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035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教案完整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的名言?

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名言吗?

(学生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也有一句喜欢的名言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板书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句名言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老先生要阐述的一个中心观点。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20课,看看他是如何把自己的这个观点阐述清楚的(学生齐读课题)。

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对这句话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一段话很好的诠释了这个中心观点?

(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思考: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

”和“!

”分别指什么?

(这里的“?

”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

”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2、作者在文中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洗澡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洗澡水的漩涡)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紫罗兰的变色)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三.细读课文,深入学习。

导语:

事例中的“?

”“!

”各指的是什么?

从“?

”到“!

”的过程是怎样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一).学习第一个事例,自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

1、 事例中的“?

”“!

”各指的是什么?

2、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将“?

”拉直成“!

”的?

结合表格内容,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

(发现的问题)

过程

“!

(发现的真理)

 

 

 

(二)、小组合作学习:

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第二、三个事例,完成表格。

(三)、比较三个事例,总结写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为我们具体阐述了三个事例,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请大家再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这三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结:

这三个事例都是为了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中心论点的。

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

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四)、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4、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

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追根求源见微知著

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学习用事例证明观点的方法。

2、学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会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题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1.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学习用事例证明观点的方法。

2.学写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是一篇()。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中列举了三个事例:

()、()、()来证明这一观点。

二、合作交流,互动质疑

1、默读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2、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找出关键的词语划下来并联系事例理解理解。

3、完成之后,小组内交流交流。

人物

“?

从“?

”到“!

”的过程

“!

谢皮罗教授

 

波义耳

 

奥地利医生

 

三个事例的相同点

 

三、小组汇报,交流感受,升华认识

四、拓展阅读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回答:

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

五、拓展延伸

小练笔:

读了两篇议论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议论文。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根据“功夫不负有心人”你有什么例子或者名言诗句证明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文章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一般规律,从中感受到和领悟到:

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真理诞生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见微思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如自由读、齐读、浏览、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领悟文章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中,引导让学生读、思、说、划、悟、补,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肯定,力求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格言导入,理解真理

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点体解题

1、初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思考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

3、

6.了解并概括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

(三)研读课文,梳文悟理

1.师生共同学习第一个事例:

分工读句子,思考:

谢皮罗先怎样?

接着怎样?

最后如何?

(板书:

发现问题不断研究得出结论)

2.交流探讨:

①我们来看谢皮罗发现了什么问题?

板书:

司空见惯

②从“敏锐地注意到了”你体会到了什么?

(善于观察……)

③过渡:

光有敏锐的注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不断地钻研问题,思考问题,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做的呢?

④抓住“紧紧”和“反复”两个词语,体会谢皮罗教授锲而不舍的精神。

⑤读写结合:

展开想象,补充句子,体会谢皮罗教授锲而不舍的精神。

板书:

锲而不舍

⑥总结学法:

通过抓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⑦回顾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用这些方法自学后面的两个事例。

浏览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

这三位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相似之处。

⑧过渡: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了什么?

以读代讲课文第七自然段:

(出示第七自然段PPT)

理解“见微知著”的意思。

找出跟课文前面第二自然段的意思相同。

以读代讲课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PPT)

理解“?

”和“!

”的含义,并体会作者用这样的标点符号来代替语言文字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是为了把抽象的道理说的更直观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让学生再读这段话,再次感受真理诞生的漫长过程。

(四)补例拓展

①除本课中提到的三位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故事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谁),最终发明了。

引导学生明白:

通过这些事例再次印证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真理。

体会“一百”的含义。

②过渡: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那是怎样的呢?

以读代讲课文第8自然段:

(五)补充诗歌总结全文

(六)课堂总结

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四、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体现了三点:

1.科学家发现真理的一般过程。

2.科学家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精神。

3.真理诞生的过程,也就是把?

拉直变成!

的过程是漫长的、复杂的、艰辛的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基础知识

1、词语默写42个

1、真理2、诞生3、纵观4、领域5、建树6、司空见惯7、疑问

8、追根求源9、花圃10、扑鼻而来11、溅12、盐酸13、花瓣

14、敏感15、碱16、石蕊17、提取18、明显19、广泛20、无独有偶

21、魏晋22、无聊23、凸出24、凹陷25、不可思议26、吻合27、偶然

28、文献29、搜集30、证据31、蚯蚓32、纬度33、飞渡重洋34、系统

35、整理36、出版37、脑电波38、阶段39、知微见著40、灵感41机遇

42、锲而不舍

2、生字扩词

圃(pǔ)(花圃)(菜圃)

蕊(ruǐ)(花蕊)(雄蕊)

3、近义词(★背诵)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司空见惯:

(不足为奇见怪不惊不乏先例层出不穷熟视无睹屡见不鲜)

4、理解词语(★背诵)

(1)司空见惯:

司空:

古代的一种官名。

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2)追根求源: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3)无独有偶:

偶:

双数,成对的。

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

(4)百思不得其解:

百:

多次;解:

理解。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5)见微知著:

微:

隐约;著:

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在文中指“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

(6)锲而不舍:

锲:

镂刻;舍:

停止。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作者简介。

(★背诵划线部分)

叶永烈,科普作家、报告文学作家,笔名萧勇、久远等。

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现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

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代表作是《小灵通漫游未来》。

三、课文内容、段落大意、议论文的概念

1、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2、段落大意

一(第1—2自然段):

提出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第3—5自然段):

论证观点:

运用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这三个科学家的具体事例,论证观点。

三(第6—7自然段):

总结观点发现真理的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3、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的文体,叫做议论文或论说文。

议论文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四五年级:

《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

六年级第四单元:

《为人民服务》

四、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背诵)

人们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发现了真理。

(2)最后把“?

”拉直成“!

”找到真理。

(这里的“?

”和“!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背诵)

“?

”指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好处:

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五、问题归纳

1.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背诵)

答:

作者是用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第一个是: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二个是: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第三个是:

俄裔美国睡眠学家阿瑟林斯基从睡觉时眼珠转动现象不断思考,发现了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研究——找到真理”的顺序顺序写的。

2.下面两段话中的过渡词句是什么?

说说过渡词句的好处。

(★背诵)

(1)无独有偶。

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

(2)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

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会是什么关系呢?

答:

过渡词句分别是“无独有偶。

”“更有趣的是”过渡词句的好处是:

承上启下。

把前后三个相似的事例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证明观点,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六、科学家们发现问题,把“?

”变成“!

”的过程

科学家

发现的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波义耳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是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

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魏格纳

世界地图上,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整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海陆的起源》。

阿瑟林斯基

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会是什么关系呢?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七板书(背诵★)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1—2)

理波义耳从紫罗兰遇酸变红中产生疑问,现象

诞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了石蕊试纸。

于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问题

一论证观点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提出

百(3—5)疑问后认真研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问阿瑟林斯基从睡觉时眼珠转动现象发明或

号不断思考,最终发现了脑电波的变化与发现

之做梦有关。

后总结观点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6—7)

写法说明自己的观点可以选取不同方面的不同事例,多角度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