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937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6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docx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最新教学文档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地图的分类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二、地图的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

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同一条纬线上方向是东和西,同一条经线上的方向是南和北。

图上距离

⑵、比例尺:

①、比例尺=————

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方式:

数字式1/1000或1:

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0123

③、比例尺的选择: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如:

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⑶、图例和注记:

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见世界地理(上册)P10面上的表格)。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依据:

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日食、远航归来的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和纬度

⑴、纬线:

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

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

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在北极的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顺时针、逆时针),在南极的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顺时针、逆时针),站在北极其前后左右都是_南______,站在南极其前后左右都是__北____。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

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

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

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

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五、经纬网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2、读经纬网图,能回答有关问题(举例说明)

⑴、A点的经纬度:

30°W,40°N         

B点的经纬度:

10°W,10°N

⑵、从东西半球看:

A点位于西半球B点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

A点位于北半球B点位于北半球。

⑶、从低、中、高纬度来看:

A点在中纬度地区

B点在低纬度地区。

⑷、从地球五带来看:

A点在北温带B点在热带。

(A地区有四季变化,B地区有阳光直射。

⑸、A点位于B点的西北方向。

六、世界的海陆分布

1、海洋与陆地:

海洋占71%,陆地占29%。

2、七大洲:

⑴、识记七大洲的名称和基本轮廓(世界地理P23的图)。

⑵、东半球的大洲:

亚、欧、非、大洋洲;西半球的大洲:

南、北美洲。

南极洲位于南极圈内,地跨东、西半球。

⑶、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洲:

亚洲、大洋洲;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

南极洲、欧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⑷、亚、欧两洲分界线: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两洲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属埃及)。

南、北美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属巴拿马)。

亚、北美洲分界线:

白令海峡。

3、四大洋:

⑴、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体最深、正在缩小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水体最浅的是北冰洋。

⑵、大西洋轮廓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正在扩张。

⑶、全部在东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印度洋。

七、世界的地形

1、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山地

海拔较高大于500米,坡度较陡,地面崎岖。

如:

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大);科迪勒拉山系(世界最长)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

丘陵

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地面较崎岖。

如:

中国的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高原

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南极高原(世界面积最大)。

平原

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低,小于200米。

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东欧平原。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刚果盆地(世界最大)。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记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如下图所示)。

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越缓。

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

等高线凸向低处的是山脊;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是鞍部;

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

八、海洋变迁

1、地球表面形态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

如:

地震、火山等(地中海面积的缩小,红海面积的扩大,东非大裂谷的扩张等都说明地球内部在运动)。

2、大陆漂移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1912年提出的。

3、板块构造学说:

a地球共分为六大板块(见世界地理(上册)P35图)。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在海洋。

b板块在不断的运动。

c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火山与地震: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

⑴、环太平洋沿岸的山脉带;⑵、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世界最高的活火山是:

阿根廷境内的尤耶亚科火山,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

印度尼西亚。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1、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口增长慢,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人口增长快。

2、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正数——人口在增长;负数——人口在减少)。

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

非洲和欧洲。

3、世界上人口分布的四个稠密区和四个稀疏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东部等。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更为稠密。

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少。

4、世界人口问题:

A、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⑴、大气污染,环境恶化;⑵、水资源污染,淡水等缺;⑶、乱垦乱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⑷、建筑用地过大,导致耕地减少等。

B、人口过少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人口老龄化等。

C、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交通拥挤、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住房紧张、犯罪率上升等。

5、正确的人口观:

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将世界居民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等。

(肤色是划分人种重要的标志)

2、黄色人种—亚洲东部(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属黄种人)。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

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国境内。

第三节、世界语言和宗教

1、语言(2019多种):

⑴、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母语: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官方语言:

印度、菲律宾)

⑵、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法语主要流行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在拉丁美洲广为流行。

俄语是俄罗斯人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共同语言。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

2、宗教:

⑴、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起源于亚洲的巴勒斯坦地区,是世界上教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

《圣经》为经典,典型建筑为教堂。

);伊斯兰教(诞生在亚洲的沙特阿拉伯,《古兰经》为经典,典型建筑为清真寺。

);佛教创建于亚洲的古印度,典型建筑为寺庙。

⑵、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

乡村按规模大小又分为村庄和集镇。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乡村。

2、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a生产活动:

城市以非农业产业为主,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b人口分布:

城市密集,乡村人口少稀疏。

c建筑特点:

城市多高层住宅,乡村房屋不高,经济实用。

d交通特点:

城市道路密集,相对便利。

乡村道路简单,相对落后。

3、聚落的分布与那些因素有关:

水源、地形、气候、交通、资源、经济发展水平。

4、聚落分布特点:

目前,沿河;沿湖;铁路、公路沿线及交通发达的地区聚落分布较密集。

5、什么是文化遗产:

古代的城堡,宙宇和纪念性建筑物,皇家的宫殿、园林和陵墓,历代著名的雕塑、壁画和碑刻等。

6、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7、我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

