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7964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必然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精髓,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要素,也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特色。

因此,《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分阶段要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实施过程中,北京市各中小学结合自己的校情、学情以及师资情况,探索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北京市文汇中学:

形成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的综合课程文/王祺北京市文汇中学将同步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打破学科教学界限,形成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的综合课程。

例如:

历史与思想品德学科联动,根据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线索,开设了“仁”“义”“礼”“智”“信”六门专题“微课程”,为学生系统介绍了中华传统道德精神主旨及其形成过程。

通过拓展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外延,丰富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

化学组与物理组联合开发了“四大发明”实验探究体验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自己动手体验中国古代科技创新发明的过程,并尝试阐述其中的科学道理。

这些研究和探索,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突破了书本的局限,摆脱了背诵的僵化,变得更加立体化、生活化起来。

自主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专题校本课程。

学校自2005年开始自主研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并于2011年正式出版了《爱我中华美德流芳》校本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传统道德。

探索完善中华传统文化中小衔接教育课程。

今年初,文汇中学与文汇小学重组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两所学校首先进行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对接。

在小学低年级学段,主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将中华经典诵读、古诗词赏析等课程引入小学课堂,养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习惯;在小学高年级学段,主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活”教育,将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艺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融入课堂,培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初中学段,主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植入课堂,培养实践中华传统美德的行为。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学校在三级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用以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体验。

例如:

在“徒步走京城”系列活动中,学生从学校出发,考察名胜古迹,走进胡同街巷,品尝京味小吃,观看京剧表演,品味京味文化,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综合实践课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丰富了他们的文化体验,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情感。

学校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平台,为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创造了机会。

例如:

在校团委“爱心小屋”系列活动中,学生到“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久病卧床的老人送去温暖。

在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被深深感动,真正明白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

这些综合实践课程,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从而形成道德意志,最终体现在道德行为之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让学生全方位感受“非遗”之美文/杨文芝张瑞清北师大实验中学结合本校的师资优势,从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精选部分项目,通过大型活动、课题研究、社团和专业团队活动、必修课、选修课等多种方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目标。

非遗教育活动成为传统项目。

从2004年开始,我校已举办五届中华传统文化节,师生身着传统服装盛装行进表演是文化节上的传统项目。

如2012年第五届传统文化节以“梨园溢彩”为主题,学生们搜集了京剧、豫剧、越剧、昆曲、秦腔、评剧六种剧种,每两个班为一组,进行一个剧种的盛装行进表演。

通过社团进行非遗教育。

我校组建京剧社、遗产社、折纸社、变脸社等学生社团;组建包括琵琶艺术、古筝艺术等多种非遗项目的民乐队。

2014年2月,校学生艺术团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文化中国——非遗校园传承在行动”专场汇演,节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元素,充满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使法国人民近距离了解灿烂的中国文化。

非遗教育进课题。

2011年,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以传统表演艺术为核心的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与实践”。

2012年,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正式立项,通过组织全校的必修课、校本课程、编写教材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非遗教育进入国家课程。

我校通用技术必修课推出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课程。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对陶瓷的理解转化成纸艺服装,把对文化的感悟凝结成创意,演绎了一场别具风韵的陶瓷文明。

此外,他们还在老师指导下制作“长城”“故宫”“山顶洞人”等多项世界遗产纸艺服装。

在纸模服装制作过程中,学生对非遗项目由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传播者。

非遗教育进入校本必修课程。

我校美术组组长吴荻老师是国家级非遗北京评书传承人连丽如的徒弟。

他首创“大美术课”理念,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融于日常美术教学之中,成为美术教师讲京剧第一人。

他除了在宣南书馆、东城书馆演出长篇评书之外,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录制大量节目。

学校把以上节目放在网站上,使全校师生都可以分享这一资源。

此外,我校还开设了“走进西城”地方课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剪纸、皮影戏、抖空竹、围棋、象棋、太极拳、传统箭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设了“走近中医”选修课,并编写校本教材《走近中医》。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

