠毒、阴骘;其父孙丙的敢作敢当;《生死疲劳》中地主西门闹不甘屈服,死后仍可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等,誓报前仇,等等。

至于众多读者都曾看过的由张艺谋再度和莫言合作、改变而成的电影《幸福时光》(小说名为《师傅越来越幽默》),其原作男主人公、退休工人丁十口既老实、厚道,又胆小怕事、自私狭隘的性格特点,都可以让读者在看后记忆深刻。

而其直接原因就在于莫言在塑造上述人物时注意到了如何在特有的故事背景中书写典型人物形象这一基本创作原理。

显然,小说如果做到真实可信、耐人寻味,就必须要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有血有肉、生动鲜活。

不仅如此,由于每一个形象在具体生活环境中都不可能是单一、扁平的,所以,他或她在具体的文字呈现中也应当是复杂、多义、立体的。

正是由于莫言生动的人物塑造,读者才会在具体阅读中领略人生百相、看到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称莫言笔下人物的“类型化”是建立在“杂取”、“合成”的基础上并最终代表了相应人物类型,也是恰如其分的。

二、知晓三种个性类型

1、单一型个性

2、多样型个性

3、变化型个性

三、选择突出个性事件

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了解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是写好人物的基础。

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坚守制靴和做人品质而最后被饿死的靴匠,杨绛《老王》中身处困境却同情关心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三轮车夫,作品之所以能把这些底层人物描写得真实感人,是因为作者对生活中这类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尊重和爱。

缺少这样的眼光和胸怀,就无法认识人物,更无法写好人物。

选材要精。

我们确定好所写的对象以后,为了突出所写对象的某些特征,肯定要组织筛选一些典型材料。

在组织筛选材料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到这样几个问题:

所选的材料表现了他什么特征?

还有没有更好的材料能表现他的这种特征?

将这两个问题想好以后,我们就能选出精当而典型的材料了。

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就必须写出人物生存的环境。

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要熟悉生活。

杨绛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老王来的,哪怕老王天天在她面前转悠;高尔斯华绥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格斯拉兄弟的,哪怕格斯拉兄弟整天坐在他面前。

注意观察和思考生活是写出鲜明人物个性的必备条件。

四、掌握描写方法

(一)以形传神会肖像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

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文章主要写了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

祥林嫂沦为乞丐:

“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祥林嫂初到鲁家:

“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再到鲁家:

“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她精神上的最后的希望破灭后:

“眼睛窈陷下去,精神也更不济了。

”这几处的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关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果戈里说: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刻画一般来说,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

肖像主要指人的容貌、神情、姿态、衣饰等方面。

形神兼备的肖像刻画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谁?

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豆腐西施杨二嫂”。

鲁迅先生从头到脚却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冒现在读者的面前。

使春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

可见,要写好人物肖像,就“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艾芜语)。

1、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

“果真红衣人,振袖倾鬟,亭亭拈带。

望见生人,遍室张皇。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短短数语,把一个绝色少女的温柔、深情、差涩以至于手足无措的神情举止描绘得形象生动。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秃了顶的老婆子的滑稽打扮,寄寓了作者辛辣嘲讽。

2、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

“庞统入见孙权。

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眼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统见玄德,长揖不拜。

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孙权、刘备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人主”,二人见了庞统都心中不悦,以此突出庞统相貌之奇丑。

同时也暗寓下文“人不可貌相”之意。

3、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

“(吴荪甫和赵伯韬决战前做了一个恶梦,醒来后)无意在大衣镜前走过的时候一回头,吴荪甫又看见自己的脸上摆明了是一副败相。

”(茅盾《子夜》)从来不肯认输的吴荪甫,此时已是个内心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和以前判若两人的人了。

4、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特点

契诃夫笔下的奥楚篾洛夫即是一个“变脸”的行家,惯于见风使舵。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在黛一方面前、贾母面前,在尤氏面前,在丫环下人面前,可以说更得脸谱变化的精神,把一个恶毒、伪善、欺下瞒上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5、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的同一特点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从初次登场到魂归西天,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多次描写他羽扇纶巾、仪表从容、谈笑风生的丰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

