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96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安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docx

西安丝绸之路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丝绸之路

专业:

环艺设计2班

姓名:

***

学号:

**********

指导老师:

***

一、考察主题

通过考察使学生感性认识和理解古都的文化底蕴。

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检验并提高自已的设计实践能力、开拓眼见。

对于生活于钢筋水泥森林的现代人来说,实在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来调节一下神经,细细体会一下先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曾经发生过什么,有过怎样的辉煌。

二、概述

(一)考察目的

研究古都西安、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专业技能了解地方本土的风土人情为毕业创作搜集必要的素材并且对户外的风景能够更好的描绘与自然色彩的了解使大家把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与加强同时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点为以后专业学习以及毕业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考察时间和考察路线

2013.5.12--------2013.5.21

西安----敦煌----张掖----武威----天水----兰州

(三)考察研究的方法

沿路线实地考察、知行合一的研究方法

三、正文

(一)西安(丝路的起源地)

①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一天的中午我们来到了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进入景区,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秦始皇的巨大雕像,许多游客都争相的与它合影留念。

这里的游客很多,还有许多外国游客,他们一个一个背着大大小小的双肩包,很有旅行的味道。

这点让我很欣赏,感觉他们活得很自由。

以前从各方面都听说过关于秦兵马俑的事情,但是当我真正接近它,了解它的时候,还是被它的历史意义和他的艺术水平震惊了。

秦始皇兵马佣博物馆是建立在原坑基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这是世界级的人类财富,这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象相媲美。

兵马佣坑中出土的大量兵佣都是彩绘陶佣,但由于保护措施不当和空气的氧化作用,现在我们看到的都已经只是土的颜色了。

但是就是这样也是已经相当难得,听导游讲秦土如果是烧出一块转,那这块砖可以和金砖等价,可见它的珍贵,很多外国元首来到中国一定要看兵马佣,也要求送他们一件,但都是用秦土仿制烧成的,毕竟这样的珍宝不能再让它外流了。

兵佣的千人千面是除气势宏大以外的又一亮点,兵佣中不时能发现一些与现代人物相似的面孔,真是不可思意,在几千年前的秦朝已经有如此高的陶艺和雕塑水平。

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

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

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

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

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

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

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这种近距离的观察兵马俑,让我领略到古人技艺的高超。

参观过程中听到导游说了这样的一句让人思考的话:

“看了秦佣,让我们越看越惭愧,越看越心碎,越看越想流泪”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和老祖宗相比,在某些方面确实是在后退。

面对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个奇迹,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的技艺很高超,而我们只能是望尘莫及了。

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秦代的军队编制状况。

一号坑内以车兵为主,车步兵相间:

二号坑里车兵较多,步骑也占一定数量,形成车、步、骑联合编队的形式;三号坑似为指挥机关。

在秦兵马俑博物馆里除了看到兵马俑的一二三号坑之外,还看到“青铜之冠”的秦陵铜车马以及出土的其他文物。

兵作俑重大误读视死如生,是中国古代文明基本观念。

以俑作陪葬,是源远流长的丧葬礼仪的重要体现,由人殉发展而来。

俑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古代中国,做俑的必须是近亲、故旧、卫士,而绝非一般人、普通人。

兵马俑说以士兵作视死如生的世界观,是对俑的身份的重大误读。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群俑是秦始皇方能拥有并动用的近臣侍卫郎系统真人真马真车及其装备的复制。

整个场面呈现的,是秦始皇出入或举行盛典时基本范式的生动写照:

四号坑对应祭祀或礼仪场所,三号坑对应宗庙,二号坑对应宫阙,一号坑对应宫城即骊山园,而根本不是所谓兵强马壮的秦国军队的形象记录。

晚上,我们去了回民街,在西安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地点。

纵横四条街道,基本上提供了西安多部分回族的美食,如:

牛羊肉泡馍、灌汤包、清真水饺、酸菜炒米、烤牛羊肉、各类点心及精美小吃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来西安旅游的朋友绝不会错过这样一条街道,既大大满足了自己的食欲又增添了许多旅游的乐趣。

