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961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docx

心得体会建设流域生态文明

心得体会:

建设流域生态文明

发展与保护,现实中总是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

以水污染为例,流域本身是有生命的、结构性的,适合开发的地方该发展,不适合开发的地方需要保护,但我国流域污染却呈现从上游到下游、从干流到支流、周边区域都在高度开发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较为突出的矛盾,与发展模式较粗放,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环境消耗和增加投资有关。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主要流域水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环境保护将面临更大压力。

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流域生态文明、支撑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必须做出的战略调整。

两难如何成为两利?

发展与保护如何协调?

首先,法制必须先行。

需要严格执行环境质量反降级政策,不能因经济社会

发展而降低环境质量。

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林与重要栖息地等具有重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区域,是禁止开发区。

2009年4月,江

西省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5大河流及东江源头,设立了面积为6239.98平方千米的保护区,禁止从事建设开发,截至2012年共投入5.44亿元对源头区进行生态补偿试点,水质保护效果显著。

其次,把节约资源作为重要途径。

不能为发展经济而过度消耗资源和大量排

放污染物,应以节约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为约束条件,建立可持续生态经济体系,实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同时,把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作为关键措施。

辽河保护区自2010年建成以来,实施了全封闭管理,将辽河干流61万亩河滩地全部退耕,进行自然封育,滩地植被覆盖率由11.2%提高到70%以上,辽河干流水质基本消除了劣V类。

再次,要把优化完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流域城市发展布局作为建设流域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划定“红线”,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流域开发与城市布局。

依据环境基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以环境承载力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实施流域生态建设,加大流域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洱海流域通过实施流域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基于水质保护目标的流域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了规模化村镇与面源污染区域性综合防治成套技术,构建了生态农业循环系统,使洱海成为全国城市周边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建设流域生态文明的关键,还在于贯彻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其实质是提高生态产品的可持续生产能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补偿等途径,释放环境保护生产力。

生态文明下的发展并不复杂,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布局。

理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科技创新,完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机制,着力形成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而形成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新机制,就能推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黄河水量调度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为维持黄河河流生态环境,1999年黄委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

本文根据黄河水量调度10年来的水文、水质监测数据,结合黄河干流开展的相关生态研究成果,从水环境质量、生态基流、湿地类型及面积等方面评价黄河水量10年

调度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存在问题,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对黄河干流水质的影响

在黄河干流龙羊峡至河口调度河段范围内,选取了12个主要断面,以当年

11月至次年6月为1个水调年度,水调前选取1989年11月至1999年6月10个年度,共80个月,水调后选取1999年11月至2009年6月10个年度,共80个月。

将水温、pH值、CODMn、NH3-N、BOD5、COD等主要水质参数作为评价因子,对调度河段主要断面水调前后80个月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

水调前下河沿以上河段水体基本是皿类、W类水质。

水调后,该河段满足皿类水质标准的月份数比例有所提高,满足W类水质标准的月份数下降,所有月份均未出现V类水。

石嘴山至潼关河段是黄河干流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与水调前相比,水调后石嘴山、头道拐断面水质有所下降;龙门、潼关断面水质没有明显

改善,基本维持原有水平。

水调后小浪底以下河段满足W类水质标准的月份所占比例提高,表明该河段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污染严重的渭河、汾河等支流的汇入,影响了石嘴山至潼关河段的水质,导致水调后该河段水质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

从各个断面月均流量数据可知,黄河花园口以下河段水调前后不同时期的水

量变化不一致,其中:

当年11月至次年3月的月均流量水调后小于水调前;4〜6月的月均流量则相反,水调后流量大于水调前流量。

由于1999年11月至2003年6月、2006年11月至2007年6月这5个年度黄河流域干旱少雨,每年进入下游的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小30%至60%,因而水调后多数断面平均流量均小于水调前。

但在黄河来水严重偏枯的情况下,经过水量有效统一调度后,花园口、高村、泺口、利津4个断面4至6月的平均流量较水调前提高了8%至92%,尤其是利津断面增加了92%,水量统一调度改变了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的状况。

分析各断面满足低限生态需水量的情况可知,水调前后,花园口以下各断面当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平均流量都能满足生态基流,4至6月花园口、高村、艾山河段平均流量也可以满足生态基流。