一部小说说下来,孔明的指挥若一,飘然仙仙的神情仪态,早已深深印在读者心目中了。

6、工笔细描

“他穿的衣服,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一件团花的官衫大褂,底下是白纺绸的衬衫,长长的领扣松散着,露着劲上的肉。

他的衣服很舒展地贴在身上,整洁,没有一些尘垢。

他有些胖,背微微地佝偻,他的半白的头发很滋润分梳到后面,还保持着昔日的丰采。

在阳光下,他的脸呈着银灰色-------”(曹禺《雷雨》)。

对周朴园的肖像描写详细周全,由表及里,给人留下了他顽固、保守、自信、自负的深刻印象。

7、简笔勾勒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鲁迅《药》)。

几笔勾勒出一个混混样的刽子手形象,尤其以玄色醒目,满身杀气。

8、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罗敷之美,尽在读者的想象中,你想他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

连耕田犁地的农民都给她耽搁了工夫。

此外,还有对比描写,比喻、拟人、夸张手法的描写,与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相结合的一些方法,留与我们在文学作品去感受、学习。

(二)只言片语显精神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要性格化。

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

诸如阿Q的精神胜利,孔乙己的腐迂,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吴荪甫的狡诈恃强,觉新的委曲求全,虎妞的泼辣粗野,三仙姑的装神弄鬼,李双双的热情爽直等等。

做到从“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的具体性格。

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

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

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

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常用的语言描写技法

1、只言片语勾轮廓

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

如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笔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呼!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

这里,通过他和佣者的对话,寥寥几笔,就把他的“鸿鹄之志”表达出来了。

孙犁《荷花淀》: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

’”丈夫一贯积极向上,这次又第一个报了名要上前线,女人的识大体,生小怨的复杂心理活动一句话便写出:

先是一个陈述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然后生出一疑问,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将一个挑,实则骤别的依恋油然而生。

人物质朴鲜活,栩栩如生。

这类例子,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阅读时你去细细体会。

2、间接描写人景物

有时写人物,不从正面或直接描写,而通过他人的言语,现出人物形象。

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为应付太守的企求,尽情夸耀勾勒出一位风度翩翩,地位显赫的夫婿形象。

罗贯中《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四擒孟获后,放回了孟获。

孟获求救朵思大王。

朵思献计的一大段话,间接而全面地介绍了山阴洞的地理环境:

山险岭恶,道路狭窄;毒蛇恶蝎,烟瘴毒泉遍布。

因而鸟兽俱无,人迹罕至,这是借人物的语言在描写诸葛亮五擒孟获的险恶环境。

“变色”嘴脸现原形同一个人物在前后说出了不同的话来,表现出判若两人的形象。

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描写,这就这样方法。

还有《范进中举》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语及态度,《制台见洋人》中媚外欺下的制台变脸谱式的语言和表演等等。

3、一样言语多样说

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

如《水浒传》中写众人拥护宋江做寨主时各自的语言就极富个性。

卢俊义:

“兄长枉自多语,卢某宁死,实难从命。

”吴用:

“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

兄长右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的心。

”李逵:

“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你一步。

我自天也不怕!

你只会让来让去,做甚鸟!

我便样将起来,各自散伙!

”武松:

“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庭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

”鲁智深:

“若还兄长推让别人,酒家们各自撒开!