这里很奇怪,紧挨着钟楼闹市的西大街上的建筑非常低矮陈旧,没有一家大型的购物场所,甚至还有很多临时建筑。

而且一过西安最繁华的钟鼓楼广场,迎面而来的西大街马上变得萧条多了。

广济街是一条有着一个高高的牌楼的街道,走进去,里面却很繁华这是一种迥异于东大街和钟鼓楼广场的繁华,或者,说它很热闹会更合适一些。

据说回民街过去是商业繁华之街,商贾云集,风光无两,街上名店鳞次栉比,名产驰誉全国。

据说有108家粮行,有宰牛、宰鸭、宰驴的数10位,无论是不是赶集,都热闹非凡。

第二天,边走边望,我们城墙的北门,这就是外城门,按照古代的习俗,我们现在还是一直在西安城外,只有进入了城门才算是真正到了西安城,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排排的高楼大厦,在一块块霓虹灯的映照下更具现代的魅力;一条条笔直方正的现代城市公路格外清洁,而这些全是些摩登的元素、现代的感觉,原来这就是西安——摩登城。

从感观上总体感受了西安城之后,我们首先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再从历史史物着眼,

更附理性的了解探究西安。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我们从古代的建筑、书画、歌舞、手工业、农牧业等多种角度上,感受了中国古代史前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古人的先进科学技术、聪明与才智,有些方面现代文明的人类都自愧不如,至今都赶超不上,甚至是现代的入的探究与学习。

下午参观了大雁塔,古老而厚重的大雁塔矗立在高墙之内,在辉煌灯光映照下更加昭耀生辉,显得依然伟岸挺拔。

其实,这一老一新,不都凝结着当时人们的智慧和科技结晶吗?

在我个人看来,西安之所以是中华民族诞生、繁衍、生息、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戈王朝都曾在此建都;之所以七十三位皇帝都在此设陵,拥有七十二座皇陵(其中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是合葬陵)及大量各朝的将军、大臣陵墓,这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注重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相克,重死不重生,而西安恰是一块风水宝地,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适于人居住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文化风俗、气候,适于建筑与埋葬。

就秦陵来说,秦陵南靠骊山,北临渭水(黄河支流),西卧蓝田山下(蓝田玉产地),东居临潼境内(盛产黄金)。

宏观上

显示:

秦始皇头枕(骊)山,脚踏水(渭河),左手戴玉(蓝田山),右手握金(临潼)。

相传秦始皇生前心脏不好,而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左手戴玉对心脏具有保健功能,(右手戴玉对肺具有保健功能)。

秦始皇生前巡游至开封,病重并归天,临终前要求一定要葬与西安秦陵,而当时恰置夏季,由此可见西安对于一代始皇的吸引。

(二)敦煌

敦煌艺术的现场感观对我是个不小的震撼,面对古老的伟大艺术,我的头脑中浮现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敦煌艺术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和精神高度、我们从这个伟大的传统艺术中能获得什么样的新知、古老的传统艺术对当下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意义、艺术中是否存在一个终极的标准等等。

我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展开对敦煌洞窟艺术的考察。

我对敦煌艺术有个总的概念,主要是关于莫高窟的。

对于莫高窟的认识,从前都是从图片中获得,这次看了十多个包括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代的典型窟,终于或多或少地感觉出了洞窟艺术的灵魂,看图片知道的只是华丽的漂亮,当亲身到达这气场,才会触及灵魂,一种艺术如果不能触及灵魂就是无意义的。

作为一个当代人,又是学习艺术专业的人,敦煌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是否还有艺术上的效力,就很值得去怀疑了,如果仅仅作为一种好看、愉悦眼球的形式,那么敦煌艺术就不再是伟大的艺术宝库了。

那么莫高窟它在艺术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以及它对当代文化的价值,我将去好好体验,这个检验也意味着整个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中的精粹所具有的效力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检验,敦煌洞窟绝对是这方面的绝佳文本,我暗自庆幸。

作为一个基本点,我相信一种艺术或文化形态的价值会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仍具有一个比较恒定的基本价值,叫最低价值也可以。

也就是说可能过了几百年,它的价值大不如前(这个是从对当代文化产生的效用的角度说),可是仍有相当的意义并可以继续产生相当的艺术效力,这种能力具有持续性,与历史无关。

对于敦煌艺术,且不提它的基本价值有多大,它对当代文化艺术、甚至对当代视觉艺术的研究和创作都还在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个在后面还要说。

对我而言,它具有以下的意义:

1、从图饰文化的方面说,有太多的精美的装饰图案,在当代性的创作中可以借用,在对古代人的精神诉求的解读中,这些装饰性图案是一个丰富的密码宝库;

