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7809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

2021年上海市高三压轴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岁朝与岁朝图

①《后汉书•周磐传》:

“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

”李贤注:

“岁朝,岁旦。

”岁旦即阴历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

古代贤良的新春佳节在“讲论终日”中度过,而大多数人要轻松愉悦得多,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

“晴云道:

‘今日是岁朝,人人要闲耍的。

’”然而“闲耍”也有雅俗之分,市井屠贩之人不过吃喝博戏,诗礼文章之家则不免琴棋书画,风雅一番。

②岁朝时节应景张挂的绘画统称为《岁朝图》,以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大致属于花鸟画,画的多是仙花、瑞草、嘉果、美器以及一切寓意美好的事物,多以《岁朝清供》为名;另一类则约略可以归于山水人物画,描写的是钟馗等福神或人们在新春时欢庆的活动场景,多冠以《岁朝欢庆》之类的名称。

③《岁朝图》的源起,有说为宋朝宫廷,谓徽宗令画院画师在新春时图绘冬天不易看到的珍奇花卉,以供赏玩。

然而,在早期的宋元画史如《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或许是因为其时此类作品还属于花鸟画,亦或许是有少数类似作品却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门类而有专门的名称。

④真正意义上的《岁朝图》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宫廷。

根据画史记载,明清两代许多知名的宫廷画家都有《岁朝图》传世,例如明代的边文进、周文靖、商喜;清代的邹一桂、董邦达、董诰、金廷标、姚文瀚等等。

擅画的明宪宗朱见深甚至亲笔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图中用明代皇室喜好的硬朗爽利的笔法作一钟馗,形容奇古,手执如意,眼望空中的蝙蝠,身旁侍立一小鬼,手捧托盘,盘中盛着柏条和柿子。

画上御题:

“柏柿如意。

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

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悬挂钟馗像以辟邪纳福,是宋代就有的年俗,明代之后才渐渐移向端午节,此图作于成化辛丑(1481),亦保留着宋代的习俗。

⑤据说郑板桥曾经偶然见到元代李萌的《岁朝图》,爱而购之,并赋诗一首:

“一瓶一瓶又一瓶,岁朝图画笔如生。

莫将片纸嫌残缺,三百年来爱古情。

”李萌画史无传,看郑板桥的诗,他的这幅《岁朝图》亦是瓶花之属,至于“岁朝”的主题究竟是李萌的本意还是郑板桥的臆断,既然买主喜爱的是三百年来的“古情”,今人亦不必深究了。

⑥相较明人,清代宫廷的《岁朝图》显得活泼欢快,更多民间气息。

乾隆朝如意馆画师姚文瀚绘制的《岁朝欢庆图》描绘了一幅当时大户人家新春团圆、欢庆佳节的场景。

廊庑回绕的庭院里树石掩映,寒梅绽蕊,正堂上布置得富丽堂皇,桌后是四季花卉屏风,朱红色的小几上有瓶插牡丹,男女主人端坐桌前,接受晚辈的侍奉;院中的火盆烧着松枝、柏叶——这是一项可以追溯到南宋的汉族年俗;一众儿童敲锣鼓、放爆竹、耍傀儡,笑闹嬉戏;侍女们执壶捧盏,后院中有人忙碌地准备饭食,远处阁楼上几个僮仆正悬挂灯笼……色彩艳丽,笔致细腻,描摹精到,清代宫廷绘画的擅场,用以表现岁朝的喜庆、热闹、忙碌正是再合适不过。

⑦乾隆朝天下太平,国库充盈,宫中重视典仪节令,尤其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节。

⑧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也是喧闹喜庆,充满了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

锈色斑斓的古器、娇嫩鲜美的花果,甚至是卷轴书画、金石拓片,一切可资雅玩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岁朝清供而入画。

他们心中完美的岁朝应该是这样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

汪曾祺写过一篇《岁朝清供》,文中说他曾见过一幅旧画:

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字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此情此景,今人看来,该有多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慨叹啊。

1.第①段引用《后汉书》及《喻世明言》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根据第②段,判断下边的这幅岁朝图属于

(1)岁朝图,以下与该图意境最匹配的诗句是

(2)

A.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瑞梅如雪露华滋,佳气葱茏满玉墀。

D.偃蹇松枝隔烟雨,知侬定是岁寒材。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某年新春,乾隆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于祖母圣孝皇太后

②内府所藏历代岁朝图以及宫中画师所作的岁朝图佳作上多有他的题跋

③后以寓意吉祥便以永、绵、奕、载为皇室子孙的行辈用字

④乾隆帝爱画好书

⑤乾隆在其上题诗,其中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

⑥甚至清代后世皇族的名字亦得于此

A.①⑤④③⑥②B.①②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②⑥①⑤③

4.推断第⑧段加点词“这样的场景”,你的想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岁朝图最早起源于宋朝宫廷,真正意义上的定型和流行则在明清时期。

B.《岁朝佳兆图》绘有柏条和柿子,乃是一语双关,寓意新年吉祥如意。

C.清代的岁朝图较之明朝的更为活泼,色彩明艳,笔法细致,想象丰富。

D.文人画家以含蓄优雅的画面,取代现实中喧闹喜庆的场景来描摹春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藤

王剑冰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

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

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

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

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仙佛奇踪》说:

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

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

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

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

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

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

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

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

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

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

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

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

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

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

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

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

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

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

它没有根吗?

