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845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绪论 

要点:

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 

其途径主要有三条:

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

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

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

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1.  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  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

二十年代文学思潮

要点: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鲁迅的早期生平。

《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一开始就以革新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为明确的目标。

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成为了封建思想的载体;要打倒封建文学,就必须发动文学革命。

因此,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

但他们的观念又各有侧重。

胡适偏重形式的革新,如他的《论新诗》、《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论文为新诗、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周作人偏重思想的改革,如他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使文学革命的主张理论化,对后来为人生派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其内容主要有三项:

1.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追求文体的解放。

2.  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的文学观念;批判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的代表性流派。

3.  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要求表现社会的真实现状,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其意义主要有四条:

文学意义:

文学革命宣告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一个新的文学世纪的开端。

思想意义:

文学革命既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之一,又是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促进中国社会和人们观点的变革做出了贡献。

政治意义:

文学革命为五四爱国反帝运动做了理论准备,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干部和人才。

世界意义:

文学革命是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革命文学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二十世纪世界革命文学潮流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鲁迅的早期生平 

1881年生于绍兴,1936年在上海去世。

少年时代他看到了封建阶级的腐败,看到了农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贫困。

青年时代,他读到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很大影响。

到日本学医时,他还是个科学救国论者,但体格强壮的同胞作为麻木的看客的幻灯片,使他感到了改变精神才是救国的第一要着,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一位启蒙主义思想家。

国内的黑暗现实,使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在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和召唤下,终于发出了沉寂多年的第一声呼喊,发表了震惊海内的《狂人日记》。

五.《狂人日记》 

1.  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方法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

《狂人日记》具有鲁迅一贯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又含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

2.  作品的思想性

《狂人日记》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的特点。

作品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作品的总“序言”。

3.  作品的艺术成就

《狂人日记》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日记体小说。

4.  作品的意义

《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鲁迅的文学创作

要点:

鲁迅小说的创作简况。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阿Q正传》、《祝福》分析。

鲁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

郭沫若诗歌的创作简况。

《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

一.鲁迅小说创作简况 

鲁迅一共创作了三部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前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以呐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取名《彷徨》,表现了作者在五四运动之后的退潮期,新文化队伍分化后的思想苦闷和内心寂寞,同时,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

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文人,如孔乙己、陈士成等,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文人渣滓,如四铬、高尔础,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如吕纬甫、魏连殳、涓生、子君等,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阿Q正传》 

1.  阿Q形象的一般特征

阿Q是未庄的雇农,一个没有土地的流浪汉,因而在他的性格中,除了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

他不但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讲男女之大防,认为造反就该杀头等等,但卑贱的社会地位的逼迫,也使他产生出变态的反叛心理,神往革命和革命党。

2.  阿Q的精神胜利病和产生的原因

阿Q形象的核心,是他性格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病”。

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

产生这种病态精神的主要原因是:

(1)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

农民从一次次失败的造反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教训,而不造反又难以忍受现实的生活,于是,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神拜佛,或自我解嘲;

(2)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

农民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便盲目排外;(3)以封建家长制为特征的家庭生活。

无论家的规模、地位如何,作为一家之长就有其应有的权威,所以,越是在外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中看重权威,维护权威。

社会地位的卑贱,完全被家庭地位的尊严所抵消。

3.  阿Q和革命

由于流氓无产者的地位和本性所决定,阿Q身上的革命因素是始终存在的,“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

阿Q的革命带有流氓无产者革命的性质,带有农民革命的特色,具有自发性、破坏性和私有性。

革命的行动就是破坏、掠夺、杀掳,革命的目的就是占有、改换门庭,最后被革命者取而代之。

阿Q的革命是失败的革命。

革命党不但不准他革命,而且,还被作为抢劫犯被革了命。

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鲁迅对阿Q的悲剧性处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性教训。

四.《祝福》 

1.  封建四权对祥林嫂的摧残

(1)夫权:

没有姓名,因丈夫叫祥林而被称作祥林嫂,受夫权思想影响,丈夫死后,抱定了从一而终的决心;

(2)父权:

她婆婆凭借父权思想,对鲁四老爷家的佣人也敢“先斩后奏”,而鲁四老爷也只能愤愤然;

(3)族权:

祥林嫂的继夫贺老六、儿子阿毛相继死去,贺家大伯便依据族权将她逐出家门;

(4)神权:

祥林嫂违反了“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的道德伦理,便再不能沾祭祀的边,后来,虽然捐了一条门槛作为替身,仍未能得到宽恕。

2.  祥林嫂受到的思想毒害和精神奴役

鲁迅没有过多地写祥林嫂怎样在经济上受剥削,而突出地写了她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奴役和摧残。

这主要表现在她决心守寡,在再嫁过程中拼命地反抗,满足于在鲁家做女佣,甘愿捐门槛等描写之中。

五.鲁迅小说的思想成就 

1.  鲁迅小说的启蒙主义思想

鲁迅小说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是“愚弱的国民性”,是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

所谓“不幸”,主要指人们身受惨重的压迫而不觉悟,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甚至庆幸暂时做稳了奴隶。

诸如孔乙己的深受科举之毒,华老栓的愚昧麻木,闰土的屈服于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的坚守礼教等等。

2.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瞒不骗,十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这一时期里中国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

