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673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专题聚焦专题八探究类试题

专题八 探究类试题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2.科学探究设计的原则

(1)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

(2)实验设计必须注意可行性

(3)实验设计必须遵循有关原理的规律性

3.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溶液

所用试剂

现象

NaOH

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变红

Ca(OH)2

通入CO2

加入可溶性碳酸盐

溶液变浑浊

有白色沉淀生成

HCl

紫色石蕊溶液

活泼金属

碳酸盐

AgNO3溶液

石蕊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生成

Na2CO3

无色酚酞溶液

加入稀盐酸,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酚酞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氯盐

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碳酸盐

加入稀盐酸,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硫酸盐

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4.常见混合溶液的检验和鉴别

混合溶液

所用试剂

现象及分析

HCl和氯盐(鉴别)

碳酸盐、活泼金属

有气泡产生的为HCl,不能用可溶性银盐鉴别,因为HCl和氯盐都与可溶性银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H2SO4和硫

酸盐(鉴别)

碳酸盐、活泼金属

有气泡产生的为H2SO4,不能用可溶性钡盐和Ba(OH)2鉴别,因为H2SO4和硫酸盐都与可溶性钡盐和B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NaOH和Na2CO3(检验)

氯化钙和无色酚酞溶液

先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检验并除去Na2CO3,然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还存在NaOH

物质成分的探究

Ⅰ.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

1.两个实践活动小组做稀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鉴别及废液成分的探究实验。

(1)两个小组同学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

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另一支试管中产生气泡。

写出产生气泡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2CO3+2HCl===_2NaCl+H2O+CO2↑__。

(2)第Ⅰ组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都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出现浑浊,过滤后,小组同学对滤液成分进行探究。

对滤液中的溶质,甲同学认为含有氯化钙、氯化钠;乙同学认为含有氯化钠、氯化氢;丙同学认为含有氯化钠;你认为含有__NaCl、Na2CO3__。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__乙__同学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__液体浑浊,说明没有盐酸(其他合理答案均可)__。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__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或酚酞溶液)__

__有气泡(或有白色沉淀或溶液变成红色)出现___

猜想正确

(3)第Ⅱ组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都倒入另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最终液体澄清,则该液体中的溶质成分是__NaCl、CaCl2和NaCl、CaCl2、HCl(或一定有NaCl、CaCl2,可能有HCl)__。

(4)同学们交流后认为,实验室的废液应__处理至中性__再排放。

(导学号 97332509)

2.(2016·青海)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1)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是__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__。

(2)C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Na2CO3+2HCl===_2NaCl+H2O+CO2↑__。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

有NaCl

乙同学猜想:

有NaCl、CaCl2

丙同学猜想:

有NaCl、CaCl2、HCl

你的猜想:

有__NaCl、Na2CO3__。

【交流讨论】

你认为__丙__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__白色沉淀是CaCO3,能与盐酸反应,二者不能共存(表述合理即可)__。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__

__溶液变红(或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滴加稀盐酸等稀酸,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滴加CaCl2溶液、BaCl2溶液、Ca(NO3)2溶液、Ba(NO3)2溶液、Ca(OH)2溶液、Ba(OH)2溶液,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等合理即可,但要注意所加试剂与实验现象相对应)__

我的猜想

成立

【反思与总结】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反应物是否有剩余_(表述合理即可)__。

(导学号 97332510)

3.(2016·重庆B)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久置的工业烧碱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__碳酸钠(或Na2CO3)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Na2CO3+2HCl===_2NaCl+CO2↑+H2O__。

接着又向烧杯中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甲同学立刻得出结论:

样品中还含有氯化钠。

乙同学对该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氯化钠,理由是__由于事先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法判断氯离子是来自于盐酸还是原样品__。

(2)丙同学认为除了需要确认是否含有氯化钠外,还需要确认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于是,大家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另取少量样品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硝酸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过滤、洗涤。

②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③向滤渣中加少量水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由此判断,滤渣中的物质是__CaCO3、Ca(OH)2__(填化学式)。

(3)根据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__D__(填序号)。

A.样品中无NaCl

B.样品中只有NaOH和Na2CO3

C.样品中无NaOH

D.样品中有Na2CO3、NaOH和NaCl

(导学号 97332511)

4.(2016·葫芦岛)在学习了酸的化学性质后,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1)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OH+H2SO4===_Na2SO4+2H2O__。

向B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红棕色粉末完全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了黄色__。

(2)实验结束后,小红将A、B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片刻后发现烧杯中出现了红褐色沉淀。

经分析,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铁。

小红将烧杯中物质进行过滤得到无色滤液,滤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小红、小军对此进行探究。

【交流讨论】

①小红分析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后,认为滤液中不可能有H2SO4,因为__因为硫酸与氢氧化铁不能共存__。

②小军认为滤液中不可能有Fe2(SO4)3,理由是__过滤后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而硫酸铁溶液是黄色的__。

【提出猜想】猜想Ⅰ:

Na2SO4、NaOH

猜想Ⅱ:

__Na2SO4__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猜想Ⅰ成立

(导学号 97332512)

5.(2016·呼和浩特)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向一定量的NaHC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2SO4。

