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834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docx

施工图结构计算统一措施

上部结构施工图技术统一措施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用地面积21万m2,由市政规划路划分为自编S1、S2两独立地块。

S1地块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1.2万m2,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18.3万m2;由A、B、C、D、E、F型高层塔楼、L~K型多层洋房及商业会所等组成;其中B、C、D型高层塔楼地上部分19层,A、F、E型塔楼地上部分12层,L、M、J、K型洋房地上部分6层,H型洋房地上部分7层。

S2地块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6万m2,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7万m2;由A、E、G型塔楼、幼儿园组成;A、E、G型塔楼地上部分12层。

两区地下室均为一层,功能为地下停车库,不设人防地下室。

二、结构概况

高层塔楼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洋房结构体型为异型柱框架-剪力墙结构;非塔楼的地下室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有如下特点:

①各塔楼结构高度类别均属于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②高层塔楼的剪力墙沿周边设置端柱或独立的框架柱;③部分塔楼考虑架空层的建筑使用,首层、二局部架空或涉及局部构件范畴的竖向转换;④地下室顶板非塔楼范围采用加腋板+框架梁楼盖体系;⑤地下室底板采用无梁平板的板式体系。

根据不同的建筑平面及使用功能、层数、层高等条件,分两类型单体进行结构设计,详下表:

本工程按7度抗震设防、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

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及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地面粗糙度为A类;

体型参数表:

表2.1洋房(属于多层异型柱框架-剪力墙结构)

户型分类

S1-H(南梯)

S1-M(北梯)

组合方式

单栋

双拼

三拼

单栋

双拼

三拼

对应栋号

10,87,103,97

11+12,15+16,

27+28,29+30,

31+32,45+46

50+51

47+48+49

77+76+75

/

23+22,21+20

41+40

39+38+37

58+57+56

平面尺寸

24x18.5

48x18.5

72x18.5

/

46.8x23.7

70.2x23.7

地面以上层数

7层

32

32

6层

结构层高/总高

3.3/23.55(首层层高3.75)

3.00

3.00

3.3/20.25(首层层高3.75)

3.00

3.00

高宽比/长宽比

1.3/1.3

1.3/2.6

1.3/3.9

/

0.9/2

0.9/3

户型分类

S1-L(北梯)

S1-J(北梯)

组合方式

单栋

双拼

三拼

单栋

双拼

三拼

对应栋号

17,19,18,33,36,35,5255,53

/

/

98,96,92,91,88,86,80

/

/

平面尺寸

24.6x24

/

/

23X20.2

/

/

地面以上层数

6层

32

32

6层

结构层高/总高

3.3/20.25(首层层高3.75)

3.00

3.00

3.3/20.25(首层层高3.75)

3.00

3.00

高宽比/长宽比

0.83/1.0

/

/

1.0/1.15

/

/

户型分类

S1-K(北梯)

组合方式

单栋

双拼

三拼

对应栋号

/

102+101,25+26

99+100,93+95

43+42,90+98

85+83,81+82

73+72

61+60+59

平面尺寸

/

46/20.2

69/20.2

地面以上层数

6层

32

32

结构层高/总高

3.3/20.25(首层层高3.75)

3.00

3.00

高宽比/长宽比

/

1/2.3

1/3.5

a)洋房结构形式为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

b)抗震等级:

框架三级,剪力墙二级;

c)剪力墙底部加强区-1~二层,地下室~三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四层~七层(六层)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d)风荷载体型系数为1.3,地面粗糙度按A类场地;强度及刚度计算时风荷载取值0.85(50年重现期);

表2.1.2塔楼(属于高层剪力墙结构)

户型编号

S1S2-A

S2-G

S1-B

S1-C

栋号

高度(m)

57.3

地面以上层数

12

12

19

19

结构层高

3.0m标准层,3.3m复式层

3.0m标准层,3.3m复式层

3.3m首层,3.0m标准层

3.3m首层,3.0m标准层

平面尺寸(m)

22.9X13.5

26.2X13.5

27.6X29.3

25.6X14.7

高宽比

3.9

结构形式

剪力墙

剪力墙

剪力墙

剪力墙

(局部构件转换)

底部加强区

(竖向构件)

-1~2

(含2层)

-1~2

(含2层)

-1~3

(含3层)

-1~3

(含3层)

风荷载体型系数

1.35

1.35

1.3

1.35

强度计算风荷载取值

0.85

0.85

0.85

0.85

刚度验算风荷载取值

0.85

0.85

0.85

0.85

抗震等级

一般剪力墙三级

一般剪力墙三级

一般剪力墙三级

一般剪力墙三级,转换构件及其相临构件二级

户型编号

S1-D

S1-E

栋号

5,6

高度(m)

