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793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docx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

豫政〔2014〕87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4年11月18日

  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豫政〔2013〕65号),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在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组织三个层次集中体现先进性,产品竞争力强,具有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等特征的现代制造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成功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制造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万亿元,居全国第5位,已经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大省,但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正处于破除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加快向先进制造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制造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立足我省发展实际,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有利于抢抓产业转移和新兴业态发展的历史机遇,有利于实现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转换,有利于全面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对做强工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豫政〔2013〕65号文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为抓手,以承接转移、创新驱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改革重组为主要途径,大力实施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支柱产业转型三大工程,聚焦重点方向,实施重大专项,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集聚度高、竞争力强、带动力强、吸纳就业能力强、资源环境友好的现代工业体系。

  坚持长短结合,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标准,选择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和转移趋势明显的领域作为近期主攻方向,通过集团化、体系化承接产业转移,省级层面重点做大智能手机、家居、制鞋、中高端食品、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规模,市、县级层面重点发展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拉动经济稳定增长,培育支柱产业。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制约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和薄弱环节,着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动技术创新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增创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综合优势,支撑推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坚持承接转移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以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应用促进企业转型和价值链升级,以改革创新激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制造业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三)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扩大优势。

把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中心任务,做大做强高成长性制造业,加快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脱胎换骨改造,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明确定位,专项突破。

把产业产品结构升级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主攻方向,细分行业领域,确定目标定位,以44个产业发展专项为抓手,建设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

  3.强化主导,集群发展。

把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重要支撑,依托产业集聚区,强化承接转移,推动各县(市、区)集中发展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各省辖市打造若干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构建省辖市、县(市、区)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省级层面重点发展2-3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4.引进龙头,承接配套。

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约集聚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瞄准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优势地区,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带动关联配套产业协同转移,以形成产业配套优势,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5.创新引领,融合发展。

把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关键环节,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核心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产业产品关键技术,推广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四)工作目标。

经过努力,到2017年,以承接转移为主导的“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快速成长,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先导作用日益突出,传统支柱产业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规模结构。

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万亿元,新增3万亿元以上,其中高成长性制造业比重达到55%、战略性新兴产业超过7%,分别比2013年提高5个和1个百分点以上。

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0%左右,传统支柱产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明显提高。

  ——优势集群。

全省形成装备制造和食品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超过1万亿元,电子信息、汽车、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产业集群规模超过4000亿元并加快向万亿级迈进;省辖市形成20个以上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县域形成10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

主要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端制造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超过35%,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超过1500家,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体系持续完善。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区制造业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高成长性制造业比重达到55%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5个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20个超过500亿元、150个超过100亿元。

  ——企业培育。

骨干企业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制造业企业超过50家,新增10家以上,其中超千亿元的达到3家以上。

  二、实施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工程

  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两手抓”,重点推动23个专项、1700个左右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依托省辖市、县(市、区)培育形成15个千亿元主导产业集群和70个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制造业3个百分点以上。

  

(一)电子信息产业。

顺应互联网深度应用发展潮流,坚持整机与零部件发展并重,以承接产业集群转移为抓手,集中力量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和可穿戴智能终端产品,培育适应信息消费和新兴业态发展需要的制造业增长点,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亿元,形成全国最具活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

  产业发展专项:

  ——智能手机发展专项。

把智能手机作为全省培育优势产业的战略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全力支持富士康集团做大高端产品规模;积极引进一批国内龙头型、基地型智能手机项目,形成集研发设计、整机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手机销售于一体的品牌智能手机产业集群。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特色手机生产基地。

鼓励支持手机零部件生产向有条件的省辖市、县(市、区)集聚,发展一批服务整机、联动配套的专、精、特、新手机部件集群。

重点实施94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争引进20家以上整机和200家以上零部件企业,2017年全省智能手机产量超过2亿部。

  ——智能终端拓展发展专项。

积极引进整机企业,重点发展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和可穿戴智能终端产品,打造基板玻璃-面板-模组产业链。

重点推进10万台学生平板电脑、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大屏幕智能液晶电视等25个重大项目建设,引进10家行业知名企业,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