待反应完全后(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用品】pH试纸、Zn片、氧化铜粉末、稀H2SO4、NaOH溶液、BaCl2溶液。

【假设猜想】猜想一:

Na2SO4

猜想二:

Na2SO4、NaHCO3

猜想三:

Na2SO4、H2SO4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现象或结论填空。

实验

方案

A

B

C

D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无气泡

产生

试纸变色,

对照比色

卡,pH<7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

色沉淀

实验

结论

猜想二错误

猜想三

正确

猜想三

正确

猜想三

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

分别是:

①__pH试纸浸入溶液中__;

②__Na2SO4与BaCl2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__。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你还有什么不同类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

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__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氧化铜,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说明有硫酸,猜想三正确__。

(导学号 97332513)

6.(2016·南充)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1)【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

溶液中的溶质只有__CaCl2__

猜想Ⅱ:

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 HCl

猜想Ⅲ:

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 Ca(OH)2

猜想Ⅳ:

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 Ca(OH)2 HCl

(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a(OH)2+2HCl===_CaCl2+2H2O__。

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__Ⅳ__是不正确的。

为了验证余下的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

(3)【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不变红色

猜想Ⅲ

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CaCO3

有气泡生成

猜想__Ⅰ__

不正确

猜想__Ⅱ__

正确

(4)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CO3+2HCl===_CaCl2+H2O+CO2↑__。

(5)【拓展】还可以单独用下列哪种物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__A__。

A.CuO  B.AgNO3  C.Cu  D.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_CuCl2+H2O。

(导学号 97332514)

7.(2016·山西百校联考二)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与酸、盐反应的性质时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试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有蓝色沉淀产生__。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试管中的液体同时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最终观察到烧杯内只有蓝色沉淀,写出该过程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H)2+H2SO4===_CuSO4+2H2O。

【提出问题】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芳:

溶质是Na2SO4、CuSO4、NaOH

小明:

溶质是__Na2SO4、CuSO4__;

小华:

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请你判断哪位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并说明理由小芳,CuSO4溶液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来验证其他两种假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烧杯内的液体于试管中,并加入少量氧化铜固体

黑色固体溶解

小华观点

正确

【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可知,铜离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因此为防止环境污染和回收金属。

工厂在排放含上述成分的废液前要加入过量的__B__。

A.NaOH  B.铁粉  C.CaCO3  D.Na2CO3

(导学号 97332515)

Ⅱ混合物成分的探究

1.(2016·咸宁)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aCO3、BaCl2、Na2SO4、NaOH和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前小组同学对五种物质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CaCO3、BaCl2、Na2SO4、NaCl属于__盐__。

【查阅资料】BaSO4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

【实验探究】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

有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

一定含有

CaCO3

b.将步骤a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原粉末中一

定含有

__NaOH__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a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__BaCl2+Na2SO4===BaSO4↓+2Na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他补充了如下实验:

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__沉淀完全溶解__。

从而得出结论:

步骤a中得到的白色沉淀全部是CaCO3。

丙同学取甲同学步骤b中已变红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褪色。

溶液褪色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2NaOH+H2SO4===Na2SO4+2H2O__。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探究,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__NaCl__(填化学式)。

(导学号 97332516)

2.(2016·达州)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是Ca(OH)2、Na2CO3、稀盐酸、NaCl溶液中的一种,为鉴别它们,现将这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标号为A、B、C、D,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邀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A、B、C、D分别是什么溶液?

【实验药品】失去标签的四瓶溶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等。

【收集证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分别取A、B、C、D溶液少量于试管中,两两混合

A、B混合产生大量气泡,C、D混合无明显现象

A、B是Na2CO3、HCl溶液中的一种,C、D是____Ca(OH)2、NaCl溶液中的一种。

(2)各取A、B、C、D溶液少量于四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两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A、D变红,

B、C无明显现象

A为__Na2CO3

溶液;C为NaCl溶液;由此区分出B、D溶液。

【反思与体会】鉴别物质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

【继续探究】

将实验操作

(2)实验后的四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静置后发现:

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则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氯化钠__(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氯化钙__。

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应补充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Cl2+Na2CO3===_CaCO3↓+2NaCl__。

(导学号 97332517)

3.(2016·新疆建设兵团)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

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

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剂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盐的溶液。

【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__氯化钠__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是1,可以省略不写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过滤,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Na2CO3__(填化学式)。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Na2CO3+BaCl2===_BaCO3↓+2NaCl__。

【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

他设计如下实验(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

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

她采用__pH试纸__测得溶液的pH值__>__7(填>、=、<),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

(导学号 97332518)

4.(2016·锦州)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相同的实验现象。

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其有本质的区别。

 图1

【现象分析】

实验一:

如图1所示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钙固体的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发现A试管的管壁发热,B试管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aO+H2O===_Ca(OH)2__。

实验二:

用氢氧化钠固体代替氧化钙重复一次上述实验,同样发现了上述两个实验现象。

【本质归纳】

相同的实验现象,可以由不同的变化引起。

【探究运用】

在探究混合物成分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三: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硫酸钡、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有白色不溶物。

