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703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长江作业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

综合测评

(一)

(分值:

150分;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倩(qiān)影   媛(yuàn)女

鹢(yì)首袅娜(nuó)

B.羞涩(sè)蟋蟀(shuai)

啼(tí)唱婆娑(shuō)

C.陪衬(chèn)瞥(piē)见

肋(lèi)骨澄(dēng)清

D.宛(wǎn)然颤(zhàn)栗

氛(fēn)围创(chuāng)伤

【解析】 A项,“倩”应读“qiàn”;B项,“娑”应读“suō”,“蟀”不是轻声,应为“shuài”;C项,“澄”应读“dèng”,作动词用,作形容词用时读作“chéng”。

【答案】 D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幽壁 婉然 抱复 淋漓尽致

B.寂寞 玲珑 缥渺 失魂落破

C.朦胧 倔强 谛听 俯仰天地

D.隽永 宿命 柔合 卒然去世

【解析】 A项,“壁”应为“僻”,“婉”应为“宛”,“复”应为“负”。

B项,“渺”应为“缈”,“破”应为“魄”。

D项,“柔”应为“糅”,“卒”应为“猝”。

【答案】 C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秋之于人,何尝有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D.“行啊,”小王停了一会儿说:

“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解析】 A项,“冷静”后用分号;B项,“何尝有别”后用逗号;D项,“一会儿说”后用逗号。

【答案】 C

4.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D.幽静 赏玩 软弱

【解析】 “幽僻”指幽静偏僻,用在①句中更贴切;②句用“赏玩”才能和前面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相照应;“软弱”的对象常常指人,所以③句用“柔弱”更贴切。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央名义召开的第一次水利工作会议,是继今年中央1号文件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水利工作做出部署的重要会议。

B.体育总局冬运管理中心公布了对短道速滑队内部严重冲突事件的处理,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被撤销队长职务、开除出队,并取消其参加国际、国内比赛的资格。

C.从7月1日起,我省新农合住院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将在全省县级以上医院全面启动,由新农合基金对试点病种实行“打包付费”,参合病人按定额标准承担固定自付比例。

D.昨日,安徽省气象局局长于波签发了《重大气象信息专报》,要求针对江南持续集中的强降水导致城市内涝、山区次生灾害和中小水库防汛等情况展开服务。

【解析】 A项,“第一次”调至“以中央名义”前;B项,“公布”缺宾语,可在“处理”后补上“结果”或“决定”;D项,在“导致”后加“的”。

【答案】 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

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作“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作“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

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

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

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

非也。

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

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

你不会。

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

不会。

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

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6.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解析】 由原文第三、四段可知,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黑格尔、马克思等人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二者的主张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可见二者的主张并不是“相反”。

【答案】 C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

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解析】 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是约翰·穆勒认为“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并非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选项属于张冠李戴。

【答案】 B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解析】 原文第五段的表述是“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而并非B项中表述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

【答案】 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赤松山记

吕祖谦

淳熙十五年,南至①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

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

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

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

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

季民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

又行十里,至小石桥。

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

复行三里许,入山门。

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

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

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

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

复曳杖入“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

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

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

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

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

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

再至“过清”,驻目久之。

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②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

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

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

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

归途高者平,险者顺。

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

至山下,日犹未中。

饭竟,信其所之。

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

复循山磴,游于“物外”。

乔木倚天,涧流清壮。

此问桃源之津所从始也。

过小桥,缘山而行。

泉石相捕,无风而涛。

行且百步,幽意益邃。

横涧为桥,榜曰:

“三峡。

”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

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

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

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

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

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

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

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

自巳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节)

【注】 ①南至:

冬至。

②黄初平,东晋人,道教著名神仙,俗称黄大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    赍:

携带

B.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卒:

通“猝”,突然

C.晨兴复至其处兴:

高兴,兴奋

D.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特:

只是

【解析】 兴:

起,起来。

【答案】 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

句读之不知

C.泉石相捕,无风而涛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抵夜复坐于“枕流”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解析】 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A项,介词,因为/介词,替,给;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答案】 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描写赤松山景致的一组是

(  )

①积霭横翠,蔚然深明

②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

③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

④乌纱欹斜,随意先后

⑤乔木倚天,涧流清壮

⑥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解析】 ④写的是作者衣冠歪斜的样子,⑥是作者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答案】 B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淳熙十五年冬,作者与几个朋友到了吕仲平家,后又到了季氏兄弟依赤松山而建的住处,然后一起去游览赤松山。