  ——新一代互联网发展专项。

引进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培育高端软件、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重点推进软件业集聚发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建设等工程,积极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实施惠普(洛阳)软件产业和人才基地、郑州物联网产业园、中原数据基地等18个亿元以上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产业集群:

建设郑州航空港区3000亿级、信阳工业城百亿级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培育济源虎岭、长葛、西华、睢县百亿级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打造郑州高新区、洛阳高新区500亿级以软件及新兴业态发展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鹤壁金山、漯河东城、南阳光电等百亿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集群。

  

(二)装备制造产业。

把智能装备作为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装备产品和装备制造智能化为重点,突出发展智能成套、智能电气和智能制造装备,做大轨道交通装备规模,加快工程装备、农机、基础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扩大应用领域和范围,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万亿元,打造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智能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

  产业发展专项:

  ——智能成套装备发展专项。

突破系统集成、自动监控、智能耦合电液控制等关键技术,提高矿山、煤炭、水泥、冶金、化工、环保装备成套能力,推动骨干企业与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单位战略合作,促进从制造企业向集成供应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形成一批集智能成套装备设计、制造、总成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

重点实施三一重工2000台掘进机、中信重工重型装备产业园等16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

  ——智能电气装备发展专项。

坚持改造提升与引进合作并举,扩大输变电装备产品系列和成套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基地;积极承接城市配电、室内电气等组装类电气产品企业转移,推动智能中低压电气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装备、风电装备、电动汽车充电站、燃气发电等新能源装备。

重点实施平高特高压直流场等11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发展专项。

发挥我省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加速发展的市场优势,深化与南车集团、北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郑州、洛阳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建设;积极推动战略联合和技术引进,扩大电源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站台设备等优势产品市场份额。

重点推进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郑州基地等2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形成1000辆轨道车辆生产能力。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系统集成、机器人本体、伺服电机等方面形成研发制造能力,培育2-3家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核心功能部件配套企业,打造洛阳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

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精密数控机床和中高端数控系统、驱动电机等功能部件。

加快发展精密智能仪器仪表,积极支持3D打印装备产业化。

重点推进友嘉精密机械产业园等7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工程施工装备发展专项。

重点提升装载机、挖掘机、叉车、起重机械等优势产品机电液一体化水平,积极开发港口、水利、军工、市政等智能工程机械产品。

突出发展大型盾构装备,建设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加快形成高空作业平台、高铁架桥机等高端施工装备竞争优势,培育国内一流的知名品牌。

重点推进中信重工硬岩盾构等6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现代农机发展专项。

推动骨干企业应用智能控制、动力换挡和自动导航技术,提高关键总成制造水平,提升大中马力拖拉机、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械等优势产品竞争力。

积极发展土地耕整、种植机械、田间管理等配套农机具,开发新型饲料加工、秸秆利用等专用农机。

重点推进一拖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等5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精密基础件发展专项。

以提升高端装备配套能力为重点,推动骨干零部件企业与整机制造商在设计制造上协同联动,鼓励零部件企业围绕整机制造企业集聚,形成整机和零部件企业本地化配套的格局。

推广在线监控、高精度表面加工、特殊材料及热处理等先进工艺,提高轴承、铸锻件、泵阀、模具、制动器等优势产品精密化水平,积极承接液压、密封和紧固类基础件企业转移,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精密基础件集群。

重点推进轴研科技重型机械轴承等8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

  产业集群:

建设以洛阳伊滨、洛阳市先进制造业、洛阳工业、宜阳县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3000亿级洛阳动力谷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许昌经济技术、长葛市、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平顶山高新技术、平新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2000亿级中原电气谷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培育郑州、新乡、焦作千亿级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开封汴西、林州、濮阳濮东、南阳高新、济源虎岭等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三)汽车及零部件。

重点推动郑州汽车制造基地形成规模优势,扩大中高档乘用车产能,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壮大优势专用汽车规模,扩大关键零部件集群优势,到2017年,力争郑州市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以上,规模以上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

  产业发展专项:

  ——整车制造基地建设专项。

重点推动与东风公司战略合作,发展中高级轿车、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MPV(多用途车)等优势车型,加快新工厂建设,打造东风公司第三大乘用车生产基地。