”这些人,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显露火暴,即使鲁莽也各不相同。

4、用叙述的方法写语言

这种间接手法笔墨经济,省却烦琐对话,用精炼语言突出人物特征。

如鲁迅《祝福》中: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朱自清《背影》: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也变对话为直接叙述。

此外,还有与其他描写配合运用进行语言描写的方法,辅以说话人的语调、神态、肖像等,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语言描写中,有三种引用的形式,不可总是“某某说”、“某某说”地一说到底。

下边举个例子,一并注意标点的变化。

1、小战士批评似地说:

“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2、“这可不行。

”小战士批评似地说:

“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3、“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儿就晒爆皮了。

”小战士批评似地说。

请你学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灵活说话。

(三)举手投足见性情

动作虽然不像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意义,但它却同语言一样表现着自我,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它也是表情达意的语言,只不过是无声的语言。

如: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

”(鲁迅《药》)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抓”“捏”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凶狠、贪婪、惯于敲诈的丑恶嘴脸。

一部《水浒传》因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被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誉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文学史上的“六大才子书”之一,与《史记》、《离骚》等并列。

倘若没有类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极富魅力的支伤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

可见,行为描写与肖象、语言、心理描写相比,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有特殊作用。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

“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

”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性格、形象。

1、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

《水浒传》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武松打虎”: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晴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

……”这里写虎亦即写人,虎越厉害,越显武松勇猛。

打折哨棒直叫人惊出汗来,直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叫人松下一口所来,看见武松的勇猛无比。

2、人物行动对比着描写

鲁迅先生的《药》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把刽子手和华老栓的动作摹写得生动、亲切,让人一见难忘:

“‘喂!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

‘怕什么?

怎的不拿!

’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两相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华老栓胆怯、麻木、和善的神态,康大叔凶顽横暴、贪婪的嘴脸。

3、运用特写镜头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写老孙头被选中的马摔了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影视剧中类似特色镜头的方法完成的。

“老孙头起来,跑到柴垛子边,担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狠狠地抡起木棒子,棒子落到半空,却就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

”再看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中对懒惰成性的奥的特写:

“他足足躺了半个钟头,为这个打算而苦恼,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样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

他就这么办了。

喝了茶,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中是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令人发笑的懒汉形象就这样定格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4、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谓写得有声有色,却只写了三拳。

第一拳从味觉方面设喻:

“似开了油酱铺:

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第二拳从视觉方面设喻:

“似开了个彩帛铺:

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第三拳从听觉方面设喻:

“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

罄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三个比喻贴切、生动,鲁达的力大勇猛和嫉恶如仇淋漓写出。

又如《骆驼祥子》中写暴雨下的样子:

“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象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仿佛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

”逆风拉车中的样子健壮勇猛,却又悲苦艰辛,通过几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贴切道出。

5、矛盾冲突中写行为

老舍先生说:

“说一个人勇敢,须在放炸弹时试试他。

”写武松勇猛无比,就得让他过景阳岗,遇上猛虎。

否则,写他如何遇上一只恶狼,也难写武松神威。

何九叔处于西门庆和武松两大力量的夹缝间,谁也不敢得罪,所以他给武大验尸时:

“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

”他胆小、事故、机智、善变,关键时刻他不惜忍痛咬舌来装病避祸,其性格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展露无遗。

6、侧面烘托写人物

《三国演义》写关羽斩华雄时,避开刀光剑影,先写华雄败孙坚、斩祖茂、便涉、潘凤,及关羽出战时,写关内诸侯的听闻、惊恐等,而关羽提着华雄归来时“其酒尚温”的细节,使关羽顶天立地起来。

又如《陌上桑》写较敷之美,不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

他们的行为使罗敷在人们的想象中有多美便有多美……

(四)心里剖白表个性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

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鲁迅《阿Q正传》

这一段心里描写虽然很简洁,但很好的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活画了出来。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人、物于己,悲喜各异:

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

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

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大陆,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

它可以表现人物的面貌,如:

“‘夜里写文章’。

奥勃洛摩夫想,‘那他什么时候睡觉?

……尽写尽写,要把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全消磨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要改变一个人的信念,要出卖一个人的智慧和想象,要戕害一个人的天性……要象一个车轮子,象一架机器一样,尽写,尽写,明天写,后天写;假期快到了,夏天临近了——他还非写不可!

什么时候他才可以休息呢?

真是不幸!

