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984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1.docx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1

加油站卫生管理制度

附件一: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1目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改善生产作业环境,保护本加油站职工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加油站的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工作。

3职责

加油站职业危害防治领导小组职责

组织制订(修改)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

制订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组织对加油员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

对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附件二:

职业危害警示告知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告知和警示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维护劳动者权利,加强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2工作要求

将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如实告知加油员,并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

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性,选用并设置相应的防护标

附件三: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和提高从业员工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强化我公司在职业卫生防治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效,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人企合一、和谐发展的局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2程序及要求

严格按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要求,及时向县安监局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每年必须做一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附件四:

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和提高从业员工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强化我公司在职业卫生防治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效,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人企合一、和谐发展的局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加油站全体员工。

3职责

职业危害防治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全公司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组织对全体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基本知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培训。

组织对全体员工进行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培训。

附件五:

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1.目的

为了加强对职业病防护设施与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使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病卫生防护用品在使用时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以控制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2.要求

所购入的设备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防护设施、设备要有专人负责检修、维护、保养。

3.日常维护

站内负责人应当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防护设施正常运转。

附件六: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保证职工的健康、合理供应、使用和管理防护用品根据公司相关规定。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发放原则

防护用品的发放是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直接伤害的一种辅助措施。

是根据劳动条件发给个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防护品,不是发给个人的生活福利用品,职工应当爱护节约使

用。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而穿、佩、戴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安全帽、安全带、面罩和护目镜、各类呼吸器等。

3.管理原则

职业病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事故伤害或职业危害,保证劳动者安全和健康所必须配备的,带有防护功能的用品。

接触有害因素的所有人员都应按时发放职业病防护用品。

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选定应遵循“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不得以货币或其它物品替代应当配备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附件七:

职业病危害检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做好公司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2.使用范围

本加油站

3.管理要求

组织开展对站内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监督检测,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4.检查工作要求

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检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周期向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报告,由职业健康安全生产办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告知书》,并将检测的结果进行公示。

附件八: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加油站

3工作程序

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规范》编写职业卫生专篇,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经安监部门审核同意,方可动工建设。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施工应当由取得相应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

委托取得相应资质的监理公司对建设过程实施监理,确保施工质量和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施。

在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当尽可能由原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技术机构承担。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在试运行12个月内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附件九: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掌握职工健康损害情况预防职业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条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结合本公司实际,建立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本公司

3.责任部门

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本公司职工的职业健康检查和档案管理依法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

按照本公司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

4.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时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由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承担。

5.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加油站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附件十:

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制度

1目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本企业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有关事宜。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本公司。

3职责

公司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并按规定向上级安监部门及时报告这方面有关情况。

生产单位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要

配置满足需要的现场救援设施,并按规定向安全生产办及时报告设施配置与管理情况。

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现场人员要立即向部门领导汇报,部门领导要立即向安全生产办或公司值班领导汇报。

发生事故后,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扩大。

措施的拟定与实施要随时向安全生产办请示汇报,并接受该部的指导。

对在事故中遭受职业危害的人员,要及时了解掌握其具体情况,并组织采取有效救治措施。

公司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职业危害事故进行调查并形成事故分析报告。

对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部门,公司要根据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处理结果全公司通报。

各单位要建立职业危害事故台账,事故调查的报告有关资料要存档保存,同时报安全环保与能源管理部。

如发生重大职业病事故以及处理结果,公司要及时向上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上报。

附件十一: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目的

根据职业危害事故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便在发生事故后,各部门可以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事故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恢复生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3职责

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组长:

董事长

副组长:

安全副总

成员:

安全科成员

各部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应急救援指挥小组。

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组织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组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演练;

检查督促做好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措施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物资、器械、防护用品等各项准备工作。

4程序与要求

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器材,并保持元好。

建立应急通讯网络并保证应急通讯网络的畅通。

为有毒有害岗位配备救援器材柜,放置必要的防护救护器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

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立即停止作业,封存造成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对中毒者立即移到安全处,进行应急处埋,报告医院抢救。

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现场人员,组织泄险,现场急救人员必须佩戴必需的防护用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职业危害事故报告程序与处理

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发生重伤以上事故后,企业负责人必须在1小时内如实地将事故情况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单位一把手应对事故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根据其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按照有关法规,分别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事故发生后,根据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的性质,找出危险因素和隐患,从工程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

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将有关材料归档保管。

附件十二: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

1.目的

为规范公司员工在作业当中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和职业病的预防,防止和减少耳只业病的发生,贯彻“预防为主,防占合”的方针,防止各种耳卩业危害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改善操作人员作业环境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公司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

3.结合站内职业病危害种类制定操作规程

①粉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②噪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粉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2.术语

生产性粉尘:

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作业场所:

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

工作在生产性粉尘的作业场所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系指工人在1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实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度浓度超过该作业地点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致癌性:

生产性粉尘具有致癌作用的特性。

尘肺病:

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总粉尘:

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粉尘

3.危害程度:

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一一尘肺病,如:

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5.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

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

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组织检查。

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应经常在岗位进行喷水增湿,减少粉尘危害。

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噪声

2术语

生产性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职工健康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

噪声作业:

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作业。

3危害程度:

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

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4.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噪音区域时,应佩戴耳塞。

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

对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

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时,应采用隔声、消声措施,或按《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规定的时间,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

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仍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时,应采取个体防护;对职工并不经常停留的噪声作业场所,应根据不同要求建立作为控制、观察、休息的隔声室,室内必须有足够的吸声衬面,以减少混响声。

 

精心搜集整理,因文档各种差异性,请按实际需求再行修改编辑调整字体属性及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