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228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高考模拟试题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的话。

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一般理论文章的思维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

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并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宋代多数诗人,包括一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是注意到了诗歌中的“理”是应当有“趣”的。

比如北宋的程颢曾赞扬石曼卿的两句诗“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是“形容的浩然之气”的状况的。

诗歌的“理趣”虽然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但是也并不仅仅在此。

有“理趣”的诗歌也不完全排斥“以理语入诗”。

诗歌并不是绝对地不能写“理语”,问题要看这种“理语”在全诗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它是和全诗的艺术形象和谐统一,而且也是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种“理语”不仅可以“入诗”,往往还是十分必要、不可缺少的。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

袁枚《随园诗话》说:

“或云:

‘诗无理语。

’予谓不然。

《大雅》:

‘于缉熙敬止’;‘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何尝非理语?

何等古妙?

”玄言诗坠入“理障”,历来是大家所否定的,但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在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广泛流行,使不少诗人常在自己的诗作中表现禅理。

以禅理入诗特别讲究体现禅趣,而切忌堆砌禅语。

沈德潜曾说:

“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

王右丞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柳仪曹诗: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皆能悟入上乘。

”他所举的诗例,都体现了一种禅宗的空寂之旨,但又都是寓于生动的山水田园风光中的。

既有禅宗哲理,又有诱人的美的形象,是两者的融合统一。

它和有些纯以禅语写的诗就根本不同了。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提倡儒学的思潮逐渐有所发展。

杜甫在他的诗中就常以儒家义理入诗,到中唐随着韩愈等提倡“文以载道”,更有所发展。

所有这一切,显然对宋诗中“理趣”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宋诗中的“理趣”正是对我国古代诗歌中“理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摘编自张少康《谈谈诗歌的“理趣”》)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能体现对“理趣”的认识的一项是()(3分)

A.“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从词语的意义上

看,“理趣”是要说理而有趣的意思。

B.诗歌如果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这与诗歌形象

思维的特征不符,所以诗歌还得有趣。

C.在诗歌创作中,只有使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

主,却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

D.诗歌创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用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创作,否则就会

把诗歌写成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诗注重“理趣”,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大雅》,“于缉熙敬止”,“不闻

亦式,不谏亦入”等句子就是具有理语特点的诗句。

B.诗歌的“理趣”既可以通过用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也可

以“以理语入诗”,使理语成为诗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C.《沧浪诗话·诗辨》中“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否定了“理”,而作者认为“理”

是不能否定的,只是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D.唐代诗人常在自己的诗作中表现禅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将禅

宗的空寂之旨,寓于生动的山水田园风光中的名句。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以抒情为主,宋诗则比较侧重于说理,宋诗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唐代韩愈“以文为

诗”的影响以及宋代理学泛滥有关。

B.在诗歌能不能写“理语”上,作者认为,诗歌不是绝对不能写“理语”,而是要看“理

语”能不能和“理趣”和谐地统一起来。

C.由于认识到诗歌要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所以宋代的多数诗人,包括一些道学家,既

注重了诗歌中的“理”,也注重了“趣”。

D.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理趣”这一问题,认为唐代文学对宋诗中的“理趣”

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震传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

“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①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

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

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

帝发怒,遂收考诏狱。

结以罔上不道。

震复上疏救之曰:

“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

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

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

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②之言。

”帝不省,腾竞伏尸都市。

会三年春,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

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

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

有诏遣归本郡。

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

“死者士之常分。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

朝廷成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

【注】①阿母:

汉安帝的乳母王圣。

②刍荛舆人:

割草打柴的普通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B.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C.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D.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才就是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指才能优秀的人,是汉代作为举荐人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考试时的秀才不是一回事。

B.延光是年号,纪年的名称,是帝王用的,新皇帝即位后通常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

C.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

D.顺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不是用来褒扬死者功绩品德,就是用来同情死者不幸命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舅大鸿卢耿宝、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向杨震推荐自己亲近的人入朝为官,杨震都没有答应。

司空刘授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征召了这两个人,且让这两个人十天内都得到提拔。

B.河间的男子赵腾上书指陈政事得失,顺帝大怒,就把赵腾关入监牢受审,以欺君犯上的罪名结案。

杨震上折救赵腾,请皇上保全他的性命,以鼓励百姓发表言论。

但皇上没有同意。

C.延光三年春,杨震的属官高舒获得樊丰等人伪造下发的诏书,杨震就写成奏折,准备上奏。

樊丰等人害怕事情败露,就一起诬陷杨震。

皇上回京后,当夜派使者收回杨震的印绶。

D.杨震死了一年以后,樊丰等人被处死,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上书要求重新审查杨震冤案。

当时朝廷上下都交口称赞杨震的正直忠烈,于是,汉顺帝就下诏为杨震平反昭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5分)

(2)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8~9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①

客路那知岁序移。

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释】①赵鼎:

南宋初年中兴名臣。

②华胥梦:

语出《列子·黄帝》,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

8.“分明一觉华胥梦”是本词的“词眼”。

由此看到词人情感变化。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9.清人况周颐对这首词的评价是:

“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

”请问作者运用了何种技巧表达此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孤独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第三章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起兴的句子以戒女无与士耽。

(3)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赝品

姜铁军

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

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

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

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

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

被黄胜一口回绝了:

“中央有八项规定,反对大吃大喝,你就别费心了!