2、它提供了数量繁多、细节丰富的可供参考的大量高级造型和上乘视觉形象,对于“形”的研究和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3从色彩方面,此次外出考察从西安到敦煌,一路上不论是风景,还是如莫高窟此类的艺术古迹,都让我在颜色上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以及理解。

此幅著名的九色鹿图,简单的那么几个颜色运用,却使画面很和谐,不冲突。

不仅有亮的颜色,也有深的颜色,颜色使用大胆而不失主题的表达,颜色冷暖对比也十分恰当。

感觉与自己平时画画用色有不一样,就单从几个颜色的使用,怎样用简单的东西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且还要让观者明白。

所以此画的颜色让我了解并非都要纷繁美丽的颜色来表达画面,如果能简介的表达,比如以个颜色就能表达,就以个颜色来表达。

还有从技法来说,对于简单的几个颜色,怎样使画面的完整性等各个方面都不缺失,使我受益匪浅。

此幅唐朝侍女,当时听解说是壁画人士的大家表现,不怎么理解,下来仔细观看图片,感受颇多。

和上一幅比起来,同样是简单的几颜色的使用,因为主题环境的不一样而表达效果也不一样。

颜色使用上有渐变,由浅到深,由深到浅,渲染出衣褶的自然之美,浑然天成一般。

仔细看菩提树的树叶不难发现,树叶的颜色也有了深浅之分,使画面的层次感得以加强。

而从画面总体来说,不管是背景色,还是主题色,都是偏黄的暖色调,色调明确而惬意,让人感觉舒服。

此画让我对壁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画面颜色的整体性不管在什么画面都是很重要的,不能盲目的为了突出什么地方而忽略了整体颜色和谐。

另外深色和浅色的合理搭配,不仅使颜色更有节奏感,而且层次感分明,使画面浑然天成,不失韵味。

此幅举世闻名的反弹琵琶,乃莫高窟壁画的经典之作,观后令我更为惊诧,不论是造型还是颜色都如此完美。

在谈颜色之前,不得不说这幅画的造型,任务造型丰满,线描明快飞动,宛如流水,一切呵成,描绘出人物举足旋身,使出“反弹琵琶”的技艺的刹那灵动之美。

4,从历史方面,莫高窟开凿始于前秦,其后经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在明代封闭嘉峪关之后被废弃,从此也就淹没在漫漫黄沙当中,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康熙年间……由于在开凿莫高窟的时期内,在当地佛教占绝对优势地位,并且也是始于和尚乐僔,因而莫高窟内佛教题材为主。

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壁画和彩绘塑像,壁画总面达45000平方米,跨度达千年,主要是佛教的故事画,经变画,还有史迹画,另外还有一些供养人画像以及世俗画,但是世俗画也带着佛教色彩,比如观世音菩萨庇佑路过的商旅,而这一主题——佛牺牲自己,普渡众生的大慈大悲——也是佛教画的主题,像第254窟的萨埵那舍身饲虎图;而2000多身彩绘塑像则也主要是佛教人物,但是还有一些道教人物,比如第94窟的太上老君,很多都是清朝塑的,或者清代修复的,有些出自王圆箓之手,总感觉无论手法还是神态都较前代相差甚远,和佛教塑像放一起也显得不伦不类。

我们很幸运,能有机会参观18个洞窟。

比一般游客能多参观好几个洞窟。

莫高窟的标志无疑是九层楼,九层楼建在靠南的崖壁上,依山而建,始于唐,最初只有5层,后经历代重修,在民国时又经过一次历经7年(1928-1935)的重修,此次重修将楼加为9层,也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当然,新中国成立之后也经历了数次重修。

我站在楼底下,不断变换角度,只为看一眼九层楼的全貌,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因为每次最多只能看见下面7层和最上面的檐,第八层却始终神秘,实在有些奇特。

每年四月初八佛的生日,九层楼前面都有大规模的礼佛活动,礼拜,上香,献祭,祈求佛的庇佑,也求得内心的宁静。

只可惜来的时间已是农历6月,看来是没有机会见识人们对佛的礼遇了。

九层楼里面,是莫高窟第96号窟,供奉着莫高窟的另外一个标志,也是人们礼拜的对象——大佛。

说“大”,一点也不过分,35.5米的“身高”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居中国也是世界第三。

