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7528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

2021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3分)如图所示为今年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金面具残片,经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85%。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的元素符号为aU

B.金容易被锈蚀

C.金单质由金原子构成

D.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g

2.(3分)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又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移走蒸发皿B.

使用测电笔

C.

夹持试管D.

添加砝码

3.(3分)现有锌、氧化铜、硫酸钡和石灰石四种固体,为了区分它们,小嘉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a只含一种物质……2

1b含有多种物质……甲

2a只含一种元素……乙

2b含有多种元素……3

3a▲……丙

3b白色固体……丁

A.甲表示的是石灰石

B.乙表示的是锌

C.表中“▲”应该表示为“黑色固体”

D.也可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丁分类

4.(3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

B.②是通过复分解反应获得铜

C.③所得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D.④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

5.(3分)如图所示为小嘉构建的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物质的关系图,“﹣”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若甲为铁,乙、丙、丁分别是稀H2SO4、CuCl2溶液、NaOH溶液中的任意一种,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乙可能是CuCl2溶液B.丙一定是NaOH溶液

C.丁一定是稀H2SO4D.丙不可能是稀H2SO4

二、填空题(本题有2小题5空格,每空2分,共10分)

6.(4分)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

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

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

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

7.(6分)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  。

从此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

(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

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1小题3空格,每空3分,共9分)

8.(9分)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

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

查阅资料发现:

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

(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  相同。

(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  。

【继续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  。

四、解答题(本题有3小题,第9-11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9.(7分)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

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

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

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

今年天气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

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

并说明理由  。

10.(7分)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

试回答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H

1

D

2

T

3

(1)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

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

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多少?

11.(7分)小嘉发现:

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

查阅资料: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成NaHCO3后,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

在广口瓶中加入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

步骤二:

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3分)如图所示为今年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金面具残片,经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85%。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的元素符号为aU

B.金容易被锈蚀

C.金单质由金原子构成

D.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g

解析:

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金的元素符号是Au,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锈蚀,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单质是由金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2.(3分)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又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移走蒸发皿B.

使用测电笔

C.

夹持试管D.

添加砝码

解析:

A、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测电笔,手不能触碰金属体,以免触电,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不能用手拿砝码,应使用镊子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B。

3.(3分)现有锌、氧化铜、硫酸钡和石灰石四种固体,为了区分它们,小嘉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a只含一种物质……2

1b含有多种物质……甲

2a只含一种元素……乙

2b含有多种元素……3

3a▲……丙

3b白色固体……丁

A.甲表示的是石灰石

B.乙表示的是锌

C.表中“▲”应该表示为“黑色固体”

D.也可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丁分类

解析:

A、甲中含有多种物质,说明其是混合物,四种固体中石灰石属于混合物,则甲表示的是石灰石,故选项说法正确。

B、乙中只含有一种元素,锌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乙表示的是锌,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丙和丁中含有多种元素,丁是白色固体,氧化铜、硫酸钡中含有多种元素,硫酸钡是白色固体,氧化铜是黑色固体,则表中“▲”应该表示为“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化铜、硫酸钡中均含有氧元素,不能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丁分类,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4.(3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

B.②是通过复分解反应获得铜

C.③所得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D.④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

解析:

A、“苦泉水”加热后能获得硫酸铜晶体,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②是用炭火烧的方法获得铜,生成物中铜是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酸铜晶体加水溶解形成硫酸铜溶液,③所得硫酸铜溶液不一定是饱和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④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而不是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5.(3分)如图所示为小嘉构建的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物质的关系图,“﹣”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若甲为铁,乙、丙、丁分别是稀H2SO4、CuCl2溶液、NaOH溶液中的任意一种,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乙可能是CuCl2溶液B.丙一定是NaOH溶液

C.丁一定是稀H2SO4D.丙不可能是稀H2SO4

解析:

A、铁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丙一定是NaOH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

C、丁可以是氯化铜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如果丙是稀硫酸,则乙、丁的其中一种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不能和铁反应,因此丙不可能是稀H2SO4,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二、填空题(本题有2小题5空格,每空2分,共10分)

6.(4分)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

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

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

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

解析:

(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容易发生燃烧,

(2)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则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故答案为:

(1)着火点低;

(2)提供氧气。

7.(6分)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  。

从此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

(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

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

解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锡、锌位于氢的前面,能与酸反应,所以则会“消失”的金属有锡、锌。

(2)由于较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所以“可燃空气”就是氢气。

(3)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了硝酸亚铁和铜,由图像可知,B点时铁与硝酸银恰好反应,则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Cu2+、Fe2+。

故答案为:

(1)锡、锌;

(2)氢气;(3)Cu2+、Fe2+。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1小题3空格,每空3分,共9分)

8.(9分)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

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

查阅资料发现:

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

(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  相同。

(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  。

【继续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 。

解析:

(1)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速度相同。

(2)图中实验,用量筒收集生成的氧气,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

(3)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温度不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水可以降低温度,减缓反应的速率。

故答案为:

(1)速度;

(2)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

(3)水可以降低温度,减缓反应的速率。

四、解答题(本题有3小题,第9-11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9.(7分)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

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

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

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

今年天气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

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

并说明理由 。

解析: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

故填: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

(2)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OH+CO2═K2CO3+H2O。

故填:

2KOH+CO2═K2CO3+H2O。

(3)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

故填:

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

10.(7分)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

试回答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H

1

D

2

T

3

(1)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

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

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多少?

解析:

(1)由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中子。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T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2x+(﹣2)=0,则x=+1价。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

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100t×0.02%

100%=0.004t。

故答案为:

(1)中子;

(2)+1;(3)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0.004t。

11.(7分)小嘉发现:

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

查阅资料: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成NaHCO3后,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

在广口瓶中加入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

步骤二:

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

解析: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填:

变浑浊。

(2)设加入稀盐酸质量为x,

Na2CO3+HCl═NaCl+NaHCO3,

10636.5

10g×10.6%x×7.3%

x=5g,

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5g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故填:

5g。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两种方式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都完全来自于碳酸钠,即碳酸钠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

故填:

两种方式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都完全来自于碳酸钠,即碳酸钠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