推动海马公司加快新车型投放,推动奇瑞公司加快车型升级换代,形成生产规模优势。

扩大中高端客车规模,推动郑州宇通公司成为国际主流客车供应商。

积极承接骨干汽车企业乘用车产能转移,培育形成新的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东风郑州基地20万辆产能提升、宇通第三工厂等1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整车产能超过150万辆。

  ——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项。

抓住国家新能源汽车准入政策调整机遇,支持现有整车企业开发新车型,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获得国家生产资质。

重点引进、培育优势骨干企业,突出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提高电机、电控配套水平,推动汽车电子集群化发展,形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优势。

支持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发挥精密加工、技术研发和产业资源整合优势,形成1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生产能力,打造集电池生产、整车制造、商业运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

积极支持发展低速电动汽车,规范产品标准和运营范围,培育新的增长点。

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完善扶持政策,扩大示范运营范围。

重点建设郑州比克电动乘用车等4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专用汽车发展专项。

聚焦城市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需求,以增强专业功能为重点,突出发展建筑、环卫、园林等城建服务类和快递、冷藏、金融、机场等商业服务类专用汽车,抢抓行业龙头企业集团化布局新机遇,引进承接具有万辆以上生产规模的基地型项目。

重点建设中国兵器5万辆专用汽车等3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关键零部件发展专项。

以提高郑州基地本地化配套能力为重点,加快整车企业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推动省内外配套企业跟进转移,打造郑汴产业带千亿元零部件集群。

推动优势零部件企业发展乘用车配套产品,形成模块化、总成化生产优势,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重点建设东风日产60万辆发动机等18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

  产业集群:

依托郑州经济技术、中牟汽车、开封汴西、郑州国际物流、荥阳市等产业集聚区,建设郑汴2000亿级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孟州、博爱、许昌尚集、西峡、淅川、林州、新乡工业、鹤壁金山、长垣、兰考等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四)食品产业。

把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作为引领食品工业强省建设的主导力量,坚持绿色安全、品牌提升,完善原料基地、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加快构建产业链优势,打造万亿级中高端食品制造基地。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展与国际市场契合度高的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万亿元,基本实现产品结构以中高端食品制造为主。

产业发展专项:

  ——冷链食品制造发展专项。

完善骨干企业产业布局和市场营销网络,扩大速冻面制品、预制菜肴、调理肉制品等生产规模,加快形成一批百万吨级生产基地和与之配套的网络化温控仓储配送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端冷链食品制造基地。

重点建设三全和思念新速冻食品工业园等11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

  ——休闲食品发展专项。

以品牌企业集群引进、集中布局为主导,以方便快捷、健康营养为引领,突出发展烘焙、膨化、糖果三大主流休闲食品,积极发展果冻蜜饯、肉干肉脯、果蔬豆干等特色产品,加快完善原料基地、辅料配料、包装物流等配套环节,形成多品牌、多系列、集群化发展格局。

重点建设雀巢巧克力糖果等8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休闲食品生产基地。

  ——饮料发展专项。

抢抓饮料产能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机遇,推动优势企业省内区域性基地建设,重点扩大中高端植物蛋白饮料、功能饮料、包装饮用水和碳酸饮料规模,积极发展乳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新的增长点。

重点建设王老吉南阳中药饮料基地等6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

  ——卷烟结构升级专项。

实施卷烟品牌升级、市场培育升级、浓香型烟叶升级、产销基础能力升级四大工程,着力扩大省产一二类卷烟生产规模、省产卷烟省内市场份额,提升省产一、二类卷烟省内外市场比重和我省烟草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影响力。

今后三年,重点建设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等11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全省烟草工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利税达到560亿元以上。

  产业集群:

建设漯河3000亿级、郑州2000亿级和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等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打造汤阴、浚县、延津等2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五)现代家居产业。

发挥新型城镇化牵引作用,突出家电、家具、厨卫及家装建材三大重点领域,大力承接优势品牌与配套企业集群式转移,注重新型商业模式、新兴业态引入,打造中西部地区现代家居产业发展新高地,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现代家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基本形成优势品牌集聚、新兴业态引领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专项:

  ——家电发展专项。

按照扩大总量、扩充品系、智能提升的思路,大力引进优势品牌企业,扩大中高端冰箱、冰柜、空调和洗衣机规模;积极引进小家电、烟机灶具和健康电器企业,培育新的特色家电产业集群;顺应互联网与家电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骨干企业开发生产智能家电产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重点实施海尔(郑州)市场创新产业园、郑州格力产业园等4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

  ——家具发展专项。

顺应家具产品实体体验、网络订制的营销发展趋势,依托中心城市布局建设大型展示体验中心和集产品设计、检测认证、电商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产业服务平台。

依托交通优势合理布局仓储物流园区,构建快速物流配送体系,带动周边生产制造基地建设。

以广东、深圳、四川、重庆、浙江等地区为主要目标区域,重点引进板式和实木家具优势企业和市场营销龙头企业,推动板材、五金、包装等配套产业集聚,建设承接集群式转移的家具制造产业园。

积极发展钢木办公家具,推动洛阳等地特色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承接江浙等地优势企业转移,推动电子化、智能化办公家具发展。

重点实施全友26万套家私等11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

  ——厨卫及家装建材专项。

把引进做大整体橱柜和卫浴产品规模作为突破口,带动餐具厨具、厨卫五金等产品跟进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企业生产加工基地。

以提高产品设计和节能节材技术为重点,推动建筑陶瓷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承接地板、门窗、灯具等产品企业转移,打造本地化家装建材产品供应链。

重点建设美巢84万套整体橱柜等1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产业集群:

建设郑州千亿级综合性现代家居产业集群;建设民权、新乡百亿级家电产业集群,信阳、清丰、原阳、兰考等百亿级家具产业集群,内黄、鹤壁百亿级陶瓷产业集群。

  (六)服装服饰产业。

突出品牌引进、集群发展,重点扩大服装生产规模,积极承接制鞋产业集群式转移,推动特色服饰形成配套生产优势,培育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新的增长点,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服装服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成为全国新兴的终端纺织品产业基地。

  产业发展专项:

  ——品牌服装服饰发展专项。

突出品牌服装企业引进,积极发展贴牌定制,重点扩大中高档西服、衬衫、休闲服装、运动服装、童装和针织内衣生产规模,带动面辅料、研发设计、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产业配套发展。

以广东、福建、浙江等鞋业集中生产地为目标区域,重点承接运动、休闲鞋龙头和配套企业体系化转移,建设皮革鞋材、鞋机五金配件交易市场和制鞋产业出口基地。

积极推动箱包、皮具、发制品产业集群发展,完善配套条件,促进生产基地与专业市场一体化。

重点建设15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引进30家以上优势品牌企业,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00亿元,其中制鞋产业达到200亿元。

  ——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发展专项。

积极引进品牌家纺企业,推动骨干棉纺企业延伸链条,重点扩大中高端床品、布艺产品规模,积极发展绣品、毛巾、窗帘和毯类用品。

加快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和新材料开发能力,重点发展医疗、汽车、建筑、包装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打造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重点实施1800万米高档家用纺织品等5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产业集群:

建设郑州千亿级中高端服装产业基地,商丘千亿级服装服饰产业集群;打造周口百亿级制鞋产业集群,新野、尉氏、鹤淇、台前、光山百亿级服装产业集群,鄢陵百亿级箱包产业集群,许昌百亿级发制品产业集群,扶沟、平桥、鹿邑等百亿级服装服饰特色产业集群。

  三、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强化示范应用推广,重点推进12个专项、450个左右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培育形成5个5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和1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一)生物医药产业。

紧跟国际生物技术制药发展趋势,抓住国内市场快速增长和骨干企业布局调整的机遇,扩大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以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为主攻方向,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建成国内一流的新型医药产业基地。

  产业发展专项:

  ——生物技术药物提升发展专项。

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生物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基地,发展疫苗、血液制品、抗体药物、诊断试剂等产品,建设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园。

发挥区域市场优势,大力引进高端诊疗设备制造企业,建设区域性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华兰新型疫苗产业园等28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化学药物创新发展专项。

推动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加快大品种仿制药物产业化和高端原料药新品种发展,提升制剂加工规模和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化标准水平的生产基地。

重点引进知名企业布局建设生产基地,发展具有研发、生产、营销功能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