B.作者一行先后两次游历“桃源”,第一次是傍晚时分,光线昏暗,树木互相遮蔽;第二次是午饭后,光线明亮,视野开阔。

C.作者一行在赤松山中住了两夜,赤松山的夜晚静谧而清幽,让人感到神气清爽,心情放松,梦中所到之处也超尘脱俗。

D.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了作者游览赤松山的经历,景物随作者游踪而变化,时远时近,有高有低,动静结合,写景极具特色。

【解析】 季氏兄弟住所并非依赤松山而建。

【答案】 A

【参考译文】

淳熙十五年,冬至后一天,我与二三个朋友(一起)到吕仲平兄的家中拜访。

冬至后两天,呼唤童子找出藜杖,让朋友备好行囊(准备去登赤松山)。

缓步出城北门五里多地,山野风光渐渐迎面而来,晴朗的日光也时时让人喜欢。

又走了二里多,到了季氏兄弟的住所。

他们的住所依山而建,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池水相互映衬。

季氏兄弟和他们的知交好友陈岩夫,也携带行囊被褥,要与我们一起在山中住宿。

又走了十里路,到了小石桥。

远望赤松山,层层云雾笼罩着山林,树木茂密幽有光泽。

又走了三里多路,进入山门。

高大的松树在道旁高高耸立,好像不肯与世人为伍。

到了桥亭,在老树上坐下。

山涧中横立着许多石头,溪水冲激石头形成湍急的水流,汹涌澎湃。

人的说话声听不到了,心神和眼睛因为它而清醒明亮。

又扶着藜杖进入“桃源”,暮色已布满岩壁山谷了。

在“枕流”徘徊,四周雾蒙蒙的一片,天水一色,泉水声和松涛声就像暴风骤雨突然来到。

慢慢地边走边观察,又好像车马突然狂奔而不停止。

云间不时地露出几颗疏疏朗朗的星辰,点缀在树梢,和水影相映衬,流水清澈异常。

坐下来闭上眼睛休息,神清气爽好像在天上畅游,却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将近半夜才睡觉。

睡梦中所到的(地方),大概也不是人世间。

早晨起身,又来到那里,山间雾气恣意游荡,天空中没有一丝渣滓。

又来到“过清”,在这里留恋观赏了好久。

然后就寻找小路探访二仙祠,世人相传认为(这里就是)黄初平寻觅丢失的羊群的地方;也有人说,这里是张良所说的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

一起来的人都要登山,喝一喝丹井的水,于是就一起登山。

登山的途中,有的人沿着山涧往上,观赏瀑布流泉,踏过白色山岩,想要走到山泉的源头却没有成功,然后就在丹泉之上会合。

山高峻而幽深,向下窥视群谷,山谷都呈现出各自的形状。

回来的路上,感觉高的地方也很平坦,危险的地方也很顺利。

山回路转,帽子歪歪斜斜,随它前后颠倒。

到了山下,太阳还没有到中天。

饭后,信步闲走。

再次来到“桃源”游玩,以前树木互相遮蔽,现在都视野开阔。

又沿着石阶,到“物外”游玩。

乔木参天,涧中流水清澈浩荡。

这里就是进入世外桃源之路的起始点。

过了小桥,沿着山往前走。

山泉和石头互相冲撞,没有刮风却发出波涛汹涌的声音。

再往前走将近一百步,清幽之意更加深邃。

横跨山涧建了一座桥,上书:

“三峡”。

惊涛激流和巨石相互冲撞。

往前不知道它的源头,往后不知道它的尽头。

又前行数十步过了盘石,来到湍急的水边,景象天然超绝。

不仅仅与前面所说的“物外”不同,也和前面所说的“三峡”不同。

过了很久,暮烟四合,不能长久地停留了,就沿着经过的路线回去。

到了夜里,再次在“枕流”静坐,林外灯火,夜深更加微茫。

泉流静谧幽深,尤其和夜晚环境相适合。

这次出行,在丹井纵目远眺,在桃园尽情游玩,并且在“枕流”“过清”之间,早晨和傍晚多次尽情领略美景。

从己未到辛酉,共游玩三天才返回。

第Ⅱ卷(表达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

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句中的关键词语“历”“盖”,第

(2)句中的关键词语“弃”“信”,第(3)句中的关键词语“遂”“寻”。

【答案】 

(1)坐下来闭上眼睛休息,神清气爽好像在天上畅游,却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将近半夜才睡觉。

睡梦中所到的(地方),大概也不是人世间。

(2)也有人说,这里是张良说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

(3)过了很久,暮烟四合,不能长久地停留了,就沿着经过的路线回去。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绝 句

