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7067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2010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七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学法导航】

1.本专题主要掌握下列知识:

用联系的方法比较本专题内容: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全面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本专题阶段特征如下: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革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等重大事件这些实践一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另一方面又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

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斯大林模式”体制弊端的不断显露,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进行多次改革,但积重难返,苏联最终走向解体

3.误区提醒: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质、最重要的核心

(2)俄国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而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典例1】有学者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答案:

C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却反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典例2】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O

一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词“1990年”,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台,此表反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成果

【典例3】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①余粮收集制②固定的粮食税③农业全盘集体化④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④不是超越当时生产力,而是不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③过急,过快

【典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

“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

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答案:

(1)积极影响:

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负面影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

回答第

(1)问时注意关键词“工业产量世界第二位”“消极怠工”,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考虑回答第

(2)问时注意关键词“1988年”“经济每况愈下”“深刻危机”。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限从1985—1991年,由此分析其经济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回答第(3)问时可以从生产力、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思考

【典例精析】

1.(08北京文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七月事件发生后,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故答案为C项

2.(08广东文科基础)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A项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项的标志是巴黎公社;在C项和D项的表述中,D项比较符合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3.(09年浙江卷)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答案】D

【解析】考察学生对史实的记忆。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神圣家族》;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是《资本论》;推翻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源自《共产党宣言》,此书是马恩两人合作的成果

4.(09年福建文综)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

“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

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D.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然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容易判断“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09广东历史)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7.(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8.马克思在评价1831年和1834年两次里昂工人起义的意义时说:

“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目的,认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实际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战士”对马克思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里昂工人是巴黎公社的战士

B.里昂工人起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C.里昂工人要求建立社会主义

D.法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8.D解析:

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A错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里昂工人起义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也就不可能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故B、C错误里昂工人提出“推翻富人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国”的口号,表明法国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马克思说他们是“社会主义战士”。

9.一百六十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饿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敢于和善于吸收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这个“学说”是

A.资本主义B.空想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D.毛泽东思想

9.C解析:

本题关键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考题,注意题中的该“学说”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学说”这一关键词,故排除A、B、D,正确答案为C

10.右图漫画为《列宁扫地球》,画中的列宁手拿扫把,在“清扫地球”。

对这幅漫画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是与“清扫”有关的重要事件

B.“清扫”的范围包括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

C.“清扫”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清扫”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10.C解析:

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也领导苏俄三年内战,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们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所以C项错误

11.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11.B解析: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史考查的重要内容。

属于难题。

本题考查的重点落脚于对十月革命的理解上。

推翻沙皇统治的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十月革命,选项A不正确。

十月革命只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而没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选项C也不正确。

选项D的观点只是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也不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选项B符合史实,正确。

12.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13.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

D

解析: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1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答案:

C

解析:

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而斯大林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15.“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词“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16.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17.(09海南历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参考答案:

(1)原因:

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不同:

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解析:

回答第

(1)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从周围的环境出发”“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分析原因和不同。

回答第

(2)问时注意关键词“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分析历史经验。

【专题综合】

一、分析比较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

项目

巴黎公社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方式

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背景

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革命领导

自发斗争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革命措施

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设法恢复工厂的生产,把工人组成合作社,努力改善劳动条件

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革命结果

只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成功地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影响

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

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4—18世纪,西欧先后产生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进步思潮;19世纪中期,又出现了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进步思潮。

上述进步思潮促使社会变革,并对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书籍,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前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

……后者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理性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前者”与“后者”分别是指什么?

二者内在的一致性是什么?

解析:

回答第

(1)问首先分析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其次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然后再加以概括,得出这些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直接运用课本知识回答。

(2)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可作为答题要点,解答时要紧扣材料中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第(3)问,解题时注意“前者”与“后者”的次序不能颠倒,二者内在的一致性要从二者思想的精髓找其共同点

答案:

(1)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激发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为资产阶级建国提

供了借鉴,颁布了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思想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三大发展模式比较: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2.结论: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三、建国初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与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关系?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

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1.关系: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以苏联为榜样,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纯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设方面,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建成了一大批重工业项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业上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发动了“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农业上,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下,中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政治上将按理论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影响:

这种体制忽视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作用,忽视民主与法制,导致个人高度集权。

在我国由于该体制推行,“左”倾路线占主导,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产生

3.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上开始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并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

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个人专断。

【典例2】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人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

材料五“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