跨学科、跨领域统整教育资源文/李铁军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通过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学科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纳入课程规划设计,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统整教育资源等方式,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文化,走进师生心灵。

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校举办“韵雅诗香少年狂”赛诗会、古韵金声朗诵会、“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首届全国中学生朗诵大会,经典的篇章、声情并茂的朗诵者、个性化的演绎、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敞开心扉,释放激情,感受诗歌带来的心灵的震撼,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无穷魅力。

与学校环境相结合。

一零一中学每年秋季都在在圆明园大水法前举行高三年级的成人仪式。

在2015届高三学子成人宣誓仪式上,全体高三学生面对国旗,举起右拳,以激越的声音向党和祖国、向关心爱护他们的家人和师长们发出了庄重的誓言,表达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并且表示:

自己将要担负起这一代青年的责任,实现自己青春的价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

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综合实践课程。

“中秋赏月”以独特的方式开展中秋传统佳节活动,跨学科、跨部门合作,结合天文、地理、历史、语文等多学科,以观星阁观测、中秋节气、传统历史文化、古诗词诵读赏析、月饼制作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体验中秋文化。

满腹经纶的历史老师和激情四射的语文老师分别就“中秋的来历”和“中秋与文学”两个话题进行精彩的演讲。

校天文爱好者设计了参与式科普知识普及活动,分别就月相、月球概况、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做了详细讲解。

学生到食堂后厨,学习并体验制作月饼,了解中国中秋传统文化。

北京市芳星园中学:

把美德教育做成系统工程文/刁春江北京市芳星园中学的中华传统美德工程德育校本课程始于2007年9月,灵感来自一次读书活动中分享的一本书——《家庭美德指南》。

大家都觉得书中介绍的52种美德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

经过反复的研究与研讨,学校决定开展美德课程,利用每周五班校会时间在初一年级授课。

从那时到现在,我校美德课程已经坚持了7年。

讲师团队覆盖面广。

担任美德工程的授课教师有美术、音乐、生物、英语、历史等学科教师。

他们最年长的已近50岁,最年轻的刚刚大学毕业。

他们的共同点是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在这里的学生。

我们要求每个教师承担一个主题,采取走班式教学,隔周换一班。

为了规范管理,我们对授课形式提出五种要求,如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要给学生发言机会,要举当天所授课班级的学生的例子,尤其是平时不受大家关注的学生的案例等。

备课环节严谨、规范。

统一教学目标、环节、教案格式。

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与听评课展示,每学期授课前,教师都要进行新教师的集体备课与说课,听取其他教师的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听课评课,听完即评,当时指出教师上课的优缺点,完善教师的教学。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第四小学:

通过国学书苑播撒文化的种子文/李静历经三年建设,海淀区羊坊店第四小学的“国学书苑”初具规模且独具特色。

在这里,学生们经常有和书画名家一起开展笔会活动,得到书画名家指导。

在这里,学生们自由快乐地学习成长,感受艺术熏染,获得文化积淀。

文化熏陶,环境怡情。

走进“国学书苑”,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书法室、围棋室、国画室和古琴室……各间教室均以中国传统的木质隔扇和不同字体的书法、篆刻为装饰,木质的仿古桌椅独具匠心。

学校南楼二层,文化墙上的“文人简介”“国学经典”“名人名言”“书法作品”,让经典浮现眼前。

南楼四层,楼道走廊两侧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展示,有集制造工艺、民俗、文字、诗歌、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青花瓷,有老北京传统的兔爷、陀螺,空竹、剪纸、风车、阿福,让师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妙趣横生。

文化传承,课程育人。

以经典诵读《笠翁对韵》《论语》《历代美文》为主体的国学课程,将文化和礼仪相结合,营造一种优美、高雅的氛围,让国学中蕴含的精神营养被自然吸收,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以自主研发编写的《古琴》《书法》《围棋》《国画》等校本教材作为辅助的国艺课程,真正践行“以字育德,字正行端;以棋启智,棋艺思睿;以琴益美,琴雅貌丰;以画健体,画活身灵”的育人宗旨,学生在国艺课程的学习中,陶冶情操,习得技能,培养才华。