小刚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红同学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Na2CO3+Ba(OH)2===_BaCO3↓+2NaOH__。

针对上述两名同学的观点,小明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图2

 

(1)步骤③中,滴入酚酞溶液后,若滤液E为红色,则滤液E中除酚酞外还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BaCl2、NaCl、NaOH__(填化学式,下同),由此得出原白色粉末成分组成的结论是__一定含有Na2CO3、Ba(OH)2,可能含有BaSO4__;

步骤③中,滴入酚酞溶液后,若滤液E为无色,则原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BaSO4、Na2CO3__。

(2)小燕同学认为,只需要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若看到的现象是白色不溶物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BaSO4、Ba(OH)2、Na2CO3__。

(导学号 97332519)

Ⅲ变质类成分的探究

1.(2016·吉林)兰兰在家里发现了一包过期的海苔,包装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主要成分为CaO)。

海苔过期了,石灰干燥剂有没有变质呢?

兰兰拿着这包石灰干燥剂约化学老师一起到实验室进行如下探究。

【辨析俗称】“石灰干燥剂”中的石灰是指__B__(填字母)。

A.消石灰    B.生石灰    C.石灰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石灰干燥剂没有变质;

猜想二:

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

猜想三:

石灰干燥剂完全变质。

【进行实验】兰兰分别取该石灰干燥剂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

实验

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验证有

无CaCO3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一不

成立

实验二:

验证有

无CaO

无明显放

热现象

猜想三

成立

【异常现象】兰兰整理实验台,清洗仪器时,突然发现实验二中的烧杯壁明显发热。

【分析释疑】实验二的结论不准确。

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烧杯壁明显发热的原因:

__CaO+H2O===_Ca(OH)2__。

【更正结论】该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二成立。

【反思与评价】石灰干燥剂表面的覆盖物,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得出。

兰兰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有些物质表面的覆盖物,是起保护作用的。

试举一例:

__暖气片上涂银粉__。

【拓展延伸】从确定这包石灰干燥剂成分的角度,请你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__该石灰干燥剂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__。

(导学号 97332520)

2.(2016·随州)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忘了盖瓶盖的NaOH固体,对其成分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产生了兴趣。

同学们作出了以下猜想,并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NaOH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猜想1:

只含NaOH

猜想2:

只含Na2CO3

猜想3:

含有NaOH和Na2CO3

【讨论交流】NaOH可能变质的原因是__2NaOH+CO2===_Na2CO3+H2O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__1__不成立。

(2)进一步探究过程如下:

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回答:

①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验证有无碳酸钠;

②不能用适量Ba(OH)2溶液代替过量BaCl2溶液的原因是__氢氧化钡中含有氢氧根离子,会给后面实验带来干扰__;

③下列溶液可用来代替酚酞试液检验猜想3成立的是__D__。

(填字母序号)

A.CuCl2溶液     B.KNO3溶液

C.CaCl2溶液D.NH4Cl溶液

【实验反思】实验室里,NaOH固体的保存方法是__密封保存__。

(导学号 97332521)

物质性质的探究

1.王林同学对一位高中同学说的“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同时为了给农民做技术指导,于是利用所学知识对碳酸钾(K2CO3)、氯化铵(NH4Cl)两种化肥的相关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帮助他补充“①②③④⑤⑥⑦”处的内容,以完成实验报告:

【探究过程】

实验现象

K2CO3

NH4Cl

结论与

化学方程式

一、分别取适量固体K2CO3、NH4Cl配制溶液

得到澄

清溶液

得到澄

清溶液

两种化肥均易溶于水

二、分别取配制好的溶液进行实验(如图)

变蓝

变红

K2CO3溶液

显①__碱__性;

NH4Cl溶液

显②__酸__性

三、分别另取配制好的溶液进行实验(如图)

③有气

泡产生

无明显

现象

K2CO3可与

稀H2SO4

反应

四、分别另取配制好的溶液进行实验(如图)并闻气味

无明显

现明

④有气

泡产生

且有刺

激性气

味__ 

NH4Cl+

NaOH===NaCl+H2O

+NH3↑

【结论与运用】取下列物质分别与K2CO3和NH4Cl溶液混合,根据实验现象不能将二者鉴别开的是⑤__B__(填字母)。

A.稀HClB.水

C.CaCl2溶液D.酚酞溶液

K2CO3与NH4Cl两种化肥⑥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混用,理由是⑦__碳酸钾溶液呈碱性,与氯化铵混合施用产生NH3,降低肥效__。

(导学号 97332522)

2.(2016·揭阳)被蜜蜂或蚂蚁叮咬后,皮肤会起泡,且又痛又氧,为什么会这样呢?

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蜜蜂和蚂蚁叮咬后分泌的液体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甲酸(化学式HCOOH),俗名蚁酸,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腐蚀性,能刺激皮肤起泡、存在于蜂类、某些蚁类和毛虫的分泌物中。

【提出问题】甲酸有什么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一】甲酸溶液是否呈酸性,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向盛有甲酸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变成__红__色。

(2)将锌粒放入盛有甲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__氢气__。

透过以上两个实验。

可以证明甲酸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