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664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

1.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

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比赛中球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此时糖原会分解用于供能,A正确;

运动时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B错误;

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C正确;

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比赛,D正确。

2.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

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

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C.该研究提示我们,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D.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

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因此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C正确。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D错误。

3.如图为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

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

C.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消耗能量

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图可知,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A正确;

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B正确;

C、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D正确;

故选C。

4.将某离体神经放置于适宜溶液,在一端给予适宜刺激后,测量膜电位变化,记录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适宜溶液可以为一定浓度的KC1溶液

B.b点细胞膜内Na+的浓度大于细胞膜外

C.若培养液中Na+适当提高,曲线中b点升高

D.曲线bc段,Na+运出细胞,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适宜溶液为一定浓度的NaC1溶液,A错误;

B.b点细胞膜内Na+的浓度小于细胞膜外,B错误;

C.若培养液中Na+适当提高,有利于Na+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曲线中b点升高,C正确;

D.曲线bc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主要是由于K+运出细胞,D错误;

故选C。

5.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C.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D.从以上:

四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促胰液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B正确;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6.下列因素能够使人体垂体活动加强的是

A.环境温度突然升高B.甲状腺激素偏高

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D.血糖浓度偏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分析知环境温度突然升高不会导致腺体的分泌活动增强,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偏高会通过反馈条件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B错误;

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加,C正确;

D、血糖浓度偏低,会刺激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不会刺激垂体的活动,D错误

故选C。

7.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做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做不同手术处理。

几个月后,测得四只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μg/mL)如表所示,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甲状腺激素

3

0.1

3.8

3

雄激素

4

3.8

3.6

0.8

生长激素

6

5.8

0.1

5.6

分析:

乙、丙、丁三只小狗分别被切除的内分泌腺依次是

A.甲状腺、垂体、睾丸B.甲状腺、睾丸、垂体

C垂体、甲状腺、睾丸D.睾丸、甲状腺、垂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产生,雄激素是由睾丸产生,生长激素是由垂体产生;由表可知,乙缺少甲状腺激素,可能被切除甲状腺;丙缺少生长激素,可能被切除垂体;丁缺少雄激素,可能被切除睾丸;故选A。

8.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等渗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内小鼠体内发生的生理变化中错误的是

A.糖原和非糖物质的含量可能都会增加

B.血浆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比值升高

C.下丘脑参与小鼠血糖平衡的调节

D.小鼠的尿液经斐林试剂检测,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答案】B

【解析】

【详解】A、据分析知:

由于葡萄糖的量增加,故糖原和非糖物质的含量可能都会增加,A正确;

B、由于输入的是等渗的葡萄糖溶液,不会引起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的升高,故血浆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比值基本不变,B错误;

C、下丘脑是机体血糖平衡的中枢,故下丘脑参与小鼠血糖平衡的调节,C正确;

D、由于血浆中葡萄糖的增加,故小鼠的尿液经斐林试剂检测,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B。

9.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瘦素是白色脂肪组织中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其部分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为促进,“-”为抑制)。

有关瘦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体重增加时,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减少,摄食减少

B.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也可能出现肥胖症状

D.肥胖患者通过口服瘦素可以减少摄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分析知:

当体重增加时,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减少,摄食减少,A正确;

B、据分析知:

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导致瘦素抑制神经肽Y的作用无法发挥,摄食增加,故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也可能出现肥胖症状,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瘦素是蛋白质,口服会导致瘦素无法发挥作用,故肥胖患者通过口服瘦素不能减少摄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籽番茄

B.用脱落酸处理水稻种子,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其萌发

C.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发芽

D.用乙烯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籽番茄,A正确;

B.赤霉素具有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B错误;

C.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发芽,C正确;

D.用乙烯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正确。

11.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

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据图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

B.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

C.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

D.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A正确;由左右图对比可看出,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B正确;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催化E蛋白磷酸化,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C正确;由图可知,有无乙烯生理反应发生,关键在于酶T有无活性,只要酶T无活性,存在不存在乙烯都会发生乙烯生理反应,所以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会出现乙烯生理反应,D错误。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气候条件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之一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通常呈“J”型增长

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气候不适宜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气候条件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之一,A正确;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若气候不适宜,可能会导致不适应而消亡,不一定呈“J”型增长,如将北极熊引入热带雨林,B错误;

C.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

D.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

B。

13.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

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

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00头

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为原因是草场被破坏

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的存在,鹿的数量被抑制在4000头左右;A正确;

B.1925年前后,鹿种群数量约10000头由于,种群种内斗争剧烈,导致种群下降并稳定至4000头左右,可见环境容纳量(即K值)并非10000头左右,B错误;

C.由于草场连续7年损耗,食物减少,导致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C正确;

D.鹿和美洲狮、狼是捕食关系,美洲狮和狼是竞争关系,它们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14.我市某水库现有沉水植物16种、浮游植物86种、浮游动物87种、底栖动物11种、鱼类43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生物多样性

B.该水库物种丰富度指水库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调查该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D.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该水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物种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之一,A错误。

物种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B错误。

浮游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广,所以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

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15.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

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

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消失,B错误。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的话,乙为捕食者,到第7年时被捕食者数量为0,那么捕食者数量也会为0,C错误。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16.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C.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D.再经历十几年演替会发展到茂密的森林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正确;

B、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随着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错误;

C、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也增强,错误;

D、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受到气候条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生态系统最终也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错误;

故选A。

17.橘小实蝇为害多种水果和蔬菜。

在治理虫害时,农业技术员先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再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使其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最后引入它的天敌——寄生蜂,进一步消灭橘小实蝇。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应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

B.使用性引诱剂不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

C.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

D.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橘小实蝇的幼虫活动范围有限,活动能力弱,应使用样方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对于橘小实蝇的成虫采用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因此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B错误;根据题意,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因此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C正确;根据题意,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寄生关系,D错误。

18.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

故选D。

19.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中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Ⅱ和Ⅲ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过程固定的能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①过程,C错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20.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

B.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消费者

D.各个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其平均体重成正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下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

B.生产者只能将约1%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错误;

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更多的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因此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消费者,C正确;

D.各个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营养级的高低有关,与其个体平均体重无关,D错误;

故选C。

21.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

B.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

C.种群数量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左右捕捞

D.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圈养动物减少呼吸消耗,有利于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由环境所决定,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A选项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不同种的物种的共存,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B选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K之间左右捕捞,最多捕捞至K/2左右时停止,C选项错误;各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若能圈养动物降低呼吸消耗,则可以提高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进而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选项正确。

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C。

2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

B.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6.95×107kJ

C.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Ⅱ同化的能量最多,其次是种群I,最少的是种群Ⅲ,所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I→Ⅲ,错误;

B、种群Ⅱ全部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少于6.95×107kJ,错误;

C、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0÷15.0×100%=20%,错误。

故选C。

23.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B

【解析】

各营养级中,生物个体的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所以总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A正确;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个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多少与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少无直接关系,B错误;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C正确;各营养级中的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2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④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之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②占①④之和的百分比为这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③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④⑤代表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①④之和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①④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之和即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等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①④之和不是生产者的同化量,B项错误;植食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为有机物而积累量,C项正确;④⑤代表的能量一般流向分解者,D项正确。

2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之不相符合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B.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在捕食链中,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其他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来源于上一营养级;

能量的去路:

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没有最后一个去路;A错误。

26.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命系统平衡或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答案】D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C正确;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如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