’”

冈察洛夫用铺陈心绪的手法,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天天无所事事、苦思冥想和懒惰成性的寄生虫形象。

他认为夜里写文章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不幸”。

心理描写还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灵变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际关系情节发展趋向,和反映生活本质,突出作品主题等作用。

比如鲁迅先生用心理描写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

他分明穷困潦倒,却幻想着“先前阔”过,“我的儿子会闹得多啦”(其实连丈母娘出生与否尚未可知);他分明生了丢人的癞疮疤,却偏偏心里说人家“还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顿,却偏偏自嘲解痛,“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儿子打老子……”

1、人物独白展示心理

在《茶花女》中写任人蹂躏的妓女玛格丽特对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强烈控诉时,有一段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内心独白,很好地展示了她任人摆布的卑贱地位和痛苦悲愤的心情:

“我们一点一点出卖我们的心灵、肉体和姿色。

我们象野兽似的让人提防,象贱民般地被蔑视。

包围着我们的人都是一些贪得无厌的好占便宜的人,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象狗似地死去。

”在戏剧中(如《屈原》、《雷雨》等)就有许多不好展示,表达的心理,通常就是用人物独白的形式来体现的。

2、摹写“意识流”流露心理

我们先看一段王蒙《春之声》中主人公考察回国坐头罐车回家时随车身的颤动而展开的联想:

“目前不正是流行着一支轻柔的歌曲吗?

叫什么来着?

——《泉水叮咚响》。

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

广州人可真会生活……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咚叮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

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

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扬子茶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令人不快吗?

……都是回家过年的”。

主人公从过去现在,从中国到外国,从城市到乡村,驰聘遐思,“火车开动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从闷罐车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旋律,从各个角落的转机中感悟到春天来临了。

3、借梦境幻觉反映心理

写人物的幻觉,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

我们看一看安徒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幻觉的描写:

“她又擦亮了一根。

火柴燃起来了,发出光来了……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铺着精致的盘碗,还有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冒着香气的烤鹅。

”没有幸福和温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光中闪烁着自己对温饱、幸福的向往和渴望。

一个人做了坏事,黑夜中总是疑神疑鬼,更怕半夜鬼敲门。

有的人心有所仪,看见花影,也会产生“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幻觉。

紧扣人物的处境和心里,才易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和状态。

梦境描写,也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

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红楼梦》便有许多梦境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人物内心。

林黛玉梦见宝玉掏心给她看而致死的恶梦,既透露了她对爱情婚姻的绝望,又曲折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4、让环境衬托心理

平时同学们作文,受了表扬常用山欢水笑的环境烘托,遭了失败则用鸟云盖天来暗示。

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听着歌声,什么都不再想了。

他望见的已不是黑夜,而是一片青天。

他觉得自己的心栩栩然振翅欲飞了。

”冉阿让侥幸逃脱追捕的轻松心情随境巧妙点出。

此外,还可以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可多读作品来体会。

(五)烘云托月传神韵

在记叙文写作中一定要强化描写意识,训练再现能力,力争把客观对象摹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读者有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如嗅其味、如睹其人的感觉。

写人记事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摹,即对作文中要写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具体、生动、形象的刻画。

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帮衬此人此物此景显出精神的一种方法,写事件则场面活现,写人物则栩栩如生。

先看看叶君健先生的《看戏》。

作者为了写出首都人民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对梅兰芳大师的膜拜,从环境和场面上进行着力的描绘: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

没有风,公园里的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

树叶子也是静静的。

”但不是没有人:

“人挤得非常满。

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

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近效来的农民,这简直像一个人海。

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气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

”京剧艺术作为国粹的魔力,梅兰芳大师作为国宝的魅力,不著一宇,已全然烘托而出。

如此,还嫌不够,再写“穆桂英”出场时:

“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彩云托出圆月:

“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柔和而又铿锵。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这样,侧面烘托,正面勾画,满场热情的观众和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的精彩描写,先看正面:

“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又如一条飞蛇在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