但水调前泺口和利津断面4至6月的平均流量仅占相应时期低限生态需水量的84%和68%,不能满足低限生态需水量。

经过10年水量统一调度,泺口和利津断面水量分别增加了45%和92%,占低限生态需水量的122%和131%,河道恢复了过流,枯水期流量增加。

对黄河湿地的影响

河道湿地

黄河自小浪底水利枢纽以下大部分为宽浅游荡性河段,由于主河道的游荡滚动及汛期漫滩,水流分支在河床中留下许多夹河滩,一些低洼地常年积水,形成特殊的黄河河道湿地。

黄河下游河道湿地是行洪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滞洪沉沙的重要场所,同时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黄河下游河道湿地以河流湿地和近海湿地为主。

根据对黄河流域1986年和2006年的遥感解译成果对比分析,1986年黄河下游河道湿地中河流湿地占湿地

总面积的57.1%,近海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27%;2006年河流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49.4%,近海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32.6%。

与1986年相比,2006年黄河下游滩涂湿地面积增加了154.67平方千米,近海水域减少了40.51平方千米,总体上近海湿地呈增加趋势。

黄河三角洲湿地

根据近10年来的美国陆地探测卫星系统以及中巴影像的解译分析,1993至

1999年,三角洲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从1993年的1557平方千米减少到

1999年的1503平方千米,其中1997年降至最低达1256平方千米。

从1999至2004年,黄河三角洲的湿地总面积持续增加,仅在2000年略有降低,湿地总

面积增加了48.05平方千米,以芦苇湿地为代表的淡水湿地面积增加至275.73

平方千米。

根据2009年6月的遥感资料分析,河口三角洲湿地面积已恢复至1509平方千米。

据郭海翠的研究,自2002年以来,黄河口每年以2至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面积累计增加10万平方千米。

保护区内的鸟

类种类由调水前的187种增加至现在的269种。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河道水生生物

黄河鱼类的繁殖期为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中旬,鱼类产卵需要一定的涨水条件,由于黄河季节性断流和汛期水量减少,7至10月份的漫滩洪水难以满足鱼类产卵生态条件,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衍和生存,使黄河下游鱼类产卵场、栖息地受到破坏,鱼类资源急剧衰减。

东平湖曾是黄河刀鲚的产卵场,由于东平湖闸门的建设和运用,正常年份东平湖基本失去了与黄河的水力联系,鳗鲡、刀鲚无法洄游,致使这些鱼类几乎在湖内绝迹。

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确保了东平湖防洪安全,同时为东平湖保留必要的生态用水,加强污染治理,开展增殖放流,湖内鱼类种类恢复至30多种,濒临灭绝

的鳜鱼等品种数量明显增加,一些多年不见的洄游鱼类,如刀鲚等也重新出现在黄河下游。

水调后,随着黄河河南段污染治理得到加强,该河段水质得到改善,加之全年水调,保证了鱼类生长和繁殖期间所需的水流条件,在每年鱼类产卵期又出现了黄河鲤鱼和其他鱼种。

尤其是在2000至2001年、2008至2009年,黄河流域遭遇严重干旱,在全流域各个河段供水紧张的情况下,水调确保了黄河不断流,保持了一定的入海流量,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黄河刀鱼及其他物种产卵、繁衍创造了条件。

因此,黄河水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用水,尤其是鱼类产卵育幼期的生态环境用水,黄河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近海水生生物

黄河每年携带大量营养盐和碎屑入海,为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形成了河口及近海种类丰富的渔业资源。

营养盐是近海水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营养物质。

水调实施之前,黄河断流切断了营养盐的入海途径,特别是3至6月正是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季节,没有营养盐的输入,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数量大大减少,海洋初级生产力降低。

水调实施后,增加了非汛期的营养盐入海通量,为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鱼卵和仔鱼数量也逐年增加,河口及近海区域生物群落结构略有改善

2002至2008年,黄河利津断面入海径流量增加了103.7亿立方米。

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密度逐年增加,浮游动物生物量从2004年的1298毫克每立方米增加至2008年的74129毫克每立方米,底栖动物栖息密度从2005年的75个每立方米增加至2008年的95个每立方米。

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黄河口生态系统在2006年前评价为不

健康状态,2006年以后已恢复至亚健康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