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丝绸之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380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丝绸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丝绸之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丝绸之路.docx

《2丝绸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丝绸之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丝绸之路.docx

2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重点难点:

1、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2、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

(3)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

二、学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

3、出示自学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议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

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

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

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

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

──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

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

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四、练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同时板书。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10杨氏之子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0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字,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文言文,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但可喜的是,随着工具书的普及,很多学生都有相关工具书或能能上网查找资料理解课文。

基于这一有利前提,在布臵课前预习时,让能读通课文,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读自悟。

 

重点难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

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怎么回答?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

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理解“氏”“之”的意思。

2、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你读懂哪些句子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4)都说九岁的杨氏子甚聪惠,之所以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是因为什么?

二、学

1、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你们会读吗?

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怎样学好文言文呢?

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把文言文的字词变成一句一句的话来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自学课文。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三、议

刚才大家学得十分认真,现在咱们开始交流。

谁先说?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出示相机的语句。

1、指名读课文。

第一次读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

正音:

“为、应”。

2、听老师读。

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

出示课文,生自由反复读读,齐读。

3、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

有一天,孔君平去()他的父亲。

父亲不在,()用()招待()。

孔君平逗他说()是杨家的果。

杨家小儿用()不是()的鸟来反驳他。

练读。

4、知道了课文大意,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了吗?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甚:

很。

聪惠:

聪明有智慧。

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同一个意思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3)为设果,果有杨梅。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

  “此”指的是什么?

(杨梅),你怎么知道的?

(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君家指谁家?

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

  (5)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孩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未闻”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总称。

4、都说九岁的杨氏子甚聪惠,之所以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是因为________。

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四、练

1、后人读这篇古文,认为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

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

3、推荐同学们课外读一读《世说新语》,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孔君平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是君家果

  甚聪惠风趣

回顾•拓展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第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2.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3.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大概的了解诗意,背诵古诗词,积累古诗。

5.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一”包括三个栏目: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交流平台是对本组四篇课文的内容的回顾与交流,本次交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走进西部,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对祖国西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

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的交流。

这个交流的内容是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草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白杨》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目的是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本单元的趣味阅读主要讲了标点符号的妙用。

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

谈话引入:

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

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2.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二、学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西部大开发建设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

三、议

1、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⑴ 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思考在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⑵ 小组交流:

① 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

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

② 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分别说一说:

《草原》: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写,脉络清晰、情景交融、中心明确、语言优美。

《白杨》:

借物喻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⑶全班交流、点评、总结:

语言大师老舍的文章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时而直抒胸臆,时而精描细写,我们学习他的写法进行练笔,学以致用。

其实借物喻人的写法在很多古诗中也经常运用你能举一例子吗?

(〈〈墨梅〉〉、〈〈马〉〉等。

2.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⑴ 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利用本文的利用本文的写法进行练笔,以达到学,并学以致用,收到学用兼得的效果。

⑵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⑶ 总结: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你、他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诗是中华文学的瑰宝,我们应该多积累的,融进我们的生命中和血液中。

如果长大后,多年以后我们还能吟读,还能脱口而出,那时何等美妙的事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习诗句

(1)轻声读诗句读准字音,特别是“簸”字。

读后指读随机点评,再齐读。

(2)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请边读边想,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3)交流:

随机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有上银河的想法?

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4)想象画面,再读诗句。

熟读成诵。

3.积累古诗。

把你读过的有关描写黄河景色的诗抄录在一起,反地朗诵比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第二课时

三、趣味语文

1.导入。

刚才我们背诵的王之涣《凉州词》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被历来文人墨客传诵。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

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由于书法家的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一个“间”字。

慈禧看后大怒,认为书法家故意欺她没有学识,一气之下要治他的死罪。

书法家急中生智,赶忙解释道:

“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

”他当场断句吟道。

慈禧听后,转怒为喜,连声称妙,赐给他银子压惊。

你猜这位书法家是怎样断句的?

断句是什么意思?

2.尝试加标点。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那么漏了一个间字,用不同的标点,化诗为词,两者的意思果真没有发生改变吗?

5.课外拓展。

这样的趣味故事还真不少呢!

(1)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把标点一改,变成了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总结。

一个标点使那个书法家化险为夷,保住了身家性命。

标点的正确运用,不仅使文章语言通顺、脉络清楚,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希望大家平时在写作时能正确使用标点,为你的文章增添风采。

四.练背诵《日积月累》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语言艺术为专题组合课文。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二、单元目标:

1、能按要求掌握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并用有特色的语言进行习作。

4、通过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5、通过读书感受语言的精妙,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6、激发学生热爱汉字、汉语的情感和积累、表达的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4、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四、课时安排:

杨氏之子2

晏子使楚2

半截蜡烛1

打电话1

口语交际.习作三3

回顾拓展三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