佛像始凿于唐朝,据说是以武则天为原型,的确还遗留一些痕迹,比如着抹胸,是唐朝女性的典型装束,但是男人的形象着抹胸,总感觉怪怪的。

佛原先是从上往下开凿,而身体表面的颜色则彩绘,衣着清新飘逸自然,但是仅仅佛的形式为唐时遗迹,余皆为后世所重修,尤其是清朝,手法明显下降不少,尤为可惜。

在地上有26个柱洞,是凿大佛时脚手架的痕迹,佛脚后面有两个洞,供开凿时采光所用,门楣上方也有一个小洞,往内收缩,一来采光,二来运沙往外,内收则可以尽可能避免外面的风沙进入。

而采光的需要决定了只能在光线强的时候开凿,无疑延长了工作时间,据说这一个佛像开凿用了十三年之久,为了一尊佛像花费十三年,或许正是信仰——对佛的信仰——支撑着他们,也只有信仰,能让他们坚持十余年而无怨无悔。

有时候,信仰的力量,真的,没法解释。

佛教就是这样,讲究出世,追求来世,在现世的苦难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追求来世虚无缥缈的幸福生活,苦难,只是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死亡,只是另一个开始,可以说佛教让人保持平常心态而心存一份敬畏,也可以说佛教迷惑人的心智;可以说佛教与世无争,消除人内心的浮躁,求的一份心安理得,也可以说佛教消磨人的锐气,但佛教就是佛教,依靠自身的魅力,吸引着信众。

第148窟是绘于盛唐时期的涅磐像,佛祖释迦牟尼侧卧着,面带微笑,身上袈裟线条飘逸自然,他是心满意足地走的,在其身后是他七十二位弟子的塑像,均为清朝作品,这些弟子有些捶胸顿足,对佛祖的离去伤心不已,而有一些却面露微笑,对佛祖的离去甚至感到欣慰,也只有这些甚感欣慰的才是修行深的,只有他们领悟了佛的真谛,死亡,不过是另一个开始,在天的那一边,没有苦难,只有幸福……莫高窟上千年的延续时间,很多朝代都在这留下痕迹,在留下丰富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破坏,比如说后世剥离前代的壁画然后作画,于是前代的壁画不可避免地消逝了,像在莫高窟中最多有多达7层壁画!

像在94窟中能见到的层次最多,但也只有3层,一般是重层的,多为西夏覆盖唐朝壁画。

这些壁画多为专门的画工所做,他们居无定所,四处飘荡,在佛的指引下,他们来到敦煌,开始了自己单调却自感崇高的工作——作画。

也从此,他们开始怀着虔诚的心一笔一划地描绘自己想象中的佛祖和佛国世界的形象,不知道他们在作画的过程中会不会更坚定对佛的信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洞窟中做仅有的两件事——起居,作画,一定会很寂寞,或许常年深处黑暗之中会伤害他们的视力,甚至失明,但是,却没有一幅画透出一丝马虎,他们要把心中信仰的佛最完美地表达出来,只有那样才是对佛的敬仰,哪怕是牺牲自己,佛舍身普渡众生,而他们,不也像佛一样,舍身普渡着佛吗?

当画作完成之时,或者他们视力不足以作画时,就是他们离开的时候了,他们继续云游,或许,佛会指引他们回家的方向,或许西域,或许更遥远的波斯……千年之后,没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没人知道他们具体来自哪里,却只能在他们的画作当中感受对佛的敬畏。

敦煌壁画几个鼎盛时期无疑是北魏、唐朝和西夏,各个时期的洞窟也各有特点。

如北魏洞窟人字坡顶,中心柱,壁画上的“小字脸”——因为绘壁画时鼻子和眼的颜料与身体的不同,经氧化后身体呈黑色而鼻子和眼呈白色,像汉字“小”字。

还有男性的“空难式”的飞天……无不显示佛教早期壁画的古朴与原始;唐朝时期的覆斗形窟顶,因尚红而以红色为主调的壁画,因文化交流空前繁荣而带来的外来元素(诸如202窟波斯的连珠纹)等等,还有一系列世俗画的出现,像第148窟中就描绘有贵族的庭院,其中小孩身着背肩裤,极具现代气息,极具现代气息的还有第17窟——即藏经洞——中的背包,除壁画外,还有一系列“大手笔”的塑像——典型的如大佛,释迦涅磐像——也是只有在唐朝这样的盛世才会出现;西夏尚青,因而青色成为西夏壁画的主调,而且西夏似乎有点“偷懒”,直接利用唐朝开凿的洞窟,将唐朝壁画打磨之后直接绘画,为我们留下了西夏的遗产,却损失唐朝的财富,不无遗憾,早期菩萨是男性的,但是到往后却转化为女性形象,西夏可能正好处在一个转型期,因而一菩萨为代表的性别不明显的佛像——面部男性化而衣着却女性化——成为西夏时期特征之一,当然最具西夏特色的还是地板上的莲花砖,在很多窟都有遗存。

