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384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

古代名人读书方法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杜甫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李公朴感慨:

求知识虽然不只有读书,但读书,在求知识的过程中总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部分。

古往今来无论哪一位大思想家或大科学家,没有不读许许多多书的。

郑振铎亦告诫读者:

多读书,常读书,总有好处。

不必“手不释卷”,但不可“目不窥书”。

诚如古训:

多读成颂。

要有读书决心。

面对书如山,学如海,如何寻得其中诀窍?

古人在训诫中提倡踏实学风,即勤读苦学。

所谓:

勤为径,苦作舟。

史上许多名人名家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

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

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宋人陈善《扪虱新语》记载陈晋之读书方法: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

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一个人读书就在于要牢记,这样每天就会有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个字,长年累月地这样就没有不读的书了;这就是所谓按日计算似乎不足,一年算下来就很多了。

现在的人谁不读书呢,有些人每天要读上好几千字,开始时好象挺高兴(很有收获),然而随读随忘;这样下去,虽然是一年,也记不住一百二十个字,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读书实在也有贪多的毛病,到现在总觉得自己腹中空空(没有记住什么),这才明白陈贤良的读书方法真是对头的呢。

这与朱熹所提倡的类似。

朱熹认为读书要“循序而渐进”: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

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

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他还说:

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郑板桥“劝诫人读书要掌握要领,所谓“读书数万卷,胸中适无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这样就能一通百通,其他问题随之而解,故曰“扫则了无一物”。

郑板桥认为读书必须“有主张”、“有特识”,要“自出眼孔,自树脊骨”,“自树旗帜”,万不可“为古人所束缚”。

如此,则“心空明而理圆湛”。

而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人张稷若有读书强记之法。

“每读一书,遇意听好,即札录之。

录讫,乃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

每日必三十余段,少亦六七段。

掩卷,辄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粘壁即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投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一年之内,约得千段,数年之后,腹笥自富。

”对此,徐华隐深有同感。

他说:

“读古人文,就其篇中最胜处记之,久乃会通。

”朱彝尊也颇赞赏,说:

“华隐言是也,世安有过目一字不遗者耶?

也就是说要多作笔录,见妙句华章应该赶紧记下,以备时常翻看,学习一二。

袁枚到了晚年,对幼年之事,犹能津津乐道,靠的也正是每读一书,必做摘录,而且还要分门别类。

他还勤于动笔,凡有见闻,无不笔之于册。

邢懋循有一种别致的读书方法,据说来自他的老师,称为连号法。

“初日诵一纸,次日又诵一纸,并初日所诵诵之。

三日,又并初日所诵诵之。

如是渐增,至十一日,乃除去初日所诵,每日皆连诵十号,诵至一周,遂成十周。

资禀即中下,已无不烂熟矣。

又拟目若干道,书之签,贮之筒。

每日食后,粘十签,讲说思维,令有条贯。

逮作文时,遂可不劳余力矣。

可见,多读书,勤读书,目的是为了吸收知识,而吸收知识需要强记博识,而这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一点都取巧不得。

近现代名人读书方法

一、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

“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二、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

“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三、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

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四、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

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白寿彝的“研读”法: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冯亦代说:

“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

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六、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

“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一.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

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

”此典的主要形式有:

“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二.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

典出《晋书·左思传》:

“及赋成,时人未之重。

……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

谧称善,为其赋序。

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

……司空张华见而叹曰:

'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

’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世说新语·文学》也有:

“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

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三.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四.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五.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

“(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六.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

“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

“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七.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

“(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八.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

“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九.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

“(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

'何书生勤如此?

’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

'《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

'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

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

“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

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

故当时有云:

'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

’”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十.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

“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十一.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策,写书的竹简。

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十二.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

“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

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十三.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十四.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

父为里监门。

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

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十五.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

'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

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十六.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曰: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

“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十七.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

“(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十八.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

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十九.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

”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二十.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

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

“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

”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二十一.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

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

“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

尝曰: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

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二十二.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

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

“裴度常训其子云:

'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

’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

'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

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

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二十二.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

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

“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

“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

’”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

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二十三.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

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

'吴王颇知学乎?

’咨曰:

'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

二十四.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

语出《晋书·张华传》:

“(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

尝徙居,载书三十乘。

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

”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

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