没有头吗?

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

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

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

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6.第(3)节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7.第(4)节中首句说“我敬慕地站立着”,请联系全文概括“这棵古藤”值得作者敬慕的精神品质。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8.第(8)节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既写了古藤弯曲、枯老等外形特点,也写出了古藤坚毅、不屈等内在特征。

B.文章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描写起笔,由议论收束,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C.作者对古藤由衷赞美,其情感经历了一个“惊奇——敬慕——景仰”的变化过程。

D.文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赞美古藤的不凡表达对天下老人的无限景仰之情。

10.文章第

(1)节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请对此加以赏析,并说说第

(1)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句子默写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北极朝廷终不改,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4)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

(苏轼《前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6)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7)大直若屈,_________,大辩若讷。

(《老子》)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____。

(姜夔《扬州慢》)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李煜(937―978),即李后主,为南唐末代君主。

北宋灭南唐李煜被俘,这首词即作于被软禁之时。

12.这是一首词,它的词牌应是

A.水调歌头B.踏莎行C.声声慢D.浪淘沙令

13.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用倒叙先写梦醒时的凄凉景象和悲凉感受,后写梦中的片刻欢愉。

B.“梦里不知身是客”借梦境表达了词人旅居异乡四处漂泊的孤寂之感。

C.“别时容易见时难”化用李商隐《无题》诗句,叹失国之易复国之难。

D.“天上人间”暗指今昔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14.“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中的“莫”字,《全唐诗》中写作“暮”。

请体会各自独特的意境,比较两字使用效果的异同。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苞①禁酒之议

①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断不可禁。

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也。

②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

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

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

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

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

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

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

语云:

兴一利必有一害。

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

他如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③噫!

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

昔韦处厚②议盐法:

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望溪殆未之晓耶。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

(注)①方苞,字望溪,清代文学家。

②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

15.根据文意,禁止烧酒的原本意图是_____。

16.作者认为严禁烧酒会带来以下后果:

17.文章认为,要想禁止烧酒必须具备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___(用原文词句回答)。

18.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道理、法律上说,烧酒是应该禁止的。

B.烧酒古已有之,因为“有益有损”,所以是否应该严禁,历来都存在争议。

C.“严禁烧酒”的措施不可行的原因是黄酒没有同时被禁止。

D.前人对私盐的禁止措施是成功的,禁止烧酒应该借鉴禁止私盐的经验。

19.关于是否禁止烧酒的问题,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请分别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初,卓之入也,歩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

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

乃讽朝廷策免司空刘弘而自代之。

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卓乃奋首而言曰:

“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

”公卿以下莫敢对。

卓又抗言曰:

“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坐者震动。

尚书卢植独曰:

“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

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徳,非前事之比也。

”卓大怒,罢坐。

明日复集群僚于崇徳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

曰:

“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

”乃立陈留王,是为献帝。

——节选自《后汉书·董卓列传》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乃私呼卓将兵入朝

(2)明旦乃大陈旌鼓币还

(3)不可以奉宗庙(4)令上宦于春秋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介词的一项是

A.尽与豪帅相结B.后归耕于野C.皆以军法从之D.卓又抗言曰

22.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3.概括第

(2)段体现董卓“性粗猛有谋”的两件事。

24.根据第(3)段内容,推断董卓废帝的“理由”。

五、材料作文

25.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

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

参考答案

1.内容上说明岁朝图是古代文人为庆春节所绘之图,有风雅之意趣;结构上引出本文的话题,为下文展开对岁朝图的介绍和评论作铺垫。

2.