毫无疑问,莫高窟名声最大的,也是让莫高窟称为莫高窟,让敦煌称其为敦煌的第17窟——藏经洞。

小小一间房子,甚至走过去都不会引起注意,但是正是这小小的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扇足以震惊世界的门,于是各种诡计在这里上演,各种人性在这里交织,有赤裸裸的打劫,有别有用心的欺骗,有愚昧,有中饱私囊的贪念,当然还有为正义而起的豪迈。

我们当然应该斥责斯坦因、伯希和的行径、应该谴责华尔纳的野蛮,还有奥尔登堡、橘瑞超、吉川小一郎等等的掠夺。

但是我们将太多责任推给王圆箓,说他愚昧也好,说他无知也罢,但是,他已经做到了他该做的一切,徒步数十里,奔波一个月,只为报告上级引起重视,他没有想到要中饱私囊,但是官场作风,对保护的漠视,对据为己有的热衷,7年啊!

7年不曾过问,怎能不让人失望而无奈?

他小小一个人物,甚至如果没有藏经洞,他不过是历史上一个匆匆的过客,悄悄走过,不留下一丝痕迹,我们又如何去责怪他呢?

一个小小的人物怎能撬动历史的杠杆?

敦煌一天的悠闲预示着第二天的忙碌。

今天的参观计划——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阳关。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接受大西北太阳的考验。

往鸣沙山一路过去,陪伴我们的依然是条带状的绿色,远远就望见那一抹梦中的黄色——想象躲在后面的那一湾绿。

启功题的“鸣沙山月牙泉”六个大字很快就映在眼前,也许是出于对大西北的喜爱,刚进去就脱掉了鞋,只为能和大西北的土地更亲切地接触。

沙子很细很均匀,踩上去很软,甚至有一种丝绸的感觉,任凭沙子漫过我得脚,很舒服,很温暖的感觉,真想把整个身体都埋进去,好好温暖温暖。

这是我第一次见真正的沙漠,壮观!

相当壮观!

一个接一个沙丘,虽不很高,但也足以让人生畏。

不在意人的意愿,只管按自己的思想往前延伸,再延伸。

因为西北风的影响,将沙子从西北吹起,到东南方沉积,所以沙丘一般都是西北稍陡而东南稍缓。

迫不及待,真的迫不及待直往前飞奔,生怕晚了一步,这山,这泉就会随风吹走一样。

回头看看,好多同学都套个鞋套,和靴子差不多长短,暗红的,不禁就乐了,活脱脱就一群火烈鸟啊——红红的两条腿!

还是赤脚好,天然纯净!

爬沙山真累!

想想爬沣峪口那劲头,一口气到顶不带歇的,现在真不行了,爬沙山不像爬石山,爬石山走一步就是一步,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沙山却是软的,爬一步,陷进去,等于退了大半步,白爬了。

也爬得也差不多高了,坐下来休息休息,看看风景,顺便看看后面那群“火烈鸟”,找找乐子。

敦煌的天真蓝!

看不到一丝杂质,朵朵白云悠悠闲逛着,天蓝得让人不敢相信!

东南望去,一马平川,星星点点的草在我脚底下显得是多么渺小,向着东南奔去,顿时感觉胸怀为之开阔!

仿佛我的心就如这河西走廊般,广阔而平坦,年轻人的激情与冲动在上面自由驰骋,此时此刻,就该是这种感觉!

长啸一声,藉以发泄心中的快感。

往北,沿着很明显的条带状的绿化带就是敦煌市区,最壮观的莫过于东方初升的旭日,厚重的云彩,挡不住太阳热情奔放,向四周洒下利剑般束束光芒,照亮世间一切黑暗,滋养世间一切生灵,张扬而凌人,这不正像佛光吗?

在乐僔的三危山没见着佛光,在鸣沙山竟然以另外一种方式补偿,没想到啊!

绝对是一辈子的记忆啊!