最先觉醒的革命者在寂寞中死去,自己的血做了愚昧群众的送命药(《药》);一心坚守封建礼教的妇女,却正被礼教所吞噬(《祝福》)等等。

鲁迅在真实、冷静地描写血淋淋的人生时,溶进了他的感受和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礼教吃人、群众的启蒙、国民性的改造、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等,都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紧要问题。

这是鲁迅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的根本原因。

3.  鲁迅小说在题材上的开拓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农民(或农村)题材上,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为普通农民塑像的作家,他展现了农村各阶层的面貌,塑造了闰土、阿Q、祥林嫂等现代不同类型的不朽的农民形象。

不仅深深地同情他们的不幸,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局限,从而,真实地描绘了农民运动低潮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

(2)在知识分子题材上,既描写了现代知识分子为个性解放所作的抗争,又揭示了个人反抗的无力,比同时期的同类作品要深刻得多。

4.  鲁迅小说的时代特征

鲁迅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它的“忧愤深广”的情绪具有极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情绪的表现。

通过鲁迅小说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觉悟,不少人已经献出了生命,但旧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广大群众还非常愚昧麻木,新的道路正等待着革命者去探索。

六.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1.  鲁迅小说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

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者,他的小说“格式特别”,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说结构上的优点,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旧套子,一方面又保留了传统小说在描写手法上的长处,创造了既是现代化的,又是中国化的小说新形式,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鲁迅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

鲁迅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涓生、子君,以及孔乙己、四铭等,这是鲁迅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上的最主要的成就。

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表现,在他笔下的那些典型形象身上,都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  鲁迅小说重视人物心灵的描写

鲁迅对人物心灵的揭示,几乎有勾魂摄魄的力量,常常只用极简炼的笔墨,便能写出人物心灵深层的东西。

在表现方法上,与西方小说长篇大论的心理描写不同,他极少用静止的描述,而大多采用传统小说中以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揭示心理的方法,有时也有极简要而又极精彩的肖像描写。

因此,鲁迅小说的心理和肖像描写都颇有写意特色,很富民族传统的意味。

4.  鲁迅小说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讲究细节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鲁迅小说中常常可以通过人物活动的一个小小细节,便认识到人物当时的心理、身份、性格,乃至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由于细节的真实,使鲁迅的小说中有许多可靠的风土习俗,人情世俗的记录,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这对形成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至关重要。

5.  鲁迅小说形成了“寓冷于热”的独特风格

所谓“寓冷于热”,就是将热烈的激情寓于冷峻的外表之下。

鲁迅小说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在描写人物、场景,叙述故事情节时,一方面采用精炼、简洁的白描手法,一方面环境气氛又处处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使作品色彩朴素而又诗味浓郁。

郭沫若诗歌创作简况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年生于四川。

《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出版于是1921年8月,是继胡适的《尝试集》之后现代文学史上第二部个人新诗集。

它以充分的“五四”时代精神和成功的自由体形式,把新诗艺术推向新水平,是白话新诗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是现代浪漫主义的发端。

《女神》共三辑。

第一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三部诗剧。

第二辑是诗集最重要的部分,《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许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集中于此。

第三辑内容较杂,包括诗人最初的试笔和“五四”之后的作品。

八.《女神》的时代精神 

1.《女神》的反抗精神

《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

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

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2.《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3.《女神》的进取精神

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

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

《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九.《女神》的艺术特色 

1.《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

《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

《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

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

《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槃》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2.《女神》的比喻、象征手法

《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在《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巧妙、恰当、新颖,与要表达的感情内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

《天狗》用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3.《女神》的豪放风格

《女神》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

在《女神》中虽也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

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

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

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

二.创造社 

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郑伯奇等。

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

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

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

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

巴金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灭亡》是巴金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

思想内容:

作品通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

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

人物形象:

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病。

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换金个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最后白白牺牲了自己。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

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

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

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

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都内心苦恼而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

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明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

《春》继续这一主题。

惠和觉新相爱,但由于封建包办婚姻酿成了悲剧;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

《秋》写封建大家庭彻底崩溃。

一方面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在继续,另一方面败家子变本加厉的挥霍,最后把高公馆卖掉,大家族解体。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29-941年为早期:

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

2、1942年后:

热情有所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这种风格演变有三个标志:

1、“家庭”涵义发生变化。

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

后期“家庭”是强权的对立物,作家珍惜的伦理组织。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理想化、类型化的单纯性格转向生活化、立体感的复杂性格。

3、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越来越显示出来。

简析《家》的艺术特点

《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1、它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2、作者极端憎恨就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

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

或通过作品中人物抒发对旧制度的愤懑;或通过人物的心灵描写来倾诉旧制度的黑暗,如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

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一、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

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

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

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

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

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

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

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二、《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

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

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三、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

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

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

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

克安和他狼狈为奸。

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

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

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

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

1、自愿的牺牲自己。

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

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2、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

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

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

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简析《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1、高家的家长,依借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统治这个大家庭。

他是高家一切悲剧的元凶。

他要抱承重孙,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三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受到迷信保护造成瑞珏的悲剧。

但他对儿孙也有温情的一面,这是表现了他实现“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种满足。

2、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

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取消觉民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是他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

他是带着幻灭感死去的。

他的死具有象征意义,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简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