57.6

36.6

地面以上层数

19

12

结构层高

3.0m标准层,3.3m复式层

3.0m标准层,3.3m复式层

平面尺寸(m)

28.7X15.9

29X12.8

高宽比

3.6

2.90

结构形式

剪力墙

剪力墙

底部加强区

(竖向构件)

-1~3

(含3层)

-1~2

(含2层)

风荷载体型系数

1.35

1.32

强度计算风荷载取值

0.85

0.85

刚度验算风荷载取值

0.85

0.85

抗震等级

一般剪力墙三级

一般剪力墙三级

三、荷载取值

根据本工程的特殊性及功能的要求,除以下表所列的荷载取值外,其余按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和《广东省建筑结构荷载规定》DBJ15-2-9取值。

3.1、风荷载

控制结构水平位移的基本风压按50年重现期的风压WO=0.85kN/m2,控制结构强度的基本风压高层按建筑高度分别以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Wo=0.9KN/m2(建筑高度超过60m)及按50年重现期的风压WO=0.85kN/m2(建筑高度60m内)控制,风荷载选择按表2.1选用。

地面粗糙类别为A类,风荷载体型系数1.3-1.4按表2.1选用。

(注意架空层对总高的影响,及体型系数按高规附录计算取值)

3.2、恒、活荷载

1)面荷载取值:

(板上隔墙自重转换成附加恒载计算)

类别

使用部位

活载(kPa)

面层及吊顶(kPa)

地下设备用房

水泵房

变配电房

发电机房

地下室

10.0

2.0(含底板面层及找坡)

制冷机房

8.0

地下停车库(客车)

单向板(板跨不少于2m)

地下室

4.0

2.0(含底板面层及找坡)

双向板或无梁楼盖(轴网尺寸不少于6mX6m)

2.5

施工荷载

首层园林区

首层

10.0(活载荷载分项系数1.0)

20h(h为覆土高度,单位m)

高层首层室内部分及架空层

7.2(活载荷载分项系数1.4)

架空层:

20h(h为覆土高度,单位m)

室内部分:

1.5

洋房首层室内部分

不考虑施工活荷载(按个自功能)

1.5

消防车通道

首层

20.0(有覆土时,取扩散后的等效荷载值,覆土1m时取10.0)

20h(h为覆土高度,单位m)

房、厅、厨房

标准层

复式层

2.0

1.5

公共大堂

2.0

2.0

消防梯(含楼梯平台)

3.5

1.5

浴厕

2.0(浴缸位置4.0)

20(h-0.05),

(h为沉箱高度,如0.45m沉箱取8.0)

生活阳台,入户花园

2.5

1.5+10h,(h为找坡最大高度)

露台

3.0

1.5+10h,(h为找坡最大高度)

上人屋面

屋面

2.0

2.0+10h(h为找坡最大高度)

不上人屋面

0.5

通风机房,电梯机房

7.0

1.5

a)地下室顶板的施工荷载与覆土荷载两者选取较大者进行计算。

b)基础设计时首层按正常使用荷载考虑,不计入施工荷载。

2)梁上线荷载取值(按层高3m考虑,其余层高另作折算):

位置

形式

线荷载(kN/m)

备注

外墙

飘窗台

(未含侧板重量)

7.5

1100梁高

10.0

600梁高

无飘板的窗

8.5

600梁高

180外墙

10.5

600梁高

有门洞处按门洞面积比例另作折减

内墙

120隔墙

7.5

500梁高,

有门洞处按门洞面积比例另作折减

180隔墙

10.0

围护构件

阳台栏杆

3.0

阳台砼栏板

5.0

屋面女儿墙

按造型实际线重量

贴石材外墙线荷载另外计算(按5.0kN/m2X墙高折算)

3)构件容重按以下数值采用:

混凝土:

26kN/m3(含构件抹灰重量),钢筋:

78kN/m3。

4)砌体容重按以下数值采用:

外墙采用180页岩砖,厨房、卫生间四周内隔墙采用120页岩砖,其他内隔墙采用120页岩砖,砌体密度≤1800kg/m3,砌体干燥收缩率≤0.4mm/m,强度等级≥MU5。

砂浆采用M5水泥石灰混合砂浆。

砌体结构砌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厕所等回填料采用干燥的砂石。

四、结构材料

4.1钢筋

表4.1钢筋材料强度:

种类

直径

f(N/mm2)

热轧钢筋

HRB400()