“国学书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

学校通过开设国学讲堂,聘请相关教育顾问对教师进行国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上的指导。

学校以“国学书苑”为平台,组织开展“书香杯”书法比赛、经典美文诵读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

“国学书苑”是学校良性发展的着力点。

环境的影响,文化的浸润,国学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师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养料。

文化办学塑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国学的精髓浸入了每一个师生的灵魂。

在羊坊店四小的校园里,处处充满国学文化的韵味,活泼大方的学子、淡雅端庄的教师,组成了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

北京市东城区遂安伯小学:

传统文化课程应用于社区教育文/宋菁东城区遂安伯小学所在社区曾被评为市级首都文明社区。

它是“老北京”聚居的小区,有着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还有北京文博交流馆等单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亦居住在此。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参与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学校、家庭、社区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明共建、共同发展”,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社区居民身边。

利用传统节日,定期开展活动。

从国家把清明作为法定节日的第一年起,学校联手社区先后开展了“手拉手叙清明”“缅怀先人”“清明实践行”等活动,从清明节的历史、由来、节俗等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和社区居民深入理解节俗中蕴涵的文化因素。

端午节时,我们举行“传端午文化,抒爱国情怀”主题活动,为社区居民带去自己设计的有关端午节的展板,表演展现爱国诗人屈原伟大精神的情景小剧,教爷爷、奶奶用五彩丝线缠缯子,而社区居民们则准备了棕叶、江米、小红枣,手把手教学生包真粽子。

在这种亲情脉脉的氛围中,孝亲敬老、关爱他人的教育自然而生动。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

学校定期向社区居民开设市民学习基地课程,系统讲授兔爷、扇子、中国传统灯笼、灯谜等的有关知识。

教给居民画兔爷、制作扇子、设计扇面、做灯笼等。

居民们听得十分认真,每组成员都成功完成了制作任务。

社区为学生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

我校每年都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爱心亲情传温暖”主题活动。

组织同学开展志愿实践活动。

以社区内“三无”老人、低保家庭、烈军属、残疾人为重点,深入社区困难家庭,开展以“送一张贺卡、写一副春联、贴一个福字、做一次扫除、端一碗饺子、说一句吉祥话”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社区弱势群体过一个温暖和谐的春节,切实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弘扬传统文化。

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

依托二十四节气进行中华传统教育文/毛向军远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长期经验的积累中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又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

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编写校本教材《二十四节气与我们》,依托二十四节气,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渗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我们的祖先不仅依节气而耕种,更是探索出依节气而饮食、依节气而着装、依节气而养生的道理。

我们在校本课程中特别设置了“节气与生活”这个栏目,包括节气与吃、穿、玩、健康等内容,还根据节气提示学生四季食谱,如春季要以吃清淡的蔬菜为主,夏季要多喝绿豆汤,秋季要多吃维生素多的萝卜、梨、蜂蜜等,冬季多食花生、红枣等食品。

使学生初步感知,人应该顺应天时,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健康长寿,才能世世代代享受自然。

反之,如果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破坏自然,人类就会难以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自掘坟墓。

带领学生关注自然界变化。

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带领学生走出家门、校门,走进田野山川,走进江河湖海,走进树林草地,走进稻田果园……用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双手等身体器官,去感知每个节气的气温、阳光、风、霜、雨、雪,去了解动物、植物、天气、星空都发生了哪些细微的变化。

在自然中使眼光更加敏锐,耳朵更加灵敏,内心更加灵动,情感更加丰富。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之美。

现代社会,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追逐名利多了,静心修身少了,常常对于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内心也随之变成一片“荒芜的沙漠”。

我们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当看到第一朵迎春花开放时,学生们会仔细地观察;当小青蛙在惊蛰时钻出了洞,学生们会发出惊叹;当听到蝉的第一声鸣叫,学生们会跟着唱起来;当闻到了稻谷的飘香、尝到了瓜甜果酸时,学生们露出会心的微笑;当遇到了第一场雪、玩起了打雪仗时,学生们的激情得以释放……年复一年,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