王 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首诗的前两句作者写“细雨”和“轻寒透夹衣”,将晚春的景象描绘出来,为整首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答案】 诗歌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

寒气没有冬天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有时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

描绘了一幅天气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

(2)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能力。

这首诗的末句“看春归”,写春尽而归,写作者的伤感之情,最能体现全诗的题旨。

【答案】 “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题旨。

“春归”,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

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怀,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表达诗人欲送春而无地的怏怏之怀,怅惘之情。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________,________,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________,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

(2)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重点字的书写,确保准确。

(1)句要关注“袅娜”“又”,第

(2)句要注意“得”字的写法。

【答案】 

(1)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2)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松 侣

宗 璞

一位朋友曾说她从未注意过木槿花是什么样儿,我答应木槿花开时,邀她来看。

过了些时,偶然走过图书馆,却见两排木槿,花朵已全落尽了。

一路很是怅然,似乎不只失信于朋友,也失信于木槿花。

又因木槿花每一朵本是朝开夕谢的,不免伤时光之不再,联想到自己的疾病,不知还剩几多日子。

回到家里,站在院中三棵松树之间,那点脆弱的感怀忽然消失了。

我感到镇定平静。

三松中的两棵高大稳重,都似很有魅力,可以倚靠。

第三棵不高,枝条平伸作伞状,使人感到亲切。

它们似乎说,好了,不要小资情调了,有我们呢。

它们当然是不同的。

它们不落叶,无论冬夏,常给人绿色的遮蔽。

那绿色十分古拙,不像有些绿色的鲜亮活跳。

它们也是有花的,但不显著,最后结成松塔掉下来,带给人的是成熟的喜悦,而不是凋谢的惆怅。

它们永远散发着清净的气息,使得人也清爽,据说像负离子发生器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作用。

更何况三松和我的父亲是永远分不开的。

我的父亲晚年将这住宅命名为“三松堂”,言“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其寄意深远,可以揣摩。

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为同时也感到父亲的思想、父亲的影响和那三松的华盖一样,仍在荫庇着我。

父母在堂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很热闹。

70年代末,放鞭炮之风还未盛,我家得风气之先,不只放鞭炮,还要放烟花,一道道彩光腾空而起,煞是好看。

这时大家又笑又叫。

放了几年,家里人愈来愈少了。

剩下的人还坚持这一节目。

以后因子侄辈纠缠,也还放了两年。

再以后,没有高堂可娱,青年人又大都各奔前程,几乎走光,三松堂前便再没有节日的喧闹。

这一切变迁,三松和院中的竹子、丁香、藤萝、月季和玉簪都曾亲见。

其中松树无疑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却似乎最无话说。

只是常绿常香,默默地立在那里,让人觉得,累了时它总是可以靠一靠的。

这三棵松树似是家中的一员,是亲人,是长辈。

燕园中还有许许多多松柏枞桧之类的树,便是我的好友了。

在第二体育馆之北,有一片用松墙围起来的园子,名为静园。

这两年,每天清晨坚持散步是我性命攸关的大事。

散步的路径,总寻找松柏之处,静园外超过千步的松墙边便成为好地方。

一到墙边,先觉清气扑人,一路走下去,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换过了。

临湖轩前有一处三角地,也围着松墙。

其中一段路两边皆松,成为夹道。

那松的气息,更是向每个毛孔渗来。

最主要的是那气息,清到浓重的地步,劈头盖脸将人包裹住了。

这时便想,若不能健康地活下去,实在愧对造化的安排。

走出夹道不远,有一处小松林,空气自然是好的。

我走过时,总见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声谈家常。

譬如昨天谁的媳妇做的什么饭,谁的孙子念的什么书。

松树也不嫌聒噪,只管静静地进行负离子疗法。

中国文学中一直推崇松的品格。

松树的不畏岁寒,正可视为不阿时不媚俗的一种节气。

这是“士”应有的精神境界,所以都愿意以松为友。

白居易《庭松》诗云:

即此是益友,其友须贤才。

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

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最后两句用松之德要求自己勉励自己,要够格作松的主人。

松不只给人安慰,给人健康,还在道德上引人向上,世之益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自然界中,能为友侣的当然不只松柏一类。

人若能时时亲近大自然,会较容易记住自己的本色。

嵇康有诗云: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纵然手不能举足不能抬,纵然头上悬着疾病的利剑,我们也要俯仰自得,站稳自己的位置。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由松树自然联想到与之永远分不开的父亲,父亲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思想和人格还一直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