D≥16

360

HRB335()

D=10、12、14

300

HPB235()

D=8

210

冷轧带肋钢筋

CRB550()

D=7、8.5、10.5

360

a)墙、柱、梁主筋d=10、12、14时采用HRB335钢筋()fy=300N/mm2;

d≥16时采用HRB400钢筋()fy=360N/mm2;

b)墙柱、梁箍筋d=8时采用HPB235钢筋()fy=210N/mm2;

d=10、12、14时采用HRB335钢筋()fy=300N/mm2;

c)板筋

①地下室底板、地下室非塔楼范围顶板采用HRB335钢筋()fy=300N/mm2;

②其余楼层采用冷轧带肋钢筋网(优先考虑采用焊接钢筋网)fy=360N/mm2;

4.2混凝土

a)墙、柱强度等级C50~C30;

b)侧壁强度等级C30;

c)底板及承台强度等级C30;

d)梁、板强度等级C30。

五、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区

户型编号

竖向分区

混凝土强度等级

梁、板

洋房户型

-1层~屋面层

C30

C30

C30

S1-B,

S1-D,S1-C

-1层~7层

C40

C40

C30

8层及以上

C30

C30

C30

S1S2-A,S1S2-E

S1-F,S2-G

-1层~三层

C40

C40

C30

四层及以上

C30

C30

C30

基础部分

地下室底板、外墙

C30(抗渗等级为S8)

C30(侧壁)

C30

地下室顶板(有覆土或室外部分)

C30(有覆土部分抗渗等级为S6)

C40

C30

注1:

后浇带、后浇加强带采用微膨胀砼。

六、砼主筋保护层厚度(mm)

环境类别

板、墙、侧壁内侧

侧壁外侧

基础

备注

C25~C45

(有垫层时)

15

25

25

30

50

除二(a)类以外部分

a

20

50

30

30

50

地下室与土壤直接接触部分及屋面部分

注:

1)保护层厚度为钢筋外过边缘至砼表面的距离,且不小于钢筋直径d。

2)板、墙、侧壁的分布钢筋保护层为10。

3)梁、柱中箍筋和构造筋的保护层为15。

七、结构计算控制指标

7.1高层及小高层计算控制指标

a)地上结构单位面积重度控制在16kN/m2左右。

b)轴压比(控制到负一层):

①高层(二级抗震)剪力墙μ≤0.6、框架柱μ≤0.85;

②小高层(三级抗震)剪力墙μ≤0.7、框架柱μ≤0.95。

c)周期比:

Tt/T1≤0.9,控制Tt在第三周期。

d)结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μ/h≤1/800。

e)扭转位移比μ<1.50,控制在1.2~1.3范围内比较合适。

f)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相邻上层的80%,不应小于上层的65%。

g)层间位移角不大于相邻上层的1.3倍,且不大于相邻三个楼层平均值的1.2倍。

h)除部分连梁可抗剪超筋外,其余梁不能超筋。

i)大部分框架梁底、面筋要控制在2排。

7.2洋房计算控制指标

a)地上结构单位面积重度控制在15kN/m2左右。

b)轴压比(控制到负一层):

①框架柱(三级抗震)μ≤0.65;

②剪力墙(二级抗震)μ≤0.6;

c)结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μ/h≤1/850。

d)扭转位移比μ<1.50,控制在1.2~1.3范围内比较合适。

e)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小于相邻上层的80%

f)层间位移角不大于相邻上层的1.3倍,且不大于相邻三个楼层平均值的1.2倍。

g)大部分框架梁底、面筋要控制在2排。

h)控制不出现节点域抗剪超限。

i)保证基本振型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八、配筋及构造要求:

8.1板

8.1.1板筋:

除地下室底板、非塔楼部分顶板外,均用冷轧带肋焊接钢筋网,

ƒy=360MPa,ρmin=0.2%。

构造配筋按下表统一选用:

h=100:

φR7@175M7

h=120:

φR7@150N7

h=150:

φR7@125(中筒用φR8.5@150×150)

h=180:

φR8.5@150N8.5

表示方式根据总说明简化示意,仅200、175、150、100间距用字母简化表示,其余间距实标间距;K@200,M@175,N@150,G@100,如K7=φR7@200