随着节气的变化,我们的学生走近可爱的动物、神奇的植物,看到多变的星空……这不仅让他们关注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更使他们的眼睛明亮、锐利,使他们的内心更加灵动、纯净,使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使他们具有了一颗博爱之心,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悄悄地植根在他们心中。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

走进收藏品味文化文/马守凤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与亚洲排名第一的收藏品展示、交易市场——潘家园旧货市场毗邻,不少学生家长在潘家园市场做古玩字画生意,不仅懂得古玩字画的鉴赏,而且还熟知许多收藏知识。

因此,我们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地域优势,研发“走进收藏,品味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收藏实践中,认识收藏的价值,了解相关的知识,陶冶情趣,同时感受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挖掘收藏的内涵。

通过挖掘收藏文化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收藏的真正价值不只是因其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及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回顾,其中凝聚着深厚的情感。

比如,通过让学生搜集关于咏梅的诗歌、在潘家园中找梅的藏品、走进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瞻仰“红色藏品”,使学生了解到了中国人如此爱梅,不只因为它的美,还因为它傲雪盛开的品格。

学校组织的“梅兰竹菊收藏展”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交流平台,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讲文明,知荣辱,拥有高尚的品格。

让收藏融入日常生活。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开展了“收藏妈妈的爱,感恩母亲节”收藏展,展品的种类五花八门,从小到大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胎毛笔、穿的第一件小衣服、妈妈写的成长日记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妈妈的爱心,学会感恩。

开展了“奥运收藏展”,一张张奥运门票、一件件奥运吉祥物,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们举办收藏展,让学生通过展览感受祖国60年的变化,更加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寒假里,我们让学生去收集有“年味儿”的藏品,开学时举办展览,感受祖国传统的年文化……每一个收藏活动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学校的教育,进而在活动中育人。

学校还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让学生走进博物馆,在实践体验中认识收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规定,在劲松三小就学的六年中,学生最少要走进12个博物馆,让社会真正成为学习的课堂,使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知识和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

写中国字,做中国人文/刘向东从2008年起,依托学校教师在书法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提出了“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的理念,确立了“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特色发展目标。

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全面了解和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通过书法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

我们认为,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深入推进书法教育,对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为此,我校改善环境,力求突出书法文化,如制作书法文化墙、楼道内悬挂书法作品、建立书法教室、在多功能厅长期展示师生书法作品等。

为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我校对学生写字成果实行“段位制”评价,颁发相应段位标识,激发了学生练习书法的积极性。

通过书法教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汉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中,汉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载体,对汉字的态度折射出的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我们在写字教学中,将汉字视为实施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

我们的写字教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尚字即爱国”的观念,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通过书法教学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在一节节的写字课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认识了一位位身正、行端、堪称典范的书法名家,爱上了一幅幅书法名作,更领悟了一个个做人的道理。

在“习字即习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写字的同时,渗透德育,生成雅学,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养性。

北京市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

“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培养现代少年君子文/蔡春洁自1997年开始,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围绕“爱、勤、诚、礼”四字校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采用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编辑出版的《中华古诗文读本》供不同年级阅读。

随着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经典诵读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的特色活动。

我们以“仁德立校,美德育人”为办学理念,将诵读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校构建的春芽课程体系中生根发芽。

为了给热爱诵读的孩子们提供更加厚重、全面的养料,我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基础课程为主体,以个性特色课程为补充,给经典诵读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广搭展示平台,为培养尚德、健康、乐学的现代少年君子奠定基础。

例如:

我校结合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展了“每周一诗(一歌)”的展示活动。

同时,我校还专门成立了“春芽朗诵团”,聘请朗诵艺术家担任指导教师。

此外,我校少先队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校红领巾广播、电视台等宣传阵地的作用,鼓励学生诵读美文。

我们还以说唱诗文、图文并茂描绘诗文等形式,开展“诗文展示擂台赛”“诵读小状元”“经典美文千人接力朗读”等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快乐的同时增强了自信、积累了诗词,中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弘扬和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