此情此景,年轻人冲动再一次迸发出来,不用多久,我们也能靠我们独有的激情刺破一切阻碍,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豪迈之情那个喷涌而出啊,年轻真好!

年轻人的激情刺激我前进,很快,第一个山头就被我征服在脚下。

再往前,到了一个山坳,两个沙丘几乎连着,只剩中间小小的一条山谷,完美的滑沙地点啊!

往下滚去,还没等到一半,裤管里面,衣服里面,嘴里面,头发里面……能进沙的地方都被沙占领了!

也是第一次才发觉,原来往下滚还是技术活啊,没点技术还真滚不下去!

等到往对面沙丘上面爬的时候,才发现像绑了铅块一样——身上沙太多了。

因为沉积的关系也因为没人去走,因而沙压得很紧,很平,像丝绸,很柔软地铺在地上,也很硬,脚都很难踩进去,爬到丘顶,好好鄙视了一下在后面休息的同学,再原路返回,在沙丘上留下我两道深深脚印,仔细看,发现颜色还不一样,脚踩过的地方很明显的黄色,而没踩过的地方和略带一些褐色,同样的沙子,只因沉积的时间不同,居然还呈现不同的颜色,尽管差别不大,但是还有,实在不知何故。

其实最明显的还是我的两道脚印,好好地豪迈了一把,只可惜破坏了意境啊,实在罪过!

想到心里念着的那一汪清泉就在眼前,就觉得动力十足。

确实,漫漫黄沙中一汪清泉,千年不涸,如何不让人惊奇?

漫漫黄沙中看见清泉,如何不给人希望?

正是这一汪清泉,让沙,让景有了生机,还加一点点灵气。

我就像一个寻梦人,慢慢向前,寻找着,首先看到的是月牙泉的补给泉,是后人开凿的,尽管不是月牙泉,但是能看到泉水,还是让人觉得欣慰,或许,转个弯,就能见着月牙泉了。

果然!

刚转个弯,一轮完美的弯月呈现眼前,在沙丘层层护卫下,羞涩地躲着,只是,她是如此之绿,如此之美!

不需要玉兔,桂树……不需要任何装饰,仅仅是素装,就足以震撼所有人!

其实,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想更亲近一些,但又怕亵渎了心里的神圣。

田震那嘶哑的嗓音响起,“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

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心中又起一丝莫名凄凉,是啊,在这荒凉的地方,只有这一潭清泉默默守候着,无论蓝天白云,还是狂风沙暴,都坚定地守候着,始终不曾干涸……寂寞吗?

有谁听她倾诉吗?

泉水真清!

经过层层过滤渗入的地下水,那可都是精华啊!

池底也毫不吝啬地展现在眼前,微风下,微微泛起层层涟漪,泉水滋养下的草木争先展现纯洁的绿色,为原本单调的黄增添更多生机,其实一直觉得月牙泉根本不需要争天下第一泉这虚名,她的宁静,她的与世无争,就是最好的美,不需要任何虚名,不需要任何吹捧,那些只是对月牙泉的亵渎!

在月牙泉旁留影的人真多,是想沾一点她的没与灵气吧?

一圈铁栅栏,保护着月牙泉,稍显遗憾,本来轻柔而又随和的泉水,却硬生生加上这刻薄与冷血,确实有点破坏原生态,更何况栅栏还生了锈,更是破坏了月牙泉的美,但是,又能怎样呢?

只能等待,等待人的素质能让铁栅栏离开的那一天……想一睹铁背鱼的风采,只是泉水太静了,铁背鱼也不肯一露芳容;见见七星草吧,草倒不少,只是哪一种是七星草呢?

嗯,也不需要分了,都留在记忆里吧。

胜景当然少不了文人骚客的咏叹,月泉阁旁,墨迹林立,甚觉“月泉晓澈”精彩!

短短四字,就点出月牙泉的性格。

“鸣沙山日出送暖,月牙泉星下生凉”“旋风捲成鸣沙山,夕阳遥映月牙泉”“水月才天”“沙泉奇观”……还有公元一九九七年八月立的《重修月牙泉记》则记述了最近一次对月牙泉的重修。

欣慰地是看到对月牙泉本身的保护效果不错,在月牙泉旁就设有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还有敦煌的禁止打深井……都是为这一抹清泉,在以后更多地要在月牙泉内涵的保护和开发,只是,希望温柔些,不要大拆大建,娇嫩的月牙泉不能承受如此开发之重!

美好,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