(1)清供

(2)C

3.D

4.窗外遥遥可闻爆竹声,鼻端隐约闻到硫磺淡淡的辛味,随即被手边的茶香盖过,于是品茗、赏花、玩古,一日便悠然地过去。

5.B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①段引用《后汉书》及《喻世明言》在文中的作用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

需要概括引用的内容,联系语句位置分析作用。

结合“古代贤良的新春佳节在‘讲论终日’中度过,而大多数人要轻松愉悦得多”“‘闲耍’也有雅俗之分,市井屠贩之人不过吃喝博戏,诗礼文章之家则不免琴棋书画,风雅一番”分析,说明岁朝图是古代文人为庆春节所绘之图,有风雅之意趣。

结合后文“岁朝时节应景张挂的绘画统称为《岁朝图》,以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岁朝图》的源起,有说为宋朝宫廷,谓徽宗令画院画师在新春时图绘冬天不易看到的珍奇花卉,以供赏玩”“真正意义上的《岁朝图》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宫廷”等分析,为下文展开对岁朝图的介绍和评论作铺垫。

2.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第②段,判断下边的这幅岁朝图属于()岁朝图”,图中花瓶中插入的是梅花,香草等。

结合“一类大致属于花鸟画,画的多是仙花、瑞草、嘉果、美器以及一切寓意美好的事物,多以《岁朝清供》为名”分析,这幅岁朝图属于清供岁朝图。

A项,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不符合。

B项,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不符合。

C项,结合“瑞梅”“佳气葱茏”等分析,符合意境。

D项,结合“偃蹇松枝”“岁寒材”等分析,不符合意境。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②中的“他”指的是“乾隆帝”,应该在④后面;结合“作画”“题诗”“后”分析,①⑤③应该在一起。

综合分析,D项正确。

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需要立足文本内容推断“这样的场景”的内容。

结合“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也是喧闹喜庆,充满了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锈色斑斓的古器、娇嫩鲜美的花果,甚至是卷轴书画、金石拓片,一切可资雅玩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岁朝清供而入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字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分析,此处主要指他们心中完美的岁朝,可以写“爆竹声”“茶”“花”等内容,用流畅的语言表达。

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岁朝图最早起源于宋朝宫廷”错误。

结合“《岁朝图》的源起,有说为宋朝宫廷”分析,只是推测。

C项,“更为活泼,色彩明艳,笔法细致,想象丰富”错误。

结合“相较明人,清代宫廷的《岁朝图》显得活泼欢快,更多民间气息”“色彩艳丽,笔致细腻,描摹精到,清代宫廷绘画的擅场,用以表现岁朝的喜庆、热闹、忙碌正是再合适不过”分析,“色彩明艳,笔法细致,想象丰富”于文无据。

D项,“取代现实中喧闹喜庆的场景来描摹春节”错误。

结合“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也是喧闹喜庆,充满了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分析,“取代现实中喧闹喜庆的场景来描摹春节”错误。

故选B。

【点睛】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6.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用美好的传说寄寓作者的赞美、欣赏的情感;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铺垫。

7.①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自主。

(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②不畏千难万险的勇敢坚强。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

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

)③热爱生命,在生死选择面前勇敢地选择生。

(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④老当益壮,老而弥坚的积极进取精神。

(有真气色。

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

8.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人与古藤的相似性——经历艰难,需要勇敢面对。

9.D

10.采用比喻、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古藤”外形特征:

树色深褐,树形巨大,无数的枝条曲曲折折盘旋错落;极力展现了古藤历尽磨难、痛苦却依然顽强生长的不屈姿态;寄予了作者对古藤的崇敬之情。

(或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吸引读者凝住、思索。

【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3)节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有什么作用”,需要立足文本第三节内容,概括传说的主要内容,联系前后内容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结合“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分析,用传说寄寓作者的赞美、欣赏之情。

叙述传说的内容,可以为文章增添一股神秘的气息,吸引读者等。

结合后面内容“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分析,这个传说也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铺垫。

7.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这棵古藤”值得作者敬慕的精神品质,需要结合“这棵古藤”的有关叙述分析概括它的精神品格等。

结合“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分析,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自主。

结合“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

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分析,不畏千难万险的勇敢坚强。

结合“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分析,热爱生命,在生死选择面前勇敢地选择生。

结合“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

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分析,老当益壮,老而弥坚的积极进取精神。

8.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结构及语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

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语段主要写人其实同藤一样,历经艰难,需要学会面对等。

结合上文内容分析,主要讲“藤”,此段说到“人其实同藤一样”,联想到与古藤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事展开叙述和议论,结构上承上启下。

9.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借赞美古藤的不凡表达对天下老人的无限景仰之情”错误。

应该是抒发对古藤的敬慕之情。

文章开头运用描写,交代出文章的抒情对象,在描写之中,融入了作者对古藤的惊奇感受。

为了更好揭示出古藤神奇的特征,作者又插入叙述古藤由来的美好神话,在叙述之中巧妙地融入作者的喜爱之情。

为了更好的抒发作者的敬慕之情,作者围绕古藤的艰难命运展开议论,同时联想到与古藤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事展开叙述和议论。

由物及人,升华主题。

作者的用意不仅仅是颂赞一株“古藤”,还在于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益是渲染出古藤的不凡,实质益是颂赞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有依靠、仅凭自己艰辛奋斗、奋勇打拼精神的可贵。

故选D。

10.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及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