”说完就把电话挂断。

王利没想到会碰一鼻子灰,心里想,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黄胜帮忙。

于是托人打听黄胜喜欢什么。

很快,那人给王利打来电话:

“黄胜喜欢收藏瓷器。

”王利说:

“我知道了。

”放下电话,王利就在心里琢磨,送黄胜什么样的瓷器好呢……

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

王利给黄胜打电话说:

“黄局长,这个瓷瓶是清朝的粉彩,你好好留着吧!

黄胜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说:

“地皮的事你听信吧。

第二天,黄胜叫自己老婆拿着这只瓷瓶,来到市文物鉴定所,请瓷器专家做鉴定。

瓷器专家仔细看了看,说:

“这个粉彩是假的。

”黄胜老婆立马火了:

“这不可能,你是不是鉴定错了?

”瓷器专家害怕自己看走了眼,急忙找来所里另外两位专家,共同又鉴定了一次,出具了鉴定书:

赝品。

黄胜看着文物鉴定证书,给王利打电话,说:

“我这地方小,没地方放你送的东西,把那只瓷瓶拿回去你自己收藏吧!

”王利赶忙说:

“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

”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

“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

他老婆说:

“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

”黄胜连连点头:

“有道理,有道理。

黄胜就把瓷瓶拿到了拍卖公司参加拍卖。

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

责任是买家自负。

他们也有鉴定师,看了黄胜拿来的瓷瓶,笑着说:

“这东西还值得来拍卖吗?

怕是不够手续费的。

”黄胜心里很恼火,脸色十分难看。

拍卖公司鉴定师问黄胜:

“这个瓷瓶拍卖底价是多少?

”黄胜没好气地顺口说:

“五万。

到了拍卖那天,不少人来参加竞拍。

黄胜拿去的粉彩瓷瓶五万开价,马上有人加到六万,接着被人叫到十万。

而后一路攀升,最后被一个买家以九十八万元买走。

黄胜从拍卖公司拿到这笔钱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投桃报李,黄胜给王利开了绿灯,让他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拿到了北湖那块地皮……

事后有人举报,说黄胜受贿,收了房地产商的粉彩瓷瓶,以地皮做交易。

纪委派人找黄胜谈话。

黄胜说,王利送给自己一只粉彩瓷瓶不假,就是朋友间的互赠,根本就是一个赝品,不值钱。

他拿出了市文物鉴定所的鉴定证书证实自己说的都是实话。

纪委又派人到拍卖公司了解情况,拍卖公司证明粉彩瓷瓶确实是一只赝品,值几百元钱。

至于买家愿意出高价买走,那是买家的事,谁也管不着。

买家看走眼的事在拍卖的时候经常发生。

黄胜没受什么处分,事情过去了。

现在,那只瓷瓶就放在王利家的卧室里,他当痰盂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胜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由,拒绝了王利请客吃饭,可以看出黄胜还是一位想坚持原则的国土资源局局长。

B.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高潮,正因瓷器专家断定这件瓷器是“赝品”,才有了后来拍卖“赝品”等故事情节。

C.一件赝品能够以天价被成功拍卖,这件赝品的价值与价格反差极大,这给读者带来了思想冲击,产生颇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D.黄胜收受“赝品”经纪委查证并非违纪行为,而黄胜得到九十八万元,是买家看走眼所致,与黄胜无关,是无可厚非的。

E.小说中涉及到的利益各方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利益,而国家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到严重损失,令人痛心。

(2)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6分)

(3)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

(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黄胜,也有人认为是王利。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王烈:

甘做乡野一画贤

罗先哲

王烈学画之初,就对兰竹情有独钟。

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

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

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

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

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

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

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

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

整整五天六夜

,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

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

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

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

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

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

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

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

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

“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

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

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1993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

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

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

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

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

篱院长守身更舒。

横批:

老屋隐士。

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

“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

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

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

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

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

“画,愈画愈难。

”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时常对人们说:

“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

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

“退掉官方协会茧,甘

做乡野一画贤。

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了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

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

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找到创作激情和灵感。

D.“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

E.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2)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6分)

(3)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王烈的形象?

结合文本任选两种手法加以分析。

(6分)

(4)王烈身上始终保持着“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的传统文化人的品格,对这种文化品格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我们应该告诉员工怎样参与创新,在哪个阶段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问他们对于改进产品的想法、过程和工作流程,使他们与管理层保持____的沟通。

②如果有分手或失恋带来的苦楚,你可以找人____地诉说,比如找心理医生咨询或向最信任的挚友倾诉。

③他们不但是合伙人,更有着____、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

改革开放后,他们共同办企业,更加志同道合,许多事情都能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A.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B.开诚布公肝胆相照推心置腹

C.肝胆相照开诚布公推心置腹

D.肝胆相照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全球网络界的许多领军人物悉数登场,这些互联网大腕的精彩演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

B.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C.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央行降息的政策刚一出台,温州的楼市就迎来了销售的热潮,很多人在售楼部门前排队等待购房。

冰封已久的温州楼市又出现难得一见的“千人抢房”。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儒家思想或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它构成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

弘扬传统仁德的价值体现在:

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可以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

①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

②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

③从仁爱来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

④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

⑤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而达致“民胞物与”

⑥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

A.①⑥②⑤④③B.②④①⑥③⑤C.③④⑥②①⑤D.③④①⑥②⑤

16.下面的三道算式,可以隐喻集体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请仿照对

(2)的解说句式,分别给

(1)和(3)作解说。

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不出现数字。

(每处限11个字以内)(6分)

(1)1+1<2

(2)1+1=2(3)1+1>2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