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北京四合院。

8、我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宫、园林、陵墓:

北京故宫、秦陵兵马俑、苏州园林。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1、天气指某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特点是短时、多变。

如:

狂风暴雨、风力大等。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

特点是长年的、有相对的稳定性。

如:

炎热干燥,冬冷夏热等。

3、天气和气候的共同点:

都是指的大气状况。

不同点:

天气是短时的,不稳定;气候是多年的,稳定。

4、天气状况包括:

气温、阴天或睛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5、卫星云图上的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浓表示雨越大。

6、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读简易天气预报图。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1、气温:

⑴气温的测定:

一天测四次,把2点、8点、14点、20点的气温数据相加除以四即为日平均气温。

依次可求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⑵、气温的变化:

a日变化:

一天中正午过后(14点)气温最高,日出前后(2点)气温最低。

b、年变化:

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七月,最低值出现在一月。

海洋要晚一个月。

南半球则相反。

气温年较差:

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c、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A、纬度:

纬度不同的地方气温的高低不同,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即高纬处气温低,低纬处气温高。

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B、海陆:

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夏季(白天)陆高海低,冬季(夜晚)陆低海高。

C、地势:

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度不同气温也不相同。

海拔高处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2、降水:

测量降水的工具叫雨量器;单位是毫米。

a、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b、降水的三种形式: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c、世界上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世界雨极: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的卡威金尼山。

3、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⑴、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表示。

⑵、举例说明。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

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

2、地球形状影响气候:

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地球形状影响气温:

高纬处气温低,低纬处气温高;影响降水: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3、地球的运动(见下表)。

运动方向

转动中心

方向

转动同期

产生的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变化

注:

认真看世界地理(上册)P49图。

4、地球公转的规则:

(1)方向:

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

(3)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5、二分二至日期及直射点、昼夜长短情况

日期

直射点

昼夜长短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秋分

3月21日、9月23日前后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北回归线上太阳一年能够直射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一年能够直射两次。

6、四季的划分:

3、4、5三个月为北半球的春季;6、7、8三个月为北半球的夏季;9、10、11三个月为北半球的秋季;12、1、2三个月为北半球的冬季。

南半球则相反。

7、北半球出现极昼的时间:

春分日后至秋分日前(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出现极夜的时间:

秋分日后至次年的春分日前(南半球相反)。

8、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⑴、热带:

回归线之间23.5°N—23.5°S(太阳光有直射);

⑵、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有四季变化);

⑶、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有四季变化);

⑷、北寒带:

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

⑸、南寒带:

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

注:

从五带分布来看,非洲最热,南极洲最冷。

9、海陆分布:

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的高低和降水的多少不同:

夏季(或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或夜晚)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近海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远离海洋的地区降水少。

10、地形、地势的分布:

⑴、不同的地形区,气温和降水不相同。

气温:

阴坡气温低,阳坡气温高。

降水: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如:

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降水和气温则不相同。

⑵、海拔高低不同气温有差异:

气温:

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

降水:

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少雨。

一般情况下,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1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如:

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等可使当地的气候变化趋于缓和。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

排放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在工业集中、人口稠密的城市气温要比郊区高;风速要比郊区小。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类型

地表景观

气候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最典型。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

季雨林

全年高温,一年分雨季(6—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5月)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典型。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一年分干季(11—次年5月)和湿季(6月—10月)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

非洲大陆的热带草原气候最为广大。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

全年炎热干燥

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及大陆的西岸地区;西亚和北非、澳大利亚中部;以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

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的相同点:

降水集中在夏季,全年高温;不同点:

季风气候降水多,草原气候降水少。

2、亚热带季风气候:

类型

地表景观

气候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

中国、美国、巴西等国东南部。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相同点:

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集中;不同点:

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

3、温带气候:

类型

地表景观

气候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及附近的岛屿地区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草原

冬暖夏凉,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较均匀。

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

如:

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

森林草原、荒漠

冬冷夏热,年降水量较多,夏季多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耐寒的针叶林

冬长而严寒,夏短而温和,降水较少。

俄罗斯和加拿大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同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不同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4、寒带气候:

⑴、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为基本特色。

⑵、极地气候:

①、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

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和南极洲。

终年严寒,无植物生长。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全世界现在共有60多亿人口,分别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a、从面积来看国家有大有小:

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00万平方千米)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0.44平方千米)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是:

俄罗斯(地跨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加拿大(北美洲)、中国(亚洲)、美国(地跨两洲的北美洲国家)、巴西(南美洲)、澳大利亚(大洋洲)。

b、从人口来看有的稀少,有的众多;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

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是:

中国、印度(亚洲)、美国、印度尼西亚(跨两洲的亚洲国家)、巴西(南美洲)巴基斯坦(亚洲)、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洲)、日本(亚洲)、尼日利亚(非洲)。

c从政治体制来看,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

d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有的是发达国家,有的是发展中国家。

3、国家的分布:

发展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