单向板底筋的分布筋及单向板、双向板支座负筋的分布筋,详结构总说明,图中不表示。

8.1.2板的计算:

a)长边/短边≤2.0,按双向板计算及配筋;

b)2.0<长边/短边<3.0,按单向板计算,双向板配筋;

c)长边/短边≥3.0,按单向板计算及配筋。

d)按单向板配筋时,底筋只表示受力方向布筋,另外一向底筋为分布筋不需要表示。

e)相邻板高差≥50mm时,该边按简支受力假定;对应简支计算假定,该边支座面筋构造设置K7。

f)塔楼异形楼板应进行有限元细部分析,(隔墙荷载按局部线荷载输入)并附该板计算书做为施工图审查送审计算书,转角部位布置加设▲加密钢筋网片。

g)卫生间等有防渗漏要求的楼板,面筋应有一部分贯通设置,支座处不足的可加设短筋,常规卫生间板配筋在文字说明中表示,规格为双层双向M7;较大跨度板在图中表示配筋。

h)露台设置温度-收缩钢筋网片,图中配筋仍按分离式设置,加设*表示。

i)阳台、厨房及入户花园均按一般室内楼板设计,不需设贯通面筋或温度-收缩钢筋网片。

j)各层角部楼板板厚h=120,阳角设附加钢筋,加设▲符号,不设通长面筋;配筋按板厚及受力计算对应取值。

k)电梯厅前室范围楼板加强,板厚h=150,配筋双向N8.5,在说明中表示,图中仅表示与相邻楼板的配筋关系。

l)板负筋长度按相邻较大板跨1/4控制,两边等长。

m)墙下无梁板底另加筋须根据具体受力情况确定板底加强筋的布置形式与长度。

8.1.3首层板

a)板厚h=150,板配筋双层双向拉通,不足另加短筋。

b)对于标准层楼板出现的异型板,首层板可通过加设框架梁尽量规避。

8.1.4屋面层板

板厚h=150(高层塔楼)h=120/150(洋房),板配筋双层双向拉通,不足另加短筋。

8.1.5裙房、幼儿园、会所楼板配筋参考住宅标准设计。

8.1.6局部转换构件水平力传递路径内楼板加强,板厚h=180,配筋双层双向拉通M10.5,锚入周边梁内,每层每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8.1.6板筋图示长度的图例说明(共四种情况)

8.2框架梁

8.2.1箍筋

a)箍筋肢数要求:

①当b≤200时,底筋≥2根,箍筋二肢箍;(两肢箍其肢数的示意)

②当b=250~300时,底筋≥3根;箍筋二肢箍

③当b=350~600时,底筋≥4根,箍筋四肢箍;

④当b>600时,底筋、面筋≥6根,箍筋六肢箍。

b)箍筋直径满足受力计算同时需满足下表要求

抗震等级

加密区长度(mm)

箍筋最大间距(取最小值)(mm)

箍筋最小直径(mm)

特一级、一级

2.0h(h为梁高)

h/4,6d(d为纵筋直径),100

10

二级

1.5h

h/4,8d,100

8

三级

1.5h

h/4,8d,150

8

c)当梁端纵筋配筋率≥2.0%时,表中箍筋直径应增大2mm。

d)注意加密区为抗震构造措施,非加密区箍筋需用以满足全段梁受力计算要求;受较大集中力的梁,箍筋可分段不同设置,以满足SATWE计算结果。

e)在满足受力条件下,次梁不用加密箍。

f)受扭时腰筋、箍筋须另行验算。

g)对于b<200或h≤400的次梁,箍筋6号筋为φ6@200,(例如卫生间120x500的边梁)

8.2.2纵筋

a)最小配筋率ρmin分跨中与支座截面按不同抗震等级取值详《高规》6.3.2;

b)最大配筋率:

ρmax=2.5%。

c)框架梁底筋、支座负筋钢筋排数不宜超过两排。

d)框架梁底面和顶面纵筋比值:

一级不小于0.5;二、三级不小于0.3(内悬臂梁亦需满足该要求)

e)框架梁面贯通筋:

原则上一、二级抗震采用部分面筋贯通设置,三(四)级抗震采用分离式面筋设置,架立筋筋取214(12)。

1一、二级抗震贯通面筋≥1/4梁两端最大截面配筋面积,且≥214。

2三(四)级抗震采用214

(2)为架立筋,框架梁跨度3m内的短跨梁采用贯通筋配筋方式,跨度大于3m的长跨梁按架立筋+支座短筋设计。

3次梁架立筋选用212;

f)框架梁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其支座按半刚接半铰接假定设计,梁底、面筋宜用不大于16直径的钢筋,同时复核支座处墙体边缘构件的配筋。

g)框架梁与剪力墙平面内相交,框架梁每排纵筋需与墙厚对应;

200厚墙:

梁筋每排2根;250厚墙:

梁筋每排3根;300厚墙:

梁筋每排4根;

h)水平力作用引起应力较大的框架梁底筋可以用8a/8号筋,及竖向分区分段配筋优化配筋设计。

i)梁顶标高变化>50mm时,按结施02图B大样构造设计;标高变化在50mm内时,梁顶标高按低者取值,仅板面标高不同。

(凸卫生间的边梁200x450,Ht=H-0.100)

j)对大跨度梁的简支支座需按《混规》10.2.6条复核简支支座的负筋。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小于跨中底筋截面积1/4,不少于两根。

8.2.3腰筋:

a)无抗扭要求的梁用5号筋,外框梁及有抗扭要求的梁用5a号筋,对有抗扭要求的梁需复核其纵筋及箍筋。

b)按构造要求设置的腰筋间距≤@200,直径用10、12、14、16。

凡梁腹板高度h不小于450均应设腰筋;每侧腰筋面筋不小于0.1%bhw。

c)除受力需要在图中原位表示外,梁腰筋按说明列表选用。

8.2.4吊筋:

集中荷载处加密箍,宜优先考虑箍筋,不足时,再用吊筋。

吊筋≥212,主次梁同高或相差很小时,集中荷载主要由吊筋承担。

8.2.5SATWE计算结果中纵筋超筋时做法:

a)受压区高度超,但配筋率小于2.5%

1)按双筋梁计算,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箍筋需满足《高规》6.3.5条要求;

2)实配纵筋配筋率小于2.5%,也可略小于计算书,箍筋直径不小于12,并采用复合箍筋;

3)当受条件限制,按计算书配筋有困难时,可参照下述配筋率≥2.5%时做法;

b)配筋率≥2.5%

1)按双筋梁计算,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箍筋需满足《高规》6.3.5条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受压钢筋面积要根据双筋梁计算确定,以保证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不大于0.25;

2)实配纵筋配筋率小于2.5%,其余纵筋配置于梁两侧各4倍板厚宽度范围的板中,箍筋直径不小于12,并采用复合箍筋;

3)配置于板中梁受力钢筋长度及锚固方式需满足框架梁面筋的要求;

8.2.5转换梁主要构造:

a)转换梁主要采用普通钢筋砼梁和型钢砼梁(剪力较大时采用)两种形式:

b)截面宽度≥400,高度≥1/6计算跨度;

c)对部分出现偏心支承的转换梁时,在转换梁之间设置了构造次梁或梁端加水平腋,以提高构件抗扭能力;

d)转换梁的的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6%,上部纵筋至少应有50%通长;配箍率不应小于0.75%;腰筋间距不大于200,直径不小于16;

e)加密区箍筋最小面积含箍率

(特一级)、

(一级)。

f)型钢转换梁的受剪截面应满足:

g)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3%;

h)每隔200mm设一根腰筋,且在腰筋和型钢支架配置拉结筋φ8@400;

箍筋加密区长度2h,箍筋最大间距100mm,最小直径12;

8.2.6原位法中梁部分的几点说明:

a)需正确对多跨梁进行分段。

b)对同一轴线上有多道楼面梁,多跨梁的起始跨底筋图例。

c)底筋1号筋用于单跨梁的集中/原位表示,用于多跨梁的原位表示,多跨梁的底筋若采用集中表示则用2a号贯通筋。

d)连梁在模板图及梁配筋图中需用图例示意并标注其截面、标高及正确的虚实线关系,配筋说明在竖向构件图中表示。

e)轴网标准应明确分为三道,第一道为总尺寸标注,第二道为轴线间标注,第三道是局部构件的标注,图中引出的轴号定位必须与轴网发生关系。

8.3剪力墙

Ø轴压比定义及限值

N/fcA是以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力设计值计算,即:

N=1.2×(恒载+0.5×楼面均布活载)。

对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一般为塑性铰区)的最大轴压比限制,是为了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具有足够的延性。

在相同轴压比作用下,带翼墙及端柱的剪力墙受压区高度较小,抗震延性相对较好,对一字形剪力墙如不能避免则设计中应从严控制其轴压比。

剪力墙轴压比限值

轴压比

一级(9度)

一级(7.8度)

二级

三级

N/fcA

0.4

0.5

0.6

0.7

Ø短肢剪力墙定义及设计

当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小于300mm,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4时仍属于一般剪力墙。

此外剪力墙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4、小于8时为短肢剪力墙。

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比一般剪力墙提高一级;轴压比按提高抗震等级后对应的一般剪力墙取值。

剪力墙高度与厚度比值不大于5时按柱设计,介于5~8之间按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